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说,能做到见道忘山就是处在红尘人间,心中也是寂静安然的,如果是见山忘道者,就是在山中,心也是喧闹不止的。
入迷称做失,人悟称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环境的喧闹与安静有什么关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驾船,又怎能去怨河水曲折呢?
◎要想清静,就得不管别人的言论
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为此她整日烦恼不已。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当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时,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投入佛门,寻求解脱。
于是,这位妇人拜访一位禅师,对其叙述自己的不幸。禅师在听完妇人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
妇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倒更加强烈了。妇人气愤不过,跑到禅师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窘得双手捂着脸,随后更是嚎啕大哭起来:“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心乱世界就乱
小和尚走到慧能大师面前,问了一个问题:“师父,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便弄乱了呢?”
慧能大师便问道:“徒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小和尚说道:“你知道吗,那是指没有摆整齐。看看我的寝室,东西都没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做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整齐,可是就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便弄乱了。”
慧能大师听完就告诉徒弟说:“什么叫做整齐,你摆给我看看。”
于是,小和尚便开始动手整理,把屋里的东西都归定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多久。”
慧能大师又再问徒弟:“如果我把你的床往这里移动一二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小和尚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两边就不对称了,最好让两侧的空余地面一样多。”
随后,慧能大师又问道:“如果我把你的脸盆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那又把地面的布局弄乱了。”小和尚回答道。
“如果我把茶几上这本书打开呢?”慧能大师继续问道。
“那也叫做乱。”慧能大师再回答道。
慧能大师这时微笑着对小和尚说道:“徒儿,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清除心灵的垃圾才会安静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地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没有咸淡的分别才是真静心
有一次,夏丐尊先生邀弘一法师同往浙江上虞白马湖小住几天。
弘一法师的行李很简单,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他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丐尊先生说:“这毛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珍重地打开来给夏先生看,表示还不十分破。
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第二天午前,夏丐尊先生送了菜去,在桌旁坐着陪他。碗里所有的只是些萝卜、白菜之类。弘一法师喜悦地把饭划人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萝卜,那种了不得的神情,真使人见了要流下喜悦惭愧的泪水!
第三天,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供养弘一法师。夏丐尊先生同席。其中有一碗非常咸。
夏丐尊先生说:“这太成了!”
弘一法师说:“好!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丐尊先生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在弘一法师看来,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破旧的席子好,破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菜好,白开水好。什么都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夏丐尊先生和弘一法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法师在未出家前,风流倜傥过,歌舞繁华过,故有此问。弘一法师的体会已经超越了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一动不如一静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项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上视。
一日,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引导的卓成禅师道:“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
卓成禅师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飞来佛!”老禅师的意思是说那个山峰很高,人没办法爬上去雕刻,这尊佛应该是从别处飞来的。
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道:“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
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
信徒再问道:“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
禅师回答道:“既来之,则安之。”
禅意清明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这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3年后,他的一位门徒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徒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门徒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同这位门徒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禅师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这位门徒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徒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徒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徒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禅就是内在的清醒。禅为“衣单”,衣单亦冷,冷的状态下人是清醒的,所以禅与外物无关,禅自疏朗,禅意清明。
◎活在当下就是静心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地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做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学僧终于有所省悟。
◎心不静必不见真心
从前在一座山里,有只鹦鹉王。它的部下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两只鹦鹉,个头大,身体格外强壮。它俩喜欢凑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样,给大家游戏取乐。
有一次,它们想出一个新的游戏——各叼住一根竹棍的一头,让鹦鹉王站在棍子上,当成车子。它俩就这样载着鹦鹉王,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鹦鹉王也很喜欢这个游戏,每次玩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六面共三千只鹦鹉,陪着飞来飞去,它们还准备了吃食,随时供大王享用。
有一天,鹦鹉王忽然想到:“这个游戏过瘾是过瘾,可是长久这样寻欢作乐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好品德和修养了。而且,现在这些部下确实是尽心尽力地服侍我,但它们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有了!我就装病不吃东西,看它们会怎么样。”于是,当鹦鹉们正在玩游戏时,它就装作身体不舒服,悄悄地躺在一边,一动也不动。
那些鹦鹉发现了,草草地用树叶往鹦鹉王身上一盖,就各自离去了。
鹦鹉王看看四周,没有别的鹦鹉在,便离开那地方,到深山里找吃的去了。
那些鹦鹉离开它以后,马上飞到另一座山里,去拜见另一只鹦鹉王,说:“大王啊!我们的国王死了。请让我们到您这里来,做您的仆人吧!”
