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迫症的定义
你小的时候有没有亲身经历或者看到过这样的情况:走路的时候非要走在马路沿上?一边走一边要穿越每一个树空?走路的时候一路数着有多少根电线杆?出门的时候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挂上那把沉重的大锁?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往往会怎么对待呢?恐怕常常是一笑置之,不加约束,因为他们觉得那只是幼稚的孩子的一种游戏罢了!
可是,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反复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例如反复地洗手,还要数着到底洗了几遍;反复地关门、关煤气、关窗户,明明都已经关好了,还是不放心,并且反复地检查好几遍;反复地询问别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觉得怎么样呢?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个人只是做事太认真了?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人因为反复地关门上班总是迟到,反复地洗手而总是错过食堂开饭的时间,反复地问别人一个问题问到对方生气了还要问,你恐怕就不会认为他是认真了吧?!
还有一些人,虽然你看不到他在反复做什么事,但是他却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好像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似的,如果他是你的朋友或家人,也许他就会告诉你:他总是在反复想一些事情,例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或者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明知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可是却控制不住。如果有这些情况,就必须要考虑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础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意识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强迫症的本质:
强迫症,是当患者把一些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当做不正常的东西而极力摆脱并产生强烈的痛苦的心理冲突,并进入恶性循环。
简单地说:强迫症=正常的心理现象+摆脱。
强迫症的治愈=放弃“摆脱”=接纳正常的心理现象=为所当为。
禅宗有个故事恰好在说明这个问题:
禅宗五祖考量弟子们的才智,就让他们各自学一首偈语。大弟子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勤勤常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不以为然。后来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深以为然,便将衣钵传给慧能。其中大弟子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心灵是神圣的,不可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要时时刻刻地“斗私批修”。慧能的意思是:大脑的功能不是理想的东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所能想的,能感受到的都是正常的反应,有些是痛苦的,但绝不能像尘埃那样去扫掸。企图去扫的结果必然是失望以及绝望。
大弟子的作为恰好是神经症、强迫症的产生条件。慧能的作为才是正常人或治疗强迫症的条件。
正常人从不为睡眠做任何努力,只是处于习惯卧床而已;失眠症患者天天为睡好觉,想方设法去陷入恶性循环。
强迫症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体验上,而非说理上。即去做,去指导他做。通过做完成体验,通过体验达到领悟。体验后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神经症的治疗靠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
有一位女士终日惶恐不安,她的烦恼是自己头脑中总有企图杀人的念头,害怕这种念头真的会产生杀人的联想并伴随着极端的恐惧和痛苦。此女士所患疾病叫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在强迫症中还有强迫性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等。
强迫症与一般的烦恼的区别在于:烦恼仅仅是单纯的烦恼,而强迫症则是企图消除根本不可消除的烦恼而产生更大的烦恼。也就是说,强迫症是双重的烦恼。
长期以来一致认为强迫症治疗困难,直到1966年Mever报告2例强迫症用行为治疗取得成功,情况才开始改变,1971年Rachamn创造一种治疗方法,称为“暴露结合应答预防法”(Exposure wlth response prevention),成为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据Foa等(1985)的资料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了200多例强迫症,65%~75%得到好转,随访时保持良好。
临床上一般将强迫症分为两类,即强迫观念为主无明显强迫行为和伴有明显强迫行为者。强迫观念为主者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但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二、强迫症的表现
1.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
(1)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做错了事。
(2)反复想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花儿为什么是红色的等。
(3)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
(4)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
(5)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
其内容也可能为暴力、猥亵、淫秽的,患者认为至少其中之一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患者几乎总是感到很痛苦。
2.重复和故意的行为是对上述想法、观念或冲动的反应,是为了抵制或预防不快或畏惧的情境而为的,但这些行为既不能给人以愉快,也无助于完成有意义的任务。例如:
(1)反复检查自己做过的事是否正确。
(2)因为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
(3)因为怕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
(4)因为一走到河边就反复产生把孩子扔到河里的想法,一站到高处就反复产生往下跳的冲动而不敢抱孩子出门。
3.虽然这些思维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但患者知道它们起源于自己的内心,承认它们是属于自己的,不是别人或外界影响所强加的。
4.承认重复行为是过度和不合理的,患者总是试图努力抵制它们,但往往不成功。
上述表现耗费时间,能占去一天中的数小时,往往存在植物性焦虑症状,有时还伴有明显的犹豫不决和行事迟缓,因而干扰患者的社会或个人功能。
三、如何摆脱心理强迫症
强迫症之所以难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人人都有强迫倾向
