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21165600000005

第5章 清静自然,修身养性:放下邪念(1)

佛家讲:“一寸道九寸魔。”这里隐含意表明:“修炼一个高尚的品格是一件极其不简单的事。不仅意志要坚韧,而且欲望的自我控制也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相对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标。”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可能有些偏颇,但是这也能说明,在一个人的内心最低层,有着邪恶的欲望,要想自己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须去除那些坏的欲望。修身养性,学会自我修养。心中正义多了,邪恶就会少了,就像生活中,快乐多了不快乐就少了一样的道路。

1.收起轻视之心,骄傲者吃大亏

妙达禅师曾经是云水僧,在一个地方休息的时候遇到一个身患重病的僧人,路过的人都不予理睬,于是他细心照料直至其痊愈。病僧感激地对妙达禅师说:“感谢你这么多天照料我,要是日后师傅要是有什么难事,可以去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找我。”

妙达禅师因为多年做善事,法缘日渐繁盛,就连唐懿宗都非常景仰其德风,还特意封妙达禅师为国师。慢慢的,时间长了,妙达禅师开始傲慢起来,总觉得高人一等。有日,妙达禅师膝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而且这个疮长的特别的诡异,任凭什么办法都无法根治。忽然有天妙达禅师想起来了那个病僧,于是他决定去找那个病僧,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当年说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曾经的病僧。该僧得知他的来意后告诉他:“这个很简单,用我旁边的这个清泉水反复洗就可以治根。”

妙达禅师正要用清泉水洗疮口的时候,人面疮忽然开口说:“你还记得西汉袁盎杀晁错的事吗?你就是那袁盘转世,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十世轮回流转,我都在找机会报复你,可是你却每世为僧,轮回十世,清净度日,我根本一点机会都没有。直到今日你心怀恶意,结党谋私,损坏道行,我才得以有机会报复你,一直长在你身上折磨你。今日以佛家慈悲,以三咏法水洗我数十世累加的罪孽,结束与你的冤冤相报。”

妙达禅师听后,甚感心虚,急忙用清泉水洗膝,忽然间膝盖疼痛不已,直至晕厥,再当他醒来之际,膝上人面疮已经痊愈,曾经的病僧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世轮回,妙达禅师十世为僧,心静如水,人面疮就一直没有机会下手;然而心生傲慢之际,有违道行之时,病苦便接踵而至。故事告诉我们,众生间是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外貌美与丑,取得多么傲人的成绩,都不应该看不去他人,傲视他人,甚至伤害他人。

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个故事。

有一只美丽的小鸡住在丛林中,它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聪明的,恨不得什么都会的可爱小鸡。

一日,温暖的阳光照耀整个丛林,清风徐徐,抚摸着万物。这只骄傲的小鸡来河边觅食,刚刚来到河边就听见好几只小鸭子在嘎嘎嘎的乱叫。走近一看原来是鸭妈妈在教小鸭子们练习游泳呢!小鸭子们虽说动作迟钝,但是它们都在很认真地训练。看着小鸭子们的姿势,骄傲的小鸡看是讥笑他们太笨了。于是说:“你们怎么那么笨啊?不说鸭子的儿子天生都会游泳的吗?你们一个个怎么看上去那么的不会游呢?”

小鸭子们认真地对讽刺的小鸡说:“小鸡妹妹,你不要笑我们,我们会游泳的,只是为了长大后的游泳比赛,在不断的练习罢了,不像你这只骄傲的小鸡,自己不会游泳还嘲笑别人游的不好。”

骄傲的小鸡一听小鸭子这么一说很气愤地说:“谁说我不会?今天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游泳高手。”说着就扑通一下跳到了河里,当它真正跳到河里的时候才发现水是如此的深,自己是这么不擅长游泳,也是如此的笨拙。还没扑腾两下,整个身子就开始往下沉,于是疾呼“救命”。

小鸭子们知道小鸡不会游泳,于是一只只协力一起将小鸡救上岸。

小鸡安全后,小鸭子拍拍小鸡的头说:“小鸡呀,游泳不是你的强项,是要有先天条件的才可以学游泳的,以后千万不要再逞强,不然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骄傲的小鸡惭愧地低下了高傲的头,从此谦虚做事,再也不看不起别人,高看自己了。

这虽然只是将给小孩子们听的童话,教育小孩子们凡事都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要学会尊重他人。让孩子们明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

小孩子们的心灵是单纯的,教他们什么,他们会什么,所以用童话来引导、教育他们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成年人的心往往很复杂,不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可以说服的,往往是吃了大亏后才追悔莫及。

