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是一所朝气蓬勃前程光明的好学校。反省八:家长想让独生子女上重点学校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以我的教训,最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果孩子成绩差,就算进了“重点”,跟不上进度会有压力,久而久之可能产生自卑感,甚至形成心理亚健康(那家长就后悔莫及了)。“择校”虽然可以使你的孩子看上去强大,但“好”学校的成绩排行榜可能使你的孩子在自卑中成长。
原作刊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6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杨晓升
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相反方向。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的林教授提出:“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是成功人生的基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他的人生经历中塑造和形成的。而家庭和学校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成功的助力”,有时又会在无意间为他们设置了“成功的阻力、破坏力”。曾提出“问题行为”理论的美国理查德,杰索尔教授提示,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消除那些可能对孩子发展产生障碍的危险因素;要提供更多的保护性因素,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生活。
让人意外的报告:中国父母不再是孩子的偶像
“谁是你最尊重的人?”“父母。”日本和美国孩子的第一选择。“父母?”中国的孩子置疑。在他们心中,父母名列十位以后。
以上这一结论来源于日本青少年硏究中心主持的一项调査。问卷对象选择了日本15所高中的13000多名学生,美国13所高中的1000多名学生,中国大陆21所高中的1200多名学生。
换句话说,代代传递的父母偶像作用在我国这一代独生子女眼里越来越削弱。许多家长陷入茫然:这是怎么了?想当年,父母可是我们最尊重的人啊!
1999年11月15日的《中国育年报》,刊登了该报七己者原春琳对中国青少年硏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就此一问题进行的专访:
“当年,我们生活在经验社会,父母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解释,上一代人的成长,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主要靠经验的传递,成人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比年轻人要多,而且媒介也不发达,除了父母和老师,孩子得到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很少,父母的权威自然形成。再加上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造成晩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
如今,晚辈与长辈的争执如同家常便饭,长辈反过来向晩辈求教的例子也是屡屡发生。
有一次,某大拫总编辑与几个老朋友争论有关电脑的问题,其中一位编辑大声反驳说:“不对不对,你的说法不对,我孙子说应该如何如何……这个问题,我得回家问问孙子。”
时代在变。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入与上代入相比,变化尤为明显。
首先,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这代年轻人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开阔了许多。父母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
其次,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国内,年轻人适应很快,如鱼得水。他们懂的知识父母未必懂,而父母的很多经验和知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还有,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标准出现变化,甚至有混乱的失范的地方,成年人在道德观念上也产生迷茫,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不管怎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他们还不满意?”一位家长疑惑不解。
“我知道父母爱我,可他们爱得我想去死。”一个小举生如是说。
“父母自以为是,不尊重我们,有意和我们过不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郝老师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一个多月,接到1200余人次的咨询电话中,约8096的孩子对父母持如此观点,令具有专业咨询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郝老师”们震惊不已。
郗杰英主任认为,从中国家庭的特殊性来说,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对孩子一味关爱,只是家长个人意愿的单方体现。一方面孩子在物质上得到很大满足,但他们不知道父母为此付出的辛苦、做出的努力,认为这很自然;另一方面父母几乎包办一切,孩子学什么自不必说,甚至连孩子的业余爱好都安排好了,孩子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精神上很受压抑,造成孩子的心理反抗,即所谓的“关爱强迫症”。所以孩子从歌星、影星等公众入物身上去寻找一种个性张扬,去寻找内心的解放。
郗主任介绍,这种状况,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极为明显。但在欧美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年轻人的变化对此不如中国强烈。
据郗介绍,这一调査只是在城市中的一些学生中进行的,这种苗头可能会有扩大的趋势。但等到这一代年轻入也为入父母之后,冲突不会更激烈,他们会更宽容、务实。真正的和谐不是传统的纵向传递,而是同伴之间的平等交流,更能容忍个性。
作为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的郗杰英主任,对此的分析和判断无疑是准确的。
如果说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已走下偶像的神坛,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开放的话,那么下面另一项调査所得出的结论,其原因就令人不寒而栗、值得深思了。
石破天惊的结论:中国孩子最怕父母亲
1999年8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推出〃家教亲子话题排行榜”调查,回收调查问卷597份,调査结果令人深思!
