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21165600000008

第8章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放下意气(1)

禅诗有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我们平常的日子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自命清高,觉得自己总是高人一等的人。相反总是那些心胸宽阔,能宽容他人的人。这类人不仅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更是能收到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多少年来,但凡是个伟人无一没有宽容他人的心,容得海川的胸怀。

1.忍常人不能忍,理想高于一切

妙绘禅师画的画惟妙惟肖,每张画的价格都比较昂贵,是位有名的绘画禅师。而且,他作画总是先收钱后画画。

一日,一个地主找妙绘禅师画画。妙绘禅师张口就问能出多少钱。地主很不屑一顾的说:“你要多少都可以,但必须去我家里给我作画,我可不像再来找你了。”

于是二人商定2天后在地主家作画。

当日,地主家请了许多达官贵人到家里,看妙绘禅师作画。画画结束后,禅师准备拿酬劳回寺。地主却当着好多宾客的面说:“这个秃驴呀,就知道要钱,一幅画那么贵,不过画画的不错,这也就算了,只是我觉得出家人不是应该那么看重金钱的呀,所以我觉得他内心透露着对钱财的污秽,所以我觉得这画还是不放在屋里,我要你在我小妾的裙子上做幅画如何?”妙绘听后说:“可以,但施主又可以出多少钱呢?”地主还是那句话“要多少都可以。

于是妙绘禅师在原来画的基础上又加了一筹。接着就开始在地主小妾的裙子上作起了画。画画完毕后,妙绘禅师领了钱坦然离去。

人们都非常的奇怪,一个僧生凡事都不干,他要那么多干什么,宁愿受人侮辱也要要钱,真是好怪的老头。

后来众人才明白,原因很简单,妙绘禅师为了灾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妙绘禅师居住的地方经常有灾荒,当地的地主或者有千人都不肯捐钱救助需要帮助的人,禅师只能自己想办法筹钱、捐粮食。于是才学会画画挣钱来建粮仓救济他人。同时也还为了了师傅的遗愿,重新翻修寺院。所以禅师就要大钱作画。再后来,粮仓建成,寺院翻新,妙绘禅师就隐退了,去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人生一世,要明确自己生存的意义才好。只有这样才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所以树立自己的理想很重要,当遇到困难时才能勇敢面对。

就像上面故事中妙绘禅师,是个修养极好,有涵养的禅师,不仅目标明确,还能宽宏大量容忍那些侮辱他的人。

纵观我们的历史,历史上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曾屈膝为奴,尝人粪便。

周敬王二十七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同意了越国的求和,但要求越王勾践和与其夫人去吴国做人质。越王为了今后的复国大业,忍辱负重带着家眷跟随夫差到了吴国做了人质。

越王勾践到了吴国后,将自己带来的金银珠宝通过各种渠道陆陆续续送给了夫差和吴国的一些大臣,自己生活却很节俭,吃糠皮、野菜,穿粗布衣裳。住低矮潮湿的房子。每天都像奴隶般任劳任怨、没明没夜的干活。刚开始,吴王还差遣夫差隔日观看越王勾践的情况,但每次都看到他辛勤地劳作,后来慢慢就放松下来,不在对他监视。

而此时的勾践从没放弃过对那些大臣们的贿赂,尤其太宰伯嚭。伯嚭又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只要收到勾践的礼物,都会在夫差面前说上勾践的几句好话。转眼三年过去了,夫差潜移默化的也认为勾践被放了,对吴国也造不成威胁,于是跟伯嚭说了准备放勾践回国的意思。

结果这个消息被伍子胥知道了。伍子胥赶忙见了夫差,说:“夏桀抓住了商汤,没有杀他,纣王抓住了周文王,也没有杀他,结果放虎归山,贻害无穷,最后都被自己所囚禁过的人灭掉。如今大王不但不将勾践杀掉,反而要放了他,岂非又要重蹈夏桀、商汤的覆辙?”伍子胥引古喻今,夫差觉得确实有后患,于是放勾践的想法打消了。

有一日,勾践听说夫差生病了。就请求大臣帮忙,说想前往探望。准许后,勾践来到夫差的病榻前伏地而跪,说:“小的听说大王病了,心中着急,斗胆过来探望,因略懂一些医术,可以为大王诊断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许,也可借此表我的效忠之心。”就在这会儿,夫差要上厕所。勾践等人都退出屋外等候,再次回到屋里时,勾践拿起夫差的粪便放嘴里直接品味。伏地说:“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刚才尝出大王的粪便是苦味,这预示你的病情要好转了。”

夫差很是感动,当即表示:等其病愈就送勾践回国。

不久,夫差病愈,为了勾践饯行,还专门摆了宴席。于是伍子胥就再一次进谏,说:“勾践做这些卑贱顺服的事情,是笑里藏刀。卑微中隐匿着诡计,大王千万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否则的话,必然酿下大祸。”但这次伍子胥的直谏,夫差不仅没有听取反而很反感,当面斥责道:“我生病的时候,众臣中并没有谁像勾践那样对待我,对于这种忠心我看得很清楚,你不必再说了。”伍子胥本想再次进谏,没想到被夫差逐出宫。

