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12

第12章 社会进步和学生的道德教育(3)

客体关系和主体关系的统一不会自发产生,所以,那种认为只要让学生置身于学校关系体系之中,就能立即改变学生的道德习惯、经验和道德需求的想法是错误的。道德需求是与希望在相应情境下完成某种行动、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志向相联系的,是与认识到必须以某种方式行动的体验相联系的。道德需求可以表现为时刻准备为社会利益和根据责任感而行动,表现为遵守崇高的道德原则,力求成为诚实的、与缺点作不调和斗争的人。

道德关系的形成过程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培养一定类型的信念,培养具有相应的道德情感色彩的“习惯态度”;二是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方式,积累行为的实践经验。不过,在实践中往往只注意到其中的某一方面,而且把它看作是某种孤立的和独特的现象,这样当然不可能使学生道德教育得到良好的结果。例如,根据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学生行为的某个孤立的动作,就无法判明这一行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

因此就必须知道个人过去的道德教育经验,以及反映在个人意识中的现实情况,同时还要预见可能出现的行为和行动。

苏联学生的道德目标和志向是由信念和理想确定的,而指导苏联学生和别人关系的生活宗旨也来自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须使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责任心,善于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把握方向以及按照道德原则行动。

苏共中央《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的提纲,强调指出党性在完成道德教育任务中的作用。提纲写道:“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在国际舞台尖锐的思想斗争环境中产生的。这就要求在教育问题上始终不渝地贯彻阶级路线,要有明确的思想立场,要求进一步提高革命的警惕性,坚定不移地反对不问政治、自私自利的残余势力和庸俗情绪,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胜利抱虚无主义的态度等种种表现,反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观点的渗透。”在苏共中央《关于纪念列宁诞辰110周年》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以列宁的生活和活动为榜样,以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革命的、战斗的和劳动的传统教育劳动人民”。

学校在组织对下一代人的道德教育的过程时应当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这些指示。

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灌输到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去,就能提高儿童集体的风尚,有助于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采取积极的态度。

因此,改变儿童集体关系的面貌,在集体中创造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条件,会加速共产主义类型的人的道德形成。可见,个人的道德形成过程不仅要求集体里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气氛,而且还要求集体积极地、有方向、有目的地影响这一过程。集体施加的有目的的影响和个人自身在日常活动中所发挥的积极性一旦紧密联系,就能在思想上和道德上树立起正确的方向,从而在行动中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苏联学生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首先表现在他们正在形成中的思想性之中,即把知识、信念和实际行动熔为一体。在个人的思想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人高尚情操的发扬指明了道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培育起来的人,才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理想、标准和价值的人,这种人才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变成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与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和信念体系。这种具有坚定观点和信念的人,通常总是积极的并按照这些观点和信念行动的,因为世界观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道德立场。共产主义世界观综合了在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并确立了它们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成为唯一科学的观点和信念体系,变为指导个人确立自己生活态度的坚定方针,它使个人在复杂的情况下坚定不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进行坚决的斗争。

学生恪尽职守,把一切公共的事当作自己个人的事,这种对事业的认真、负责精神就体现出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责任心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普遍意义。个人所在的学生集体的要求越严格,个人对于集体、对于自己的良心的责任心也就越强。所以“不使任何人掉队”这一共产主义口号是当代社会生活现象的写实,它反映了集体责任感与个人责任心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于个人责任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与集体、下级与领导之间形成的关系。集体中健康的道德气氛能够提高集体与个人的责任心,而正确的作风和风格以及业务知识会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威信。因此,无论对于集体,还是对于个人,在提出力所能及的高要求的条件下,就能够更顺利地形成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不培养对事业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责任感是跟忠于职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忠于职守表现在努力、准确地完成被委托或承担的任务和自己主动提出的某项任务。事业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越大,对事业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认识得越清楚,责任心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就越强。但是由于一部分青年沾染了幼稚病,这种均衡经常遭到破坏。这种幼稚病通常表现在那些没有原则性、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别人过于苛求、不善于理解别人、又不会扞卫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的孩子身上。成人有时纵容他们发展这样的毛病,认为在童年培养责任感为时过早,搞不好反会有害于他们的幸福童年。遗憾的是,等到这种错误被发现时已难以摆脱,因为这些青少年已经习惯了旧的一套生活,对不健康的影响无力防卫。要摆脱这类毛病,通常只有让他们接受一系列集体和个人的委托,在完成这些委托任务时,发展学生的意志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执行任务的本领和重视集体意见的能力。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最敏感地体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劳动中能最明显地揭示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责任心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诚然,在现代条件下,学生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态度,暂时仍然是有不同的,尽管人们从事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就其本身概念而言是有机的整体。自从出现阶级以来,这两种活动便开始分离和隔绝。统治阶级逐渐地篡夺了智力活动,被剥削阶级只得从事体力劳动。社会主义纠正了存在已久的把劳动划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不公正现象,指明了使两者逐步接近和消除造成两者分离的心理状态和其他条件,进而保证两者紧密结合的道路。因此,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对待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态度问题,在实施普及中等义务教育期间,是一个复杂的、具有矛盾的问题。

第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具备最良好的环境,使年轻一代得以从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认真严肃地进行学习和劳动。评价社会这一部分人的教养水平和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应以他们尽职的程度和为共产主义理想服务的程度为标准。

第二,社会主义以宪法的形式从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保障了全体年轻一代享受中等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权利,而且各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注意解决缩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距离的任务,但每个人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足够的手段还不可能一下子就彻底解决。

