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运用气象知识防范生活风险
20962900000016

第16章 气象与生活(1)

冷暖凉热对人的智力有影响吗?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体温的变化一般在35℃~42℃。夏季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19℃~24℃,冬季为17℃~22℃。人在静止不动时,身体散发的热量和一只100瓦的电灯泡差不多。人体热量的散发,几乎一半是通过头顶实现的,因而头发很重要。头发是不良导体,冬天可保温,夏天可防晒。

有利于人们学习、工作的温度为15℃~20℃,17℃时最适于从事脑力劳动。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学习、工作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某实验小学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甲班在有空调、空气净化装置的教室中上课,学生们一直在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下学习;同年级的乙班在没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装置的教室中上课,只有当室温过低时,才适当加热。试验表明:在有空调等设施的教室内上课的甲班学生,学习得既快又好,考试成绩也较乙班高。后来,学校又把两个班对调;结果,被调入有空调等设施的乙班学生,学习进度快,效果好,考试成绩也比调换到没有空调设施的教室上课的甲班学生高。这个试验说明:冷暖凉热对人的智力有明显的影响。

空气也能害死人吗?

“马德堡半球试验”距今已有几百年了,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现象却在四川省洪雅县符场乡张坝河抽水站渠道口发生了。不过,这次却是一场悲剧。

事情发生在1978年6月的一天下午7时左右,当时,天气十分炎热。晚饭后,一群十几岁的小女孩相约来到灌渠中学游泳,渠水清澈见底,凉凉的,大家玩得都很开心。这时,有个叫秀英的小女孩见抽上来的河水从水管口涌出白花花的水花,分外有趣,于是就坐在管口处戏水,任其冲刷。不料,准备下班的管水员突然关掉电闸,管内的水倒流,小女孩被出水管口死死地吸住了。大人们闻讯赶来,用力拖也拖不出来,又怕用力过猛会拉断小女孩的手臂。直到找来管水员,把电闸合上,让水涌出,才把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冲开。送往医院全力抢救,但小女孩终因受压时间太长而死亡。

大气是有质量的。在地面上,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要承受大约10吨重的压力。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总共要承受12~15吨重的压力。而大气的总质量,约有5250万亿吨。

假如我们当时也在现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抢救这位小女孩呢?

首先应该立即找一根粗细合适的小铁棍或结实的小木棍儿,竹签也行,从管口与皮肤之间插进去,然后用力慢慢撬出一个空隙让空气不断进入水管,这样小女孩就能很快地脱离管口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铁棍,就应立即想办法把水管扎个洞或砸烂,只要空气一进去,小女孩就能得救。

小女孩得救以后,在送往医院前已处于昏迷状态,应该立即对她进行人工呼吸。进行人工呼吸时,绝不能用压迫法,而应该用口对口的方法。因为我们不知道她的肋骨和内脏是否已经受到严重损伤。

气象因素对电脑能否正常

工作和使用寿命的长短有影响吗?电脑是高科技产品,它对使用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各种环境因素中,气象因素对家用电脑能否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的长短影响最为突出。

温度电脑应安置在不被太阳光直射并远离各种取暖设备的地方。家用电脑在0℃~30℃范围内的环境温度下,均可正常工作。电脑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使机内温度逐渐上升,特别是在夏季,机身更容易发热。而且电脑长时间连续工作,会使机内热量难以散发,温度上升,加速机内器件老化,甚至造成电路短路等故障。因此,家用电脑的使用时间应以4小时为宜;超过4小时,中间应关机休息片刻。这样,还能使电脑操作者有效地预防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电脑病”。此外,室内应经常保持1米/秒左右的微风。微弱的空气流动,对机器的散热极为有利,但不能让灰尘随风进入室内。

湿度电脑对空气湿度有较高的要求,以相对湿度保持在40%~70%为宜。室内湿度过大,会使电脑元件的接触性变差,甚至被腐蚀,容易出现硬件故障。所以,在潮湿的雨季,应采取放置干燥剂和关门闭窗的办法来降低室内湿度。室内湿度过小,不利于机器内部随机动态存储器关机后存储电量的释放,而且容易产生静电。因此,在湿度低于40%时,可以用放加湿器、洒水、放置水盆等方法来增加室内湿度。为了避免因空气干燥而产生静电,最好铺上防静电地毯。

雷电自然界中存在两种雷击,一种是直接雷击,另一种是感应雷击。前者电闪雷鸣,令人望而生畏,其破坏力极大。但可以通过在建筑物上安装各种避雷设备来防范。后者却是悄然发生的,不易察觉,但其危害同样严重,而且更难于对付。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电子设备被雷电击毁,其中绝大多数是被感应雷击所破坏。雷电已成为高科技设备的天敌。因此,在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下,绝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应立即停止使用电脑并拔下电源插头,切断与外部线路的一切联系。

体育运动也和气象有关系吗?