强迫症患者心中最大的愿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头脑里再也不要出现一丝的强迫观念了。这个想法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丝的强迫观念是完美主义的想法,它会为你以后从强迫症的旋涡里走出来埋下一个隐患。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不顺和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而这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此烦恼,会不断地在头脑里反复地想该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有可能这种反复地想会持续得更久,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反复地想就是一种强迫,所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强迫倾向的,只是那些健康的人它们在事情解决之后,强迫也就跟着结束了。
所以,强迫症患者应该放弃不要一丝的强迫观念出现的完美主义愿望,因为你抱着它不放,生活中这些必然的强迫就会与你的强迫症结合起来加重你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强迫症难以根除的原因,因为强迫是根本就无法彻底根除的。
其实强迫症给我们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强迫的观念或行为,而是伴随着这些观念和行为出现的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你不妨想一想,如果你的情绪是平静的,甚至是愉快的,那么即便是反复地想问题的症状依然存在,你还会有以前那么痛苦吗?所以要想治疗强迫就不要将症状视为大敌,而要接受症状,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把症状看得那么重要,症状不重要了情绪才会平静,而只有情绪平静了才会反过来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
2.强迫的泛化
强迫症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泛化,也就是说最开始我们强迫的只有一个观念,但到后来,强迫的观念越来越多,一个接着一个地强迫,它们可能是同时强迫,也可能是一个替代一个地强迫。强迫泛化的原因首先得由人格说起,一般来说,患有强迫症的人都是比较内向的,同时又是完美主义、敏感和固执的。而在患上强迫症后,由于症状的原因使得原先人格成分中的敏感更加敏感,所以产生泛化。当然如果从行为的角度来说是因为形成了一种强迫的习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泛化其实就是心理冲突持续得不到解决的一种表现。
以下分析一个案例:
李某是一个18岁的待业青年,近段时间以来,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再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上好了锁,换衣服后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扣着腰间的皮带,与人交往时,总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其父觉得有些蹊跷,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根据他表现出来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是由其心理因素引起的。按照“心病要用心药治”的原则,引导他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绝对的完美主义心态,使其逐渐矫正人格,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以克服不良的心理病症。于是心理医生对他说:“从现在起,你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坐椅子或沙发原来差不了多少’、‘皮带松紧时原来就是这种感觉’、‘别人都在做自己的事,不可能顾及到我’,等等。只要坚持开导自己,你就会慢慢克服掉以前的那些强迫观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李某自我感觉良好,以往所出现的强迫行为有了极大的改善。
李某的症状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要求严格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过分自我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恰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世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小节、忽视全局。因惧怕犯错误,遇事往往优柔寡断,难以下定决心。于是其情感总是处于焦虑、紧张、悔恨之中,很难有轻松、愉快、满意的片刻。不能平易近人,难以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它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父母管教过严,造成孩子遇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遭到父母惩罚,从而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再如一些家庭成员过于讲究卫生,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使孩子“潜移默化”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相应的强迫型人格。
纠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是施予合理的心理疗法,促使其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如对轻度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用听其自然、当头棒喝法,加强意志锻炼,消除强迫行为带来的焦虑情绪反应。对于重症者,则应采用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
事实上,无论是恐惧感还是“洁癖”等怪癖,都是强迫模式的派生物,患者只有加强认识,并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才可能尽快消除忧虑,愉快坦然地面对人生。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心理症,其主要特点是思维上的穷思极虑,目前心理医生倾向于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方式。在药物“减压”方面,抗抑郁药对控制思维反刍很有效,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同时,要引导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扩大交往,增加爱好,让日常生活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就是“行为减压”。双管齐下,康复的希望就在你的眼前。
强迫症的病因虽然尚无明确的定论,传统上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所谓心理疾病,指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因为这种内心冲突感到痛苦并主动寻求帮助,同时,虽然可能伴有多种躯体不适感,医学检查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的疾病。
患者的性格特点也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迫症患者往往性格内向、谨慎、胆小,做事认真细致,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另外,新的研究认为强迫症和遗传、大脑基底节功能紊乱和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有关。因此,给患者相应的药物等,可以恢复患者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可以有效使强迫症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