就这样,勾践忍辱负重三年,尝尽了亡国之君的各种辛酸,终于返回故国。回国后,果然像伍子胥所言,越王勾践终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实现了问鼎天下的理想。

静品禅心:那些有理想的人,辱骂、羞辱都不是很好的手段,他们都会坦然面对,当饭吞下。佛法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这样的忍辱负重,才是成就明日的保障。

2.庸者恃强冒进,智者以退为进

一拨学画画的学生,在校门外的墙上曾经画了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龙在云端盘旋,虎在山头欲扑与龙。修改了数次,总还是觉得画中的龙和虎都觉得不是那么惟妙惟肖,但又找不出不足在哪里。就在这时,学生们的老师恰好外出回来,于是和学生们开始了对这幅画的谈论。

老师仔细看完画后说:“这龙和虎的外形画得还可以,但这龙和虎的特性你们都没有把握好呀。你们要懂得一些道理。龙在攻击之前,它的头肯定是向后退缩;虎要向前扑时,头肯定是向下低。龙头缩得愈靠后,虎头愈低到接近地面,它们的冲劲就更大。”

学生们听了很是高兴,无不佩服。老师接着说:“画画其实和做人是一样的,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之后,你会发现冲得更远,适当的休息之后才能爬得更高。”同时送给学生们一首他自己的创的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蜂鸟生活在茫茫的亚马孙热带丛林中,是一种很特殊的鸟,他们总是倒着飞。其实,在很多年前,蜂鸟也是正着飞的。而且他们当时虽然体型小,但繁殖能力却超人的快,多时扇动翅膀可以遮天蔽日,让整个森林都笼罩在阴影之下。而且他们天生爱好搏斗,不怕牺牲。在它们的群族中有一个这样的规定:只准向前不准退后,如果有胆敢临阵退缩的,就会被自己的同类啄死。

它们肆无忌惮地猎取,只要是它们想吃的东西,就一定要吃得到。当时的亚马孙丛林中,没有哪种动物敢于蜂鸟做对抗,都害怕极了蜂鸟。

事物总是有天敌的,一场大火改变了蜂鸟无敌的局面。由于它们容不得比自己更厉害的事物存在,当它们看到烈火在丛林中迅速占据了它们的底盘,很是愤怒。于是,在蜂鸟王的指挥下,一群群的蜂鸟勇敢地都向烈火扑去。结果大家都可以想得到,一群群地都死在了烈火中,但他们还是没有一只退缩,继地向烈火发起攻击。

没多久庞大的蜂鸟家族眼瞅着就要全军覆灭了。其中一只蜂鸟开始动摇,它退缩了,它悄悄地开始往后飞。但却被蜂鸟王发现,就当蜂鸟王准备发动其他蜂鸟对它攻击时,发现有一大部分的蜂鸟都跟着那只蜂鸟一起向后飞去了。

熊熊的大火结束后,蜂鸟王和那些奋勇向前冲得蜂鸟们都成了烈火的牺牲品,仅那一小部分向后飞的蜂鸟活了下来。至此蜂鸟开始倒着飞,而且不再攻击其他动物。性情都变得很温和,且只吃蜂蜜。

今天我们看到的蜂鸟体型依旧很弱小,但在亚马逊丛林中依旧有他们的身影,它们与整个丛林的其他生灵同在。我们想想,当初要不是那一小部分的向后飞得蜂鸟,恐怕我们就再也看不见蜂鸟了。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时候,很多人都像那部分向前冲得蜂鸟,陷入一种盲目的追求中不能自拔,哪怕他们明白脚下的路不通,哪怕知道继续下去的代价惨重,但依旧不后退,不转努力的方向。

“刚易折,曲则全”,“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有哲理的话,我们都明白,但从古至今,能真正明白的有几人,明白又做到的又有几人?如果人人都能真正地懂得这些道理,都奉行这样的道理,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可言呢?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时候都知易行难,却都不能用行动来实践。

生活中我们执着、我们好斗。然而一个人再自尊,再骄傲,再好斗,都也像龙一样退缩、像虎一样能低头,像蜂鸟一样能后退。

静品禅心:人生在世,切忌不要盲目地冒进、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当强则强当弱即弱,进退有致、强弱有度,才是长期生存之道,为人处世智慧之道。

3.做事审时度势,得理学会让人

为人可以宽容一切,心胸宽阔,懂得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碰撞和摩擦,矛盾就会越来越少,欢乐就会越来越多。

