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家的攻守之道
21198600000014

第14章 墨家倡导的生活准则(1)

一、两千年前的消费经济学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几个过程或环节。无论是现代经济学,还是历史上的经济思想,都是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的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产物。

墨家的消费经济思想以节用论为核心,主要包括消费标准的制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长远消费等多个方面。

墨子的消费观主要体现在他《节用》等篇章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墨子提出了消费的标准。

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级的思想,因而他的消费观中也存在着平等的色彩。在消费标准的问题上,墨子主张打破等级的界限,制定一个普遍的消费标准,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以这个标准为自己的消费准则。

墨子提出的消费标准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包括衣、食、住、行、用、葬等在内的各种消费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衣服。墨子说:“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认为衣服的作用是冬天用来御寒、夏天用来防暑,因而缝制衣服的原则就是,冬天增加温暖、夏天增加凉爽;使身体合适、肌肤舒服就够了,不需要夸耀耳目,炫动愚民。

饮食。墨子说:“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认为只要食物只要能够充饥补气、强壮身体、使耳聪目明就行了,不一定必须讲究五味调和、气味芳香,更没有必要搜罗天下珍贵奇怪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房屋。墨子给出的标准是:“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认为房屋的作用是冬天用来抵御风寒、夏天用来防暑热和风雨,有坚固的防守能阻止盗贼的侵略。只要房屋的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至于室内的情况,墨子说:“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认为室内只要清洁卫生,能够进持祭祀,有壁墙可以使男女分开居住生活就可以了,不必进行奢华的装饰。

交通。墨子提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认为车用来走陆地、船用来行水路的,车船的作用就是使各地沟通交流,减轻人的负担。因而制造车船的原则应该是可以“任重而致远”,就是说车船只要坚固轻快,能够运重物、行远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过分的华丽。

用品。墨子认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认为一切器物用品应由从事这方面职业的工匠尽自己的能力制造,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而不应该追求细致和精巧,更不能太奢侈丧葬。墨子尤其反对厚葬久丧,认为这是天下的大害,因此主张丧葬节俭:“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认为死者穿的衣服三件就行了,足够使死者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掘墓穴,深到不及泉水,又不致使腐气散发于上,就行了。没有必要劳民伤财进行厚葬。

总之,墨子认为“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即在衣、食、住、行、用等诸方面的消费,总的原则是有益于实用。墨子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还把这些消费标准说成“圣王之法”借圣人之口来使这些标准合法化。

孔子也主张制定一些消费标准,但他的标准是有严格等级区分的消费标准,具有阶级性,下层的人是无权享有上层的消费特权的。而墨子的消费标准则体现出超时代的平等性,更具有进步意义。

其次,墨子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墨子认为发展生产是保证消费、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强调社会消费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要求消费水平必须和生产发展的状况相适应,不能超出生产所能承受的水平。墨子还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定为“为”和“食”的关系,认为“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如果从事生产的人少,而吃饭消费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裕年景。因此,要保证消费的实现、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努力发展生产。

墨子也常常有“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担心生产满足不了消费,而引起天下大乱、纷争四起。因而他强调应积极加强社会主要消费品的生产,并且把粮食作为主要消费品,鼓励人民发展农业。他指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认为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保障、也是国君维护统治的物质基础,人民一旦没有吃的,就不可役使。因而统治者要鼓励农民努力耕作田地,增加粮食产量,这样,民众衣食无忧了财会安居乐业。

墨子还主张,消费水平应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提高。他说:“饮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认为人因该首先满足必需的生理需求,在生活的各方面应该力求从俭。而等到生产发展,民众富裕之后,生活水平也应该得到逐步的提高。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饮食才可以求美、衣着才可以求丽。

可以说,墨子对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关系的阐述是十分合理的,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可行性,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的了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消费应该和生产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不能超前消费。

