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21165600000003

第3章 无痴则强,无欲则刚:放下欲望(2)

还有一次,临济上堂讲法时忽然说:“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下面的和尚大惊失色,他却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都是一样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会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也会被祖魔抓住。苦事都来源于有所求,与其这样,还不如无所求。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禁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这里的“杀”,不是教人杀人犯罪,而是从心里面祛除、无视之解。即:无所求。芸芸众生,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如临济禅师那样,“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我们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还是受害于自己的心魔,为达目的、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刘希夷唐朝诗人宋之问的甥叫,非常有才华,可谓年轻有为。有一天,刘希夷写一首叫《代悲白头翁》的诗准备去舅舅家请其指点。“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刘希夷念到此处时,宋之问不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没有给他人看过吧?”刘希夷摇摇头。宋之向开心的说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好生让人喜欢,如若他人还没有看过,不如让与我吧。”刘希夷表示抱歉的对舅舅说:“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当晚宋之问一点睡意都没有,辗转反侧在床上躺着,嘴里不停地来回念那句诗。心想,此诗一旦面世,千古绝唱,名扬天下无疑,一定要想个办法据为已有。于是一个邪恶的念头涌上他的心头。当夜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法网恢恢疏而不露”后来,宋之问终究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无不为此称快!刘禹锡都这样说道:“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没有谁想默默无闻一辈子,自古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哪怕尽得其一,也已终生无憾,若都能如愿以偿,更是锦上添花。然而,世间万物,有舍才有的,得到一方必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自己心里要权衡好中间这个称。

为大众事业,为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家庭幸福,为人格完善等等这些付出无疑是值得的付出越多,获得便越多。临济禅师所谓的无所求,便是从此意义上提出的人生理论。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行途中,少一点贪欲,多一些节制,真正的幸福才会降临。

一个人追求功名不是坏事。当一个人能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名誉感就会有进取的动力,但是,凡事不易过分,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往往容易产生邪念,误入歧途。到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塔尔达利亚是中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在国内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此时,有个叫拉比丹诺的人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唯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为此而痛苦不堪,彻夜难眠。善良的塔尔达利亚很是同情他,于是把自己辛苦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哪成想,拉比丹诺将成果据为己有。几天后,却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关于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的一篇论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欺骗了所有人,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拉比丹诺的谎言还是被揭穿了,至今,拉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再正常不过,关键能在与自控,不把名利看得过重,不为一时名利而舍弃一切。很好把握中间的分寸。宋之问、拉比丹诺等都有才之人都有所建树。单拿宋之问来说,自己已经名扬天下了,还是要夺取刘希夷之诗,最终弄得遗臭万年。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讲,钱迷心窍,殊不知“名”也能迷心窍。不管是哪个,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本功成名就的人臭名远扬。得不偿失啊!

苏东坡曾经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对于那些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来讲,面对本不属于自己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越多,对自己往后的压力就会越大,迟早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得失向来都是成正比的,学会权衡利弊得失,你的人生才会更辉煌。

静品禅心:临济禅师眼中,佛祖都是没有的,名利对他而言又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无所求。然而,平凡得我们能有几个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积极的、正真的,能够为他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并自己也得些名得些利的人,也就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了。切莫让名利熏了眼睛,迷失做人的大方向。

5.放下架子做人,吃亏亦是福分

做人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放下架子,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百态,这会造就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而且还会在为人处事上祝你一臂之力,使你的事业更加顺利,最终功成名就。

有位禅师叫志林,志林禅师开悟后,便回到原剃度师父的身边,准备随缘回报。

有一次师父要洗澡,志林便为其擦背填热水,擦背之际。志林忽然拍拍师父的后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现。”

师父听了便回头一看志林,志林赶忙又说:“佛虽不现,但会放光哩!”

师父却冥然未悟。

一日,师父在窗下读经,一只苍蝇在窗户上乱撞似有不把窗户纸撞破誓不罢休的士气。古灵禅师见状禅思触动,便作了一首诗: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听到弟子言诗,觉得言语怪异,便问弟子是怎么了?志林禅师便将自己悟道的因缘详细地和师父一一道出。师父得知真相后很是感动,于是决定请弟子开示,终得开悟,取得圆满。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身边的人都可以做为自己的老师,每个人总有一处值得我们学习。

将自己本就不高贵的架子放下,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比自己在某方面懂得多的,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惟有如此,才会不多进步,获取完整的人生。

有一位信徒在客堂休息。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一位非常年老的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没过几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信徒在短短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听见年轻的知客师在那吆三喝四,年老的禅师在忙忙碌碌跑来跑去。信徒实在看不下过去了,便问道禅师:“老禅师啊!那位小师傅和您是什么关系啊?怎么一会儿让您做这,一会儿坐那的?您还乐此不疲的,很开心的样子。”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前世修来的福气。有信徒探访时,我只要倒茶就可以,又不要我讲话;佛前上香换水都是由他来负责,我只是擦一擦灰尘就可以;他让我留信徒吃饭,又并不让我去做饭,寺内接人待客大小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让我很欣慰,更很省心,我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信徒听后,继续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还是小的大?”

