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主张热爱和平、体恤百姓,统治者不要滥攻,兵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用。但理想如果不能落实为行动就只能是空想,最有力的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口号。于是墨子采取了“以战止战”的方法,用战争来证明发动战争是不明智的,所谓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就是这个道理。但这种策略要求自己有很强的实力,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结果,墨家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战争发动者,战争不是万能的,天下归心是靠实施德治来实现的。
守礼并不等于墨守成规,墨家讲究的非攻也不是不攻,而是非攻与守礼之间,寻求一个平能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古代的战争年代,不攻是仁义,迫不得已的攻是自卫;而在充满了竞争和勾心斗角的现实社会,不攻是谦让是美德,而权益和尊严受到伤害时,攻才是最好的捍卫方法。
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倡导要宽厚待人,但为人不可囿于宽厚,拘泥于教条,有时候一味的忍让退缩只会让自己受到加倍的伤害。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是我们的宽厚和忍让所不能同化的,面对无礼攻击、吹毛求疵、嘲笑挖苦的尖酸刻薄者,一味宽厚就等于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而自己的宽厚也往往成为他们故意寻衅的理由。所以,该反击的时候就应该毫不客气的反击,应学会对他人的攻击以牙还牙,反唇相讥。为人处世应该兼有软硬两手,该宽容时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该自卫时有兵来将挡的智谋,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自保并争取主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最高明的反攻,让取笑者自取其辱所达到的攻击结果比宽厚忍让要有效的多。
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得知晏子是个擅长言辞的智谋之士,于是想借这个机会来侮辱他。晏子来到了楚国后,楚王举行酒宴招待他。
在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犯了什么罪?”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一个甜,一个酸,为什么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会受到侮辱的,我现在真有些自讨没趣了。”
晋朝刘道真学识甚广,但素来嘴不饶人,喜欢嘲笑别人。有一天,刘道真正在草屋里和别人共用一只盘子吃饭,见到一个年长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从草屋前走过,三个人都穿着青衣,刘道真就嘲笑她们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望了他一眼,说:“两猪共一槽。”刘道真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从此收敛了许多。
在面对别人的无理取闹时,平和的心境是最好的反击状态,在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要保持镇静、控制情绪,而不是自己首先乱了阵脚,如果和对方一起激烈争吵,反而落入了圈套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
心境平和、态度从容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涵养与气量,首先用“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度在气势上镇住对方。一激就怒并不是理智的作为。而且,考虑应对策略需要大脑冷静,只有情绪平静,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
在回击他人的过程中,抓住要领才能作出最有效的攻击,一个带枪的人并不一定是好的射手,而懂得如何选定目标瞄准、能够掌握最佳时机扣动扳机的人,即使没有枪,也一样能够获取猎物。另外,我们还要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出他们的目的,是讽刺还是侮辱,让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把对方投过来的石头还回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要进行反击,一定要先把对方的意图弄明白,瞄准靶子再放箭,既不滥伤无辜,也不放过小人。
多一些谅解和抚慰是减少纷争最有效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意无意都会刺伤别人,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刺伤,再这时就需要我们能够用体谅的态度来看待那些无疑的伤害,用真诚去抚慰那些被自己刺伤的人,而不是讲纷争无限的扩大,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两千多年前,墨子就智慧的提出了非攻的思想,这是应该是人类共有的精神,我们不提倡战争,但我们要进行捍卫自己权益的战争。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然不是孤立的个体,需要在整个社会中与他人协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某些利益的冲突和摩擦,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损人利己的人,面对这种现实,一味的忍让宽容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当我们的尊严和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应该勇敢的站起来捍卫自己。
蜜蜂的刺在伤害到别人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失去生命,但如果自己的生命面临着威胁,不用刺伤害别人也不行了。既然无论哪种选择都难逃一死,到不如给敌人一些苦头和教训。当我们也面临类似的处境时,不妨学学蜜蜂的精神,因为非攻不等于不攻,这是墨子非攻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三、墨守之“规”
有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墨守成规,尽管现在当做贬义词来用,但在两千多年前却是小国安身立命的法宝。那么墨家的看家本领——防守,到底有哪些绝技呢?
墨子的防御理论体系理论以城池防守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墨子认为“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为了夺取守城作战的胜利,墨家总结出了防守围城的14个必备条件,如“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广;楼撕修;守备缮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众以选;吏民和;大臣有功劳于上者多”等,墨家认为,只有这14个条件具备了,城池才可以守得住。只有在战前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城池坚固,兵源充足,才能无后顾之忧;在战前需要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获得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
主张“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灭敌人。“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消极被动的防御,等待邻国的救援都不是可行的办法,而应该抓住机会攻击敌人,这样做一方面能打击敌人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扭转战局。而“亟伤敌”的具体措施又:利用有力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以及国都内部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等策略。
另外,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墨子还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墨子·备城门》诸篇共有11篇文章,其中《备城门》、《旗帜》、《迎敌祠》、《号令》、《杂守》五篇是总论性文章,综合论述了守城战术战具及军事法律制度、军事指挥信号、军事后勤制度等;其余六篇《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是专论守城战术的,针对敌人可能实施的水、梯、穴等各种进攻方式指定了不同的防御措施。
此外,墨子提出了全民皆兵的御敌思想,主张,在进行防守作战时,要发动全城军民一起参战,坚守围城,以夺取防御作战的胜利。墨子还强调政治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如果上下一心,将士一心,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又能得到邻国的救助。那么,防御战更是有了必胜的把握。《备城门》也这样说: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
墨子的积极防御理论和具体的守城方法,正是为了推行他“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才提出的,积极有效的防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遏制了某些不义的讨伐战争,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墨子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丰富了我国的兵法思想,他的积极防守被称为“兵技巧”而载入史册,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子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在以和平为主题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再需要墨子那些具体的守城技巧,他的这些智慧也只能作为文献攻后人参阅,但墨子所倡导的积极防御的精神,却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虽然社会倡导友爱互助,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不可避免要受到来自他人有意无意的攻击,这时候,墨子的防御思想和方法就派上了用场。
四、墨家的人道主义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在《非攻中》篇里,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他还指出,战争除“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之外,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冻馁、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胜数”,百姓在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然而,当时的王公大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顾人民死活,屡屡攻伐无罪之国。《非攻下》描绘了一幅惨景:“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面对严酷的现实,墨子大声疾呼。罪恶的战争,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剥振神位,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先王,这难道有利于上天吗?有利于鬼神吗?有利于百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