书城保健养生大道无形:121种内外保养法
21208500000007

第7章 吃得掉的老态龙钟——越活越年轻的饮食方法(3)

童养媳搬到了茅棚里后没有人给她送饭,她饿得实在受不了,又不敢偷吃园子里的菜,只得从地边掐了一些野菜,在棚子里用锅煮着吃。就这样连吃带喝过了三天,却没想到痢疾竟然止住了,身上也有劲了。两天之后,病居然全好了。

这件事马上在村里传开了,村人纷纷挖这种野菜吃,果然灵验。但人们都不知道这种野菜叫什么名字,只见它长得像马的牙齿,就把它叫“马齿苋”。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马齿苋是能治拉肚子的良药。

马齿苋性寒,味甘酸。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之作用,适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皮炎、丹毒、蛇虫咬伤、止痒消肿、出血过多等症,是预防和治疗痢疾的要药,通常单味煎服便可收到良好效果。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马齿苋含有较强的抗氧化剂,能维护皮肤的正常生理机能,延缓皮肤衰老,消除色素斑,防止面部痤疮,使皮肤润泽、细腻、光滑,适用于皮肤干燥的人。

食疗方

1.把马齿苋500克掐根洗净,在滚烫的开水里焯一焯,再用凉开水浸透。吃时拌上蒜泥,精盐,味精,滴些香油,吃起来清爽爽,滋润润,既消暑祛火,又能抗癌清肠。

2.将新鲜马齿苋120克和绿豆50克放入锅内煎汤服用。具有清热解毒共性,对湿热泄泻或热毒血痢效果明显。

3.将鲜马齿苋100克洗净,切成小段,放入沙锅内,加入适量粳米和水,如常法煮粥。服时可加少许红糖。可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健脾养胃。适用于胸痛、咳嗽或痰中带血、食欲减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等病症。

4.取马齿苋200克用沸水焯熟,适量豆腐干用沸水煮5分钟,两者切碎后放入容器,加上各味调料及芝麻酱拌匀即可。可泻热解毒,消暑,对治疗痈疮肿毒、湿疹等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5.对于长期熬夜上火的上班族,可取鲜马齿苋30克、黄花菜30克,洗净后加两碗水煲成一碗,喝的时候加入适量糖调味即可,有很好的清热去火的功效。

6.鲜马齿菜200克去根洗净,黄豆芽150克去根洗净。锅内加水,烧沸将马齿菜、黄豆芽焯至断生,捞出,投入凉水过凉,捞出空干水分,切碎,放入盘中。取一小碗,用调料调成汁,浇在马齿菜、黄豆芽盘内,拌匀即可。此菜可增强皮肤的生理功能,能使皮肤细嫩光滑,适用于皮肤干燥粗糙,省优扁平疣,痤疮,酒糟鼻者。

外用方

鲜马齿苋可以治化脓性疾患。用鲜马齿苋300克,洗净捣碎,加水1000毫升,煮沸,待温后用毛巾蘸药液洗患处;并用鲜马齿苋200克捣碎后外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对所治疮疖、丹毒、蜂窝组织炎、足癣感染、糜烂渗出性皮损,一周左右就能见效。

温馨提示:

1.马齿苋性属寒滑,因此对于怀孕的女性朋友,特别是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不可食用。

2.马齿苋不宜与甲鱼一起吃,否则会使实用者肠胃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

12.金秋养肺重,抗衰“藕”当先

(生藕,性寒。有清热润肺,凉血行淤、清烦热,止呕渴之功,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熟藕,其性也由凉变温,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经常食用,可使身体轻松并且能耐寒,不饥饿,延年益寿。

藕,又称莲藕,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莲藕的地下茎。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代,藕的种植就已相当普遍,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了。

藕微甜而脆,十分爽口,可生食也可做菜,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药用价值相当高,是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上好的食品和滋补佳珍。早在清朝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

生藕,性寒。有清热润肺,凉血行淤、清烦热,止呕渴之功,适用于烦渴、酒醉、咳血、吐血等症;熟藕,其性也由凉变温,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经常食用,可使身体轻松并且能耐寒,不饥饿,延年益寿。

食疗方

1.将适量蜂蜜淋在藕片1000克上,然后将淋好蜂蜜的藕片放入蒸笼内蒸15分钟即可。经常食用,可养阴止血、润肺止咳。

2.生藕500克连皮捣汁,加白糖100克,搅匀成汁,随时开水冲服,治疗胃溃疡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3.将莲藕250克洗净切小块,桃仁10克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共煮汤,煮熟后加少量白糖调味即可。有活血化淤之功,适用于妇女产后恶露排除不畅或闭经等症。