孩子最怕问的恰是家长最爱问的
“晚餐时,孩子最怕问的是什么”“学习”高居榜首。87%的小学生和88%的中学生做了这样的回答。而此时“家长最爱问的是什么?”恰恰是“学习”。62%的小学生家长和63%的中学生家长意见一致。
另据一个相关调査显示,一组小学生(100人)在回答“在家中最不高兴的时刻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时,最多的答案是“晩饭时最难熬”。忙碌一天之后,一家人往餐桌旁一坐,家长就开始谈“正事”了,问孩子一天的学习和考试情况,犯了什么错误等等。
家教研究会专家彭占魁认为,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家长想与孩子谈心一定要找准时机,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当孩子得到进步时跟他聊,就能找到切入点。吃饭时、孩子不高兴时、不愿意谈时则不要急于谈。
孩子最关心的却是家长最不关心的
“双休日,孩子最关心的是什么?”88%的小学生和72%的中学生回答“玩”。同样是双休日,“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72%的小学生家长和79%的中学生家长态度:“学习”!对于“玩”的事,只有10%的小学生家长会考虑,而中学生家长竟没有一个人同意让孩子在双休日里玩。孩子的想法呢?只有4.4%的小学生和19%的中学生愿意在双休日里安排学习。
另据一个相关调査显示,一组中学生(210人)在回答“双休日的期望是什么?”时,中学生对家长的期望是“让我们自己安排时间”。但是,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功课,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两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
家长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怎样的空间
从调査报告中还可以看到,在回答“早晨,孩子出家门时,家长最常用的叮瞩语是什么”的问题时,小学生家长叮瞩语多数是关于学习纪律的,例如“上课注意听讲”,可见,从孩子早晨上学家长的叮瞩,到晚饭时餐桌旁家长的询问,以至双休父母对孩子的安排都是围绕“学习”二字进行的。孩子入学校回到家中等于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双休日也就变成了学习曰。家教研究会的专家闵乐夫不禁感概:“从卷面上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孩召门生活的单调、视野狭窄和一种沉重的压抑中。希望家长能认真思考一下,你究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空间?”
现代管理学对人才的测定要求,共有128项指标,而即使是门门功课考100分,也只涉及47项指标,另有81顶在课外。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为什么要对父母说瞎话
虽然所有的家长几乎都给孩子讲过“狼来了”的故事,可是某一天他们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居然冒着“被狼吃掉”的危睑,不止一次地欺骗了自己。家长为此痛心、苦恼,孩子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孩子为什么说瞎话呢?就此问题,1999年7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该报记者朱晓戎的一个专题釆访,让我们听听孩子怎么说。
12岁女孩:因为大人不允许小孩有秘密
大人可以有许多事不让孩子知道,但他们却不允许小孩有自己的秘密。比如前些天我们学校来了几位师范学校的实习生,和我们共同学习了一个星期。我们处得都挺好的。小老师们临走的时候轮流在我们的小黄帽上留言。放学我一回到家,妈妈马上就发现了。她看着那些龙飞凤舞的中英文,开玩笑似地问我:哟,这是你追星啊还是星追你呀?我觉得这是我和老师之间的秘密,不想让妈妈知道,所以就让她别问了。妈妈嘴上说尊重我的“隐私”,可是过了两天她还是忍不住好奇,说她特别想知道帽子的秘密。我被她问烦了,终于把我本想保住的秘密又泄露出去了,并告诉她我没追星,星也没追我,那帽子写的是什么我根本就不知道(写得太帅了,我根本就不认识),小孩要想在大人面前保住秘密太难了。
13岁男孩:瞎话是被逼出来的
