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教是门艺术
21038500000002

第2章

陪考

哪里有考生,哪里就有陪考者,而且有些考场的陪考者,往往要比考生多出两三倍甚至四五倍。据一位在纪检部门工作的朋友说,现在公车私闲最多的时候,一是结婚,二是考试。

可见,陪考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7月初有那么几天是国家统一考大学的日子,也是北方最炎热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报社的记者们都要纷纷报道一些考场内外晕倒多少人,保健医生忙得如何不可开交的消息。印象最深的是,前年我在一家晩报看的新闻。题目是:《儿子在屋里被试题考倒,母亲在外面被太阳烤倒》。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那些舍生忘死的陪考者们真不理解。难道这样做,就能说明对亲友和子女的关心与爱护了吗?

话是这么说,等真正轮到自己的时候,我竟也陷入了误区。

女儿中考的那天,我一大早就跃跃欲试地作好了陪考的打算。

待女儿一切准备就绪。我说,走吧!女儿说,考场离咱家这么近,你就别送了。我说,不是送而是在外面陪你考。人家的父母都陪,我不陪也不是那么回事啊!

女儿说,得,得!你要是去我就不去了。一个人在外面站着,反倒增加精神负担。

女儿的性格我知道,说得出就做得来。我忙说,那我就不去了,你自己走吧。女儿走了,我打开电脑想写点儿东西,大脑却一片空白。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考场里受煎熬,哪里还有什么灵感肯光顾呢!于是,我打消了写东西的念头,准备偷偷到考场看一看。

到了考场一看,真验证了我那位纪检朋友的话,大大小小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把个偌大的考场围得水泄不通,仅维持秩序的武装警察就有十几个。好在中考定在六月初,没有中署的可能。人们都在光天化曰之下,焦急地等待着。有的来来去去地踱着步,有的反反复复地看着表。有三五伙入在树阴下打扑克、下象棋,也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考场的铃声终于响了。这些人们立刻变成了决堤的洪水,朝学校大门蜂拥而去,连荷枪实弹的武警拦都拦不住。

因我怕被女儿发现,就躲在一个僻静处观风景。考生和陪考者总算会合了,陪考者问考生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考得怎么样,当考生回答挺好的时候,陪考者脸上就一片阳光灿烂;当考生回答一般的时候,陪考者的睑上就一片阴云密布。

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新意,我刚想回家,突然后固传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声,紧接着,长空又炸响了一个男人的吼叫声:“曰你娘的,我早就扯着耳朵告诉你,千万别马虎、千万别马虎,你就是不听!”

我回头一看,那个挨了一记耳光的小男孩,一边捂着红肿的腮帮子,一边委屈地申辩道:“我不是马虎,而是题鼍太大,等把别的题都做完,再回去答那道题已来不及了。”

“你还敢犟嘴了!”说着,那个小男孩的脸上又挨了一巴掌。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了,扭头就走。路上,我的心里一直酸溜溜的。三天中考刚刚进行完六分之一,还有六分之五的科目需要作答,那个带着一睑羞耻满腔委屈的小男孩,还会正常发挥吗?

那一刻,我觉得陪考者真像女儿说的那样,给考生带来的就是糖神负担。包括得到陪考者赞扬的,考生心里也会增加一定的压力。

当即我就发誓,此生不做陪考者,也奉劝亲朋不做考生的累赘。

顺其自然

朋友贵宾的女儿灿灿非常优秀。学习成绩始终在年级里雄居着头三名的位置,自理能力也特别强,十一二岁就学会了刷碗、敬饭、洗衣服。

有一次酒后,我向贵宾请教“教子”之道。贵宾说,瞎道?我啥道都没有。这些年来,我就把握住了三条原则。第一条,孩子会做什么就让她做什么;第二条,自己的事情一定让她自己做;第三条,要做就让她做得最好。不管是哪一条,处理好“第一次”至关重要。说着,他给我举了几个例子。

灿灿第一次摔跟头的时候,是我和妻子领着她在外面散步。那个跟头摔得很重,舞子流了不少血,脸也被跑破了一块皮。灿灿大哭不止赖在地上不起来,妻子很心疼疯了似的扑过去要抱。我一边拼命地拉着妻子,一边对灿灿说跟头是你自己捽的,你要自己爬起来。这时候,我们身辺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说,没见过这么狠心的爸爸;有的说,看样子一定是后爹……我对他们的议论一律不予理睬。就这样僵持了有十来分钟,灿灿终于无可奈何地爬了起来。

有了这第一次的教训,以后灿灿再摔跟头就不依赖别人了,有时连哭都不突。

再比如,灿灿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和妻子都跑通勤中午回不来。妻子先是准备在饭店里给她订餐,后又打算给她请个钟点工,我都没同意。郑重地对灿灿说,你的个头已比燃气灶高了,应该自己学着做饭。接着,我给她讲了一些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灿灿愉快地答应了。第一天她把饭做煳了,第二天她把饭做生了,第三天终于成功了。那天晚上她非常兴奋,说她怎样淘米、怎样倒油、怎样测试水量、怎样掌握火候……最后总结道:吃自己做的饭格外香。