那只鹦鹉王说:“你们的国王真的死了吗?我要以尸体为证。若是它真的死了,我才可以接受你们,要不,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这群鹦鹉没有办法,只好又飞回来,找原来的鹦鹉王的尸体,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们又飞到树林深处,在岩石上、山洞里到处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鹦鹉王。它们马上又像过去一样,殷勤地侍奉它。
鹦鹉王感慨地说:“我还没有死,你们就都离我而去;你们整天寻欢作乐,毫无志气,世上再难找出像你们这样的一群家伙了。”说完,它就飞走了。
◎本来无声音,何处在听进
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院论道,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拉高了嗓子在啼叫,无住禅师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回答道:“听到了!”
紧接着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再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杜相国照实回答道:“听不到了!”
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地说道:“我现在还听得到乌鸦的啼声!”
杜相国听后,惊奇不已,问道:“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啼声,为什么你说还能听得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闻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杜相国因此契悟。
◎静中观动,忙处偷闲
一个小和尚到一座小城云游,看到一个店铺里面摆放的全都是弓箭,感到很新奇,便在店里面东瞧西看起来。店里的墙壁上挂着的几张弓都是上好弦的,每张弓都绷得紧紧的;货架上面摆放的那些弓都未上弦,弓背就显得直一些。店主见小和尚对弓箭很感兴趣,便从货架上拿起一张弓,递到他手上,说:“你仔细看一看,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弓箭,价格也不贵。”
小和尚问道:“这弓能把箭射多远?”
店主说道:“力气大的人,能射出一百多米;力气小一些的,也能射出七八十米。用铁铸的箭,一下子可以射死一只羊。”
小和尚把玩着手里的那张弓,爱不释手,决定买两张带回去,一张自己留着玩,一张送给师父。和店主谈好价钱后,他让店主拿两张上好了弦的弓,店主认真地说:“这几张上了弦的弓挂在那儿主要是做样品的,一张弓上好了弦后,都是绷得紧紧的,长时间这样放着,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减了,根本就射不出多远。买弓应买那没上弦的,现用现上弦就可以了。”
小和尚笑着说:“我买这弓,也不是要用它射杀什么,就是为了玩,不必非得有实用价值。”
店主笑了笑,便摘下墙上的几张弓,放在他面前,又拿出几张未上弦的弓,叫他随便挑。最后,小和尚要了一张未上弦的和一张上好了弦的。
回到寺庙后,小和尚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用两张弓试着射了几箭,那张现上弦的弓,一箭射出了三十多丈,而先前上好了弦的那张弓,仅把箭射出了十多丈。店主说得果然不错。
◎从容才是一个人的福气
一日,一位弟子问罗汉宗彻禅师,什么是真正的教法?”
禅师道:“教是心。”
弟子又问:“我的心中昏昧烦闷,怎么才能了悟解脱呢?”
罗汉宗彻道:“烦云风卷,太虚廊清。”
又问:“怎么才能心理明彻清净呢?”
罗汉宗彻道:“一轮皎洁,万里腾光。”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
“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自忖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拿起葫芦,遵示照办,过不多久,跑回来说道:“葫芦口太小,我把盐块装进去,它不化;伸进筷子,又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
◎努力保持心灵的宁静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世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
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心净人才静
赵州禅师和徒弟文偃谈论佛法时,一位信徒送了一块糕饼供俸他们。赵州禅师就对徒弟文偃说:“这一块饼,我们两人怎么好吃呢?我们来打赌,如果谁能把自己比喻成最脏最贱东西,谁就赢得这块饼!”
“您是师父,就由您老人家先开始比吧!”文偃说。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
文偃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便。”
文偃不落人后地说:“我是粪便里的蛆虫。”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这蛆虫在粪便中做什么呀?”
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便里避暑乘凉啊!”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的李翱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以文会友,颇有深交。李翱所著《复性书》,就是由禅入儒之作。在这方面,他比韩愈的见解要高明得多,因此也为宋明理学家所接受,因此被视为理学之前兆。
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