刚一懂事儿我就知道说瞎话不是个好孩子,我也不想当坏孩子,可有时大入逼着你说瞎话。比如我恃别喜欢玩电脑,而妈妈规定只有到了周末才能玩一会儿。有时放学回来早点,趁妈妈不在家,我就悄悄地打开电脑玩一会儿。可是大人却特贼,电脑上的遮布是怎么盖的心里都有数,我偷着动电脑的事儿十有八九会被发现,结果自然免不了挨呲儿。另外我想和同学一块儿去游戏厅打连线,那种实战的感觉是一个人在家里玩不可能体验到的。但妈妈坚决不允许,说那是让好孩子变坏的鬼地方。我妈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如果我向她请示,肯定没戏,于是我只好先去了再说。
从游戏厅一出来,满脑子盘算着的就是回家如何向家里交待了。说实话,肯定受罚,轻者挨骂,重者挨打,所以真话不能说。可假话其实我也不想说,只是妈妈一定要追问出“到底干什么去了”,不说清楚就甭想完。你想既不挨打!也不说瞎话是不酉能的。被逼得没法了,为躲过一顿打,只好狠狠心说瞎话了。可常常是,谎话不知哪天又被戳穿了,这顿打还是没躲过去。可毕竟是能躲一会儿躲一会儿,再说也还有被蒙过去的时候呢。所以到了下一次,瞎话顺着嘴边就又溜出来了。
14岁男孩:实话实说使我成了众矢之的
虽然老师家长都教我们要诚实,但有一件事却让我体会到,实话实说往往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入。
那是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班一帮男生放学结伴去游戏厅玩连线,这是学校不允许的。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和谁一块儿玩连线去了。我低着头不说话,因为我既不想欺骗老师,又不想抖落出这件事。老师急了,用笔敲着桌子嚷道:正因为我知道你知道,我才问你的。你是想让我再从别人嘴里证实吗,那你的错误就更严重了。我想这下完了,看来老师全都掌握了,再杠着也没用,只好极不情愿地供出了一名“同伙”。没想到那位同学马上被叫到办公室,不知老师用的什么办法,使他一下供出了七八个“同犯”,又有一串人叽哩咕噜地被叫去训话,整个一全军覆没。顿时我成了众矢之的,因为缺口首先是从我这儿打开的。同学们责怪让我特另!委屈,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既不向老师撤谎,又不伤窖我本不想伤害的朋友。
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一次把我叫到办公室问道:“上次我跟你谈过之后你又跟谁去过(打连线)没有?”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去过。”“和谁去的?”“和我哥。”我选了一个最保险的说法。“咱班还有谁去过?”“那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1”我尽量装得自然的样子。虽然我跟老师撒谎对,但我只能这么做。从办公室一出来,一帮同学早在外面等我了。仔细打探了“审问”情况之后,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大家一致表示,从此要建立一个“民族统一战线”,谁也不把连线的事儿说出去。
13岁孩子:我得设法扰乱参照系统
我妈特别喜欢拿我和别人比,每次考完试,她问过我的分,接着准问和我不错的两个同学考多少分,如果他们比我考得高,妈妈就开始数落我,说我怎么怎么不如别人,气得我大喊:我傻瓜我笨蛋行了吧!可我要是和那两个同学考得差不多,即使分数低了,妈妈也不说什么了。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想了一个绝招一扰乱妈妈的参照系统。考坏了,就说某某某也和我分数差不多。这招儿还真灵;我连续得了3个70多分都没挨骂。可到月底班里一排名次,明眼的妈妈一下就看出了破淀,我的阴谋败露了。妈妈非常气愤地问我为什么谎报别入的分数(我的分数谎报不了,卷子家长要签字),我如实地告诉她一是为了让您心里有个安慰。
据一些硏究青少年问题的机构调査,在一些城市,80.896的受访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同班同学,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也就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成长中的种冲烦恼告诉家长。而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也导致了孩子和家长共同语言的减少,笔者在采访中常听到孩子们抱怨:家长老是和我们谈学习,唠叨得就像个老太太,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得不说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