由于尝到了劳动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从此刷碗、洗衣等一些只要她能干的家务,不用支使都争着抢着干了。

又比如,现在家长普遍陪孩子做作业,又是指导又是检查的。我们一次也没有这样做过,常常告诫她的一句话是,做作业是你个人的事情,你绝不能依靠谁,一定要做得最好。灿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第一次在年级里考了第一名的时候,她回来对我们说,学校里考前十名的同学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父母的奖励。言外之意,也让我们奖励奖励她。我不是舍不得那几个钱,总觉得现在家庭这冲奖励风对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有利,就坚决地对她说,学习是你分内的事,考得好属于正常现象,为什么非要得到奖励呢?结果,我什么也没奖励,她学习的劲头也没松懈下来。

贵宾的话,让我想起了“顺其自然”这句成语。他虽然谦虚地说,教子无道,实际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是他悟出的大道。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却逆其道而行之,孩子能做什么的时候舍不得让他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也往往代劳。这样表面上看是爱,实质上是害。就拿摔跟头来说吧,这是每个孩子学走路时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爸爸或妈妈会奋不顾身地奔过去,如果孩子是被树枝挂倒的,就会狠狠地折断树枝,随口把树枝骂得狗血喷头;如果孩子是被砖头绊倒的,就会愤愤地把砖头抛出老远,又将砖头咒得一塌糊涂;如果什么也不因为就是孩子不小心自己摔倒的,也会千方百计找个由头把别的什么骂得天翻地覆。然后,再宝贝长宝贝短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哄个没完。

岂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再遇到什么挫折就容易产生怨天尤人和依赖别人的思想,不要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恐柏人格都很难独立起来了。

第一次说谎

中国有一篇着名的童话,说的是一个放羊的孩子在大草甸子上百无聊赖就搞起了恶作剧,高叫着狼来了。第一次呼喊的时候,在田野里劳作的人们纷纷操起锄头、稿头前去搭救。第二次呼喊的时候,依然。第三次狼真的来了,他拼命地喊啊喊啊喊破了喉咙也没喊来半个人影。最后,在悔恨和绝望中成了狼的美餐。

这篇童话的结尾固然有些残忍。可创作者的良苦闲心却不容置疑,就是告诫孩子不要说谎。

尽管萨特说,谎言是阶级社会分化的产物,人一出世就继承说谎;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说慌是上帝赋予人一的能力,它使人有别于其他动物。但是,说谎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那些靠谎言吃饭的政治、经济和感情骗子,更是令人深恶痛绝,对社会贻害无穷。

其实,说谎不管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继承的,都有第一次。对于孩子第一次说谎家长如何处理至关重要,有时甚至影响到他的一生。

记得女儿第一次明目张胆地说谎,是在她刚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她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对我们说,班主任让交三元钱买课外辅导教材。我们几乎未加思索就把钱给了她。可是,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也没见她的书包里增加一本书。也巧,那天她的一个叫晨晨的同学到我家来玩,我就无意中问了一句,你们班主任怎么掲的,钱都交上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发辅导教材?晨晨一傍,然后说,叔叔你是不是记错了?班主任没让交钱也没说发什么教材啊!这时,我见正在一旁搭积木的女儿,白皙的小睑儿立刻变成了一张红纸。我一下子就意识到她说谎了。可为了不让她在同学面前难堪,我就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马上接过晨晨的话茬说,是叔叔记错了,你看我这记性!

赓赓走后,女儿显得很恐惧。吃饭时眼晴总是盯着碗,连菜都不敢夹。当时,虽然我心里也很生气,但因为没弄清她说谎的原因,也没想好用什么方法教育她,就强压怒火一如既往地让她吃这个吃那个。

当天晚上,我和妻子对她的谎言作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遭到社会坏孩子的敲诈了,一种是她想买什么吃的又不敢开口。经过变相询问班主任和她的同学,排除了前一冲,那么无疑就是后一种了。于是,我们决定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和她谈谈。

那天晩上,老师没留作业,我先是给她讲了几个小故事,又让她猜了几条谜语,然后才巧妙地把话头引入了正题。我漫不经心地说,孩子,你最近是不是想吃什么东西,又怕爸爸妈妈不给买,就灵机一动说是老师让交钱买教材了?

一般的孩子第一次说谎,只要家长心平气和不打不骂,竭力回避“骗人”、“撒谎”之类刺激性的字眼,他都会坦诚相告承认错误的。否则,既容易使他害怕遭到更大的惩罚而顽固到底,又容易让他从中吸取教训把以后的谎言说得更真实些。这是很多心理学家,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的结!它。

我的询问方式和说话语气,显然出乎女儿的预料之外。看得出她悬着几天的心一下子落了地,睑上也露出了几天不;的笑容。天真地反问我,爸爸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说,就你这点儿小心眼儿还猜不出釆,能当爸爸吗?

