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揭秘人类的智力与开发之谜
20968400000011

第11章 智力成分&层次因素

我们来看看在智力学课本中描述的一些主要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在成分框架中得以解释。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互不兼容,但如果从成分的框架角度来看,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1.似乎有一个“一般智力”因素

各种证据表明存在一个一般智力因素,也许最具说明力的证据是每天的日常经验:一些人“一般地”比另一些人更聪明。人们彼此之间按聪明程度排列的顺序,根据他们定义的智力的精确性不同而不同。过去,一般智力存在的证据一直是通过智力测验的因素在非变换的因素解法中出现一个一般因素来提供的,但它的说服力不强,因为如果在变换的因素解法中则不能得到一个一般因素。不过应该说这是因素分析的数学结果,而不是心理结果。因为如果第一次因素分析产生的多个因素相关的话,它们本身又可经过一次因素分析,产生一个“二级”一般因素。这一结果的心理意义倒是可以由在信息加工研究中出现的类似结果的事实得以支撑。各种任务的信息加工分析揭示出:对于预测智力行为具有高度内部和外部效度的任务之间信息加工成分交流性很强。

在成分分析中,一般智力上的个别差异归因于使用一般成分效率上的个别差异。因为这些成分在一个给定任务范围内对所有任务是共同的,因素分析将倾向于将这些个别差异源集总成一个单一的一般因素。这时,反省成分将比其他成分在一般成分中占的比例更高,因为很多任务都需要计划、监控甚至重新计划的执行程序。

可是反省成分不可能是一般智力中的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在智力测验上涉及的大多数行为,甚至可能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知识习得成分对很多学习情境和新颖情境是一般的,因此也应进入一般因素。最后,操作的某些方面,如编码和反应--对所有任务是共同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进入一般因素。所以,虽然反省成分对于一般智力的个别差异起主要作用,它也不可能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

2.智力由一组“主要心理能力”构成

前面说到在变换的因素分析中不能得到一个一般因素。这时,一些主要的心理能力如言语理解力、词语流利性、数字、空间形象化等可能出现。这使得我相信简单结构的变换倾向于提供类别共有成分的“最好”测量。

3.在层次因素分析中,似乎有两类概括性较高的因素,有时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晶体-流体的区别是卡特尔和霍恩提出的智力划分,弗农也提出过类似的划分。晶体智力最好通过适应社会的文化类型的测题来测量,如词汇、阅读理解力、一般信息等等。流体智力最好通过抽象推理的测题来测量,如抽象类比、分类、系列完成等等。这使我再一次提出新的看法,晶体智力测验似乎最能分离出知识习得成分的产物。注意,我这里用到“产物”一词,因为这里测量的是加工的结果而不是实际执行的加工过程本身。流体智力似乎最适合分离操作成分的执行。这样,沿着晶体-流体的维度分解因素为习得成分的产物和操作成分的当前功能之间提供了很好的区分。不过,晶体和流体因素是相关的,因为这两个因素中都包含有反省成分。

4.因素分析中强求一致的变换导致出现大量的“智力结构”的因素

吉尔福德等人采用强求一致的变换支持他们的“智力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智力由150种不同的能力组成;虽然一些心理学家证明其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我认为,至少吉尔福德理论的某些方面具有心理学的基础,并且能够通过成分术语加以解释。

一个给定的成分必须作用在信息的某种表征形式上和某种信息类型上。例如,表征可以是空间形象表征或言语表征;信息类型可以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图示,一张图片,一个符号或一个单词。表征的形式和内容,如同成分一样,可以作为个别差异源:某一个体能胜任将某个成分应用到某种内容上,却不能应用到另一种内容上。表征、内容和加工在很多因素理论中很大程度上是混为一谈的,这使得在处理理论中所出现的因素数目时较为容易。但这丝毫不能遮掩加工、表征和内容的可分离性。吉尔福德的理论至少在加工和内容上提供了一些分离。我怀疑的只是在产物维度上是否有足够的效度,正是通过这一事实:各种产物可能包含了不同成分的混合。一方面,理论指出了加工和内容潜在的可分离性。另一方面,这样做又使得因素太多而不易处理。并且,150种因素似乎不太可能相互独立。吉尔福德自己曾发现到的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可能至少部分归因于这些因素中都包含的反省成分。

