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静品禅心:品读生活中放下禅
21165600000024

第24章 心净自净,万事随缘:放下苦求(2)

几个分别了多年的同学相约去拜访大学的老师。老师很高兴,问大家生活得怎么样。不料,一句话就勾出了学生们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失利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仿佛个个都是时代的弃儿。

老师只是微笑着听大家讨论,却并不插话。不一会儿,从厨房拿出一大堆杯子,摆在茶几上。这些杯子形态各异,各式各样,有瓷器的,也有陶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还有纸杯,有的杯子看起来豪华而高贵,有的则显得普通而简陋……

老师说:“大家都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把你们当客人看了。谁要是渴了,就自己倒水喝吧。”说了好多话,大家都觉得口干舌燥了,便纷纷拿了自己看中的杯子倒水喝。等每个人手里都端了一杯水时,老师说话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手里的杯子是最好看最别致的杯子,而像这些塑料杯没有人选中它。”

是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拿着的是一只好看的杯子。老师说:“这就是你们烦恼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非杯子,但我们有意无意地会去选择漂亮的杯子。这就好比我们的生活,假如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等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其实,杯子的好坏,并不会影响水的质量。如果将心思花在杯子上,大家就没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这不是自寻烦恼。

古人曾说,贫贱是苦事,能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意思就是快乐人人都有,它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那么,人生的快乐在哪里呢?人生的快乐需要开发。

人生的快乐可以从痛苦中开发。痛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与生俱来,伴随终生的。所谓万事如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那么,人生在世,就不应该回避痛苦,应该面对痛苦,品尝痛苦。病痛缠身之时,你不要惊慌,既来之,则安之。年老退休的时候,来探望的人少了,也许会有一些心灵的失落,但也可以从钩心斗角的官场角逐中得到解脱,从琴棋书画和花草树木中寻找到修身养性的乐趣。

静品禅心:其实快乐就在眼前,就在身边,何必费尽心机四处寻找呢?朋友对你会心一笑,同事间默契配合,父母对你的关怀,情人送你的礼物,妻子意味深长的亲吻……这一件件令你感到快乐的事情,想起来,就足以支撑你的精神世界,就足以让你快乐一生。快乐需要发现,需要挖掘,也需要创造。

5.世间少人痴傻,不要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人,心中总是装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并常常因此而贻误自己。

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时候,尤其是觉得自己占了正理时。但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自以为是的人最信赖的是自己的感觉,最不信赖的是别人的理智,特别是当自己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完美、合理的解释的时候。

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之间笑出声来。孚上座讲完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恭地说:“我学识浅薄,讲经只是能够依文解义,刚才被您笑话了,希望现在能够聆听您的教诲。”

这位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全,于是也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对,不过你所说的只是经文的表面含义,还没有弄清经文的本质啊。”

孚上座于是连忙说:“既然这样,请您帮我讲解一下。”

禅师道:“如果您能信任我的话,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座主暂时就不要再讲了,每天端然静坐,收心摄念,用心参经吧。”

孚上座听了以后,就按照那位禅师的说法,不分昼夜地参经。一日,天刚露出发白的晨光,孚上座听到外面打更的声音,就忽然大悟了。从此以后,讲起经来,圆融不滞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良遂座主有一天去拜访麻谷禅师。麻谷禅师看见良遂座主来了,却独自一人去地里耕作,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第二天,良遂座主复去求见。麻谷禅师却始终关着门,拒而不见良遂座主。良遂座主于是不断地敲门,麻谷禅师便问是谁?良遂座主刚报了自己的名字,忽然之间便心有所悟。

这二位座主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虚心,不自以为是,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现在解说道理的人很多,而真正领悟的人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证道的很少。其原因多是自高自大,不肯虚怀若谷而贻误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

“自以为是”的人,常常处于盲目的自信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与这类人理论,很是费力,犹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纵有千条理由,他听都懒得听,总是一口否定。大凡自以为是者,多半都有些常识且其所言所语也能切中要害,于是,便以“高人”自居。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常常是不求甚解、不了了之,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货色。“自以为是”者,无论怎样表现,都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比别人高明一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屑于听别人的意见,常常以藐视的眼光与人讨论问题,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仿佛整个世界之人都没他明白,总有些“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架势。这类人物,由“自信”而狂妄,由狂妄而浅薄。

一个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因毕业于英文专业,自认为自己的英语很流利,就寄了多份英文简历到很多外企应聘。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回信,但结果却都不够理想,许多公司说现在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并且,即使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然而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你可以想象这个大学毕业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他想,不用也就罢了,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呢?他甚至打算写一封狠一点的回信,痛骂对方公司的态度。

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一想:“或许对方说的也有道理,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那家公司,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那家公司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天以后,这个年轻的毕业生意外地收到了那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聘用了。

这个年轻人的做法极其难得,在别人说出不太顺耳的话时,他还能保持清醒,没有去愤怒地回击对方,而是回过头来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错。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们真应该用“真实、善意、重要”三个筛子筛一下自己要说的话,由此来避免说废话或是妄语。所谓妄言止于智者。

自以为是者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评价过高,总是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自以为是者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钉子。当我们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佛提醒我们:何不听听他人的心声呢?做人,尤其是与他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请保持沉默,毕竟,“人各有志”。

苏东坡年轻时,有一天到金山寺和佛印坐禅。坐了两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便忍不住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像一尊佛。”佛印接着问东坡,“你看我坐禅的样子怎样?”

