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运用气象知识防范生活风险
20962900000013

第13章 防患未然(2)

长期观测证实:在晴朗微风的夜晚,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散失,地面得到充分冷却,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随之降低。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相当潮湿,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很快达到饱和而凝结成雾,气象学上称之为“辐射雾”。清晨,随着太阳升高,地面温度逐渐回升,空气中的水汽又重新回到不饱和状态,雾也随之消失。

“雾不散就是雨。”如果晨雾一直维持不散,当天色变得更加阴暗时,往往会出现降雨。这是因为白天雾不散,表明有锋面过境,在雾的上空有浓厚的降雨云团存在,细小的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蒸发,就会在近地面处凝结形成“锋面雾”。浓厚的降雨云团使阳光不能透过,导致近地面空气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汽在得到不断补充的情况下始终处于饱和状态,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也不再蒸发而直接降落到地面上,这样就形成了雾中雨。

“久晴大雾兆阴雨,久雨大雾转晴天。”在久晴不雨的天气下,尽管昼夜温差较大,但因空气较为干燥,也难以形成雾。一旦出现雾,表明这个地区有大量暖湿空气自远方移来,使空气变得潮湿,此时若遇冷空气入侵,就会成云致雨。相反,如果总是阴天下雨,云层就像棉被一样笼罩在大地上空,使地面不易散热降温,很难形成雾。一旦出现大雾,说明阴云已经消散,“棉被”已被揭开。大雾散后定是晴好天气。

此外,民谣“早晨起雾天气好,夜里起雾雨绵绵。雾色发白是晴兆,雾色灰沉阴雨连。雾上山头有大雨,雾下河谷艳阳天”,也生动地反映了雾与天气的关系。

看星星如何传达天气变化的信息

晴朗无云的夜晚,当你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满天星斗各具姿态:有的在微微闪烁,有的在轻轻跳动,有的忽暗忽明、时隐时现,好像在向你眨眼。这是小星星们在向你传达天气变化的信息。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注意到星星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积累了不少观星测天的经验:“星星眨眼,有雨不远。”“星星密,雨唧唧;星星稀,晴一圩。”“天上星星跳,必有大雨到。”“落雨见星,难望天晴。”“月亮长毛,大雨滔滔。”

夏日的夜晚,若云量稀少,星星看上去密而亮,一般是晴天的征兆,故有“伏夜星星稠,明日晒死牛”之说;若银河星系很清晰,预兆次日晴热无雨,故有“有天河,无地河”之说。“久雨星光现,来日雨更狂。”在持续性的降水天气形势下,夜间低空因气温下降,空气下沉,会暂时使云层裂开现出星光。如果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移动缓慢或停滞不前,那么,次日白天仍会因气温升高上升气流加强而继续降雨。“夜里星光明,明日天气晴。”云层在夜间消散较快,能见到大范围星光;如果继续维持下去,说明降水系统已经移走或减弱消失,第二天的天气将转晴。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处在不断变化和波动中,空气密度分布很不均匀。受温度、水汽的影响,空气密度在不断地变化。星光在通过疏密不均的大气时,会发生折射,变换自己前进的路径。这样,我们看到的星星自然会忽明忽暗,闪烁跳动。大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空气密度变化大时,星光闪烁现象就明显;大气层很稳定,空气密度变化小时,星光闪烁现象就减弱。久晴之后,若发现星光闪烁加剧,这意味着上空出现了冷暖不同的气流,空气密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预示天气将要转坏。目前,我国沿海一带的气象台站,常通过对星光闪烁的速度、方位和颜色的观察来预测热带风暴的影响。

