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境的贪婪,终会迷失回家的路
有个人听说沙漠的中心有宝藏。他想得到宝藏,就装备整齐地进了沙漠。可是宝藏没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却吃完了喝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
他一个人孤单地躺在沙漠里,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他想,哪怕只有一点食物能帮助他走出沙漠也好啊。夜晚,他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就做了最后的祈祷:“菩萨啊,请给我一些帮助吧。”
菩萨真的出现了,问他需要什么。他急忙回答说:“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神送给他一些面包和牛奶,就消失了。
于是,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精神百倍地站在那儿,他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向神多要一点东西?他带上剩下的食物,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
这一次他找到了宝藏。就在他准备把宝藏尽可能多一些地带回去时,却发现食物所剩无几了。为了减少体力消耗,他不得不空手往回走。
最后,他的食物和水没有了,他还是躺倒在那儿。死亡之前,菩萨又出现了,问他需要什么。他喃喃地答道:“食物和水……请给我更多的食物和水……”
菩萨摇了摇头,叹息道:“你本来是可以平安地回去的,但你没有往回走……”
◎欲望一被激活,就会像魔鬼一样可怕
从前,有个山民靠打柴为生,他长年累月地辛苦劳作,仍改变不了困顿局面。他自己也不记得曾在佛前烧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间他便过上了他从前做梦都无法梦到的生活,又是买房又是置地。而他的宾朋亲友一时间竟多出十几倍,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祝贺。
可是这个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却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一时也不能偷个精光,看你愁得像个丧气鬼!”他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啊!”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很懊恼地用双手抱住了头,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
“18尊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17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17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啊。”——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
◎贪欲者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某地曾发生饥荒,有位僧人背了五斗米经过巫山村落,此米是用来救济一些无力度荒的人的。因天色已晚,僧人投宿在一户木匠人家。
木匠和他的妻子见到这个僧人的米粮后,便生歹心。于是计划黑夜时,杀掉这位过路僧人。可是他的儿子不晓得,晚上跟背米的僧人睡在一起。
到了二更时,背米的人起来上茅厕。木匠拿着斧头到卧室,在黑夜中,看见一个人睡得正熟,他立即用斧头砍对方的头,并且呼叫妻子:“你赶快来,这五斗米属于我们的啦!”
他的妻子举起火把照亮,发现被杀的人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就痛哭流涕。背米的僧人在门外听到了,叹息道:“贪念一起,害人害己。”
◎只有清除妄念,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感
慧能禅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十分礼貌地回答:“我在参禅!”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守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糊涂了。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祛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欲望被引上邪道是很可怕的
摩罗在出家之前,有很强的权利欲望,他梦寐以求,想成为本国的国王。一个修行未成的人告诉他,如果他能够用1000个大拇指做成花冠,就可以实现他的愿望。
摩罗于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收集大拇指。不久,他得到了999个大拇指。啊,就快成为国王了!以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一想到这一点他就心花怒放,不能自制。他被强烈的权利欲望所驱使,几乎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他简直一刻也不能够再等了!他想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掉,取得这关键的一个拇指来达成心愿。
他拿起刀子,不顾母亲的哀求和惊恐就要动手。突然之间,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和尚,对他伸出了手指。摩罗大喜过望,放开母亲就来追杀这个和尚。
这个和尚看起来走得很慢,好像在等待摩罗一样,可是,摩罗用尽全力奔跑也追不上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个和尚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化身,佛祖在灵山上心念一动,就知道了摩罗的杀母动机,他想趁机度化这个愚昧的众生,于是化成和尚出现在摩罗的面前。
摩罗追得筋疲力尽,只好高声喊道:“喂!和尚,停一下!停一下!”
佛祖回答道:“我已经停下很久了,是你停不住啊!”
摩罗听到这句话,心中大悟,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于是放下了屠刀,拜佛祖为师,后来刻苦修炼,终于也成为菩萨。
◎做人不要太贪,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七里禅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每天讲经说法之余,都在佛殿里打坐参禅。
有一天半夜,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进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点儿,米也不多,不留点儿,明天我要挨饿呢!”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得到了这些铜钱,强盗非常得意地说:“算你识相,老秃驴!”
“拿了人家这么多钱,也不说声谢谢就走吗?”老禅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做人不要太贪,要给别人多少留点儿东西。”
“谢谢。”强盗说完就转身走了,但心里十分慌乱,因为他偷盗几十年,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七里禅师。
差役问道:“多日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还说声谢谢了,就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七里禅师面前,要求禅师收他为弟子,七里禅师开始不答应。这个人就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反复证明,钱财的确是身外之物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又想了一会儿,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到的这枚钱。”
国王派了个亲信去检查真假。这亲信果然看见了此人父亲口中放钱的地方,这才相信了。国王听了亲信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父亲,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钱财为何物?”
小和尚答道:“身外之物。”
◎别只盯着对方的缺点谩骂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你算什么丈夫,一点都不像男人!”
丈夫:“你骂,你要再骂,我就打你!”
妻子:“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听后就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夫妻仍然继续吵架。
丈夫:“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了你!”
妻子:“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仙崖:“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路人:“和尚!大声乱叫什么?夫妻吵架关你何事?”
仙崖:“怎不关我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路人:“真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
仙崖:“希望不死也可以,那我就要说法了。”
这时,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人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教道:“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彼此;做柴火,成熟彼此。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不加控制的欲望,必然导致一事无成
有一位目标伟大的和尚,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和尚,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
当这位和尚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持生活。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他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自己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和尚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和尚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后来,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心中无一物,人生天地宽
历史上,明州奉化县出了远近闻名的两个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作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东西都要分出一点儿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儿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的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再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地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当时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汲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心是成就一切的根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
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
石屋:“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数不清。”
石屋:“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屋:“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做一次呢?”
小偷:“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只一次。”
小偷:“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虽只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一听,就一把抓住鼠贼的胸部,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此真正的一生奉献在此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了吗?”
◎只知贪程,不觉间万事成蹉跎
金山昙颖禅师,十三岁归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措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太尉道:“心如何了?”
昙颖道:“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道:“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道:“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道:“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道:“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道:“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道:“请道一句,生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