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揭秘五千年的科技世界
20983800000016

第16章

在讲述马可尼的故事之前,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的通讯史。古代人们通常是用马来作交通工具传递信息的。距离远的,就用设立驿站的办法,一站一站的接续着传递。在军事上,有更快捷的办法,那就是烽火狼烟和信鸽。不过,这两种方法要么只能传递很简单的信息,要么受许多局限。几千年过去了,在19世纪中叶以前,人类通讯的办法,比起祖先来,并没有多少改进。这决不是人类对于通讯的变革无所作为,早在1794年法国人克拉德、恰培兄弟就发明了电讯机。1809年,德国解剖学家佐迈林利用伏打电池的原理也制成过通讯机,但都由于过于原始而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一直到1835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在高斯和韦伯发明的基础上发明了有线电报,并且在朋友的帮助下,研究出用点(·)、划(-)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英文字母和数字,这就是电讯史上最早的电码,称为莫尔斯码。

1844年5月24日,是人类通讯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华盛顿国会大厦会议厅里座无虚席,预定的时间到了,莫尔斯按动发报机,向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拍发出一连串的点划符号,守候在巴城的助手立即将收到的电码译成电文:“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份正式长途电报!

1847年,德国人西门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讯器材公司--西门子公司,专门从事电讯设备的生产与销售。

1851年,在多佛尔-加来之间铺设了连接英法的专门用于通讯的海底电缆。1852年,伦敦和巴黎之间建立了有线电讯。到了1866年,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把欧洲和北美洲连接了起来。有线通讯开创了电讯时代,自然功德无量,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电讯时代的真正标志是无线电的发明。

这位发明无线电的伟人叫马可尼。1874年,马可尼出生在意大利帕多瓦城一个富有的家庭中,从小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好学、爱动脑筋的习惯。赫兹去世那年,马可尼已经是个年近二十的青年学者了,正热衷于研究赫兹发现的电磁波。他虚心向他的老师--一位研究赫兹电波的资深教授里奇请教,努力钻研电学理论,并反复进行实验。他甚至在他父亲的别墅里架天线,埋地线,白天试,晚上调。他又不断改进检波器,制成了发射机和接收机。终于在波罗尼亚大学的实验室与1.7公里外的山丘间成功地进行通讯联系。实验成功了,他欣喜若狂,立即向意大利邮电部写信要求资助。但当时的意大利政府十分腐败,对于技术发明很不重视,马可尼的信如石沉大海,这使他非常气愤,转而向比较重视发明创造的英国申请专利。

英国邮电部总工程师普利斯是个非常识才爱才的老人。在他的帮助下,马可尼很快制出了一套新的收发报设备,在邮电部大楼顶上与相距3000米外的银行大楼间实现了通讯联系。事有凑巧,几天后当地有一场传统的游艇比赛,出发点在港口,终点在30海里外的海面上。过去,比赛的结果要用几小时才能传回港口,在岸边的观众大都等不及,早就走人了,所以比赛总是虎头蛇尾。这回,马可尼新制的收发报机正好一显身手。于是,他让普利斯随船到终点发报,马可尼在起点接收。一路上,普利斯不时发回比赛的消息。当胜负刚刚分晓,马可尼就接到普利斯发来的电报,他立刻高声地喊道:“玛丽号,玛丽号拔了头筹!玛丽号赢了!”这时,向玛丽号押了赌注的人正在半信半疑时,把赌注押在别的船上的人,却对马可尼群起而攻之。正闹得不可开交,海上报信的快艇驶来,报告玛丽号夺魁。这次公开的实验又宣告成功,人们这才相信这个“滴滴答答”的铁盒子的神通。

1896年,他在英国得到了无线电发明的专利权。

1898年,无线电波跨越英吉利海峡,并正式用于商业。

1899年3月3日,“东谷德文”号快船被一艘货船撞破,水哗啦啦地往船里灌。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多地方同时收到“东谷德文”号发出的紧急呼救电讯,许多救生艇立刻向出事地点驶去,落水的人们全部得救了。这是无线电第一次成功地用于海难事件。

1901年2月,马可尼在英属牙买加的康沃尔建了一座50多米高的电波发射塔。同年12月带着两名助手来到纽芬兰面对大西洋的一座小山上,在一座钟楼内安好收报机,又在山上放出一只六边形大风筝,上面拖着天线,风筝一直升到122米高空。一切布置妥当,他便将听筒紧贴耳边,静心地捕捉来自大洋彼岸康沃尔电台的电讯。突然,耳机里传出“滴一滴一滴”的短码。世界各国的报纸很快都登出电波穿越大西洋的消息。从此,无线电公司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出现了。

