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教是门艺术
21038500000006

第6章

如此一成不变的呆板动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有无害处,我不栊医学不敢妄加定论。事实证明,却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人作过实验,把两只刚出生的小兔,分别“绳”养和散养起来。几个月后,散养的那只生龙活虎跑跑跳跳无所不能,而用绳子拴着的那只却蔫头耷脑连起码的觅食盗洞本能都丧失了。也有人作过调査,凡是在学校里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大多数只能做科学文化的沿袭者和继承者,而有发明创造成绩斐然的人,一般在学生时期都不怎么遵守课堂纪律,也就是学校所说的“坏学生”。

众所周知,“课堂纪律”的始作偶者是孔老夫子。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也有变化也有进步,但终究没逃出“三从四德”的思想体系。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办学授徒到处游说,到两千年后的园了夹一册教材走上讲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晕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生”。一上课只有他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份儿,学生只能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不能随便活动,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随便回答和提出问题。否则,就被视为大逆不道。轻则遭到一番训斥,重则换来一顿责罚。如此囚笼般的学习环境,即便你的思维再活跃又怎能展翅飞翔?

而同被世人尊为教育奥祖的桕拉图,却在西方的学校建立了另一种课堂秩序。他们的学校不存在“你教我学”的师生关系,就是台上台下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探索真理。学生不仅可以随便发言提出疑问,说错了也用不着担惊受柏,往往还要得到老师的鼓励,说你是异想天开独辟蹊径。

两种截然不同的栽培方法,必然结出两种味道迥异的果实。中国之所以自四大发明以后,在科学领域就再没有什么惊人的建树;西方之所以在一张白纸似的历史上,不断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谁敢说与这两位教育鼻祖一点关系没有?

实际上,不傻不呆的中国人早就看出了课堂纪律的弊端。自古以来家长千方百计和教师拉关系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他们在谏堂上对自己的孩子管理得松一些,多给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界至今还没彻底醒悟。

侄子见我不吃不喝一脸沉思状,忙安慰道,没事的老叔。我皁就想好了,实在不行,就让金龙回农村老家这套教育方法不废除,砑伶的小金龙到哪里也逃不脱孔圣人设计的镣铐啊!我痛苦地想。

校园童谣

朋友刚满十岁的女儿创作了一首题为《背着书包炸学校》的儿歌。在寄给某刊物之前,她又特意在篇尾处注了这样一句话:编辑叔叔,千万不要把我这首诗歌发表。否则,我就会被校长开除。

既想把自己对学校的不满情绪宣泄出来,又怕被校方知道惹来涡端,这是当前很多孩子都存在的共同心理。据我女儿说,她们学校起码流传着几十乃至上百首这样的儿歌、童谣。比如:讽刺学校不正之风的:高才生就是高“财”生,没有高财成不了高才生;抱怨学习负担太重的:昏沉沉蒙瞪瞪,我们都是特“困”生等等。我问女儿,你们说这些童谣的时候一般都在什么场合?

如[说,寝室啦、饭堂啦、操场啦、浴池啦……反正都是校长和老师不容易出现的地方。那为什么呢?我问。

让校长和老师抓着就死定了。有一次,我们班有个男生不小心撞到了教导主任的枪口上。狠狠地挨了一顿“撸”不说,还把他这一“劣迹”汇报给了家长,差点没背个处分。

对学生产生的不满情绪,校方是压制好还是倾昕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一个位于芝加哥!郊区专门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名字叫“霍桑”工厂。霍桑工厂在当时属于挺不错的企业,休闲、娱乐设施比较完善,医疗、养老制度比较健全。可工人们仍满腹牢骚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十分不理想。为了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该厂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一系列的课题中,心理学家们搞了一个“谈话试验”。用购年多的时间,与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且严格规定在谈话时对工人的各冲意见和木满慵绪只能耐心倾听认真记录,不能有丝毫的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竟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直线上升。心理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过去该厂生产状况之所以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工人对工厂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满意又无处发泄而造成的。通过谈话,他们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也就焕发出了冲天的劳动热情。

这就是曾经风靡全球的“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这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愿望,但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够实现的毕竟是少数,对于那些末能实现的愿望而转化成的不良情绪,切莫压制,一定要让它们释放出来。否则,对个入的身心对集体事业都没有好处。

据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霍桑效应”了。有的成立了“牢骚室”,有的成立了“宣泄室”,有的甚至还成立了“复仇室”,你对某个人有意见不仅可以说可以骂,还司以把沙袋或塑料制品幻想成他尽情地拳打脚踢……

