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总是让人觉得无情,而融入了些许“交情”的交易相比之下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些。饭局正是一架拉近人际关系的桥梁,正如俗语所说“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其实,饭局只是一个跳板,懂得驾驭饭局的人终会借助饭局这个“跳板”跳得更远……
酒到方能“渠”成
许多事情在酒桌上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在其他场所。所以大家不难看出,酒场也是生意人和许多官员经常出席的场合,无论你是想要谈生意,谈工作,还是求人办事,但凡想要取得成功,自然少不了组织一场饭局喝上一顿。酒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酒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各界成功人士的好帮手。酒其实能够给人壮胆,麻痹人的羞怯心理,使人放下沉重的锁链,得以放松。爱酒之人,大多是已经领悟了人生的微妙。况且,酒桌上会大大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有求于人做东请客吃饭时,酒桌上难免要给“贵人”敬酒,就是这不见“经传”敬酒,还别有一番讲究。要是想让这位“贵人”喝的痛快、喝的到位,就要看主人的三寸巧舌了。在宴席上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又不失道理的贪图,绝对会语惊四座,运用语言的功能来驾驭酒场上的人,往往为客人所叹服,为了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为以后的大路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劝酒并不只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劝对方适时适量适度,宁愿“劝君少饮一杯酒”,做到让大家乘兴而来,尽欢而去。一定要秉承“就不醉人人自醉”的原则,坚决破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观念和不让宾客喝好、喝倒就不够热情的思想。喝酒并不一定要醉,尽兴就好,喝太多反而容易误事。
可以说只要求人办事,只要能通过亲人朋友与“贵人”拉上关系,那么吃上一顿就是必然了。而饭局也就成了求人前的开场仪式了。单位的饭局,同事之间,是为了互相照顾工作,上级请下级,为了维持稳定,鼓舞士气,收买人心。下级请上级,为了升职、涨工资、部门调动等不胜枚举。
李先生的儿子大学毕业,虽说是名牌大学,但是工作也并不好找。毕业半年多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李先生为此很是着急。
有一天,李先生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他:“老李啊,我听说你儿子还待业在家呢?我这正好有个朋友王××需要用人,你让你儿子去试试吧?”
李先生很高兴地一口答应下来。过了几天,李先生带着儿子,与他的那位朋友以及王先生一起吃了顿饭。席间李先生的儿子频频向王先生敬酒,并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很受王先生的青睐。一顿饭下来,这事就成了。李先生的儿子终于在王先生的公司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
喝酒能办成事,喝酒能赢得领导的好感,喝酒能使自己得到提拔重用,所以基层的干部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很多干部都有很严重的胃病,有的患了高血压、酒精肝等等疾病,甚至有的患有胰腺炎、肾病,但酒还是照样喝,也许,这就是“酒”到渠成的实际意义所在吧。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吃饭喝酒。酒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人离不开交往,而酒则成了人们交际的润滑剂。酒到方能渠成,善于利用喝酒来谈事往往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
不可小觑的酒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愿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