1909年马可尼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地球是圆的,而电波是走直线的,这样,远距离的对方就收不到电波。马可尼从自己的实验中确信,无线电不仅可以远距离传送,而且可以环绕地球。1933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美国科学家欢迎马可尼的宴会上,他当众作了实验表演,拍发无线电888信号,电报绕地球一周,只用了3秒钟。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原因是大气中有电离层,它可以不断地将地面发射的电波反射回地面。不过,马可尼在当时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他敢于实践。

在电讯科技史上,可以与发明无线电相媲美的是1880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我们把马可尼和贝尔称为电讯科技史上的双子星座是毫不为过的。现在,历史已经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两位伟大的发明家。

三十二、谁是第一个被放射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

1896年1月20日,离伦琴发现X射线不过一个多月,在法国科学院举行的一次例会上,着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介绍了伦琴发现的X射线,会上还展出了X光拍的照片,引起了与会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会上,彭加勒提出一个猜想,他认为:既然阴极射线在放出X射线时有荧光出现,那么说明X射线与荧光物质有关,而许多荧光物质是在阳光照射下才会发光的,所以可以推论,是不是所有的荧光物质在太阳光下都能放出类似伦琴射线那样的射线呢?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彭加勒的这番话激起了在座的一位物理学家柏克勒尔要一探究竟的欲望。会议一结束,他便匆匆赶回自己的实验室,请出自己的老父亲--一位长期以来与他一起研究荧光现象的物理学家,他们想验证一下彭加勒的猜想,看看那些荧光物质在太阳光照射下会不会发出X射线来。

第二天,立即开始了他们的实验。柏克勒尔取来一瓶叫硫酸钾铀的荧光物,他仿照伦琴检验X射线的方法,把一张照相底片用黑纸包得严严实实,再把荧光粉倒在纸包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

这样晒了一会后,他急匆匆钻进暗室去冲胶片,果然等冲出胶片后上面竟有-团黑影,难道这就是伦琴射线吗?老柏克勒尔看了也十分高兴。父子俩一连又试了两天,都一一应验。于是,那一年的2月24日,柏克勒尔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发现:只要阳光照射荧光物就会发出类似X射线的射线。法国科学院要求柏克勒尔作好充分准备,在下一次的例会上作正式报告。于是,柏克勒尔决定再做几次实验。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以后一连几天都是阴天,直等到云开日出,柏克勒尔又做起他的实验来。他从抽屉里取出胶片,拿起一瓶硫酸钾铀,正想朝院子里走。突然,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这些胶片用黑纸包着放在抽屉里这么多天了,会不会漏光呢?想到这里,他走进暗室,把底片冲出来。一看,真让他大吃一惊,底片感光了,其中一张底片上还有把钥匙的图影。他想起那天放底片时顺手在纸包上压了一把钥匙,硫酸钾铀是放在桌面上的,这说明它不用阳光也能放出类似X的射线。

在3月2口的科学院例会上,柏克勒尔激动地宣布了这个新发现,并诚恳地声明他前几天向科学院所作的报告是错误的。

后来,柏克勒尔又精心设计并做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只要化合物里含有铀元素,就会放出这种神奇的射线,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铀射线”。于是,在1896年5月18日的科学院例会上,柏克勒尔宣布:含铀的物质会自发放出射线,这种射线的强度不受任何物理上或化学上的原因的影响而变化。柏克勒尔的这一重大发现,和伦琴发现的X射线一起,吹响了人类向原子时代进军的号角。为此,柏克勒尔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柏克勒尔的发现拉开了原子物理学的序幕,尽管它的意义非同一般,可是当时他却未能看到这一点,他只是觉得自己的发现还刚刚是个开始,还有许多谜没有揭开。于是便拼命地来解这些难题。由于当时人们对放射性的危害一无所知,而他天天跟放射线打交道,结果,柏克勒尔的身体被完全摧垮了。他死于1908年,是第一个被放射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

在科学史上,有人认为柏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纯属偶然。其实,科学发现常常离不开机遇。这机遇有两种,一是本来要寻找的东西没有得到,却得到了同样有价值或更有价值的收获,叫作“种瓜得豆”;另一种是一次失误却意外地导致一项发明、发现,叫作“因祸得福”。柏克勒尔,当然是“因祸得福”了。但这机遇也是要去找来的,正如物理学家亨利所说:

“伟大的发现的种子经常飘浮在我们身边,但他只会在有心人心中扎根。”

X射线和铀的放射性的发现,就像童话中的“领路鸟”一样,它的五光十色的羽毛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把人们引向一个完全陌生的王国--微观世界。在这以后,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更大胆地向原子王国挺进。

“领路鸟”把科技带进了20世纪。

三十三、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吗?