牢记加工、内容和表征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在高相关任务之间常常得到的低相互作用的部分原因。两个任务可能包含相同的信息加工成分,但因为内容和表征上不同,也仅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

5.一般智力的一个最好的单一测度是词汇

这一结论在一些人看来会感到相当惊讶,因为词汇测验似乎测量的是习得的知识而非智力的作用。但是上述讨论应该表明为什么词汇是如此好的一个一般智力的测度。词汇,作为知识习得成分的结果,是一个人在一生中从听觉上获得的。而且,为了有效地操作,这些知识习得成分必须在反省成分的控制下进行。因此,词汇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体一生中操作各种成分的一个好的虽然不直接的测度。因为操作成分对于词汇测验上个别差异不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可见期望词汇测试的得分与测试中操作类型不那么高相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很早我们就注意到在一些情况下,缺乏知识将对智力活动所需要的操作成分的成功执行造成阻碍。可见,词汇不仅被成分的执行影响,反过来也影响成分的执行。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鼓励多用词语的家庭,他的词汇量将会很大,这反过来又促进他在以后要求词汇的其他任务中更好的学习和操作。

6.儿童的智力的绝对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儿童越大就越聪明呢?所描述的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包含了一个认知成长的动态心理机制。

首先,知识习得成分为一个稳定发展的知识基础提供了心理机制。知识基础的增长反过来又促进更复杂的知识的习得和更加轻松地执行操作成分。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反馈圈:成分导致知识基础的增长,增长的知识基础又导致更有效的成分的利用,这又将导致知识基础的进一步增长,如此继续下去。

其次,自我监控的反省成分实际上能够从自身的错误中进行学习。起初,各种任务或成分之间的反省成分资源的分配不是很合适,使得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丢失了。反省成分的自我监控最终导致反省成分资源更合理的分配。同样,这儿也存在一个没有终点的反馈圈,因为反省成分资源的更合理分配反过来又促进自我监控的能力。

最后,除了反省成分之外的其他成分间的间接反馈,和与反省成分的直接反馈,将导致操作更加有效。例如,知识习得成分可以为操作成分提供关于如何执行一个任务的有价值的信息,操作成分反过来也可以为知识习得成分提供关于还需要学习什么才能很好地执行任务的反馈。因此,这儿又存在一个没有终止的反馈圈。

毫无疑问个别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反省成分。所有的反馈都要通过这些元素进行过滤。如果反省成分没有发挥其功能,其他成分将什么也不能做。正因为这一原因,反省成分被视为理解一般智力性质及其发展的关键。

7.智力测验为学业成就提供了虽然不完美但已相当不错的预测

一个好的智力测验如斯坦福-比纳量表需要广泛地从能在测试情境中合理使用的智力任务范围内取样。这一取样范围越广,各成分的某种组合越相似于在学业成就中要求的成分组合,因而预测就越准确。例如,词汇测验,为学业成就提供很好的预测,因为学业成就主要由知识习得和控制知识习得成分的反省成分决定。而一个空间形象问题类型的测验则不能提供很好的预测,因为在这样的测验中所取样的操作成分与一般学业成就,如在英文或历史课程中所要求的成就不是特别相关。抽象推理测验比空间形象的测验稍好一些,因为其中的某些操作成分包含了学业学习情境中发现的那些成分。但是所有的智力测验都不能为学业成就提供一个完美的预测,因为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不是全部智力,而智力也不是全部的学业成就。