再次,墨子的消费观中还阐述了长远消费的意义。

墨子主张,一个国家应加强消费品的积累,即应该有“国备”,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因为“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者,何也?其也。”认为即使是圣王统治时期,也不一定能够保证不出现五谷歉收、水旱无时的灾年,然而为什么他们能够“无冻馁之民”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到了“力时急而自养俭”,懂得居安思危,在富足时节俭,因而在饥馁时能够有所养。

墨子还列举了“禹七年水”、“汤五年旱”的天灾,然而“民不冻饿者”,原因就是“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他们在丰年务耕种而自奉俭朴,有剩余积累;因而在水旱灾害面前能够“民不冻饿”。平时生产的财用多,而使用节俭,就能够有充足的储备,因而可以待凶饥。

另外,墨子还以历史事实印证“有备无患、无备则亡”这个论点: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被只有百里封国的君王所打败,就是因为他们“有富贵而不为备”,挥霍无度,以至于国无储备,才导致了灭国亡身的悲剧。

墨子提出“备者,国之重也”,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消费品的积累、各项物资的储备,是治国的要务,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储备,一旦发生战乱出现灾荒,那么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危机。

当然,墨子并不是主张从普通百姓省去“口中食”来实现这种长远消费,而是要国君、大夫等整个统治集团限制鼎中甘肥、盘中珍馐的奢侈靡费,以增加人民所消费的生产必需品,进而维护下层人民的长远消费。墨子还主张把生产上层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转用于生产民生必需品,这样就可以积累国家财富,为灾荒之年做储备,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消费。

崇俭和节用是先秦时期各学派都比较认同的主张,但各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墨子“节用”的消费主张,是在当时百姓连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而统治阶级却奢靡无度的情况下提出的,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现实考虑,墨子的“节用”思想,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虽然今天的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墨子的消费观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资源的匮乏、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水荒、煤荒、电荒、油荒、已经相继出现。因而,我们重提墨子“节用”的消费思想,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墨子平等的消费观念,对消费的两极分化现象有所遏制。

墨子提出打破等级界限的消费标准,本意是为了实现社会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只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如果“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在一个社会中,贫富差别悬殊,富人挥金如土、而贫者衣食无着,社会秩序怎能安定?而且,我们的社会制度根本上是要实现所有人的消费需求,因而,就应该在社会伦理道德中加入“节用”的思想,以便遏制富有者的奢华消费,消除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

消费水平应该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早在两千年前,墨子就认识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以发展生产为基础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应该和生产发展相一致。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生产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因此,消费水平必须与生产发展状况相适应。然而现实中的“高消费”现象却层出不穷,这些高档消费超出了我们社会目前生产发展所能承受的限度,长此发展下去,不但会对产生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力和负效应,而且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会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损害。

虽然说鼓励消费、激活消费,提高消费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这只是针对合理正常的消费而言,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合理、节约使用能源、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因而,应该把墨子的“节用”观念用在遏制这些“高消费”的行动上,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的稳健发展。

节俭应该自上而下地实行。

墨子节用论的锋芒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的,他认为,统治者是奢靡无度、暴殄资财等社会风气的始作俑者,骄奢淫逸是由上层统治者一手造成的。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楚王好细腰、文公好紫衣的故事就说明了上行下效的问题。因此,墨子要求天子、诸侯、王公大人“节于身,诲于民”以身作则来教育民众。以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富国利民。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下,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经济法则和道德规范,仍然是必要的。我们可以从公款吃喝来验证上级提倡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全国大中型酒店70%的营业收入都来自公款,高达1000亿元。有一个贫困县,每年吃国家财政补贴4500万元,可公款吃喝竟用去980万元。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是奢侈浪费的表现,我们的国家是富裕了,但这只是总体水平,当一些人在高级饭店铺张奢华的大快朵颐时,还有多少人在贫困线上挣扎。

因而,应该从上层就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这样整个社会才能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操守来遵循。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民众才能够真正的安居乐业,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墨子“节用”的消费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和错误,但其中的许多深刻的观点,不但在当时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今天看来,也具有难能可贵的进步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二、死去元知万事空

