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05

第5章 当代学校德育模式(1)

在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学校德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中的坐标点,更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而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模式。

各国基于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建立了适合本国需要、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

(一)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面向生活,学会生存

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谓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归结起来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指向培养年轻一代能够在当代社会中设身立足,适应纷繁环境的能力。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实施较为普遍的道德教育方案主要有三种:

1.面向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方案面向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方案主要依据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的观点,由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在美国五大城市中小学校多年现场实验与试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于1986年定稿实施的,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的教育方案。

面向价值观的道德教育以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公民为目的,向学生传授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决策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其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诚实、真诚、勇敢、信念、公正、容忍、荣誉、人格、宽宏大量、善良、助人、言论自由、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选择自由、维护个人身份的权力、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机会均等、经济保障等在社会生活中面临选择的价值观。

面向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方案为幼儿园到中学九年级学生提供了一套系列教材。

为幼儿园编制的教材分为两套:一套题为《幸福生活》,另一套为《你与我》,目的是使儿童开始意识准备并接受生活中的价值观。

为小学生编制的教材题为《公民的品德》,旨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抵制同辈集体的不良影响,如何调节个人行为对自己及别人的影响,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加强自律与自我修养。

为中学生编制的教材题为《自我决定》。其目的是帮助中学生在其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青春期,学会如何面向发展进行决策,解决问题。其中包括社会学习、健康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

面向价值观道德教育方案的倡导者们强调要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而不是为了纠正,因此道德教育课的教学策略多采用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

2.面向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案面向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案采用了价值观澄清学派的主张,他们将道德看作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道德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价值观帮助人们进行选择,提醒人们哪些是最为重要的,怎样才能使人们至少具有某些价值观,以便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主活。该教育方案不采用灌输的方法,认为这样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主张采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看清对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指针。

面向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案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指导学生获得价值观。价值观澄清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与他们生活方式有关的价值观,以便通过个人的选择而获取它。该道德教育方案通过7个子过程来实现这一目的: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④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⑤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⑥按个人选择去行动;⑦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第二,促进道德价值观的提高。通过小组讨论,榜样以及学生的直接经验帮助他们在获得价值观的基础上得以提高。个人的成功经验在道德价值观的提高过程中尤为重要。

第三,传授自我发展策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付生活压力,更有效地利用生活机会,不断坚持和发展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该方案设计了二十多种自我发展策略供学生选择,培养和训练他们在日后生活中进行独立评价的能力。

该教育方案在帮助学生价值观澄清过程中强调四个关键性的要素:以生活为中心。要求学生集中注意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个人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体系。承认接受了什么。帮助学生坦诚地承认他们接受过什么样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独立深刻的思考。④培养个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的能力。

3.面向阶段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案面向阶段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案基于道德、教育认识发展理论,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道德发展水平,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面向阶段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案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是道德讨论课,教师提出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导学生谈出他们所作判断的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理互相交流。二是通过渗透于社会学习、法律教育、心理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的“隐蔽课程”活动,引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学习,掌握大量有关社会行为道德的准则。三是重新组织学校环境,以利于学生更加民主地参加学校管理过程,促进其发展。

美国的不同道德教育方案虽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重视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锻炼和提高。学校制定校外教育大纲,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具有意志、探索、自主自立的精神和尊重他人、平衡人际关系等品德修养。

美国中学实行社会服务计划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尽相同。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教育局规定,从1958年起,所有中学毕业班的学生都要选读《社会义务》课程,每名学生必须到校外从事75小时的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并且写一篇500字以上的社会服务方面的论文。密西根州底特律教育局规定,《课外经验学习》为中学毕业班的必修课,占10个学分。还有的学校规定,三年级的学生,每周必须有一天到校外义务服务。卡内基基金会对1000所中学进行综合调查表明:

70%的中学都实行了社会服务计划。

社会服务计划主要是让学生到幼儿园、医院、疗养院、老人日托中心以及其它一些公共机构进行无报酬的义务劳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种职业,受到一种学术、技能、社会意识同职业准备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培养他们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具有对劳动和个人社会生活的责任感、成就感,善于工作、乐于工作,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慈善活动,为未来的发展作准备。

(二)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联系实际,体谅他人

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其主要特征的。体谅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彼得·麦克菲尔为代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在多年来大量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道德教育方案。

这个方案紧密联系学生、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彼得·麦克菲尔的观点,道德教育不应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人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因此他们认为应将对人的尊重、公正合理、诚实守信作为道德观念的核心。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英国道德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对在校的中小学生的实际调查,对毕业生的追踪访问调查和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反馈性调查,于七十年代研制并推出了一套道德教育丛书,作为中小学的德育教材。这套德育丛书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丛书试图表明,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是有一定目的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体现在丛书中的道德教育宗旨是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以不良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粗暴以及随不幸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其它不良品质。这种冲动妨碍了真正的个性发展”。因此应提倡学会关心,体谅他人,至少在兄弟般友爱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够给予爱或接受爱。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包括了整体人格教育。

道德教育丛书中面向小学的德育教材题为《起始线》,由一系列来自于儿童个人经验的丛书和活动情境图片构成,有些内容取材于学生个人的作品,很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生命线》是中学的德育教材,包括了多方面的教育成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证明规则”;“你应该怎样做”。每一部分又由若干个别单元所组成。这三部分内容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出了更复杂的社会情境,并力图拓宽学生超越现实的社会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更深刻、更广泛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结构。

另外,道德教育丛书中还配有一套教师指南书,名为《学会关心》,其中不仅对德育教师的本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手册十分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关系到学生气质的修养和行为举止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与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

总之,英国的联系实际体谅他人的道德教育模式通过许多主动具体的生活实例,教学生如何关心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学习道德准则,决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处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中培养形成自己的人格。

(三)日本的道德教育模式--丰富多彩,培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