1903年12月16日,在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试验场不远的一个小衬里贴出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

明天--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0分,飞机发明人莱特兄弟将在基蒂霍克试验场进行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机的试飞,敬请光临参观。

尽管有不少人看到了这条布告,可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两个疯子的玩命游戏。所以,第二天到场参观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跟着大人来的孩子。另外三个是莱特请来的急救人员。

10时30分,弟弟奥维尔·莱特胸有成竹地登上了飞机,发动了引擎,飞机在铁轨上缓缓滑动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最后冲出轨道,离开地面,飞上蓝天。地面上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13秒钟以后,飞机开始缓缓降落在地上。接着奥维尔·菜特又成功地试飞了两次后,哥哥威尔伯·莱特登机试飞,他飞了1分钟,飞行了260米。这就是后来载入史册的人类第一次驾机飞行的纪录。

莱特兄弟不仅是飞机的发明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初的飞机驾驶员。

出生于美国的莱特兄弟从小就梦想着像鸟类一样在蓝天飞翔,长大后,兄弟俩都成了机械师。尽管他们凭着技术,收入不错,但从童年时代起就一直埋在他们心底的梦想,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变成他们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就在这时,莱特兄弟从报上读到了德国滑翔飞行家科连达尔在一次飞行试验中不幸丧生的消息。兄弟俩感叹不已,他们决心继续完成科连达尔未竟的事业。

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不仅如饥似渴地研读科连达尔的许多有关滑翔飞行的着作,而且还开始了数学、物理、机械等各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

研制飞机需要耗费巨资,为了挣钱,兄弟二人开了一个自行车行。当然,他俩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研究飞机上。

莱特兄弟固然会安装自行车,但要安装飞机模型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飞机模型要上天的,有一点毛病都会招来意外。

“哥哥,我们制成后,到什么地方去试验?”弟弟问。

“最好在宽广而又没有人家、没有树木,还得有一个小山头、下边是沙滩的地方。山头可供我们起飞,沙滩可以避免降落时坠毁……”哥哥回答道。最后他们选定了纽约南边面临大西洋,在一条江的人海处的一个小村。这里既有急救站、气象站,还有邮局,这里几乎没有人家,非常符合试飞的条件。

莱特兄弟在试验中,发现利连达尔提出的模仿鸟类翅膀的滑翔机并不管用,所以他两人根据自己的推算,设计制作了一个有上下两层看起来是一个长方形的翅膀。这个改进的机翼,不仅可以增加浮力,又能够大大减小空气的阻力。他们又在机翼的最后,加了一个起调节滑翔作用的小小的辅助翼。

1900年10月,兄弟二人果断地把自行车行委托给朋友管理,全力以赴地专门从事滑翔机的试飞研究。

兄弟二人来到试验场上,两个人用手拉着系在滑翔机上的绳子,一阵疾跑,没有乘人的滑翔机真的就飞上了天空。

“太好了,我们坐上去试试吧!”

哥哥抢先登上滑翔机。弟弟拉着绳子从小山上往下疾跑的同时,乘人的滑翔机离开了地面半米,一直滑行了30米,一阵向下吹的劲风把滑翔机吹落到地面。

蒙布的翅膀摔了个大洞。很幸运,哥哥只受了一点轻伤。

第二天,弟弟开始登机试飞。

他们逐渐发觉有一些地方还有毛病,比如机翼的弯曲度、宽度等还需要改进。

到了1902年的夏天,他们已经有了上千次的滑翔经验,掌握了驾驶技术,这更加使兄弟俩坚信滑翔机一定可以在天空中飞行。

有一天,弟弟提出:“我们可以把引擎装到滑翔机上了吧?”

“可以。”

兄弟二人意见完全一致。

至于使用什么引擎,引擎如何工作,二人一点不清楚。他们为了弄清楚滑翔机的载重量,特意在滑翔机上装砂袋,一次一次试验,最后搞清楚,滑翔机最大运载能力只有90公斤。

这时,世界上已经有了汽油引擎,汽车工业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最轻的汽车引擎是140公斤。

兄弟二人向制造工厂提出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轻引擎,而工厂的答复是:“不行。”

“我们只好自己动手制作引擎了。”

在一位叫狄拉的机械工人的帮助下,经过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造山了一部4个汽缸12匹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引擎。

引擎有了,下一步就必须解决螺旋桨的问题了。当时,在滑翔机上安装螺旋桨已有人进行试验,至于像莱特兄弟这样要在乘人的滑翔机上安装螺旋桨,倒是第一次。二人经过多次实验,用长松木做成了近似现代的螺旋桨。

9月末,一切都准备就绪。兄弟二人把精心设计制造的飞机又运往试验场,在组装中,连续不断出事故,试验只好推迟。

开始是螺旋桨上的轴弯了,修好后,引擎和螺旋桨之间的齿轮又坏了,修好后,又发现已修好的轴又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