遗憾的是,这神奇的“霍桑效应”到目前为止并没引起学校的注意。不要说有晅有识地成立类似的场所,就是偶尔听到学生“大逆不道”的儿歌、童谣也如临大敌。这就难怪朋友的女儿,小小年纪就产生了又想投稿又柏发表的不正常心理了。实际,适当地允许学生发泄一下不满情绪,既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少些叮咛

女儿有个同学搞恶作剧,偷偷在校园里发动了一起评选活动,评选谁是最烦人的班主任。选票收回来后,学生们竟有80%填的是一个老师的名字。

这个老师是我的老熟人,十几年前我曾采访过她的先进事迹。她对教育事业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后代的成长真正达到了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程度,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我问女儿,这么好的老师你们怎么认为她最烦人呢?女儿答道,你们认为的优点,在我们眼里恰恰是缺点。她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弄得她们班学生放学都不敢从她办公室门口过,只要一过非抓住你千叮咛万瞩咐一番不可。什么路上别贪玩要立马回家了,什么过马路要注意来往车辆了,什么要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了……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太妈妈了。

我说,有一个像妈妈那样的老师,应该是你们的福气呀!

女儿忙摆摆手,得!家里有一个妈妈,学校再来个妈妈,谁受得了啊!还给不给人点自由了?女儿的话,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名叫苏颖的山东女孩,倾尽家中的所有积蓄父亲的八万元抚恤金到新加坡一所大学留学。临近毕业时,突然获知当时替她办理出国手续的中介公司,属于没有资格证书的非法机抅。并且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早已人去楼空。她就读的学校也只有短期培训的资格,即便发了毕业证中国和新加坡政府也不承认。

消息传来,年仅二十岁的苏颖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有天塌地陷五雷轰顶之感,但她却没有像他们那样悲观绝望地打道回府,而是用口袋里仅有的1500新元和能在新加坡居留90天的宝贵时间,准爸开创一片新天地。

一开始,她在一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劳保措施也等于零的村镇小印刷厂打工。签证期满后,她又得到了一位好心督察的同情和一所学校的帮助,延续了在新加坡的时间。紧接着,她又换了几份工作,做得都不开心。

有一天,她看《泰坦尼克号》电影。散场后,伙伴们都激动地议论男女主角如何潇洒漂亮,故事情节如何真实感人,而苏颖的耳畔却一遍遍地鸣响着一个声音,那就是女主人公在嘴唇都无法后动之时吹响的哨音。

就是这哨音,不仅使女主人公死里逃生,也彻底改变了烈颖的命运。

她三番五次地想,虽然海难不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在新加坡海啸却司空见惯。倘若也购进一些这种哨子,一定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她倾尽囊中所有又借了两万新元高利贷,在日本一家专门生产体育哨子的公司购买了30万只哨子。

结果,她一举成功,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时间里就净赚17万美元。

生活无优了,苏颖先是到当地教育部门办理了注册手续,取得了合法居住权,又从容地走进了一所新加坡最好的高等学府。

然而,苑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往前闯。她一边学习,一边想借助这笔生意的春风扩大战果。她从自己留学受骗的教训中获得了灵感,准备办一个合法的留学咨询公司。恰巧这时有个叫“南洋保姆站”的网络公司处于瘫痪状态,她有胆有识地一股脑儿投进去了五万美元,唯一的要求就是把网站的名称改为“留学中介”网站。

从此,苏颖这个普通的山乐女孩不但一步跨进了百万富翁的行列,也被着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列入了典型案例之一。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几乎把苏颖整个神话般的发展史都搬到了我的文章里,只是想告诉读者一句话,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瞒着母亲和老师的。倘若让她们知道了,用苏颖的话说,她人生的路有司能就要重写了。

实际上,老师也好母亲也罢,对孩子叮咛过多瞩咐过多,既限制了他们生存的空间,有时也束缚了他们聪明的才智。

原文刊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5年第2期。

没有不成功的孩子--一个平凡父亲的教子“神话”

李振斌

一位平凡父亲以16年的实践经历,用苦水和泪水探索出“教子经”。主人公以生命求证:没有不成功的孩子!每个智商平平的孩子都可以考上名牌大学。主人公库金会父子被中央电视台特邀为专题节目嘉宾,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个普通父亲所创造的教子“神话”:告诉你每个孩子都能跳级的秘密,吿诉你每个孩子都能上重点大学的秘密,告诉你使不听话的孩子听话的秘密,告诉你做一个成功家长的秘密。