8.有时候,人们在智力功能的某一方面非常擅长,却在另一个方面非常差

每个人都知道一些人,他们显示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有时稀奇古怪的智力差异。一个人在数学上有天赋,却在写一个句子上有困难,或者一个很有成就的中说家却在加法上有困难。在成分框架中,这一差异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某些类别共有成分的功能不足或来自它们的反馈不足、差异不可能在一般成分上形成,因为根据定义,一般成分对所有任务都适用。因此,差异只能在那些类别共有成分上发现,这些成分渗透在构成“主要心理能力”如数学任务、言语任务、空间任务和其他的一些任务的操作中。执行这些成分的不同能力将导致处理新颖性的技能水平高,而自动化的信息加工技能水平低,或者正好相反。第二,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在某种表征上的操作困难来解释。不同的信息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征,至少在一些信息加工水平上不同。例如,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言语表征和空间表征彼此在某些方面上是不同。某一种成分可以在一种表征形式上顺利操作,却不能在另一种表征形式上顺利操作。

9.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创造力,根据成分论的观点,较大程度上归因于充满洞察力地使用知识习得成分以及在各成分之间极为敏捷的反馈。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如果知识按照可利用和富有内在联系的方式组织时,这样的反馈则更可能出现。但是对于创造行为来说,必须具备一个相当大的知识基础,才能出现信息的迁移。因此,要表现出创造力,在知识习得成分中发挥出的高水平作用是必需的。但是,这些高水平的作用对于创造力的出现又不是充分的,因为复杂的知识基础并不保证各成分间复杂的反馈。当然,这一心理机制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创造行为,但是它可以看作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开始。

成分论的观点与近来关于专家-新手的差异研究是一致的。专家-新手的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差异的主要方面是知识基础及其组织形式。这一观点也和霍恩的观点一致,霍恩认为创造力通过研究晶体智力比研究流体智力更能被较好地理解。我们以前在研究创造力上的失败就是由于过分强调流体智力。与此同时,晶体智力的高水平也不是创造力的充分条件。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10.智力行为的速度和准确性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或者不相关

智力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行为速度和质量彼此之间没有产生唯一的关系。在类比任务中,快速的推断、对应、运用和反应成分与智力测验的高分联系在一起,但是较慢的编码速度也与智力测验的高分联系在一起。这一发现和其他类似的发现可以在反省成分水平上加以解释:编码慢的个体比编码快的个体能够使以后的编码上的操作更快和更准确。快慢编码实际上减慢了整个行为的速度,削弱了整个行为的质量。同样,高智力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执行总体策略计划的反省成分和较少的时间执行局部策略计划的反省成分。这些结果强调将整个反应时间和准确性分解到它的组成成分中去,因为不同的成分将显示出与智力行为不同的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也表明行为的解释应在反省成分的水平上。知道个体在做什么是重要的,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也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11.智力行为的训练大多数是成功的,当它既在反省成分的水平上,又在操作成分的水平上

在智力行为训练上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功的方法既着手于反省成分或反省认知的作用,又着手于某些操作成分和由它们组合成的策略。这一发现与表明的框架是一致的。反省成分和操作成分是相互作用的,仅仅训练单独的一种成分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正因为两种成分协同工作,因此两者协同加以训练才会最成功。另外为了使训练普遍和持久,还必须同时训练知识习得成分。

12.智力在不同文化中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观念

跨文化研究,正如在前文中所述,表明智力在不同文化中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与这里的成分框架是一致的。我认为,这一从跨文化研究得出的观点不是表明人类认知成分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是不同的,而是表明各成分的重要性或分量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同,以及能够成功测量成分技能的任务类型和情境例证在文化与文化之间是不同的。因此,认知功能上的各成分是每个文化中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哪些成分重要,它们如何最好的得到测量在各文化中的看法则不同。

以上关于智力的12种发现结果仅仅提供了智力学中经验概括的一部分;但是在传递一些关于成分的观点如何解释各种智力上的现象的意义上,它们覆盖了足够广的范围。成分的观点还可以解释其他很多现象,但是必须认识到这一观点还不够完善:它必须通过对智力行为的分块解释和这些行为出现的背景来加以补充。根据目前的观点,成分和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个体能够处理新颖任务和自动化的操作,并且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发挥作用。

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适应性行为既要反映刺激的新颖性又要反映信息加工的自动化;产生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的反省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

从智力行为的这三个方面能够相当有力地解释智力的现象,在本书的下一部分将试图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