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日遇见卡耐基:和成功学大师学办成事的方法
20991000000013

第13章 善交际才能办成事(3)

人之所以有平常与尊贵之分,是因为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这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也是一种自然秩序。尊贵者虽然与我们不属同一交往类别,有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但我们却可以打破障碍与之正常交往,乃至发展友情。要想与尊贵者发展友情就要学会以下几点:

(1)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准确把握双方关系才能与尊贵者发展友情,首先要给其以相应的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恭谨。这是对双方关系的确认和定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愿望的满足,必须严谨有致,不可苟且。

李梅很得一位行署教委领导的赏识。这位领导是教师出身,人也平易近人。他与李梅并未谋面,但他赞赏李梅的才华,便约请李梅与他聊聊。李梅在领导面前并没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谈举止,都严谨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离。领导虽性情开朗,多次表示要李梅随意些,但还是对李梅的举动发自内心的高兴,他觉得没有看错人。就这样,李梅与那位领导逐步建立了友情。

(2)摒弃奉承,具备不卑不亢的心理。

尊重是有原则的,它会在真情中体现出来。如果不顾原则,另有目的,人格沦丧,不知廉耻,对尊贵者就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来。这表面上似是尊重对方,其实它与尊重是本质不同的。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夸大其词,别有用心,只能让尊贵者反感、嫌恶、痛恨。本来可以建立友情,但因双方失去真情而无法发展下去。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尊贵者好大喜功,乐于听奉承话、看媚态的。但这样的尊贵者没有必要与他发展友情。

(3)自然随和,不必拘谨。

尊贵者无论地位,还是阅历、学识,都高我们一筹。与他们交往,常令我们肃然起敬,有时我们还有一种威压感而噤若寒蝉。我们作为平常人,尤其是未见过世面的青年人,在这种情势下往往显得动作走形,言语嗫嚅,特别别扭、生硬。其实尊贵者也是我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也是一种自然的交往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要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与对方交往,不必拘谨。这反倒能显示自己的交际魅力,会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尊贵者会乐意与我们发展友情。

(4)巧托会配,不可狂妄。

韦雷总希望展露才华,让一位他最敬重的老人认可他。一次,老人在晚会上唱京剧,虽然唱得不算好,但还是赢得了掌声,韦雷又想,自己亮亮嗓子必会让老人有知音之感。于是一曲京剧唱得嘹亮高亢,老人却在台上感到很不自然。韦雷虽是善意,但如此举动,会让老人觉得是在贬低他,当然就不会和他发展友情。

从交往的角色来说,尊贵者是交际的主角,而我们则是配角,处于次要地位。这是交际现状,也是交际规律,是由彼此交往身份和交际能量决定的。我们要积极支持尊贵者,热情配合尊贵者,鞍前马后,服从需要,听候调遣。这是合乎交际、现实的,这样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身价”,而且会取得尊贵者的信任。而如不能摆正这层关系,不恰当地显示自己的能耐,抖弄自己的才华,以至背弃、排挤尊贵者,这往往适得其反。

(5)主动真诚,表露姿态。

机会是要主动争取的。尊贵者的行为是要与自己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我们交往,而作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然要主动积极,充满真诚,先迈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态,这是尊长敬上的美德,也是交际的惯例。

于薇在一次会议上结识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她十分珍惜这层关系,可她是个平常的人,又是小字辈,当然并没有引起作家的注意。但于薇视之为自然,更没有赌气,她每逢节日必寄贺卡给这位作家。终于作家记住了于薇,并与她成为了莫逆之交。

(6)虚心求教,接受呵护。

龚睿对本校一位知名教师十分敬重,主动拜他为师,经常请教一些问题,求得帮助和扶掖。由于龚睿尊重他的作息习惯和癖好秉性,所以每次请教都会有收获。而在这一次次的请教中,那位教师也对龚睿发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有了很深的友情。

尊贵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面前,我们显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并求得呵护。这一则是我们与尊贵者交往所寻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二则作为尊贵者,他也会从中获得施与和扶持之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呵护一要尊重尊贵者的愿望,二要适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于尊贵者。这包括恰当的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这会获得尊贵者的认可,并圆满获取他的友情。

7.口渴之前先挖井

成功金言:

“有一天我可能会口渴,那时我就会需要一口井来打水喝。为了口渴的时候有水喝,现在就得开始动手挖井。”

建立一个人际网络,就像是挖一口井。

有这样一个寓言:

黄蜂与鹧鸪因为口渴得很,就找农夫要水喝,并答应付给农夫丰厚的回报。鹧鸪向农夫许诺它可以替葡萄树松土,让葡萄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黄蜂则表示它能替农夫看守葡萄园,一旦有人来偷,它就用毒针去刺。农夫并不感兴趣,对黄蜂和鹧鸪说:“你们没有口渴时,怎么没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是呀,口不渴的时候,不知道替人做事,口渴了才想起人家,怎么能够得到水喝呢?平时不注意对人进行感情投资,等到有求于人时,再提出替人出力来拉近与人的感情,未免太迟了。

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经常地有事没事勤联络。不要等到需要获得别人帮助时才想到别人。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个朋友帮你解决时,却突然想起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和人家交往过了。现在有求于人家就去找,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老问自己:会不会太唐突了?会不会遭到他的拒绝?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后悔不该“平时不烧香”了。

有一个刚去美国的人,详细叙述了她在那里的生活情况。她在那儿,没有什么社交生活,难得去看看朋友,可能是因为她初到异境,认识的朋友不多,但后来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她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礼拜天都去了郊外,这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她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朋友,因为交通太挤。但她常常和朋友通电话,这是她唯一可以列入应酬朋友的方法,她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但有起事情来,朋友会立刻聚在一起的,哪怕是很棘手的问题,在美国的朋友也会尽心尽力地去帮她。