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才学名扬天下,自古文人恃才傲物,才学卓绝的大学士苏东坡在平日里生活里因为自满也吃了不少的亏。

苏东坡是个信佛之人,常常会有些禅思,对佛理禅学总有些低看。有一天,苏东坡听一个朋友说有位南法禅师禅风犀利高锐,机锋深妙难触,顿时他心中极为不服,他觉得自己走遍天下又与许多高僧切磋探讨过,自己也不是没有才能,于是他决定与南法禅师比个高低。

侍者见来着不善之嫌又不屑一顾的样子,便没通知禅师,苏东坡见半天没人理会他,他就开始在寺院外大声嚷嚷。寺院是何等的安静,他这么一吵吵就把南法禅师给惊动了。禅师走出房门,问明来意,然后很客气的将苏东坡请到会客堂。

刚坐下来,苏东坡就开始发难南法禅师说:“听说禅师功力颇高,那您倒是说说这“静品禅心”到底是什么?”

南法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便问苏东坡:“请问施主贵姓?”

苏东坡起起身,理了理衣服,心想这和尚眼力还不错,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茶然后说:“姓秤!能秤得天下禅师们实际功量的秤!”说完苏东坡自以为自己说的很高明,一定能给南法禅师一个下马威。得意洋洋看看禅师。

只见禅师端起茶杯大口喝了一口,说道:“施主既然这么有眼力,那请问我这口喝了多重的水多重的茶呢?”

苏东坡无言以对,面红耳赤,退败禅师,离会客堂而去。

静品禅心:佛家向来讲究众生平等。即众生不分高低贵贱,也就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对任何人有歧视、渺视的心态。人有自信是一种好的状态,但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过分自信,一旦过分就会形成自满,自傲。一旦这样往往就会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容得他人的意见,听得了他人的批评,唯有这样不断的更正自己的错误,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进步。超越自己,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2.积极自我检讨,拾捡心中落叶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自我批评的事例存在。孔子就曾说:“君子不忧不惧。”然后还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也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三省吾身”、“内省”以上描述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批评的形式。

在唐朝,自我检讨的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些皆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有一日,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故亡后,太宗亲临吊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我们可以见得魏征的犯颜直谏和太宗的克己纳谏、虚心接受批评。

在佛法中,自我检讨具有更加深邃的道意。

有一日傍晚,尚德禅师在庭院里散步,一阵狂风把树上的叶子吹落了一地。尚德禅师望着树上的叶子,一直到风停了,开始弯腰捡地上的落叶。正巧几个小和尚路过庭院,看见师傅在捡树叶,就跑过来和师傅说:“师傅,您不要再捡了,这晚上还会有风,等明日早晨我们会把院子里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

尚德禅师说:“明日打扫院子是会使地上变得干干净净,但现在我在这里每捡一片落叶,这里现在就可以增加一分干净”

其中一个小和尚说:“可是师傅您这样捡,这得捡到什么时候啊?这样也太慢了,您看看您身后落叶,您捡前面,后面就又落下来了,这样不是还依旧不干净嘛!”

尚德禅师笑笑又开始继续捡落叶,并对小和尚们说:“你们觉得这地上就只有落叶吗?其实呀,在人们的心中的落叶很多呐!我在这里捡不停的捡,起码我心里的落叶就会少起来嘛!捡的时间长了,终有捡完的时候。”小和尚们听了,都点点头有所悟。

落在地上的叶子是何其的多?哪是一时可以捡的完的,更何况是心灵深处存在的落叶呢?因此,有了落叶要及时捡,心里有了尘埃就要及时清理。

这里所谓清理心里的尘埃,就是要时刻反省自己、要自我检讨、自我纠正过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处世,都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这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适应环境、增强生存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调整的心理素质,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就陷入世事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姗姗是一个文弱纤瘦、相貌平平的小女子,不仅做事执着,而且待人很是真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做到了区域经理。

然而,当她坐上管理者的位置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面对应变能力极强的商务场合时,她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往往会禁锢她的发展,尤其是在协调各级销售代表之间的利益冲突等问题的时候,是她最头疼的时候。一方面介于工作经验的问题,二方面有些事情由于处理不得当,得罪了不少人,有的是自己的部下,有的是自己的上司。长此以往,这让她负责的区域业绩不断下滑,公司上上下下对姗姗的能力和为人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说她能这么快晋升是因为有某上层领导的暗中帮助和扶持,有的说她与某领导层有暧昧关系,甚至有的说她是某个大区经理小情人。上司也由于姗姗经常的固执己见而表示不满,以及她在公司的人缘名声更加让上层领导表示不悦。不久姗姗就被降职,后来加上同事们的议论。她最终选择离开了那家公司。