4.将藕300克、女贞子20克、猪脊椎骨500克炖服。对气血虚弱、四肢无力、腰膝酸软、头昏眼花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取藕一节,粳米200克,把鲜藕切成片与粳米共煮有补血、养血、健牌开胃作用,可治脾胃虚弱,体倦无力、吐血等。

6.将鲜藕30克洗净切片,和百合30克、枇杷肉30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煎,熟时放入适量淀粉调匀成羹,吃的时候加入少许白糖,亦可放入少许桂花。有滋阴润肺,清热止咳之功。适用于干咳不止,甚至咳唾带血,口干舌燥,脉细数无力等病症。

外用方

生藕可散血去淤,因此外用散血消肿有很好的作用。生藕与马蹄配合使用可防治黑眼圈:将马蹄和莲藕洗净,马蹄去皮,然后将二者切碎,放入榨汁机中,再加2杯水搅拌。将水隔渣,然后敷眼10分钟。水可以饮用,将渣在临睡前敷在眼中,可以降低出黑眼圈的机会。

温馨提示:

1.由于莲藕性冷,所以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应忌食。

2.产妇应该忌食莲藕,否则会引起不良的破血作用。

3.我们在煮藕时忌用铁器,以免引起食物发黑。

4.莲藕受到高温干燥之后,容易萎缩腐烂,肉质发黏,应将其保存在低温湿润处或水中,或者经常洒一些水。

13.大蒜抗衰胜人参,物美价廉还防病

(大蒜辛辣、性温,能解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可治积滞、腹冷痛、泄泻、痢疾、百日咳等症。

大蒜别名胡蒜,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大蒜自古以来就是民间的健身、调味佳品。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有多种防病治病的作用,被人们称之为“土生土长的抗生素”特别是大蒜特含的400多种有益健康的物质,其营养价值高于人参,被列为营养保健品之首。

大蒜的祖籍为前苏联的吉尔吉斯沙漠地区,最初为野生植物,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正式栽培。我国在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蒜带回我国。

大蒜辛辣、性温,能解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可治积滞、腹冷痛、泄泻、痢疾、百日咳等症。对于大蒜的食用价值,俗语有云:春食苗、夏食苔、五月食根、秋月收种。由此可见大蒜在人们日常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食疗方

1.大蒜最健康的吃法是生食。我们在吃的时候最好把大蒜捣碎成泥,而且要先放10~15分钟再吃,这样它里面的大蒜辣素和多种活性酶就更容易充分作用,达到更好的抗衰老保健功效。

2.治疗高血压及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性疾病,可用蒜头两个,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米粥,经常吃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流行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每天吃1~2瓣生大蒜,就能起到预防作用。

4.取20克去皮的紫皮大蒜,入锅煮2分钟后捞出,然后取粳米100克,入大蒜水中煮,待米熟时,放入已煮过的大蒜,煮成粥状即可。经常吃大蒜粥不但能防病,而且还有抗衰老功效。

5.大蒜25克捣烂,马齿苑100克煎水1碗,冲入蒜泥,过滤得汁,加糖服用。可防治肠炎、痢疾等症。

外用方

1.治疖疮肿毒:将紫皮大蒜,捣泥,用麻油调好,敷于患处。

2.治疗灰趾甲:取大蒜头1头,去皮捣烂并混入浓度为10%的老陈醋80克(8克蒜泥加80克老陈醋),盖紧瓶盖浸泡3天后,用药棉蘸涂灰趾甲上,干了再涂,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2~3次,效果不错。

温馨提示:

1.大蒜对防病治病虽有很多功能,但绝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因为大蒜吃多了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还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睑炎、眼结膜炎。

2.对于阴虚火旺,患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肾炎、心脏病和便秘者不宜多吃。这是因为大蒜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在杀死肠内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把肠内的有益菌杀死,引起维生素B2缺乏症,易患口角炎、舌炎、口唇炎等皮肤病。每天1次或隔天1次即可,每次吃2~3瓣。

3.不可空腹吃大蒜,这是因为大蒜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4.在服用中药期间,要禁食大蒜,因为很多中药方剂或成药都禁忌辛辣。

14.豇豆是名不虚传的抗衰佳品

(豇豆性平、味甘。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积、腹胀以及肾虚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有辅助功效。

豇豆,俗称角豆、姜豆、带豆等,为豆科植物豇豆的嫩荚壳及种子。豇豆分为长豇豆和饭豇豆两种。长豇豆一般作为蔬菜食用,既可热炒,又可焯水后凉拌。饭豇豆一般作为粮食煮粥、制作豆沙馅食用。李时珍称“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

豇豆原产于非洲,汉朝时传入我国。据说阿拉伯人常把豇豆当作爱情的象征,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总要带上一把豇豆;新娘子到男家,嫁妆里也少不了豇豆。

