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21101200000010

第10章 检察机关司法文书(3)

§§§第二部分:第一、二审判决、裁定的单位、文号、时间、认定事项(认定事实、性质和判决、裁定结果)。

§§§第三部分:对原判决、裁定的审查意见。

§§§第四部分:提起抗诉的理由和法律根据。

年 月 日

(院章)

附:

三、抗诉书的写作方法

1.标题和编号。分两行写明制作文书的人民检察院名称、文书名称;然后注明文书编号。

2.受文的人民法院名称。

3.被告人身份等有关情况。应依次写明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文化程度、单位、职务、住址,曾否受过刑事处罚,被拘留、逮捕的年、月、日。这一部分写或不写要根据案情需要而定。

4.原判情况。要写清楚第一、二审判决,裁定的单位,文书编号,时间,被告人姓名及原判决,裁定认定被告人的罪名和裁判的结果。

5.人民检察院的审查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裁判中的错误,明确批驳的目标。

6.抗诉理由。这部分主要是剖析人民法院的裁判为什么错,从事实和法学理论上进行有理有据的申述和辩驳。可针对原判认定事实的不当进行说理,或针对原判适用法律不当进行说理,或针对原判违反诉讼程序来说理。

抗诉的法律依据。写明根据何法何条何款提出抗诉,并请求法院审查纠正。

7.检察机关署名,注明年、月、日,并加盖院公章。例文:

××市人民检察院抗诉书

〔1986〕×检刑抗字第4号

××省高级人民法院:

××市中级人民法院1986年5月11日〔1986〕×中法刑字第76号判决中,对被告人张××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判处无期徒刑。经我院审查认为,该判决认定的罪名和犯罪事实以及适用法律均属不当。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张××应定故意杀人罪,而不应定故意致人死亡罪。

被告人张××于1985年夏天,因赌博与林××打架受伤,为此张自制匕首一把(刀刃长15.2厘米),经常带在身上,伺机报复。1985年10月19日晚,张××应朋友陈×之邀,在××饭店与被害人白××等3人一起饮酒。在此期间,张××无理纠缠饭店门外卖烟摊贩,欲低价购烟。陈×等人相继劝阻无效,这时被害人白××上前劝说:“要抽烟,我们到别的地方去买吧。”被告人张××认为白××是有意嘲弄自己,就将白××猛力一推,随即拔出匕首,在白××既无招架又无还击的情况下,连刺白××6刀,其中一刀刺中白××的背部,深达9厘米,伤及左肺下叶,致使白××当场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一条之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被告自己也供认“用刀捅人会死,这一点我懂”。被告人所使用的凶器,刺杀的部位、狂暴凶狠的手段是足以致人死亡的。这充分说明被告人张××的行为已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二、法院判决书中对被告人犯罪情节认定不当。

《判决书》中认定“被告人在旁人劝阻下停止逞凶,并叫旁人把白××送医院抢救,表示要负责医疗费”一节与实际事实有误。事实是:被告人将白××刺倒在地后,还不罢休,仍要继续行凶,被过路的郑××拦住。一同喝酒的陈×也责问被告人怎么能拿刀子刺人。而张××则手持匕首威胁说:“你们谁要是说我杀了人,我就对谁不客气。”在这之后,张××才叫人把白××送医院抢救,表示要负责医疗费。法院《判决书》断章取义,所以认定的这一情节显然是有悖于事实的。

综上所述,我院认为被告人张××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应依法予以从重判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特向你院提出抗诉。

1986年5月16日

(院印)

§§§第九节 公诉词

一、公诉词的含义

公诉词,是公诉人代表国家依法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时,进一步揭露被告人的罪行,阐述起诉理由的综合性发言的文书。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五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经人民法院审查,决定开庭审理时,应当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庭支持公诉,发表公诉词。

公诉词和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文书。其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公诉词是非正式诉讼文书,起诉书则是正式诉讼文书;第二,从必经程序方面来看,并非提起公诉的每个案件都要发表公诉词,反之,凡是提起公诉的案件,都必须有起诉书;第三,起诉书重在写清楚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证据,以及起诉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公诉词则只是对起诉的某些侧面或重点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补充和论证,用以支持公诉。

发表公诉词,是公诉人依法出庭支持公诉的有力手段。一份好的公诉词,其作用有三:一是帮助审判人员准确执法,有参考作用;二是深刻揭露被告人所犯罪行,敦促被告人认罪伏法;三是对旁听的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二、公诉词的格式

公诉词是一种口头发言,从其格式和写作方法来看,是说理文体,主要是论证分析。因此,公诉词没有固定的写作格式。但在写作内容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198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工作试行细则》第三十二条对写作公诉词提纲提出了以下几点有关内容的要求:(1)对法庭调查的简要概括;(2)进行证据分析,认定被告人的罪行;(3)进行案情分析,概括案件全貌,揭露被告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4)分析被告人犯罪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5)进行法律上的论证,指明被告人触犯的刑法条款,阐明被告人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要根据案情的不同,因案取舍,不要求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三、公诉词的写作方法