第三,人们的认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是落后于共产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因为在共产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上,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一般的文化水平,他们从事的劳动种类和社会活动,他们的物质地位和劳动报酬以及居住条件等,都还存在着差别。

解决与制定义务教育和义务劳动措施有关的一系列综合问题,首先要求在坚固的思想基础上改进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人道主义情感,培养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性格和行为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目前在部分青年中间有低估知识和低估参加劳动活动的意义的倾向,这是家庭和学校采取不正确的道德教育的结果。因此,培养道德和取得劳动经验,正如列宁教导的那样,不仅应当通过教学过程,还要通过和工人、农民一起劳动来实现。手上不长“老茧”

的、毫不紧张的模拟性劳动活动,不会使人在道德上成熟并使人积极。只有在真正的生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人的积极性和生活态度,才会重新认识原有的对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态度。

为此,必须使每个儿童深刻认识,现代生产向工人提出的任务是比较复杂的:必须具备普通教育、综合技术教育和良好的职业训练;只有全面发展的人将来才能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和生产职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这就意味着,劳动时不光要守纪律、勤奋,还要非常认真和卓有成效,要工作得很出色,使别人因为你的劳动而尊敬你,而你自己也宜自重。

通过对普通中学毕业生的未来生活计划的研究,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概念,即他们对劳动和就业方向的考虑还不能完全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学校没有为学生做足够的职业定向工作,使他们能迅速就业而不致产生任何忧虑和震惊。因此学校面临着改进劳动教育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劳动教育与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一样,是综合解决一切教育任务的核心。

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是在参加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中,而且是在同反共产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的斗争中,在同小私有的心理状态和违背共产主义道德的人的斗争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因此,正如第二十六次党代表大会指出的那样,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折衷主义和妥协主义是没有存在余地的。在这里,每一个苏联人应当表现出政治的警惕性,要坚定地宣传苏维埃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应批判地进行分析,要坚决反对思想意识方面的各种破坏行为。必须让每个学生作好参加这场斗争的准备。

在我们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尽管已经确立了共产主义原则,但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面还会遇到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道德的残余,个人思想的坚定性和个人的立场,恰恰在于积极根除这些残余势力,如贪得无厌、损人利己、漠不关心、口是心非、不劳而食、依赖别人、厚颜无耻、流氓行为以及破坏公共秩序和社会准则等等。

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打破了对禁欲主义的崇拜,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坚决反对向人灌输小市民的庸俗习气和虚伪作风,灌输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拜物教。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也应采取战士的立场,反对聚敛心理,反对贪财狂,反对道德堕落,学校应为培养这样的战士的品质奠定巩固的基础。同时必须注意到,某些家长,由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美好生活的童年,就怂恿自己的孩子走上庸俗的道路,使他们局限于低级的道德水平的生活圈子里,迷恋一些虚无主义的情调,对待长辈和同志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等等。有一些信仰宗教的家庭,培养孩子盲目崇拜,消极地看待周围的现实,要求他们履行宗教仪式,使他们感染上有损于苏维埃人尊严的迷信和旧习惯残余。

陈腐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还在紧紧地束缚着一部分无知的成年人和年轻人。为了跟这些反面现象作斗争,应该培养并锻炼苏联人的积极生活态度。我们学校里的每一个毕业生都应当准备投身到这一斗争中去。

因此就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即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培养他们跟一切违反成熟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东西作不妥协的斗争,指出我们的道德价值的优越性,使每个学生锻炼成具有战士般道德意志品质的人。必须经常教育儿童以批判的态度评价自己的成绩和集体的成就,与缺点作不调和的斗争,反对吹毛求疵和怀疑主义,扞卫集体、同志和个人的荣誉。

除旧习俗残余的任务,成了《学生教育的示范内容》一书的使命,这本书规定了教育每一个人成为战士的主要途径。

学校全体人员应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用综合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竭尽全力使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每个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

(第三节)道德教育是综合培养学生个性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上,我们的党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和技术-经济问题的同时,又提出了并解决了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现实问题。在现代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苏共提出并创立了综合解决教育问题的思想。苏共中央在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非常明确地指出,综合方法的实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党从共产主义教育的整个体系出发,着重注意这几方面的教育,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它们对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个性结构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应当把教育学生所采取的综合观点看作是方法论的基础,看作提高普通学校教育活动过程的思想水平并使之最优化的最重要的手段。普通学校负责实施普及中等义务教育,并使保证全部学生获得普通中等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知识,并使道德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平,给自觉地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苏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改进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的决议中,非常简要地,但又十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综合观点的实质。决议指出:“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进一步推进共产主义的明确的政治路线、战略和策略,明确规定了现阶段思想工作的基本方针。代表大会还指出了提高这一工作的思想水平和效率的途径,这就是采取综合方法安排全部教育工作:在顾及不同工种劳动者的特点的同时,保证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紧密结合。”

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校外活动和其他教育机构,在用系统方法培养正在成长的下一代人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把这种思想-政治、劳动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的问题还是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这对儿童和青年的整个教育体系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

在现代学校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培养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培养崇高的道德意识和品行紧密结合时,才能发挥出它的效果。而以牢固的思想、政治动机,即以为共产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动机为基础的忘我的和具有高度生产率的劳动,又反过来以人道主义、兄弟情谊和集体主义等道德原则为指导,培养学生去追求生活并提高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