姗姗的事例告诫我们两个道理,一是遇到自己境遇困境时,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完成必要的角色换位。另一个是,当自己遇到困境时,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还要学会及时检讨自己的行为。因此,当我们失意时,不妨先学着把自己心里的落叶捡起来,哪怕慢一些。同时要学会自我检讨,在检讨中洗涤自己的心灵、分析自己的失败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自己随时为下一个困难做准备。

静品禅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一定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自我检讨,及时捡起自己内心的落叶,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调整。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很快乐。

3.心怀慈悲之心,处处都是菩萨

禅师见一个弟子总是终日打坐后什么也不干,有一次在院子里碰上这个弟子就把他叫进屋里,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我见你的时候你总是在打坐。”

弟子毫不怀疑地回答:“我参禅啊!”

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并不是一回事,你怎么会这么认为呢?”

弟子回答:“是您说的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要把控好自己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周围身边的一切事物,终日坐禅不可躺卧的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反而是在折磨你自己的身体。禅定,不是说让一个人像木头死板地坐着,而是要让人达到一种身心极度清净状态。远离外界的一切杂物,这才是禅;内心的安宁不散乱,才是定。如果一个人执著与人间的杂物,内心就会散乱,不得宁静;如果能把控好自己内心对外界杂物的诱惑及困扰,心便会清净很多。其实我们的内心一开始是很清净无杂念的,由于外界的杂物诱惑,内心才会慢慢受到影响,犹如明蒙尘灰,往往会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弟子谦虚地问道:“那一个人又如何才能祛除了内心的妄想呢?”

禅师说:“多想想世间的善事,内心就会充满美好;总是想一些世间的恶事,内心就会变的阴暗。心里总是想着一些邪恶的事,人就和牲畜没什么两样;心里总是想着美好的事,到处都是春光灿烂;心中充满智慧,在哪都是乐土;心中总是愚痴无知,在哪都是苦海了。参禅如此,人生亦如此。”

弟子恍惚顿悟。

有个叫艳艳的女孩,婚后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由于两家的生活背景差异较大,艳艳总是被婆婆指责,说她不会过日子,浪费等等。而艳艳有年轻人的想法,总觉得婆婆干涉她太多。日子久了,这婆媳的关系是越来越恶化,甚至心里极度不平衡的艳艳在老公那也得不到太多的安慰,介于传统观念,最后妥协的往往是艳艳。到最后两人闹得不可开交。艳艳的老公夹在中间也是有苦说不出。长期的压抑促使艳艳心里萌生了一些报复的念头。

艳艳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位老中医,她决定从这个老中医这买些毒药,彻底解决她眼中的这粒“沙子”。这位老中医听过她的话后,和她说:“毒药我这倒是有,也可以给你,但我有个建议,希望你能按照我说的做法去做。”艳艳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老中医递给艳艳两包“药”然后跟她说:“你要用毒药药性慢的比较好,这样不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你若一下毒死你婆婆,别人肯定一下就会查到。我给你两包药,一包是给你婆婆的,你可以把她放在鸡汤一类的东西里,再放少量的毒药进去,为了她不起疑心,你也喝。”艳艳着急的说:“那我不也中毒了嘛!”老中医不慌不忙的说:“我不是给你两包嘛,一包是毒药,一包是解药,为了使你婆婆不起疑心,她喝的时候你也喝,而且要恭恭敬敬的,表现出一种诚心来。完了半小时后你再喝解药就可以了啊!”艳艳高兴的心花怒放。老中医不仅给自己毒药,还帮自己出了这么好的主意。

艳艳谢过老中医后回家了,开始了她的“杀婆婆计划”。每个星期艳艳都有几天给婆婆炖鸡汤,而且她都是很精心烹制带毒药的汤给婆婆喝。她时刻记得老中医的话“一定要避免婆婆的怀疑”,所以她一直都克制着自己的脾气,对婆婆言听计从,像对待自己的妈妈一样对待婆婆。日子就这么半年过去了,这个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艳艳也发现自己的似乎也不在像以前那么容易动怒了,婆婆对自己也不像以前那么刻薄。细算起来,她和婆婆之间这近半年几乎都没有红过脸,都不用说吵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