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路决定出路全集(白金版)
21031300000041

第41章 跳出思维的定势(3)

许多赴试的书生们一看到题目,立即着墨,都觉得很简单。

每一幅交出来的画都有着高耸苍郁、云雾缥缈的深山。庙宇的飞檐从树林中隐约地露出一角。

书生们各显神通,作品都十分的华丽、壮观。

徽宗一一地观赏所有书生的作品,都没有什么表情,最后在看到一幅平实无华的画时,却拍案叫绝。

这幅画不见庙宇飞檐,只简单地画着一位老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挑水。

妙啊!以和尚点出深山有古寺,这古寺藏得真是巧妙!

画这幅画的书生自然夺得了第一。

在一个学校的操场上,一群仪仗队学生穿着笔挺的仪仗队制服,十分神气地排成四列队伍,准备参加一个庆祝晚会。在晚会之中,学生们将要负责一场精彩的花式操枪表演。

因为晚会的场地不大且呈梯形,无法容下四列学生,仪仗队指导老师高声吆喝着重新整编队伍,将原本四列队伍合并成三列。

老师指着最后一列学生对仪仗队队长说:“将这一列给拆掉,二分之一分到第三列,四分之一分到第二列,六分之一分到第一列!”说完即转身去处理其他事务。

队长高声叫道:“最后一列报数!”“1,2,3……10,11。”

队长一愣,又叫道:“重新报数!”

“1,2,3……10,11。”

还是11位学生。

怎么办呢?如果照老师指示的来分,第三列分到5个半人,第二列分到2个人,第一列分到1个人。

队长摘下漂亮的帽子,搔搔头皮,他该怎么办?

他想了一下,慢慢地走到第四列,站到空位上。

“第三列分到了6个人,第二列分到了3个人,第一列分到了2个人,总共是11个人。”

分完后,队长走回队伍前端,得意地将指挥棒朝空中反转了一下,擎执在侧腰。

他高声叫道:“合并完毕。敬请察阅!”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要想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你就得拥有众人所没有的勇气和胆量。不要被所谓的规矩束缚了手脚,规矩是为庸人而置。

一个好的个性,在工作上必会有所表现、突破,无论在哪个部门都是别人急于网罗的对象。如果某人总是待在同一个地方,容易守旧,丧失创造力,也会成为包袱对象。如果你是只想过众生营营般的生活,你可以维持现状,但如果你是想过大生活的人,就要奋力去争取每个升迁机会。

只有勇于走进某些禁区,你才能够采摘到丰硕的果实。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开拓者的风貌。

公司的8楼有一间没有门牌的房间,没有一个员工知道那个房间里有什么,因为他们从未进去过。“任何人不得进入该房间!”总经理曾在每一个员工刚来的时候对他们这样说,他没有解释为什么。

这天,总经理又对一批刚招聘的员工交代了上面的叮嘱。“为什么?”有个年轻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不为什么。”总经理还是没有说出原因。

回到工作岗位上后,年轻人一直都很纳闷,他觉得肯定有蹊跷,决定弄个明白。中午下班后,他没有先去吃饭,而是来到了8楼。他轻叩那没有门牌的房门,没有反应,他又慢慢地去推门,门没锁。他推开门,房间的中央有张桌子,有一张杂志大小的纸牌放在上面。年轻人走近桌子。他看到纸牌上写着:“把纸牌送给总经理”。

同事劝他不要给自己惹麻烦,赶紧把纸牌放回桌子上。但他没有,而是径直奔向11楼的总经理办公室。

第二天,年轻人坐在公司销售部经理的位置上。

3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他们来到了以盛产苹果着称的辽南地区。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观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望着这些苹果,双目发亮。他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然后又返回,购买,销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望着这些苹果,沉思片刻。他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颗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整整三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望着这些苹果,凝眸深思。一连几天,他什么也不买,只是围着果园东走走,西看看。最后,他找到果园的主人。主人问他:“你看好哪片苹果?想出多少钱?”

他笑着摇摇头,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现在,10年过去了。这3位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的年轻人命运迥然不同。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每年赚的钱很少,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较之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原来的苹果相比不相上下,每年秋天引来无数竞相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很公平,在单位时间内,最先赚到钱的人赚钱也最多,但是把时间单位放大,排序正好相反。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而且还很有礼貌。他6岁让梨的故事早已被人们知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思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钻进自己的书房去学习。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6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听到这些,孔融高兴地跳了起来,说句实在话,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这么大了,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自己的6个堂兄妹,不知是个什么样子。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就飞快地跑到了他们身边。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逐个给伯伯、叔叔、婶婶和6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不一会儿,6只香嫩可口的鸭梨便被端了上来,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等一等,你给堂兄妹分梨,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知道怎么分吗?”