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狄希对玄石说:“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只此一杯,可睡千日。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三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快哉,醉我者美酒矣!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倒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三年,三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
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禁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常在竹林中畅饮。其中的酒老大当属醉仙刘伶(字伯伦),有关他的酒事传奇最多。昔读《古今辞典》一书,上面有一篇《刘伶明誓》的酒事故事,至今记忆如初。文中是如此描绘刘伶恋酒的:别人口渴时要水喝,这位酒魔总是以酒解其口舌之焦。有一次,他口干舌燥时向妻子讨酒喝,其妻一怒之下,不仅将其酒坛中之酒完全倒掉,并摔碎其酒坛。妻子劝告他说,醉饮对他身体不利。刘伶佯装戒酒状曰:“备酒对鬼神明誓,才能断酒矣!”妻将酒肉备齐,刘伶下跪明誓曰:“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又醒;妇人之言,决不可听。”于是又在欢饮中痴醉。自古文人雅士,虽都与酒亲密无间,但刘伶在竹林七贤中,是留下酒话最多的一个。在窦革所著的《酒谱》中,刘伶还有另一画面,同样令人捧腹开怀。文中写道:有一次他乘鹿车出游,除携带他的酒壶之外,还让人荷器(估计为铁锹铁镐之类的挖坑及堆土用具)随于身侧。陪同者不解其意,刘伶告之曰:“死便埋我。”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他的杯中传奇一类。根据刘伶贪杯而出现的文艺戏曲,笔者亦有所见,值得一提的是“俚曲”中的《醉仙刘伶》:说杜康在河南洛阳开了一个酒店,刘伶闻香而至。杜康唱道:“杜康正在门前站/从南来了个贪酒仙。”刘伶唱道:“刘伶开言问兄长/管我饮醉多少钱。”杜康唱答:“要你纹银十两整/不醉三年不要钱。”结果,刘伶饮酒三碗,便醉倒了三年。当然,熟识酒史的方家一看,便知这是“关公战秦琼”的人物错位之作,将周时造酒的杜康与晋时的刘伶编织在一起,是驴唇与马嘴的缝合之物。但它说明了杯中传奇,“戏说”般地走上了民间的文艺舞台。这些传奇,虽然都够上进入东方“天方夜谭”的份了,但后世与酒结缘的来者,并不过多考虑其可信性——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与酒结仇的少到阿拉伯数字中的0;刘伶的恋酒之憨痴之态,不是也挺符合其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性格特征的嘛!
酒是有情物。笔者虽不敢大言,酒就是才情的同义语,但是笔者可以说,酒是艺术灵感萌发的助燃剂。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传说故事,可是那武夫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会在还乡后与乡间父老子弟一百二十人饮酒作歌,酒酣之际,刘邦以手击筑,竟独自高唱起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何以在此时忘我而歌?并吟唱出文学韵味非常浓烈的《大风歌》?只有乡情没有酒兴,怕是无以成其方圆。历史上记载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喜酒人,年幼时常常找一个名叫王媪的老妇索酒,到了“斩蛇起义”时,他已然是个善饮的大酒家了。但其文韵并不随其霸业成功而骤然陡升,怕是美酒这个助燃剂,让他能在此欢快的瞬间,突然燃点起灵感之火,才有了《大风歌》的孕生吧。
据古文《摭言》记载:“元相公在浙东宾府饮酒。府上有个名叫薛书的慕僚,因酒令之争(古人喝酒常常伴有酒令唱合,笔者后文将会提及),他以酒器掷伤其府公犹子,遂被驱逐出府。此公出府后,借酒劲未消写了《十离歌》,呈献其主人。其歌曰:‘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架,竹离亭。’之后复作犬诗曰:
‘驯扰朱门四五年
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伤亲情客
不得红丝毯上眠’”
对比汉高祖的充满阳刚气势《大风歌》而言,这首家奴的自喻诗,无论从艺术和文字功力上,都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秤盘里秤其分量的;但是此慕僚的一身奴相,在热酒烧膛之后,却可让读者在其自画像中,一览无遗了。这都是杯中之酒牵扯出来的奇闻——酒既有助于英雄亮相,也有助于奴才在酒后显形。然否?