民谚“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有科学道理吗?天空的颜色变化多端。我们常看到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天气越晴朗,天空的蓝色越澄澈。当天气变坏时,天色是晦暗的、混沌的,好像天穹要压下来似的。雨过天晴,太阳一出来,碧蓝如洗。因此,根据天空的颜色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气本身就是蓝色的,后来经过观察与实验,确定大气是无色的。天空的蔚蓝色,是阳光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尘埃、水汽和其他微粒的散射作用所造成的。当空气中微尘、水汽增多时,天色就显得混浊。散射光中的长波光线与短波光线相混合,天空蓝色中就会添加白色,成为带灰白色的淡蓝色。根据这一道理,人们可以从天空蔚蓝色的纯净程度来推知大气中微尘和水汽的多少,预测未来天气。当天空由蓝色逐渐变成灰白、灰黄时,预兆天气将变坏。湿度如果很小,表示大气中多粗粒沙尘,那就是风兆了;湿度如果很大,表示大气中水汽增多,天气可能转阴雨。民谚“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是有科学道理的。

我国古代咏霞的诗词和用朝暮霞光来测天,说法颇多,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这是由于我国大部地区位于西风带,一年中降雨的云大部分时间是随高空的西风由西向东移动的缘故。当早晨东方天空出现红霞而西方天空布满云层时,预示西方的云层将很快随西风向东移到本地上空,中午前后可能有风雨。晚霞出现,一般表示西方没有厚的云层,地平线下的太阳余晖能够照射到天空映成红霞,预示天气将晴好。

在观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时,还可以对大气混浊度进行系统的连续观测。把天空的蓝色按其深浅度分为0~5级,自制“天色蓝度表”。每天进行对比观测,记录其等级,再参照天气系统和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报未来天气。

为什么许多动物会预报天气呢?

1787年,法国拿破仑的军队攻破荷军防线,长驱直入。面对势不可当的敌军,荷兰人开启了各条运河的水闸,掘开水坝,用洪水阻挡法军的进攻。汹涌的洪水将法军围困在一个“孤岛”上,使拿破仑的军队陷入困境。这时,一名法国士兵发现一只蜘蛛在不停地往自己身上缠丝。面对这一奇特现象,这位士兵认为:蜘蛛肯定是因为怕冷才往自己身上缠丝的,说明寒潮很快就要来临。指挥官听说后,立即向法军统帅皮舍格柳(拿破仑的老师)报告。皮舍格柳当机立断,立即下达停止撤退的命令。不久,寒潮果然来临,一夜之间,江河封冻。法军绝处逢生,士气大振,迅速踏冰越过瓦尔河,经过激战,终于占领了荷兰军事要塞乌德勒支城。从此,蜘蛛具有预测天气的本领为人所知。

为什么许多动物会预报天气呢?这是因为自然环境非常严酷,动物为了求得生存繁衍,在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对天气变化逐步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在天气发生变化之前便有所感觉并采取保护措施。而人类正是通过对动物的长期观察才认识到:动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各种表现,预示着某种天气将会出现。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能对未来的天气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据不完全统计,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动物有600多种。

“蜘蛛收网,有雨不过晌;蜘蛛织网,天气变晴朗。”蜘蛛忙于织网,预示天气晴好;蜘蛛若躲在角落里不动,表明12小时内将有大风雨出现。原来,蜘蛛腹部的后端有6个吐丝器,吐丝器有1000多个小孔。降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潮湿的空气将吐丝器“堵住”,吐丝器就会发出警报:“天要下雨!”于是,蜘蛛就躲藏起来。当天气转晴时,空气湿度缓缓下降,吐丝器会及时通知蜘蛛:“天要晴了,快醒醒吧!”这时,蜘蛛会伸伸懒腰,然后又开始编织新网捕捉食物。

“蜜蜂出巢天气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临。”在晴朗的天气里,花蕊易散发出香气,分泌出甜汁。蜜蜂便起早贪黑,忙碌于百花丛中。蜜蜂若集体待在巢中歇息,就意味着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增大,天气将要变坏。蜜蜂还能准确地估算出几分钟后将有大雨,而抓紧时间采蜜,并及时安全地返回蜂巢。秋天,蜂巢入口如果开得很大,预示暖冬将要来临。