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17℃~22℃之间,而有益于人体健康最理想的气温是18℃左右。气温在30℃~35℃时,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代谢能力增强。这时,如果人体内的热量排出不及时,就会引起体温升高、思维迟钝、烦躁不安。气温升至35℃以上时,人体热量增加、大量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当气温高达37℃时,人体体内的温度调节功能失效。这时,人体由于出汗过多,会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使血液浓缩,增加心脏负担,易出现肌肉痉挛、脱水中暑或诱发缺血性中风而危及生命。因此,在高温天气下,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减小运动强度,减少室外活动时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产生的热量较多,需要及时排出体外。因此,运动时要求环境温度低一些,但也不能太低,温度太低不利于肌肉能量的发挥。据测定,田赛要求环境温度在20℃左右,径赛要求在17℃~20℃,拳击、柔道等要求在13℃~16℃。

温度与湿度的不同搭配对体育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湿度主要影响排汗、体热散发和人体水分、盐分的代谢过程。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湿度低对跳跃运动有利;湿度大对需氧量大、排汗量大的运动如长跑等不利。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在相对湿度为30%、气温为40℃,或相对湿度为50%、气温为38℃,或相对湿度为85%、气温为30℃~31℃时,运动员的体能都难以发挥出来,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

风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十分显著。顺逆风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真实性。例如百米赛跑,当风速达到2米/秒时,会使百米成绩产生0.16秒的误差。侧风会影响射箭、射击的准确性。空气中的负离子,对人体有解痉挛、促分泌、调整神经系统、提高新陈代谢效率等作用,有“空气维生素”之美誉。在雷雨过后或毛毛雨天气,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较多,此时进行马拉松比赛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紫外线只要不超过对人体伤害的强度,就有促进蛋白代谢,增强胃、甲状腺、肾上腺分泌等作用。气压适当偏低,有利于血液中红细胞和血色素的增加。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原上,由于气压稍低、紫外线偏强,只要经过几天适应性训练,人体的呼吸功能和体温调节功能就会有明显提高,所以是体能训练的好地方。

体育场为什么一定要南北走向呢?

按国际规定:标准体育运动场应该是南北走向。这当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从地球的运动说起。

地球的运动有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地球中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是地球按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原理是设计运动场方向的主要科学依据。一座标准的南北走向的体育场,中午12时以前,太阳直射光从体育场的东面向西面照射;中午12时以后,太阳光从运动场的西面向东面照射;对于自北向南或自南向北跑动的运动员来说都是“侧光”,从而避免阳光直射人眼。运动场如果是东西走向,那么在上午,太阳光就会直接照射面向东方的运动员的眼睛,使运动员不但看不清前面的情况,而且眼睛也会受到损害。位于西面的物体所产生的反射光,也会使面向西方的运动员产生目眩。在下午,情况刚好相反。这样势必会影响比赛成绩和正常训练。同时,也给场上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国内外在修建体育场时,总是将体育场的纵轴顺着南北向,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太阳光直射和反射引起晃眼的不利因素。

体育比赛如何选择最佳赛期?

1988年10月7日,四川省第六届体育运动会在“盐都”自贡市举行。连日来,自贡阴雨绵绵。到了7日上午,雨仍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根据气象台预报,雨到中午就会停。果然,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雨水戛然而止。天气的好转,给下午2时在市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平添了喜庆色彩。看台上座无虚席、熙熙攘攘,到处是欢声笑语。

下午2时正,在雄壮、舒缓的乐曲声中,第六届省运动会开幕,“轰隆隆”礼炮齐鸣。随着上万个彩色气球徐徐升空,万余只信鸽腾空而起,整个体育场上空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壮美景象。它象征着蒸蒸日上的群众体育运动,激励着人们进取、拼搏、奋发向上。

当运动员、裁判员退场不久,天空又下起了毛毛细雨。从当时的天气形势来看,天气在转好,是不会下雨的。然而,隆隆的炮声使本来水汽含量就很丰富的低层大气出现水滴增大的现象,从而产生了人工降雨的效果。声波振荡,打开了“天窗”,使大气中的微小水滴相互碰撞、增大,降落到地面上。