老禅师回答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说:“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在现代社会中,多半情况是信徒供养僧众,多半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这并不奇怪。但很多人占着自己年老,倚老卖老,他不一定有什么本事,只是资历老,大家对其一种尊重罢了,但那些倚老卖老的人常常是对比自己年轻的领导颐指气使。甚至这种摆谱的人,经常端着架子过活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觉得自己文凭高,本事大,往往对才能不及自己的领导横挑竖挑,这也不干,那也不摸。其实这种到最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相反,放下架子的人往往会收获很多。现在不经常提倡显示自己才华的时候要低调行事嘛!

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进出版社做编辑。他的文笔不错,在编辑部也算是首屈一指,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

那时出版社接到一个新项目,要出一套丛书,时间紧,任务重,每个人都忙的不可开交,但老板一点增加人员的意思都没有,于是编辑部的人经常是被派到打印部、业务部帮忙,忙得热火朝天的。但整个编辑部只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接受老板的指派,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其他的老员工经常是出去一两次就抗议了,经常是:“我是编辑,又不是打杂的!怎么什么乱七八糟的活都让我们干。”

唯有这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总是说:“吃亏也是占便宜嘛!再说我年轻多干点活也是正常的,”每次都乐呵呵的去帮忙。

其实事实上谁都知道他并没有占什么便宜,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苦力工一样!就像一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有时还会被调到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其他人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从来都没有一句怨言。总是笑呵呵的说:“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

两年过后,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还不错。

其实在他给各个部帮忙的时候,把整一个出版社的所有流程都摸得透透的,这么看来他真是占了大便宜!但这个便宜是人家自己通过辛苦实实在在掌握的。

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再续辉煌,聪明的你不要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给予你支持和帮助的人,没必要担心自己这样做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其实这样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都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建立起来的威信,他能关注并理解到别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能真诚地面对他人,做最真实的自己。

静品禅心:在一个女人眼里,每月上交工资的丈夫远比尔·盖茨要好的多。每个人关注和重视的角度不同,生活便不同。你的成功也许在别人眼里就不算什么。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和成就。因此,你的颐指气使只会招来别人的鄙视,自己应得的尊重也会慢慢随风刮去。架子摆的越高,别人就会对你越浅薄,反而更加显现你的没素质、没修养。因为摆架子是底气不足、不知天高地厚的浅薄之人的证明。

6.琴弦不松不紧,做事不急不躁

不管是生活还是做事,凡事都不易操之过急,俗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时刻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一个松弛有度的状态,是面对困难最好、最正确的做法。“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便是如此,放松心情,你会活的很快乐。

有一日,一位禅师看到一位年轻人在弹琴,琴声很是悦耳。

禅师也是懂琴之人,心想能弹出这么旋律的年轻人应该是也可顿悟之人,于是上前问道:“你的弦拉满了吗?”

年轻人回答:“没有呀。”

禅师又问:“那你是放松?”

年轻人回答:“也没有。”

禅师故作不解的又问道:“那你是如何调它的呢?”

年轻人答道:“松紧有持,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一听果然是可顿悟之人,于是点化道:“生命犹如弹琴,本是一场游戏。如果众生能像弹琴一般凡事轻松而不轻浮的对待,事情就会变的事半功倍。只有像这弹琴之规律般权衡,生命会变得灿烂多彩。”

年轻人经过禅师的点化,果然瞬间顿悟,后来总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快乐生活了一辈子。

日本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叫宫本,另一位叫柳生,宫本是师傅。柳生是徒弟,两位为如何成为一流剑客,有过这样的对话。

柳生问师傅:“像我这样努力学习的话大概要多久才能成为真正的一流剑师?”

宫本答曰:“需要用你的一生。”

柳生说:“我怕我等不了那么久。不过只要您肯收我,我还是愿意刻苦去练,哪怕我给您当下人。这样学习的话需要多久呢?”

宫本说:“那样也许要10年的样子。”

“可是家父年事已高,我要学那么久,如何来侍奉他老人家呢?”顿了顿,柳生继续说到:“不过我还是决心学习,您看需要多久?

宫本答:“大概30年吧!”

柳生一听急了,说道:“这怎么回事啊?刚不是说10年嘛?怎么又变成30年了呢?您不是怀疑我的诚心呢?这样和您说吧,我是非学不可,不惜吃任何苦,您看要多久?”

宫本听后说:“如果是这样,那你得跟我70年才好,凡事不易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呀!”柳生最终明白了宫本的意思,于是留下来跟宫本学剑。

柳生留下来后宫本并没有直接教他什么,甚至剑术经都不曾说起,更不用说摸剑了。每天他就吃饭、睡觉、打扫屋子,整一个杂工。这样一晃3年过去了,柳生依旧还是做这些,每每想起自己的意图都内心空荡荡的。

一天,宫本悄悄从柳生背后用木剑重重给了他一击。第二天,柳生忙着做饭的时候,宫本再次袭击他。

自此,柳生就天天预防宫本的袭击,他也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宫本会出现。整天被宫本偷偷袭击着。处处提防。但有一日,柳生忽然悟出了宫本的意图。再后来,此二人成了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能保持一个从容的心态。他们每当遇到困难失落时,总能沉着冷静的去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抓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