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西蒙·波娃
21137200000003

第3章 孩提时光(1)

1 随着那一声嘹亮的啼喊……

1908年1月9日凌晨四点。巴黎拉斯佩尔街罗东德咖啡馆上的一座公寓里,响起了一声嘹亮的啼喊。西蒙·波娃降生了。

30岁的乔治·德·波伏瓦和21岁的弗朗索瓦·德·波伏娃,为他们的第一个婴儿的出世而高兴,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与别人家的婴儿啼哭并无二样的女儿,日后将是思想界和文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并成为法兰西妇女的骄傲。波伏瓦家族介乎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之间。乔治的祖父是一位积累了足够财产的税务官;乔治的父亲在巴黎当公务员,退休前亦已成为他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在中等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乔治,不喜欢运动,讨厌各种暴力行为,在斯塔尼斯拉斯学院连年获得奖学金,深得母亲和老师们宠爱。平心而论,蓝眼睛的乔治最喜爱的职业是演戏。他把所有的闲暇时光都奉献给了喜剧与笑剧,尤其热衷于化妆。他结识了一大批演员好友,阅读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对戏剧界的秘闻逸事、是是非非了如指掌。新婚前夜,他还在演戏。可见他对戏剧事业是何等的由衷热爱了。然而,他所处的家庭及身份,只能让他忍痛割爱,放弃演戏这一职业,而去攻读法律,毕业后当了一位老律师的秘书。他的姓氏、亲属和他在童年、青年时结交的伙伴都使他确信,他属于贵族。他欣赏上流社会的体面、欣赏翩翩风度、聪明才智和有钱人的从容与自信。他不留胡须,穿戴整齐。从事司法工作之余,他捡起了业余演员的行当,在上流社会的客厅和人来客往的旅馆义演,同时逐渐挥霍掉他所得的遗产。他很喜欢小西蒙,有空时便逗她笑,教她唱歌,譬如“这是一辆灰色的汽车”,“她有一只木腿”,以及“我吃惊地发现她在我的鼻子上捡钱币……”之类的歌曲。

西蒙·波娃在一天天长大,父亲对她的关心亦与日俱增。他十分尽心于她的书写与拼读,假日时,常常从维克托·雨果的作品中摘取一些颇为复杂的段落让她听写。西蒙·波娃不知道还有谁像她父亲那样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妙语连珠,在社交聚会和家庭聚会时总是以他为中心。在母亲眼中,她理所当然是个傻小妞,却常常能获得父亲的由衷夸奖。虽然有时候他也抱怨小西蒙弄脏了他的书房或大嚷“这些孩子有多蠢”,她也只不过把它们当作耳边风,因为她知道父亲并不看重他所说的东西。倒是母亲的任何责备,甚至只是微微地皱一皱眉头,都会对她构成威胁,而手足无措。

母亲弗朗索瓦·德·波伏娃来自富裕淳朴的外省家庭。外祖父是个银行家,母亲是由修女抚养成人的,并上过女修道院学校。外祖父外祖母都沉默寡言,母亲在死气沉沉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潜心于学校和宗教业务。是父亲乔治的生机和魅力征服了母亲,与父亲结婚后,在所有事情上都接受了他的观念,并且,在使这些观念同她的宗教信仰保持一致上,从未流露出任何为难。西蒙·波娃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父亲对人的情感的自相矛盾、对遗传的幽默习惯和对种种幻想的不可思议感到吃惊,可我从未看到母亲对任何事情感到过惊讶。”

在西蒙·波娃2岁半的时候,波伏瓦夫妇生了第二个女儿普佩特。他们立即为小女儿取了个好听的小名“小娃娃”。两姐妹在保姆路易丝和年轻母亲的照料下度过了幼年时代。弗朗索瓦以基督徒的虔诚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她为女儿选择私立学校,督促她们读书,她带着两个女儿上教堂,指给她们看墙上的蜡像、石膏像、耶稣肖像、上帝、圣母,并带她们做弥撒,和早晚两次做祈祷。令童年时期的西蒙·波娃感到费解的是,她父亲从不去做弥撒,可母亲对她说爸爸始终是正确的。于是,由父亲体现的她的智力生活和由母亲代表的她的精神生活,作为两个毫无共同之处的经验领域,使得小小年纪的她,时时感到困惑。她后来写道:父亲的利己主义和异教徒的道德标准与母亲的那种刻板的道德因袭主义教育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不平衡使得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无止境的思考。这也是她日后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主要原因。