“像一堆粪。”东坡揶揄地说。

东坡回家后,高兴地告诉苏小妹:“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不以为然地说:“其实你今天输了。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如粪。”

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别人都是傻瓜,其实追根究底还是自己痴愚。

某人去动物园看猩猩。他先向猩猩敬礼,猩猩也模仿着对他敬礼,他觉着很好玩,又向猩猩作揖,猩猩便也向他作揖。某人接着向猩猩扒眼皮,不料猩猩这次没有模仿,而是打了他一巴掌。

某人生气地去问饲养员。饲养员告诉他:在猩猩的语言里,扒眼皮是骂对方傻瓜的意思,所以猩猩要打他,某人大悟。

第二天,某人再去动物园以图报复。他向猩猩敬礼、作揖,猩猩都跟着做了。接着他拿出一根大棒子向自己头上打了一下,然后把棒子交给猩猩。

不料,猩猩这次又没有模仿,而是向他扒了扒眼皮。

静品禅心:究竟谁是傻瓜笨蛋,聪明的你自然心知肚朋。所以,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自以为是,因为把别人当粪便的人自己就是粪便,把别人当成傻瓜的人自己才是傻瓜。

6.心中拥有光亮,生命拥有方向

小尼姑去见师父:“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杂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

“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闻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桩功德,就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于用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会见到自己的影子,而且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

一天晚上,一阵风刮来,吹得她身旁的灯忽明忽暗,于是她站起身来走向窗户,想把它关上,这时风突然大了,一下子就把房里的灯全吹灭了。

她在黑暗中开悟了。

其实,外在的灯最多只能照亮脚下的路,而心中的灯却能照这整个世界。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为自己点燃一盏心灯,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

这是一家资产过亿的企业集团。在采访集团高董事长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只伤痕累累,锈迹斑驳的手电筒。董事长手抚着手电筒,讲起了一段故事。

那时,高董事长还是小高,在一个国营工厂里当政工干部。5年时间,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工厂是如何从兴盛一步步走向衰败的。但无论如何,他没有想到终于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会被写在下岗职工名单上。看着那血红的纸上乌黑的名字,他头晕目眩,跌跌撞撞地回到家。

很长时间他都不敢出门。不找工作,也不与朋友联系。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在了妻子身上。妻子在郊区的市场上有一个摊位,丈夫下岗以后,她把摊位收回来自己经营,每天起早贪黑地打理生意。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片荒地,没有人家,没有路灯,只有一趟半个小时一班的公共汽车。那天晚上,妻子给他打电话,说自己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车,让他去接。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他费力地蹬着自行车,妻子坐在前面的大梁上,给他打着手电筒。夜,漆黑一片,路,磕磕绊绊。妻子一只手压在他的手上,一只手擎着那只手电筒。“你还是出去做点事吧?”妻子试探着问。他不语,像以前一样。车子一晃,手电筒灭了,两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你要干什么?”他恼怒地问。妻子站起身,打开手电筒,幽幽地说:“天这么黑,而手电筒就这么一点亮,但只要它开着,我们看见的就只有光——你可不能让我跟孩子走一辈子黑路啊!”

这句话在他的心里激荡了好几圈,狠狠地撞击着他。他扶起自行车,把妻子搂在怀里……

高董事长说,妻子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出了车祸,遗像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天天看着自己,她就像那只手电筒,是自己永远的爱,永远的光。

静品禅心:对于出家人来说,心中的光是普度众生的善念,是光照万物的忘我境界,而对于生活中的我们,心中的光就是人生的方向,它使我们不至于迷失自己,找到生活的坐标。

7.勿让身外之物,打破心灵宁静

有个忠厚老实的农夫,家境很是贫寒,除了一把锄头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他很感激这把锄头。要是没有这把锄头,他的生活就会更加的窘迫,每每想到这,农夫就对这把锄头倍加的珍惜。

一天,农夫忽然觉得,他自己在一天天地变老,锄头也随着时日消逝而逐渐磨损,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看开一切,去修行。于是农夫把锄头收藏好后,剃度出了家,并发愿:“此生此世如果烦恼不断,誓不罢休。”

可每每他听经闻法,心定下来的时候,和他相依为命的锄头就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赶也赶不走,实在舍弃不下,便不顾一切还了俗。当他回到家中,拿起锄头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又过了一段时日后,这个农夫又回到师父面前虔求忏悔,说还是决心修行。但没过了几日他又想回家,再然后又出家。这么轮番折腾了几次后他决心下最后的决定,于是他拿起锄头跑到河边,对锄头说:“我这一辈子都是靠你吃饭,但慧根也却断在了你这里,今天我一定要把你丢掉,永远不再见你了。”说完,眼睛一闭,将他心爱的锄头扔进了河里。

当锄头脱手掉进河里的那一瞬间,农夫感到了无比的轻松和满足。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不被外物干扰,心无杂念的去静心修禅。越是你喜欢的东西,越是你修行的阻碍,终究会成为你的心魔。类似这样的事情,不仅出家人会遇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案例也不少。

老街上有一家铁匠铺,经营这家铁匠铺的是为年迈的老铁匠。随之高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少有人需要他打制的铁器了,他现在只靠卖拴小狗的链子为生。

他的经营方式和老的方式没有什么区别。老人总是坐在门里面等待客人的到来,货物全部摆在门外,也从来不吆喝,也不还价,甚至晚上也从来不收摊。不管你什么时候经过这儿,都会看到老人躺在在竹椅上,微闭着眼,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把紫砂壶。

老人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分,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人老了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了,每天工作、喝茶、吃饭也活的自在,老人看上去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