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15

第15章 四时之谚——命要活得长,全靠四季养(2)

中医《摄生消息论》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水宜吃冷淘水雪、蜜冰、凉粉、冷粥,饱暖受寒,必起霍乱”,“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不得于星月下露卧,也不要睡觉时吹电风扇,若风入腠理,其患最深。”这就是“夏不欲穷凉”的原因。

养生小提示:

冬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冻一冻。比如说,可以少穿一些棉衣;平时可用凉水洗脸或擦身;适当进行冷空气浴。冻的时候必须在运动的条件下进行。此外,还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到了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要多喝些凉开水或吃些西瓜之类的瓜果,这样既可以消暑,又不伤害身体健康,吃瓜果还可以增加营养。

8.冬令进补,开春打虎

选择在冬季进补,进补的东西能很深地藏在身体里,然后在来年春天生根、发芽。

我们知道,冬季的气候特点为“寒”,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说,冬季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节。选择在冬季进补,进补的东西能很深地藏在身体里,然后在来年春天生根、发芽。

冬令进补的方法有温补、清补、平补等。每一种补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就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差异,采取不同的补法。

1.寒性体质的人宜温补。一到冬天就怕冷的人,最好进行温补,这样的人平素表现为容易疲乏劳累、精力不济。常用的进补之物有高丽参、当归、黄芪、肉桂、羊肉等。如当归羊肉汤就是不错的药膳,做法也很简单,就是用当归9克,生姜150克,大枣10枚和羊肉炖汤服用。

2.热性体质的人宜清补。如果你平时总是油光满面,容易上火、伴有口臭、心情急躁,这时最好选择清补。适宜选择的进补之物有西洋参、石斛、麦冬、沙参、山药等。沙参汤比较好,方法是用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大枣10枚和老鸭一起炖汤服用。

3.在这里,平补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如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其中包括粳米、玉米、白菜、扁豆、鹌鹑、猪肉、牛奶等;另一种是应用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枸杞子等。这些食物适用于大多数的普通人保健养生。

养生小提示:

一般而言,在冬季,中青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对于脾胃消化不良的人来说,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否则服再多的补物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

9.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根据四时变化,人也要顺应大自然,藏精纳气,保存体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冬天受到寒邪的严重伤害,到来年春天可以发生温病。

中医认为,四季的特点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讲究在寒冷阴沉的冬季,“精、气、神”做到相应的“收藏”。冬季的到来,会使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也都趋向休止,纷纷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做好储备。人也同样要顺应大自然,藏精纳气,保存体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样,在来年春天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蠢蠢欲动时,才能更好地抵御它们的侵袭。

“冬伤于寒”中的“寒”即为阴邪,其性凝滞,最容易伤害我们身体的阳气。寒邪凝滞的性质是在不同情况下起作用的。比如说,一个人吃得好、穿得多,经常呆在温暖的房间里,这时他的阳气旺盛,但偶然一次外出,正好赶上天气寒冷。这时他体内的阳气不能抵御自然界的阴气,阴气进入体内,就会迅速生病。

如果阴气在体表,就属于伤寒;如果阴气到体内,就属于中寒,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对肾中之精产生大的损伤,治疗起来也相对较快。

但如果是一个吃不饱饭、穿不好衣服的跑外工作者,整天在寒风里工作,因为适应,所以这时候一般不会产生寒邪突然中人的情况。但是这些人由于饮食不充足,平时都靠的自我燃烧来维持体能,也就是消耗肾中存储的精微。就这样,一天一天下去,肾精逐渐损耗,必然就会相火(指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难治、潜伏于阴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的阳气生发,人的相火得自己界的阳气相助,就会引发为温病。

当然,经常在外劳作的人,如果突受巨寒,也会患伤寒或中寒之病;在家里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损伤阴精,也会发为伏热温病。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整个冬天都很温暖,自然界的阳气得不到地之阴气的濡养含蓄,到了春天,自然界的阳气就会过度生发,从而引发普遍的阳热性疾病。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征兆。

养生小提示:

到冬天的时候,我们藏好体内的阳气,要少损耗阳气,要避寒就温(也不要太过温暖,“冬不欲极温”),不要过度劳累,要少出汗,不做剧烈运动。

10.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九”坚持体育锻炼,能抵御寒冷和预防伤风感冒;“三伏”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使身体经常出些汗,则有利于使体内热量散发,不致使体温增加而中暑。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我国自古以来对锻炼身体者的座右铭。所谓“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从冬至算起第19天至27天,是冬天最冷的天气;“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是夏天最热的时间。

为什么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呢?