豇豆性平、味甘。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胃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食积、腹胀以及肾虚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有辅助功效。很多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太好,常有腿肿、脚肿、夜尿多,含钠量低的豇豆很适合他们。

食疗方

1.将豇豆50克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加入适量盐调味即成。食时吃豆喝汤。此汤具有补肾固精之功。适用于肾虚白浊,小便频数等症状。

2.将洗净豇豆100克和适量粳米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熟烂后,可调入精盐、味精、麻油等即可食用。主治脾胃气虚、泄泻及消渴等症。

3.将适量的豇豆洗净,煮成半熟,连汤一起炖鸡食用,补肾固精,开胃健脾,对肾虚遗精、食欲不振者有补养作用。

4.将带壳豇豆15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约15分钟后去豆取汤,每日服1次。此汤具有降糖止消渴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可长期饮用。

外用方

对于疗疮肿痈、破溃的人,豇豆根捣汁外敷治疗疮痛。用豇豆根带梗烧灰,香油调搽破溃的肌肤,能促进肌肉、皮肤加速愈合。

温馨提示:

1.豇豆多食则性滞,因此对于气滞便结的人最好不要吃豇豆。

2.豇豆与粳米一起煮粥最佳,但是一次不能食之过量,以防产气腹胀。

3.烹调长豇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营养损失。

15.民间的长生果——花生

(花生性平、味甘。具有开胃健脾、润肺止咳、滋养调气、清咽化痰、消肿止血、理血补血等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花生性平味甘汁缺乏等症。

花生,也叫落花生、地果、唐人豆,为豆科草本植物落花生的种子。我国古代就有传说,花生具有滋养补益、延年益寿之功,因此被人们誉为“长生果”。正如民间谚语所说“长吃花生能养生”。

花生的老家据说在巴西,后来传到我国。据清代医家赵学敏记载:“自清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日本),觅种寄回,始有此品”。

花生,性平、味甘。具有开胃健脾、润肺止咳、滋养调气、清咽化痰、消肿止血、理血补血等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花生性平味甘汁缺乏等症。

食疗方

1.对于身体虚弱、贫血的人,可取花生仁5克、大枣25克、桂圆肉10克,共煮食。可早晚分餐。

2.将洗净花生250克、红枣15枚、桂圆12克共置于锅中,加入清水煮沸10分钟之后,向锅中加入白糖,煮至花生米熟透即可。本品有健脾养心、养血止血、安神补气、滋补强壮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和气血不足所致的精神不佳、面包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者食用。

3.用醋浸泡花生仁1周以上,每晚服7~10粒,连服一周为一疗程,对一般高血压和血脂不正常的人也有一定疗效。

4.把少许的花生仁用油炸熟,黑芝麻炒香,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入搅碎机,充分搅碎成粉末状,放入密封的玻璃罐中保存。吃时用勺子盛到碗里,加入开水一冲即可。花生与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同时还有防止褐素沉着于皮肤的作用,避免色斑、蝴蝶斑的形成。

外用方

可以用两勺花生酱涂在膝和手肘等容易干燥的地方,10分钟后抹去,再用温水洗净。因为花生酱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酸,有助于软化及美化干燥起鳞的皮肤。

温馨提示: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我们在吃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吃存放过久的花生。因为花生存放过久,极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它会诱发肝癌、食管癌和胃癌。

2.不要吃油炸花生。因为花生脂肪含量颇高,油炸之后会使花生的属性变为燥热,如果过量进食,或本身体质属虚火旺盛,就会出现热气等症状。

3.内热上火的人不宜吃花生。如患有口腔炎、舌炎、口舌溃疡、鼻腔出血等内热上火患者,若食用花生以后,会加重火气,使病情加重或久治不愈,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4.脾弱便溏的人也不宜吃花生。因为花生具有缓泻的特殊作用,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脾弱者食用花生后,则会加重腹泻。

5.高脂血症患者也不宜吃花生。花生中含有大量脂肪,高脂血症患者食用后,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升高,而血脂升高又是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疾的致病原因之一。

16.坚果中的仙品——松子

(松子性微温,味甘。具有益气润肠,滋阴养液、润肌肤、止咳嗽、调五脏、去头眩、强身健体等作用。对老年性便秘、神经衰弱、头晕眼花、五脏劳伤、风湿性关节炎等均有一定食疗效果。

松子又叫罗松子、海松子、红松果等,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

松子是老少皆宜的食物。唐代的《海药本草》中就有“海松子温胃肠,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的记载。古人还有“多食松子,其寿如松”之说,故松子被视为“长寿果”,被称为“坚果中的仙品”,为人们所喜爱,对老人最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