父亲知道孔融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借此机会让他展示一下自己的才智,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不能办到。更何况是一个6岁的孩子呢?6个堂兄妹也不知道该怎么分,相互看了看,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6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皱紧了眉头,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孩子,再好好想想!梨子分来一个不少,我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的。”

孔融低着头陷入了沉思,忽然,他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我知道该怎么分了。”

只见孔融拿起盘中5只梨子分别递给5个堂兄妹,这样,有一只梨子留在了盘中,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看上去非常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样分不行。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孩子,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父亲高兴地说。

孔融回答得很干脆:“每人分一个,说明6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种分法并没有错。”

大家这时候才完全明白过来,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任何看似不可解答的刁钻之题都是有漏洞的,只要抓住了这个漏洞,问题就会不攻自破。敢于突破传统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项事业的进步,某些传统观念无形中成为人类前行的障碍,突破传统观念需要有莫大的智慧和勇气。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人往往能够成就前所未有的辉煌。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个性品质对创造力的重要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卜思帕尔教授认为:未来的高等院校应是研究密集型大学,必须精心培养学生具有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有些创造力研究者将个性品质作为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方面。他们认为如果把创造力看作一维的智力(认知)结构,忽视创造力的整体性和影响因素,特别是个性特征的作用,就很难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创造力结构,也就很难开发、培养、增强我们的创造力。

人类本身是不会飞的,但如果人类永远不敢想象自己能飞在空中,则飞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钢铁的密度远大于水,在水上是必然往下沉的,但如果人类不敢求异,不敢设想让钢铁浮在水中,恐怕到今天我们也只能在水上划几只木船来航行,根本无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劈波斩浪。400多年以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他并没有观察到地球在绕着太阳转。他只是觉得地心说过于复杂,有80多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他就假想将那些复杂的圆球统统简化掉,地球在自转着,并绕着太阳转,完全与当时的地心说背道而驰。哥白尼的这一求异,求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敢于突破传统,这正是许多历史伟人成功的“秘诀”。

19世纪中叶,随着电学知识的积累和真空技术的发展,对于真空放电以及电的本性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真空度很高(达万分之一大气压)的真空管放电时,在阴极会产生美丽的辉光。德国物理学家哥尔德斯坦认为这种辉光是从阴极发出的射线,将之命名为“阴极射线”,并认为这种射线与紫外线相类似。

当时的物理学界围绕阴极射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阴极射线究竟像紫外线一样是一种波,还是带电微粒?德国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赞成哥尔德斯坦的观点,着名学者赫兹对他们表示支持。

赫兹因在1888年以火花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而一举成名,“结论来源于实验”是他遵循的信条。为验证阴极射线是否带电,他特意用1000个电池串联产生2000伏高压得到连续发射的阴极射线,并使射线通过加了240伏电压的平板电容器,如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的话,那它会在平板电容器的电场中偏转,而实验的结果却是否定的。

英国和法国的物理学家们倾向把阴极射线看成是粒子流。英国的觅鲁克斯曾经把一个插有云母翼片的小风轮放置在真空管中间,当以阴极射线照射上侧风翼时,风轮就转了起来。他以这一事实证实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分子流”。法国物理学家佩兰则用实验测量了阴极射线的电量。他使射线经过一小孔进入阳极内的空间,打在收集电荷的圆筒上,静电计上显示带有负电;当把阴极射线管置入磁极间,射线发生偏转,无法进入小孔,集电器上电性消失,从而证实了电荷正是阴极射线携带的。

在近20年时间里,关于阴极射线是粒子或是射线的争论一直都未停止。这场争论最终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所解决。自19世纪80年代起,汤姆逊就进行了放电现象方面的研究。关于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自然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他认为真空管中的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微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有很大的速度,并是沿直线运行的。1894年,他从更精巧的实验中坚信,阴极射线绝不是一种电磁辐射。

阴极射线粒子性的最终确证是在汤姆逊重复了赫兹的实验之后。汤姆逊发现,赫兹当年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真空度不够高,引起残余气体的电离,静电场建立不起来所导致的。他说:“我重复这一实验时,起初也得到和他同样的结论,但后来发现不偏转的原因是由于阴极射线使稀薄的气体产生导电性。我在对电流进行测量时,发现真空度提高时导电性消失得很快。显然,在很高的真空度下做赫兹实验,有可能观察到阴极射线受静电力偏转的现象。”

汤姆逊从实验结果中完全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的结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的结论已是确定无疑的了。但这些粒子是原子、分子,还是更小的微粒呢?汤姆逊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汤姆逊通过计算,发现克鲁克斯使小风轮转动的实验,不能用分子流的作用来加以解释,这个作用力太小。

汤姆逊用了两种方法测定阴极射线微粒的荷质比e/m值。第一种方法是将一束阴极射线通过强磁场使其偏转后撞击已知热容的固体,使其动能转化为热,测出热量可算得动能,代入数学公式可求得e/m值。第二种方法则是用电场和磁场使阴极射线发生偏转去测得e/m值。他测得的荷质比e/m之数量级为107单位/克,这要比在众所周知的电解过程中测得的氢离子的荷质比大上千倍。汤姆逊认为,这可能是阴极射线中的粒子质量很小,也可能是其电荷较大造成的。进一步的分析使汤姆逊断定,阴极射线是由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的粒子组成的。他最初把这些粒子称为带负电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紫外光射到锌片上的光电效应和炽热金属的热电过程中带负电粒子的e/m值,得到同阴极射线中“微粒”一样的数值。汤姆逊坚信:“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并带有相同的负电荷,无论它们是从哪种原子里所得到的。它们是一切原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汤姆逊始以“电子”这一名称命名这种微粒。

电子的发现,在较长时间内并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甚至到了1906年,授予汤姆逊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都没有明确提到他发现电子的功绩,他获奖的原因是由于他“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坚持电的连续性观念,而排斥电的粒子性的新思想。对于原子有更小的组成部分,人们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接受。汤姆逊的一些同事对他的工作不予支持,甚至有人贬低他的工作,说是给科学“拖了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