她说,是这样的。我看我的同桌吃草莓真的好想吃,又柏你们骂我嘴馋不是乖孩子,所以想来想去就那样说了。

我说,馋嘴的孩子不一定不乖,不说实话的孩子才真正的不乖呢!你这是第一次,如果再有一次爸爸就生气了。

女儿用很小的声音保证,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我说,入没有不犯错误的,就柏犯了错误不改。你能大胆地承认又有痛改的决心,就是爸爸的好女儿。接着,我又给她讲了很多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次曰,为了奖励她说了实话,我们又到市场特意给她买了一斤草莓。当时,我们什么也没说,女儿却吃着吃着流出了眼泪。我知道,这泪水有对我们的感激,有对自己的忏悔,是她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果然,直到现在我们也再没有发现她说过谎话。通过这件事我常常想,世界上很多可恶的骗子,可能都是第一次说谎时家长没处理好造成的。就拿前面的那篇童话来说吧,假如,那个放羊的孩子第一次说谎的时候,人群中有个大人能心平气和地给他讲讲说谎的害处,也许出现的就是喜剧的结尾了。

栋梁与风景

自从女儿呱呱坠地到长成婷婷少女,我几乎没骂过她一句,更没动过她一指头。一则,我觉得父母眼里的缺点,有时不一定是缺点;二则,我认为即便是真正的缺点,打骂也不一定解决问题。妻子常常责备我没有父亲的尊严太娇惯孩子了,有些朋友也常常拿“惯子如杀子”、“棍棒之下出孝儿”之类的老话告诫我。可我呢,依然我行我素。

女儿像普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有很多令大人看不惯、惹大人生气和违背大人意志的地方,但只要与“道德”与“做人”无关,我就该忍则忍该让则让。比如:小时候学乒乓球,同期入班的孩子都堂而皇之地上了案子,唯有她仍固执地停留在“掂球”阶段。教练三番五次地将她推到案子前,她都倔强地退了下釆。我站在旁边鼓励道,孩子,勇敢点儿不要柏。她却大声地反驳说,我不是柏而是不想。问其原因,她一甩小脑袋儿,我根本不喜欢打乒乓球。再比如:长大后,我们陆续让她进过许多补习班,只要是她认为水平低、糊弄钱的老师,不是压根儿不参加,就是去了也拒绝听。对于这些我都觉得是一个人的“个性”,即便再气再恼,冷静想想也就算了。

也许脊人担心我这样做会把孩子笼坏了。其实,恰舍相反。我生长在山村生活在城市,接触过很多山里的树,也接触过很多城里的树。山里的树再没出息的也能长成椽子,城里的树再有出息的也只能供人欣赏。追溯起来原因很筒单,就是因为前者有自由生长的空间而幸运地成了有用之材;后者因为有人经常修理而沮丧地成了一道风景。

树如此,人亦这般。

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话,叫做“犟小子,出好的”。此话不一定是真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有两部老电影,一部是《平原游击队》,一部是《小兵张嘎》,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据说,李向阳和张嘎子的原形,小时候都淘得出奇、犟得要命。一个经常潜到邻居家的果园里偷大枣吃,一个经常爬到邻居家的房上去堵烟囱。用现代人的目光看,都是劣迹少年。别说家长不能容忍,就是社会也不会允许。即使不送进少管所去“重新做人”,也被列入派出所的“黑名单”了。现在想来,李向阳和张嘎子多亏摊上了苋容的父母及大度的乡亲。否则,将他们蛮横地管束起来,中国的抗曰历史上恐怕就要失去两个千古英雄了。

当然,对于孩子真正的错误,该管教时必须管教,一味地放纵下去,不要说与“英雄”沾不上边儿,还有可能成为“败类”。只是做家长的不要以个入的意志为转移,以个入的好恶为标准,“缺点”和“个性”不分,胡乱地挥舞剪刀。那样,你培荞出来的也许就是只能供人欣赏的风景了。

带锁的日记

女儿有两个日记本。一本是普通的,可以当作作业交给老师批改;一本是带锁的,任凭是谁都没有翻看的权利。不言而喻,普通的记载的都是曰常琐事,锁着的才是她心中的秘密。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有什么秘密呢?我常常面对那本带锁的日记紧锁眉头。

一天她从学校回来脸拉得老长,草草地吃了几口饭就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我和妻子都很担心,轮流盘问她到底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她先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后来竟蛮横地顶撞起了我们,跟你们说有什么用?不是遭到一顿训斥,就是安慰一番拉倒。说完,“咕咚”一声往床上一趴再也不理我们了。

我们见她情绪很激动,打算让她冷静一下再说,就悄悄退出了她的卧室。谁知我们刚出门,她就拿出了那本带锁的日记奋笔疾书起来。

宁可和无生命的纸张倾诉,也不与关怀她的父母交谈。那一刻,我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和一位朋友谈起此事。他安慰我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我儿子也有和你女儿一模一样的两本日记,遇到什么事也是往那个带锁的本子里记,一追问,回答我们的也是这套话。

我的女儿和他的儿子相差三四岁,又在相距十几里的两所学校里读书,这难道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