需要说明的是,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认同库金会教子的全部做法,而是觉得他这些做法中的有益部分,对如今热切关注子女成才的广大家长读者,或许多少会有一些有益启示。

2003年4月,正是非典在我国暴发之时,人们谈“非”色变,很少到公共场所,昔曰人群汇聚的书店顾客也越来越少。湖北省十堰市铁三处库金会先生《没有不成功的孩子》一书,却,“生不逢时”地出版在这个时候。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本书一出版,便立即不胫而走,火爆全国各地,书店里人们争相购阅。

他的书畅销,没人作任何造势,~也没有作任何包装(实际上也没人会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普通通学生家长去造势、包装),而是全靠他那生动感人的教子事迹、新奇大胆又引人的教子观念、人人可学可借鉴的平民化教子方法、质朴独特的叙述,吸引感染着千万读者。

2003年8月17日,家住鄂西北十堰市的库金会被中央电视台七套《东方书城》节目组作为主嘉宾邀到北京,与正在北京读书的大儿子库博飞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北京市部分师生、家长一块,以《没有不成功的孩子》一书为主题,探讨有关家教的话题。节目于9月26日在央视七套向全国播出,在观众和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库金会出生于1959年。1966年至1972年读了7年书,出校门时写信都不会,半文盲一个。小时候,他家十分贫困,吃米糠和野菜长大。后参军入伍,在部队勤奋好学,凭着抄字典、背诵《铁道兵报》上的文章、练习写通讯报道等顽强的毅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从部队转业后,通过自学,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家教实验,他不但将自己两个调皮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了十分出色的优秀学生,而且着书立说,写出了畅销家教书《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在培养孩子成才的家教类书“压满街头”的今天,一个平凡父亲的一本家教书竟如此畅销火爆,其原因何在?

两个智商平平的孩子成功跳级

人们习惯地认为,孩子读书成绩好就是聪明。反之,成绩不好,就是愚笨。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跳级的孩子,传统看法就是天才。只有极聪明的孩子才能跳级。

可是,库金会不那么看。他说,他的孩子智商平平,绝不是天才,可他却要培养孩子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3年1月24日,《十堰曰报》在一篇报道库金会家教事迹的稿件中加编者按说:“在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成功地跳了一级,这在十堰地区是少见的,甚至在全国也不多见。库金会先生的两个孩子都成功地跳了一级。他说,他是摸着石头过河,早知跳级那么容易,他一定让儿子们跳三级!”库金会两个儿子跳级,说起来筒直像“神话”,使人难以置信。他的大儿子库博飞在小学1~5年级成绩不错,但在全班、年级,在他们单位五十多个同年的孩子中,不是最好的,他却让儿子跳了一级,由小学五年级直接升到初中,到十堰市六中读初一。

而他的小儿子库博飞,在小学则是一个差生,差到什么程度?一个差生又是怎么能跳级?我们不妨看看库博飞小学时的班主任、十堰市武当路小学刘策明老师写的文章,从中能得到一些答案。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小学教师刘策明)

1998年9月1日下午18时左右,我作为当时六班班主任,在清点新学年开学很名人数时,发现少了一名孛生。尚没报名的这位同学名叫库博飞。他爸爸是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教育科科长,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时,正好孔校长和教导主任到我们年级办公室来了。我对孔校长说:“我班只差库博飞同学未来报名。”孔校长说:“署假你回家休假去了,库博飞老爸拿着市六中陈桂厚校长签发的录取通知书找我,取走了他儿子的学籍档案,跳级上初一去了。”

听了校长的话,我一时目瞪口呆,半响说不出话来。简直不可思议,库博飞居然可以跳级!他爸单位的十几个孩子如康月宁、齐庆峰、付琼、叶宇、王璐璐、杨春燕、杨青青等等都是我班学生,哪一个的学习成绩不比库稳、飞强?库博飞都能跳级,我们班岂不是9096的学生都可以跳级?

一晃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但库博飞跳级的举情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记得当年库稳、飞在全班个子最矮,坐在第一排,学习成绩太一般了,从未考过90分,平时测试只有六七十分,八十多分是最好成绩。这样的学生在我班55名同学中只有八九人。我们学校学生得满分很普遍,而考不及格的学生只是风毛麟角。但库博飞有时就能给你弄个不及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