春秋战国时期,对丧葬十分重视。天子诸侯死亡之后,往往要修建很大的陵墓。他们“必大棺中棺,革三操,璧玉既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六鞅銮铃,舆马女乐皆具。”还有三年之丧,“哭泣不迭”,“处倚庐,寝苫枕块”,“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绉),颜色黎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甚至杀人殉葬:“天子诸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由于统治者如此挥霍浪费,造成“民苦于外,府库单(殚,尽也)于内”,导致侈靡浪费成风,社会财富锐减,不仅劳动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官吏日益腐化,国家行政事务得不到正常处理,如再加上外敌入侵,国家的破灭之灾便会如期而至。

墨家反对厚葬久丧,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的:

不能使国家富

厚葬主要体现在王公大臣办理丧事时,墨子对他们举办丧事所要求的规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必定要用外棺和内棺,并以饰有文彩的皮带再三捆扎;宝璧宝玉具备;戈、剑、鼎、鼓、壶、镜、纹绣、白练、衣衾万件、车马、女乐都要完备;将金玉珠宝装饰在死者身上,用丝絮组带束住;把车马埋藏在圹穴中;墓道必须捶实、涂饰好;坟墓雄伟可比山陵,等等不一而足。

棺木必须多层,葬埋必须深厚,死者衣服必须多件,随葬文绣必须繁富,坟墓必须高大,这些在王公大臣,会使府库贮藏之财为之一空;在匹夫贱民,就会使他们竭尽家产。而且厚葬还有殉葬的习俗,天子、诸侯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百,少的数十;将军、大夫死后所杀的殉葬者,多的数十,少的数人。

至于久丧的要求,就更时是繁复:披缞系绖,哭泣无时,不相更代;,住在守丧期所住的倚庐中,睡在草垫上,枕着土块;强忍着不吃而任自己饥饿,衣服穿得单薄而任自己寒冷;使自己面目干瘦,颜色黝黑,耳朵不聪敏,眼睛不明亮,手足不强劲,因而不能做事情;上层人士守丧,必须搀扶才能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居丧时间一般为三年,假若实行这种主张,王公大人不能上早朝、士大夫不能治理官府、农夫不能耕作种植、工匠不能造船车制器皿、妇女不能纺纱绩麻织布,这样算来,实在是大量埋掉钱财,长久服丧就等于长久禁止人们去做事。

已经创造的财富被厚葬消耗殆尽;而久丧又限制了人们取重新创造财富,实行这种制度,不能是国家变得富裕。

不能使人民众

厚葬久丧的原则这样规定:国君死了,服丧三年;父母死了,服丧三年,妻与嫡长子死了,服丧三年;伯父、叔父、兄弟、自己的众庶子死了,服丧一年;近支亲属死了服丧五个月;姑父母、姐姐、外甥、舅父母死了,服丧也有一定月数。在服丧期间要哀戚悲伤、节衣缩食。如果没有做到面目干瘦、颜色黝黑等哀毁瘦损的状态,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因此百姓冬天忍不住寒冷,夏天忍不住酷暑,因此生病而死的人时有发生。

在服丧期间,禁止嫁娶,已经结婚的夫妇不允许同房,这样就抑制了人口的增长。整个社会的人口,只减不增,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社会,人是最大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寡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有了人,才能有人耕种使得国家富足,才能又充足的兵源保卫国家不受侵犯,因此,统治者们都把增加人口作为富国强民的手段。而厚葬久丧的制度,无疑是对增加人口的抑制,并不能使人口增多。

不能使天下治

墨子认为。如果以厚葬久丧的原则治理政事,居上位的人不能听政治国,因而使刑事政务混乱;在下位的人不能从事生产,因而衣食资用不足。假若不足,弟弟向兄长求而无所得,不恭顺的弟弟就会怨恨兄长;做儿子的向父母求而无所得,不孝的儿子就要怨恨父母;做臣子的求索君主而无所得,不忠的臣子就可能叛乱君上。从而使得国家行政不得治而变混乱,人们之间充满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