2 世界如同一本常翻常新的彩色影册……

1913年5月,西蒙·波娃5岁的时候,父母决定让她入学,那个学校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德西尔学校。开学前夕,西蒙·波娃在门厅里雀跃不止:“明天上学了!”在这以前,一直生活在大人的世界里的她,为从此将拥有自己的书包、自己的书本、自己的作业本和功课,拥有将由自己来安排的平常的日程和星期天……而兴奋不已。

学校的生活并未使她失望。她学会了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而且是班上的风云人物。那一年的圣诞节,人们帮她穿上饰有金边的白色长袍,把她扮成圣婴,而其他的小女孩则跪在她面前。她的小脸兴奋得一直微微发烫,脚下仿佛缭绕着彩色的云霞,耳边仿佛缥缈着美妙的仙乐……

小西蒙·波娃酷爱学习。除了喜欢福音书,她还非常喜欢地理插图。岛屿的孤离,海岬的险峭和连接着半岛与陆地的地峡若连若断,都令她神往不已。长大成人后的岁月里,她曾在飞机上鸟瞰置身蔚蓝色大海中的科西嘉岛与撒丁岛,曾在阳光普照下的科尔克希斯目睹据守在两个海洋之间的完美的地峡,心中涌动着地理构造的奇妙给人带来的狂喜之情。千奇百怪的地理形态,仿佛是刻在自然与历史的大理石上的趣事,令人兴致盎然,这个世界便如同一本充满了鲜活气息的彩色影册,令她常翻常新。

3 警报突然响起来,战争爆发了

1914年8月的一天,西蒙·波娃和妹妹普佩特正在充满木屑的柴堆里玩得起劲,警报突然响起来。

战争爆发了。

征用马匹和车辆的命令钉在门上,祖父家的马已被征到乌泽切。动荡不安的局势中,《中央通讯》的大标题使得西蒙·波娃兴奋不已。便想入非非构想着模拟局势的游戏:由她来扮演普恩加来总统,堂妹演乔治五世,妹妹普佩特担任沙皇的角色。她们在西洋杉下召开会议,然后共同用军刀斩杀普军。

一个月后,在格里耶尔,西蒙·波娃帮着母亲编织绒线帽,还和姑母一起去火车站,向开赴前线的印度军队分发苹果。曾因心脏病被免除预备役的父亲乔治·德·波伏瓦应征服役。出于爱国热情,不久,她将妹妹的一个德国造的塑胶娃娃踏成了碎片,又把注有同样羞辱标志的银质刀叉架扔出窗外。与此同时,将盟军的国旗插在花瓶中,还扮演英勇的步兵和勇敢的小孩,用有色铅笔写道:“法国万岁!”大人们褒奖她,夸西蒙是个十足的爱国主义者。

学校的一部分已成为临时医院,走廊上弥散着药品与蜡味相混合的特有的气息。西蒙·波娃把人们给她的甜食都放在一个盒子内,一俟装满,就由母亲帮助包好,然后她便带到学校,交给护士小姐,以接济来自外地的小难民。在她的心目中,那些穿着带有红色污点的白帆布的护士小姐,一个个不啻为女圣人。

西蒙·波娃赢得了善行。人们对她说,由于她的乖巧和虔诚,上帝会拯救法国。一位传授西蒙·波娃功课的年轻牧师,苍白的脸色中蕴藉着无限温柔,向西蒙·波娃的母亲祝贺,说西蒙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西蒙·波娃沉浸在充满圣洁的激动之中。她无限珍爱那颗“心灵”,她想象它是洁白洁白的,就像装在银器里的圣体一样闪闪发光……

战争仍在继续。

父亲在十月份被调往前线,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在地铁的站台上为他送行。她望着母亲美丽的脸颊上,那双美丽的棕色眼睛湿润变红,两行泪水无声地滑落双颊,西蒙·波娃的心中溢满了感动。她当然知道战争和死亡的关系,但她不曾设想过这种集体的大冒险和她自己有什么关系,当然也就不曾把父亲可能遇到的危险的想法具体化,因为她无法想象那种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