“蚂蚁垒窝要落雨。”蚂蚁在雷雨来临前要封闭蚁穴入口,蚂蚁若将蚁穴搬迁到树上,预示将有大暴雨出现;秋天,蚂蚁若将蚁穴造得很高,便是寒冬即将到来的征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蝉声长鸣转晴,短鸣有雨”;“知了鸣,天放晴”。蝉的胸和第一腹节之间有发声器。有人把蝉鸣声录音复制并绘制出音频曲线,再与气象站的毛发湿度计自动记录曲线相比较,发现蝉对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烈日当午,群蝉齐鸣,那悠扬的蝉声跃上高频区,此时正是空气湿度下降时段;当湿度增大时,蝉的声音会变得低沉,鸣叫次数明显减少。

蟋蟀在晚间高歌,第二天肯定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蜻蜓飞得高而平稳,则预示着晴天;若是上下翻飞、成群乱窜,甚至闯入室内,几小时后暴雨就会来临。

青蛙是人们熟知的“晴雨表”。青蛙总是趴在岸上高处捕食昆虫,说明天气晴朗干燥,近日无雨;青蛙如果钻进水中不出来,或者隐蔽在植物下面,预示将有阴雨天气。这是因为昆虫晴天时高飞、阴天时则贴近水面飞行的缘故。“青蛙哑叫,雷雨前兆。”青蛙是用振动声带鸣叫的动物。雄蛙除振动声带外,在咽喉两侧还有一对外声囊鸣叫时鼓出两个大气囊,使得声音更加洪亮。晴天时,青蛙一连要“呱!呱!咯!”地叫三声以上,稍停几秒钟以后再叫,声音洪亮而清晰。但在雷雨来临之前,青蛙叫声就显得有些嘶哑,而且一般叫两声就停下来,休息几秒钟后再叫。音量很不均匀,第一声大,第二声小。

“雨蛙叫,大雨到。”雨蛙大多数为绿色,脚趾上有圆形吸盘,能爬到树上和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捕食。晴天,雨蛙一般躲在树下阴凉的草丛中或潮湿的土穴里。只有在大雨、暴雨将要来临,空气湿度增大时,它才出来捕食,并且会发出小鸡一般的叫声。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住。”癞蛤蟆是两栖动物,它的肺呼吸功能弱,还要靠皮肤来帮助呼吸,因此需要经常保持皮肤湿润。癞蛤蟆很怕阳光和干燥天气,喜欢阴凉和潮湿的环境,所以,天晴时总是躲藏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晚上才出来活动。只有在天空阴云密布快要下雨时,癞蛤蟆才会在白天爬出来寻找食物。

泥鳅若在水中上下翻腾,焦躁不安,使水面冒出很多气泡时,则表明气压低,预示不久将下雨或刮偏北风;反之,泥鳅若静栖水底,则说明水中氧气充足。气压较高,未来天气晴好。

当乌龟把脖子伸得长长的露出水面时,说明气压低,水中含氧少,第二天有雨;若乌龟把脖子缩进体内并栖息在水底,则次日无雨。

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同观赏奇花异草一样,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还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

你能根据鸟叫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吗?

经过长期的物候观测发现,鸟类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每当天气发生变化之前,鸟的鸣叫声和生活习性就会发生某种改变。“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晴花气漫,地暖鸟声和”。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让人们从中了解到鸟类具有测天的特殊本领,启发人们根据鸟的种种表现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被称为“晴雨表”的麻雀,在晴天的早晨总是东跳西跃的,不断发出“唧唧喳喳”的叫声,这表明天气将继续晴好。麻雀若缩头缩脑地躲在屋檐下,发出“吱—吱—”的叫声,则预示阴雨天气即将来临。

“仰鸣则晴,俯鸣则阴”,是古代《禽经》中关于喜鹊能预测天气的最早记载。清晨,喜鹊如果在树上活蹦乱跳,发出清脆婉转的叫声,表示当日天气晴好;若在枝头间来回蹦跳,低头乱叫,则预示未来24小时内将有阴雨天气出现。喜鹊若忙碌地贮存食物,则预示不久将有连绵阴雨天气出现。