下面谈的是公诉词的一般写法。

1.标题。一般写“关于×××一案的公诉词”。

2.顶格写明称谓。根据案件不同情况,分别称“审判长、人民陪审员”或称“审判长、审判员”。

3.引言。写明以下内容:

(1)阐明自己出庭的目的与合法性。如“今天在公开审理田××抢劫一案的法庭上,我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庭支持公诉”。

(2)简评法庭调查情况,证实公诉指控的正确性。写明对法庭调查情况的基本看法,接着就转入对被告人罪行的具体指控和揭露。

4.揭露被告人的罪行。要写好这部分,关键在于根据案件特点,选出最能揭露犯罪,最能使罪犯认罪伏法而又对群众有教育作用的几个重点加以补充和发挥。写法要因案而异,要鲜明突出案件的个性:可批驳被告人的谬论,进一步认定和澄清事实。或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证实犯罪,充分揭露被告人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切不可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重点,以增强公诉词揭露犯罪的力量。或利用法学原理,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公诉词的中心内容和根本目的,是要论证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处罚。或分析被告人犯罪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对群众进行一案一例的典型的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结束语。这一部分,要以简练的文字,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公诉词内容作一小结,并就如何判处被告人向法庭提出意见和要求。

例文:

××××自治区××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潘××杀人案的公诉词

审判长、人民陪审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规定,经××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指派,我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今天,法庭审判潘××杀人案,已有大量的事实证据证明,被告人潘××惨无人道,谋杀妻子。他的残暴行径灭绝人性,令人十分愤慨。因此,对被告人潘××不仅必须依法治罪,而且还必须从道义上对他进行严厉地谴责,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道德风尚。

第一,被告人潘××贪图享受,倾家荡产,殃及妻儿。

被告人潘××与被他亲手杀死的兰××原系夫妻,是××县××公社人。1959年,被告自愿与兰恋爱结婚,入赘兰家。婚后,他们共养育了3个孩子,建立了一个较和睦的家庭。兰××在家里是一个能干的主妇,在×寨这个生产及生活条件较差的穷乡里,在丈夫的协助下,她都安心操持家务,抚养孩子,辛辛苦苦熬了过来,从无怨言。1978年,被告因没有再被当选生产队的队长,便不安于在家务农,独自离家外出挖锰矿,但一连几个月不拿钱回家,致兰无钱到队里取口粮,家庭生活发生了困难。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四月荒”,兰××借贷无门,还被人骂,无奈只好上山砍柴度日,并多次要求被告回来设法解决困难。不料,被告竟置之不理,反而经常回来向兰要钱喝酒,不给就痛打一顿。按理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平等,团结互助的,夫妻双方都要对家庭承担应尽的义务。被告身为家庭主要成员,当然负有主要责任,尤其在艰难的日子里,更应当与妻互相帮助共同维持家庭生活。可是,他当家境艰辛之时不但撒手不管,反而还要钱喝酒,不给就毒打妻子。这样,兰××在感情上怎能忍受呢?由于家里粒米无存,兰不愿坐以待毙,也不愿孩子们饿死,为了逼使被告回来,兰出于无奈,只得离家出走。不幸的是,她外出之后,却被不法分子拐骗,卖到××县给人为妻。后来,被告前去找到她并当面认错。兰××觉得被告已有悔悟,为着家庭、孩子的前途,便不记旧恨,与被告言归于好,共同回到家乡一起生活。回到家后,兰××一面替人缝补衣服和看小米粉摊,一面耕田种地,一心重整家业。还细心抚养3个孩子。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在她的辛勤操持下,经过2年之后,家庭逐渐摆脱了贫困,陆续赎回了她离家后被告卖出的家具,还略有积余。但是好景不常,被告看到家境有所好转,便又开始离家外出搞副业,得一点钱就全部吃光喝光,分文不给家里,继而发展到没一二两酒就度不了日子的地步,常常回家向兰××要钱喝酒。日子一长,使兰××苦心经营的小米粉摊亏本以致停业。没有钱以后,被告又几十斤、几十斤地偷拿家中的口粮卖钱喝酒,使得家庭再度陷入困境。本来,被告应当吸取教训,根除嗜酒恶习,与兰××共同建好家庭。但他变本加厉,全不顾及家中生计,一味贪图个人吃喝享受,这哪里是做丈夫做父亲的为人呢?兰××为此多次规劝指责被告,但被告丝毫不改。兰××痛感自己再怎样含辛茹苦,精打细算,都是填不满潘××这个酒鬼的酒坛的,遂对被告完全失去信心,经常与之吵闹,并对被告逐渐冷淡和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