跳伞表演总是最受欢迎的。当表演跳伞的飞机从成都飞临“盐都”体育场上空时,观众欢呼起来。望眼欲穿的中、小学生,拿着鲜花向空中挥舞。然而,老天不解人意,体育场上空乌云密布、烟雨蒙蒙。飞机要进行跳伞表演就得升到1800多米的高空。云层太低,垂直能见度太差了,跳伞表演无法进行。飞机只好在体育场上低空徘徊数圈,带着深深的遗憾向观众致意,然后飞离“盐都”。

大型团体操在雨中进行着。伴随着轻快而欢乐的乐曲,1000名中学生认真地做着健美操。雨水使在场表演的中学生变成了“落汤鸡”。然而他们没有埋怨,只是默默无声地向观众们汇报着苦练炎夏所获得的成绩。

连绵秋雨使赛场变得泥泞湿滑,看台上到处是湿漉漉的。“一场秋雨,一场寒”。阴冷潮湿的天气使人们感到压抑沉闷,也给室内外比赛带来许多不便,直接影响了运动员正常水平的发挥。看来,在四川举办大型运动会不宜选在秋季。

四川在哪个季节举办运动会最为理想呢?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各地举办运动会,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来选择举办日期。北京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是举办大型运动会最理想的季节。上海则应选在台风季节刚结束后的9月下旬。秋季是四川的多雨季节,9—11月,常常是阴雨绵绵,最长连续降雨日数可达25~30天。所以,四川在秋季举行大型运动会,是选择了一个天气条件最差的季节。

在四川,高温高湿的夏季,运动员容易中暑而且很难进入状态;冬季温度偏低,阴冷潮湿,运动员的水平也很难得到正常发挥;只有春季才是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理想季节。以成都为例,成都4月下旬的平均温度为18.8℃,平均最高温度为22.0℃,平均最低温度为13.1℃,平均相对湿度为78%,降水量平均为21.7毫米,平均风速为1.7米/秒。4月的成都,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白天环境温度处于人体感觉舒适的18℃~21℃范围内。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冷空气不易大举入侵,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常见的大风天气,在成都平原极为少见。

四川盆地春季雨水不多,而4月份又是全年湿度最小的月份。四川的春雨有“随风潜入夜”的特色。3—5月平均有81%的雨水降在夜间。夜雨昼晴,空气清新。在这样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员精力集中,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体力充沛,感觉良好,竞争意识强烈,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观众坐在看台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观看着精彩的体育比赛,无疑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地球母亲烦恼何其多?

晴朗的夜晚,当你抬头仰望星空时,可曾想过: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小小星球;她犹如一叶扁舟在无边的海洋中飘游。据有幸上天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遨游太空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蓝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球体,像一个裹着一层薄薄蓝纱的水晶球。

地球是生命的母亲,她是那样的美丽慈祥,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现在,地球正处在生机勃勃的中年时期。生命在地球上的历史大约已有35亿年,而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才300万年。300万年在地球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自从在这个蓝色小星球上印下人类足迹以后,地球母亲的容颜便显得憔悴了。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地球母亲忽然变得苍老起来,脾气也越来越怪。

1988年,美国《时代》周刊在一年一度评选“世界明星人物”活动中,曾出人意料地将“明星人物”的桂冠献给了地球,既别出心裁,又耐人寻味。《时代周刊》认为:当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比这个由岩石、土壤、水、空气组成的人类共同居所更发人深思,更被突出地加以报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最高气温纪录不断被“刷新”,整个地球仿佛热得发了疯。1988年,北美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整个夏天骄阳似火,干热风把湿润的土地吹得纵横龟裂,使美国、加拿大粮食减产三成。高温热浪犹如一条火龙,四处乱窜:意大利科森察出现了44℃的最高气温;希腊首都雅典出现了42℃的异常高温;埃及首都开罗的气温超过了40℃;在我国,南京、南昌等许多地区的气温也超过40℃。高温热浪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自然灾害中,全球受旱灾威胁的人数最多。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有1850万人;70年代一跃达到平均每年2440万人;到了80年代,仅非洲西部就有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灾难性的高温干旱,已使人类惊恐万状,坐立不安了。

全球气候异常变暖,难以预测。形形色色的气象灾害,使人类疲于奔命,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