“燕子飞得低,快快备蓑衣。”燕子是捕捉飞虫的能手。燕子低飞,预示天将下雨。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较大,昆虫薄膜似的翅膀遇湿变重,所以飞不高,只能在低空盘旋。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不高的昆虫,只得低飞,好趁雨前饱餐一顿。

“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杜鹃在夜晚鸣叫,预示次日白天晴朗少云,天气由冷转暖。

“鹧鸪始鸣,割麦插禾不停”;“燕子巢边泥带水,鹧鸪声里雨如烟”。鹧鸪的各种叫声,常是不同天气的预兆。晴好的天气里,它不急不慢,“咕咕咕,咕咕咕”地叫着,声音清脆,没有拖音;晴转阴雨时,它就连叫“咕咕—咕,咕咕—咕”,声音嘶哑,后一个“咕”叫声重,拖音长。

“乌鸦沙哑叫,阴雨就来到。”乌鸦在晴天发出“像口中含水”的叫声,预示将有阴雨天气出现;若是在雨天发出叫声,则预示雨将继续。乌鸦在河里“洗澡”后,停在高枝头上,预示有大风;停在低枝上,预示将下雨。乌鸦若在高空飞行时发出嘶哑的叫声,预示天将下雨或刮大风;若在低空飞行时发出单调的鸣叫,则预示天气晴朗。

黄鹂鸣声似长笛,预示天气晴好。它若发出像猫叫的声音,往往会转为阴雨天气。

画眉在树枝上欢蹦乱跳,不断鸣叫,是晴好天气的预兆。它若隐居枝头,行动诡秘无声或销声匿迹,则雨天将至。

“鸭子潜水快,天气要变坏。”鸭子在水上忙于觅食,预示大雨将至。

候鸟大雁秋天南飞早,则北方冬天冷得早;飞得迟,则冷得晚。春天大雁北返的早迟,是当地天气转暖早迟的先兆。若不见雁南飞,必是大暖冬。

气象雷达是如何大显身手的?

自然界瞬息万变,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常常烈日当空,天高云淡;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闪电接连不断,暴雨夹带着冰雹,猛烈地冲刷着大地;不久,又晴空万里,碧空如洗。整个过程前后只有几十分钟或个把小时。像这类生成快、移动迅速、范围又只有几十到上百千米的小天气系统,在天气图上有时根本反映不出来。如果用气象卫星去捕捉,就如同用大网捞小鱼。因为整个天气过程,在卫星云图上仅表现为米粒大小的一点云,很容易被忽略。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从下往上扫视的气象雷达却可以大显身手。

雷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物理学家阿普顿发明的。

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英国处于被德国法西斯吞并的危险之中。阿普顿等爱国科学家为保卫祖国,抗击德军入侵,都投身到这场正义战争中。为了打击空中强盗,阿普顿产生了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想法。阿普顿认为:在无线电波中,微波穿透力强,只有在遇到目标物时才会产生反射。根据无线电测距原理,在发射无线电波后,只要能接收到从敌机上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并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敌机的大小、方位、距离和高度。经过反复实验,世界上第一部雷达研制成功。雷达成为英国防空部队的“千里眼”,使英国空军在一比十的劣势下,屡屡击败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战后,军事评论家认为:“科学使同盟国赢得胜利,而最好的证明就是雷达。”

人们用雷达搜索空中敌机时发现,云、雨和飞机一样也会反射雷达发射的电波,并被雷达显示出来。为了排除“干扰”,雷达技师们绞尽脑汁,不断改进,但收效甚微。然而,这种“干扰”却给气象学家很大的启发。原来,视线以外无法感知的云、雨,可以用雷达来测定。这就促使了大气遥感探测的兴起。所谓遥感探测,就是观测仪器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而在远处通过“波”来测出物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