一般来说,冬天坚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是抵御寒冷和预防伤风感冒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冬季在户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反应能力,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加强产热过程,并略为降低皮肤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温度以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因此,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即使在气候寒冷的条件下,手脚等部位也较为温暖,对于寒冷的抵抗能力较高。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还能逐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这些变化都有助于预防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病。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人体的热量不易散发,主要是靠出汗来蒸发散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使体温不断升高,就会发生中暑。外界气温过高、空气湿度大、无风闷热的天气,使出汗蒸发散热有困难,是容易引起中暑的外部条件。

这时如果在高温的“三伏”季节里仍能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使身体经常出些汗,则有利于使体内热量散发,不致使体温增加而中暑。但是一般体质较弱的人在炎热的夏天进行锻炼多会不适应,还会出现虚脱的现象。我们建议,夏天最好进行游泳锻炼。由于水温不仅比气温低,而且大大低于体温,因此能使体热更快地向外散发出去,以有效地维持体温的恒定。

养生小提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身体对寒冷条件的适应能力。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身体条件较好而平时一直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如果是身体条件一般,平时又很少参加锻炼或自身有病的人,则应倍加小心,量力而行。

11.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我们身体抵御外邪都起着一定的防卫作用。脾的盛衰,关系到我们身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中医所说的脾与西医的脾不同。中医认为,脾生肺,心生脾,称之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可以说,脾是管理我们身体后勤工作的部长。

根据五行理论,脾属土。以脾的造字来说,左边的部分为肉月,右边为“卑”。《易·系辞》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可以看出,卑是地、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质在土。

脾属土,土是主生化的,梨子是从土中长出的,苹果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人也一样,也离不开这个土。很多人会晕车、晕机、晕船,从中医角度来看,是因为人的双脚离地了,离开了土,感觉没有底儿,就会感觉不舒服。

脾即是人身赖以生存的根本,又可充养卫气,以增强其防卫功能。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分主于肝、心、肺、肾四脏,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就是说,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我们身体抵御外邪都起着一定的防卫作用。因此,脾的盛衰,关系到我们身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脾若旺,身强体壮,邪气就不易侵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脾呢?

平时可多补足蔬菜和水果,吃些天然的甜味(糖尿病者除外)、具有滋阴、止渴、清热的食物,如绿豆、木瓜、苦瓜、豆腐、莲藕以及高纤、低糖、高蛋白的食物,如蛋类、肉类、鱼类、豆类、山药等。平时要少吃或不吃含糖分过高或过于辛辣的食物。

一天当中,气血在巳时(上午9点至11点这个时间段)流注脾经,此时脾经最旺,这时我们还要多喝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此时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

养生小提示:

秋藕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藕本性凉,我们可以把藕加工至熟,这样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了消淤、清热的性能,但却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方法是:把藕连皮切成薄片,先蒸上5分钟,然后把藕片平铺在干净的纱布上晒干,等晒干、晒透后,放入研钵中捣成粉末即可。每天早餐时,用开水冲上一小碗藕粉,淡淡的藕香特别有助于开胃。

12.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

常口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常食鹅肉、鹅汤,以补津气不足。

鹅是食草性家禽,其肉含有蛋白质、脂肪、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均超过其他肉类,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鹅肉中含有的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其组成接近人体所需氨基酸的比例,具有很好的吸收消化率。

中医认为,鹅肉性味甘平,有补虚益气、暖胃生津之功效。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虚劳骨蒸,肾亏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头晕目眩,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等症;也可用于各种癌症和消渴病及铅中毒患者。《本草纲目》记载:“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鹅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气行水,养胃生津”。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都会产生咳嗽,不仅仅是肺的病变,能使人咳嗽,而咳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关。而鹅肉能补益五脏之阴的作用,所以常食鹅汤、鹅肉,人就不会咳嗽。这也证实了“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说法。

鹅肉鲜香松软,清香不腻。对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来说,冬季用鹅肉配萝卜炖食,能大利肺气、止咳化痰,可有效治疗哮喘。另外,常服鹅肉汤对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控制病情发展和补充营养的作用。尤适宜于津气不足之人,凡时常口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者,可常食鹅肉、鹅汤。

养生小提示:

鹅肉不宜与梨同食。这是因为鹅肉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过量食用会增加肾脏负担,梨属寒性水果,二者同时食用对肾脏刺激较大。

13.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时膊露体,穿着短裤,很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寒露时的冷空气,也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发生。

民间有一句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到了寒露以后,就要保暖好足部。

白露时节气候冷暖多变,尤其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此时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很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时不要贪凉。

民间还有一句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天气还热,每天还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18天后,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与“白露身不露”其实是一个意思。

寒露后入夜寒气袭人。寒露时的冷空气,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发生。为什么说“脚不露”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所以它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说法,寒露到来后,人体除了要根据气温下降来增添衣服外,还应该对饮食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调整。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脚下生”。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养生小提示: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出现脱发和大便秘结等问题。因此,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