自从炎黄大地诞生了酒,杯中传奇像是酒的影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荒诞离奇者有之,平头正脸者也有之。但是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酒催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进入中国文化中的戏剧、戏曲、小说、评书。试想,曹孟德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如果没有了酒,《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有天大的才能,怕是找不出任何一种道具,能取代酒的豪情,酒的气势……能不能这么说,没有天地万物中的酒,中国文化将是一轮残缺之月。
因而,酒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红娘》的角色。
纵观世界酒文化,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善于饮酒的人,不仅能饮,而且会饮。很多人也许享受的就是酒到酣处那种陶陶然的境界,甚至有人还会性情大变。所以,有人说,酒是好东西,有助于沟通,有利于感情;有人说,喝酒误事,酒会害人。其实,酒还是酒,酒也只能是酒,只是因为喝的人不同,对待酒的态度不同,才有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情感。不管你对酒的看法如何,态度如何,情感如何,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酒虽然是饭局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但是不同的场合和菜系就要搭配不同的酒水,不然不但起不到催化的作用,反而会降低饭局的气氛和档次,显得不伦不类。葡萄酒是各种饭局中较为常见的酒水,葡萄酒与各类菜肴如何搭配则是一门大学问,良好的搭配会使酒与菜品相得益彰,提升酒的醇厚与菜品的鲜香;而不符合规律的乱搭则会破坏酒与菜的口味,白白浪费了美酒佳肴。
“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搭配原则,但这样搭配的原因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红酒中的单宁是一种酸性物质,可以缓解肉类的油腻,产生良好的口感。因此,实际搭配中的一般原则是肉类的油腻程度与酒的单宁含量成正比,多汁肥腻的牛排就要搭配单宁含量高一点的红酒,而兔肉、鸡肉等不那么油腻的就可以搭配单宁含量适中的类型。虽说红酒适合与肉类搭配,但很多麻辣口味较重的烤肉或川菜是不必搭配太好的红酒的,因为过于浓重的麻辣味道会完全掩盖住红酒本身特有的果香,因此选择一般的红酒就可以了,用特别好的反而是一种浪费。
而大连人爱吃海鲜,特别是到了春夏季节大量上市的时候,种类丰富的海鲜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这时配上一瓶在冰箱里冰过、口感清爽的干白葡萄酒,会大大提升海鲜的味道,领略到与众不同的全新感觉。白葡萄酒配海鲜的道理就像吃生鱼片要配上柠檬汁一样,主要的作用是去腥,提升口味。但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选择甜白葡萄酒,因为其中的甜味会加重海鲜的腥味,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在吃甜食的时候,则最好选择甜白葡萄酒,如果这时配干红或干白,会突出酒中的苦涩味道。
虽说葡萄酒配菜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原则,但这些大多是就西餐而言,而中国人饮食习惯与西餐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实际搭配过程中综合考虑。中餐有松鼠鱼和水煮鱼,西餐中却没有与之相类似的做法。这时就不能刻板按照“红酒红肉、白酒白肉”的原则来进行,像松鼠鱼这种酸甜口味的鱼类,可以选择果味较重的博若莱新酒。
此外,葡萄酒配菜可以考虑地域特性,大连地处高纬度地区的北方,很多人也习惯于吃大白菜炖肉、酸菜炖排骨这样的东北菜,而这样的菜品与德国北部地区传统食品酸菜猪肉风格大体类似,在吃这类菜的时候,完全可以搭配德国北部地区或法国北部阿尔萨斯产区出产的红酒,你会发现口味非常合拍。
巧借祝酒词把饭局推到高潮
祝酒词就是人们在敬酒时说的一些祝福话,其内容或祝贺,或叮嘱,或欢迎,或壮行,或歌功颂德,不拘一格。祝酒词是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旨在借用酒的方式增进友谊、活跃气氛;也是一种传递思想的工具,能够使主客双方加深了解、增强信任。
人们常说“一句话可以成事,一句话亦可以坏事。”在饭局中祝酒的效果如何,当然在于祝酒词说的是否恰到好处。若是说得好,便可以将这场饭局推入高潮,更好地与他人增进感情。事业场上的饭局也是如此,好的祝酒词可以有效帮你促成好事,赢得更多的机遇。如果祝酒词说的不好,不但会让致辞的人显得尴尬,让听者厌烦、扫兴,甚至会破坏饭局中和谐的气氛,进而失去很多好的机遇。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饭局中左右逢源,善于说祝酒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祝酒词也要分场合、分时间、分情况、分对象……
如果是在朋友圈中,大家关系都比较熟络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利用些幽默搞笑的祝酒词,营造一些小气氛,让聚会得以升温,进而拉近朋友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