看了上面的叙述,给人最大的感想是,她懂得无事之时打电话找朋友,所以一有事时,朋友马上就来帮忙。

人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背运是难免的。人们落难正是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人可能从此成为路人,同情、帮助他渡过难关的人,他可能铭记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时期产生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在现代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有事之时找朋友,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朋友,变得越来越少。

有一本书写得非常好。它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也许你会认为这种手段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的。

有一位画廊的老板,他平时就很注意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都不吝花费和他们建立关系。有一位与他并未谋面的画家因为急需钱用,向他借钱,他二话不说就出手以解其燃眉之急。还有一次,这位画家因老母亲病重,一时凑不到足够的钱来治病,就又向这位老板请求借一些钱,这位老板又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无论这位画家遇到什么困难,这位老板都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慢慢地,这位画家自然是从内心里非常地感激画廊老板,两人结交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这位画家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找他求画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只要这位画廊老板提出要求,这位画家就二话不说,立即满口答应。画廊老板在平时注意感情投资使他得到了这位画家很多的上乘画作。

如果像这位画廊老板一样平时就养成对人感情投资的好习惯,把“功夫”下在平时的联络上,那么,在你办事的时候这种功力就会发挥作用,要办的事也就会顺利地办成了。

如果你与他人之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办起事来是肯定不会有任何障碍的。虽然我们与有所要求的人不可能都处成这种关系,但我们从上面的故事中还是能够体会出一个道理来,那就是要把感情的培养放在半时,努力地满足对方的感情需要。

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因为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如何去物色这么多的人去适合自己?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事态的发展都是双面性的。要和别人有交情才容易得人赏识,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很少会知道。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朋友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万望大家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否则,“急时抱佛脚”,关键时刻找人帮忙不免会后悔。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为主的社会,不与人交流沟通就会闭关锁国,孤芳自赏。纵使有超人的能耐,也有苦于不能施展才华,为他人解忧的时候。要知道和别人有“交情”,才有可能得人赏识,平日有事没事勤联络联络感情,远胜急时抱佛脚。打一个电话,带上几句问候,是给朋友最好的礼物,是一种会做人的表现。让联系取代淡漠,别忘了,有的人需要你的帮助!

8.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成功金言:

人情投资最忌讲近利,你想多占一些人情上的便宜,必须在平时往冷庙烧香。一般人认为冷庙的菩萨不一定灵,就因为菩萨不灵,所以成为冷庙。殊不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他给你一点点帮助或指点,足以改变你的命运。

有些人平时待人不冷不热,有事了才想起去求别人,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分外热情,但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效果常常并不理想。这好比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

其实英雄落难,壮士潦倒,都是常见的事。只要一有机会,风云突变,仍是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在关键时刻得到贵人相助,自应在平时“多烧香”,而这种“烧香”,完全出于敬意,不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更不是交易。

升职了或自己开创了一份事业,不要忘了你的老上级,特别是曾经对你印象很好,并热心激励、帮助过你的人。他们当中,有的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已经退休了。

有人认为在工作岗位上的上级很重要,并想尽办法讨好,三天两头地往人家家里跑;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上级却不闻不问,见面时态度也非常冷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对那些退居二线但对现任领导仍能产生影响的老前辈、老上级也要多加拜访,巧下功夫。

要设法与他们多接近并博得他们的赏识。毫无疑问,退休者最难过的是退休后那种门可罗雀的寂寥景象,他们在心理上自然很不平衡。这时若有人肯像从前那么尊敬他,拜访他,他必会为之感动不已。

有一个刚进一家合资医药企业的小伙子,一次拜访一家三甲医院的临床主任,科里一个认识的医生在走廊里拦住他说:“你不要拜访他了,他下台了,已经不是主任了。”这位医生悄悄告诉他说:“这位主任被免职了。现在已经换主任了!”

原来的主任是这家医院表彰的“杰出专家”,性格狂傲暴躁,有点恃才傲物,据说半年前指着鼻子把院长骂了一顿,要倒霉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位小伙子不愿做落井下石的事,他觉得拜访新主任是迟早的事,下台的那个要是现在不去以后见面就尴尬了。所以他问明了新旧两位主任的办公室位置之后,站在原地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准备好的礼品先敲响了前任主任的门。

那位前主任正在办公室闭门思过。这位小伙子的到来很让他惊讶。他爱理不理的,直接说以后别找他了,他不是主任了,有事可以去找新主任。这位小伙子把礼品拿出来说:“新主任我以后会去拜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拜访您啊,您是我们公司的老朋友了,我就是来拜访公司的老朋友的呀。”这位主任很意外,语气也客气了些,给这位小伙子写了新主任的名字和办公室门牌号,说以后合作上的事找她去吧。小伙子只好知趣地告辞,说:“那您先忙吧,我下次再来拜访您。”主任说:“还忙啥呀?主任也不当了,没什么可忙的了!”这位小伙子还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听见这位主任的这句话,转回身说:“您怎么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位主任显然牢骚满腹,一时还不适应角色调整,站在办公桌后茫然四顾说:“不当主任了有什么可忙的?”这位小伙子一时兴起,就脱口而出说道:“不当主任了您还有自己的专业啊,您照样是杰出专家啊。不当主任,关起门来钻研学问也好啊。要是都像您这么想,那我们这些大学毕业了却不能从事本专业的人,岂不是都不要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