有两位有名的禅师,妙峰禅师是师傅,慧能禅师是徒弟。一日,妙峰禅师推车搬运经书,慧能禅师正好坐在妙峰禅师推车的路旁,因为道路太窄,所以妙峰禅师让慧能禅师往边上坐坐,让一下路。不想慧能禅师不仅不让还蛮横地说:“我从来就只伸不缩。”结果,二人争执不休。

妙峰禅师看这情形,慧能禅师这是跟自己对着干啊,一时半会儿肯定是不会让自己的路,于是使足了劲奋力朝前推车,车轮直勾勾地碾过了慧能禅师的脚。

慧能禅师立即回到屋里,手持锋利的斧头,然后召集众僧登坛讲法。众僧看着架势很是害怕,觉得要有大事要发生,知道势头不妙,都闷不作声。慧能禅师晃着斧头,对众僧说道:“刚刚是谁碾了我的脚,赶快站出来,我要砍了他的头。”众僧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妙峰禅师听见后,放下车子快步走到慧能禅师的前面,然后伸出了自己的脖子。

慧能禅师见妙峰禅师毫无惧色,便放下斧头,心平气和地对众僧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前途毫无惧色,那大千世界你便可任行啊。”

妙峰禅师听到这话,缩回了脖子,给慧能禅师礼拜后推车继续搬自己的经书。慧能禅师看到这一切又说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在我们平时做事的时候,在考虑好之后就要勇敢的去做,不要畏畏缩缩,不然成功就与你失之交臂了,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后退的道理显得格外的重要,一味地蛮干是得不到成功果实的,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有一位在美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了好久的工作的无果,仔细琢磨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决定将所有的学位证明收起,以“最低身份”去求职。

没过多久,他得到了一份程序输入员的工作。这对他来说简直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但他依旧很认真的干着自己这份工作。很快,BOSS就发现了他不仅只是简单的程序输入,还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想对一般的程序输入员他真是个香饽饽。于是BOSS决定给他升职。又没过多久,新任职的职位,他还是显得得心应手,于是BOSS再次给其升职,就在这时,他给老板拿出了自己的学士证,BOSS顿时感到如此的惊讶,给他换了与他同等学历专业的职位。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发现他经常在关键的时候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方案,远比一般有学士专业的员工高明的多,这时,他又将硕士证给了老板看,老板再次给他升职。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还是觉得他不是一般的研究生,就询问了他,他最终还是拿出了他的博士证。此时,老板对他的能力已经后无疑问,直接给予了重用。

其实,人最不怕的是被人看低,最怕的是别人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随时找机会亮出自己的真本事,一次次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那么后无疑问你在他人眼里的形象迟早会高大起来;可如果一开始别人把你看的很高,觉得你很了不起,对你寄予很高的厚望,一旦你的一个失误都会让别人觉得失落。倘若再出现个大错误,会对产生失望。结果会被别人越来越看不起。

宽容能驱散怨恨,宽容能带来仁义。学会宽容,博得赞美,世界会变得轻松和谐。

有个叫马利,因为人员调配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引起了一些的仇恨。有一次在股东商讨会会议上,一位股东当面粗野地辱骂他。当时他也气得要死,但还是极力地忍耐着。直到对方骂完为止,他才用温和的口气说:“你的怒气应该放了一大半了吧,按照常理你是无权利这么责问我的,但我还是想详细的回答你的任何疑问,直到你听明白”

这种低姿态霎时使那位股东觉得惭愧不已,矛盾也随着这种氛围缓和了不少。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对方有谁能真正心平气和的听你的解释?因此,当我们在与他人产生对峙的情况时,得理一方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方,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静品禅心:对我们大部分常人来说都是“进有余而退不足”。认准一个事就像钉钉子般硬往里砸,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达不到自己最终想要的结果。方有能进能退,才是真正的法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4.傲气堵塞出路,谦逊成就人生

有位女富人,不论财富、地位、能力及美貌,都没得说。但她却总是得不到快乐。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于是她请教一个禅师寻求答案。如何才能变得有魅力,人人都喜欢。

禅师听明来意便道:“这个简单又不易,简单的是你要学着用慈悲之心随时随地与各种人合作,讲禅语,道禅音,做禅事。相信过了不多久你就会有人喜欢。”

女富人听后点点头,然后问道:“禅话如何讲?,禅音如何道,禅事又如何做呢?”

禅师笑道:“这个更简单,禅话,就是说喜话,说真话,说谦逊的话,说利人的话;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之声转为慈悲之声,把毁谤之声转为颂扬之声;禅事就是布施的事,善事,服务他人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富人听后深受感悟,从此改正以前的骄气、傲气,不炫耀耀自己的财富,不自恃自己的美丽,变得待人谦恭有礼,结果必然是禅师说的,得到了好多好朋友。

老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不自以为自己伟大,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就是谦逊,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往往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有礼有节、尊重他人;能够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对待自身的错误能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

谦逊这个美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和基石。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什么职务,能够做到从谦逊做事、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他人的尊重。谦逊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减少与他人的差距。使自己的事业、人际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