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实习医生周详勤学好问,实习期间记录整理了许多带教老师治疗病人的病历,并加以归类和命名。其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比较引人注目。
病例18:寝食不安患者xxx,男,36岁,农民工,有胃病史。三天前因老板请客,过食肥甘油腻,造成饮食过饱,胃脘胀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不思饮食。
未经治疗,于当日开始夜寐不安,辗转反侧,心烦不眠,头目眩晕,大便未行,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略数。经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血压平稳12/11千帕。老师辩证属于中医:胃失和降,腑气不通,阴阳失和所致。治疗采用健脾和胃,通腑理气,调和阴阳。方用承气汤加减,生大黄6克(后下),炒枳实10克,姜半夏10克,炒白术10克,焦三仙30克,煅瓦楞子12克,生甘草3克,三剂。服药一剂大便即通,夜寐稍安,继服两剂,寝食俱安。
这个现代病例为《黄帝内经》记载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典型例子。可见,胃功能正常与否不仅会影响其脏器本身的病症,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不思饮食等。而且还可以导致睡眠不安。可见中医理论源于实践,并非空中楼阁,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今后建议人们“饭吃七分饱,可保睡眠好”。
(成语出处)
《战国策一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成语释义寝食不安,意为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养生道理吃饭和睡觉是人生存的两大基本需求。如果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的生存质量就会出现问题。看反映革命党人意志坚强、坚贞不屈的电影,大概都会有一些残酷地折磨革命党人的办法,比如:不让吃、不许睡、皮鞭、烙铁、辣椒水等等惨不忍睹。可见,寝食不安会给人造成多么大的精神折磨。
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各式各样原因造成的寝食不安的例子,但是,为什么将寝和食放在一起说?究竟两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关系到人的生活需求?
翻阅古今文献,可以发现关于寝和食关系的详细论述早已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中就有。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描述饮食和睡眠的名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这段引文中明确地指出了胃气以下行为顺,如下行不顺即可引起“不得卧”的病证。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入睡和觉醒,依靠人体阴阳的出入,一般而言,属于阳的卫气行于体表,具有防御、固定作用;如果阳气运行至身体内部深层,好比回到温暖的家中,不再活动于外,与体内的阴血相合,融合为一,如水乳交融,则表现为睡眠。而当卫气出于阴就表现为睡醒。而胃为卫气的发源地,是卫气产生的根本,饮食失当,胃气不和就会影响卫气和睡眠。所以,寝、食不安具有内在的联系。吃饭过多,撑得睡不好觉,现实中也不少见。这好比幽静的夜晚,本来大家已经做好睡觉的准备,但是远处传来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突发神经的夜半歌声,凄惨幽劣,怎能叫人安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