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智慧叫开悟
20994900000036

第36章 渐修渐悟——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3)

话音刚落,女尼便哄堂大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熟记在心了,还用你来讲解吗?实在是多此一举。”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不迫、一板一眼地讲下去,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雅俗共赏,新意迭出。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启蒙偈,竟让他深入浅出地讲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心悦诚服地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从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格外敬重。

佛祖给众弟子写了一幅字:“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佛祖也给般特写了一幅字:“一偈得道。”

◎能够坚持不懈的人,才能修得正果

从前,有个寺庙的住持要选衣钵传人,很多弟子闻讯都跃跃欲试。

这一天,住持把弟子们带到粮仓里,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师父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趁弟子们不注意,住持从怀里掏出一颗夜明珠,把它扔在了堆积如山的谷子里:“你们谁能把它找出来,就让谁当下一届住持。”大家七手八脚,在里面紧张地找了起来。

但由于人多手杂,他们几乎把粮仓翻了个遍,也一无所获。

到了晚上,大家疲倦之极,都回家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正当他们准备再来寻找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消息:夜明珠已经找到,住持继承人的人选已经确定了。

大家十分奇怪,是谁这么幸运,把夜明珠找到了呢?是粮仓的看门的小和尚!

昨天,众僧人散去后,这位看门的小和尚一直在粮仓门口守着。

当夜幕降临,夜明珠幽幽的光亮从谷堆里透出来的时候,他直接向那光亮走过去,轻而易举就把它扒了出来。

◎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要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如今厄运一过,就要立刻背弃佛门,这种伪善伪信、自私自利的行为,实在罪过。

想来想去,慧寂决心不造孽缘,不能顺着父母心愿成婚,可是又知道语言上的争执是没有用的,于是就趁家人不注意时,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刀斩断,鲜血淋漓地盛在盘里,捧着去见双亲,长跪不起地请求道:“孩儿已身入佛门,为正信弟子,此生誓愿求取无上正等正觉,双亲大恩大德,孩儿当时时祈愿回向,却绝不再还俗成家。今断二指以示决心,请双亲成全我的愿心!”

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祐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丰占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慧寂七十七岁时圆寂,大家都尊称他为“小释迦”。

◎行百里路九十半,有耐心才有成果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普贤菩萨邂逅,普贤菩萨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端阳那天成熟、饱满起来的大米,与冰雪初融时高山飞瀑、流泉的水珠调和了,注入千年紫砂土烧制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沐浴朝阳的新荷裹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牢记菩萨的秘方,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胼手胝足地找齐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梦想和期待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候着那激动人心、注定要到来的一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多么漫长的守护啊。当第四十九天姗姗到来时,即将开瓮的美酒使两人兴奋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们彻夜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鸡鸣的声音。终于,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啼,悠长而高亢。又过了很久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缓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鸡啼怎么来得那么慢,它什么时候才会响起啊?其中一个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弃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但结果,却让他惊呆了……

里面是一汪水,混浊,发黄,像醋一样酸,又仿佛破胆一般苦,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怎么会这样?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脚、自责和叹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将这汪水倒洒在地上。

而另外一个人,虽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烧,烧烤得他好几次都想伸手掀开瓮盖,但刚要伸手,他却咬紧牙关挺住了,直到第三声鸡啼响彻云霄,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啊,多么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琼浆玉液啊!

◎有一种开悟叫积累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人,想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他想了很久,决定要用牛奶来招待他们,于是便开始在心里打算着:“这么多人要喝的牛奶,我该怎么准备呢?如果我每天都挤一些牛奶的话。每天挤、每天挤,一天一天累积起来,到时候不但没有地方放,而且搞不好还会变酸、坏掉。那还不如现在就把牛奶存在母牛的肚子里,等到请客的时候再来挤,这样又节省空间,又不会坏掉,实在是太棒了。”

这时,他非常地开心,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就赶紧把小牛和母牛分开,免得小牛不小心就把母牛的牛奶吸光了。

很快地,一个月过去了,到了宴客的日子,来了很多的人,他好不容易安顿好亲朋好友,总算可以开始大宴宾客,便兴冲冲地将母牛牵出来,准备开始挤牛奶。可是,没想到,挤了老半天,怎么挤就是挤不出来,而且连半滴也没有!

这时候受邀的客人,又是生气,又觉得好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实在是哭笑不得!

◎站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就是成功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里。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六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我很遗憾,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今日事决不拖到明天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年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明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年高,你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道:“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不松不紧

一日,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奏。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年轻人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

他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故作不解。

他答道:“不松不紧,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庆幸道:“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正如此琴般。若众生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地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年轻人听后,谢过禅师点化,便投入生活中去感悟此意。渐渐地感悟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10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30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10年而现在又说30年。我不惜吃任何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70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下来跟武藏学剑。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3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又寿郎的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天二十四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准备品尝着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的脸上也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时候,有一个叫王寿的人,他爱书成癖,藏书丰富,远近闻名。古时的书,多是人工抄写在竹片上,再以皮绳连结装束起来的。他为了有抄书的材料,就在自家房前房后种满了竹子,形成了一片竹林,并在门前的池塘里种了许多芦苇。他每天所有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都用来借书抄书看书。家里一院小房,除了他住的地方外,已经全部堆满了书。他每年不但要花许多时间把它们都搬出去晾晒一遍,免得被虫蛀蚀,还要翻检看有没有脱落的文字,及时补上。四十多年来,王寿孤身一人过着这种自以为充实的牛活,以苦为乐。

由于母亲去世了,王寿要到东周奔丧。他随身带了五本书,准备途中抽空看看。

王寿已不年轻,五本竹简也够重,结果只走了一会儿就累得喘不过气来,有些走不动了,他只好坐在路口休息,并随手抽出一册书来读。

这时有一位非常有修为的老禅师路过,见他背这么多书,就和他闲聊起来。

王寿说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并说自己不惜负重,全为了在旅途中读书充实自己。

老禅师听了叹口气说:“无用。”

王寿听得一愣,呆呆地望着老禅师,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禅师合了合掌,笑笑说:“书是记载言论和思想的,言论和思想又由于人的勤奋思考而产生,所以聪明的人评价标准并不是以藏书的多少衡量的。你本来是一个聪明的人,为什么不去思考问题,形成思想,却要背着这累人的东西到处走呢?”

王寿听了,如梦方醒,立刻三拜老禅师,当场烧了自己所带的书,轻身人了东周。

◎为了以后着想,要做好长远打算

从前,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分别住着两个和尚。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

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按捺不住。他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探望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当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时,却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年轻力壮,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们都年迈走不动时,我们还能指望别人给我们挑水喝吗?所以,即使我有时很忙,但也没有间断过我的挖井计划,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只有投入生活,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小和尚云修想一心研习佛法和颂经,不愿过问俗事。某佛教协会欲请他去参加学术交流会,他推辞,认为那样会干扰他的清修。他的师父明远却认为他去参加学术交流会有助于弘扬佛法,造福社会。便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以便开导他:

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而隐居乡间,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国有个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里去见他,对他说:“我听说过先生的大义,您是不愿仰人鼻息的人。我没有什么别的本事,只会种庄稼蔬菜,特别是种葫芦很有方法。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它不仅坚硬得像石头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致于葫芦里面没有空窍。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一只大葫芦,我想把它送给您。”

田仲听后,对屈谷说:“葫芦嫩的时候,可以吃;老了不能吃的时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东西。现在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然而它不仅皮厚,没有空窍,而且坚硬得不能剖开。像这样的葫芦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

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是不仰仗别人而活着,但是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您同我刚才说的那个大葫芦不是一样的吗?”

◎只争朝夕

一个青年去寻找深山里的智者,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

“请问大师,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上山学艺的那一天,还是得道开悟的那一天?……”青年连珠炮似地问。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智者不假思索地答道。

“为什么?”

青年甚为好奇:“今天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