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5年,在中国,是唐朝的宪宗当政,而在日本则是平安朝的嵯峨天皇临朝了。
那一年的闰七月二十八日,一位到中国留学两年后归来的僧人空海,给天皇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中说到:……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这便是日本人最早的饮茶记录了。
作为中国人的我,之所以要在这里专门叙述日本茶道,乃是因为日本茶道的确与中国之茶学有着儿女与母亲般的血缘关系。
应该告诉大家就在空海录茶之前的十年,另外已经有着一位名叫最澄的高僧,从中国带去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旁边。
这便是日本最早的茶园了。
这两位大法师,前者创立了真言宗,后者创立了天台宗。
他们和皇帝的关系都很好,他们之间,从前的关系也是极好的,且一同去了中国学佛,最澄还和他的弟子泰范,一起拜了空海为师。
谁知这么一来二往的,那泰范干脆不要了自己的师父,跑到空海那里去了。
最澄怎么办呢?他想到了茶,一口气给从前的徒弟寄了十斤,想以此唤回那颗远去了的心。
然而没有用,因为空海也有茶。
必须再说清楚,即便是这两位大法师,他们也不是日本历史上最早与茶接触的人,真正写下了日本饮茶史上第一页的,是一位名叫永忠的高僧。
他在中国生活了30年,说起来,和中国的茶圣陆羽还是同时代人。
这个幸运的日本人在中国的寺院中大品其茶时,中国文人刚刚开始了他们那手释茶经坐以论道的茶的黄金时代。
日本僧人永忠回国之后,在自己的寺院中接待了天皇嵯峨。
他双手捧上的,便是一碗东土而来的煎茶。
自此,平安朝的茶烟,便开始弥漫起高玄神秘的唐文化神韵。
大和民族的诗人们吟哦着:萧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在那个时代,日本这个岛国的人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心态崇唐迷汉,从中国大陆进来的一切东西,都让他们心醉神迷,而那相当稀罕的茶,一时成为了风雅之物。
自然,在当时,茶是和日本的贵族联系在一起的,民众远未到登场之际。
而伴随着茶之意象的,则是一幅幅奇幽的画面--深峰、高僧、残雪、绿茗,正是这些画面,形成了弘仁茶风,也为日本茶道的确立提供了前提。
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宋王朝时期吧,日本文化,开始了它的独立与反刍消化时期。
1187年,有一个46岁的日本僧人,名唤荣西,第二次留学中国,在天台山潜心佛学。
50岁那年,他回国的时候,在登陆后的第一站九洲平户岛的高春院,便撒下了茶籽。
到了1214年,镰仓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实朝病了,荣西献上了茶一盏,茶书一本,题曰《吃茶养生记》。
将军吃了茶,看了茶书,病也就好了。
从此,荣西被奉为了日本的陆羽,日本茶道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时的寺院,有定期的大茶会,茶会上的茶碗大得很,一只茶碗可供15个人喝。
不过,即便是在那个时代,平民百姓还是喝不到茶的,他们对茶的态度,也可说是敬而远之的。
就这样,斗转星移,朝代更替,足利氏的室町时代,取代了镰仓幕府的政权。
在中国,这已经是元代与明朝的纪元了。
大约就在这个时代,中国宋代的斗茶习俗,传到了当时的日本。
武士斗茶,成为当时吃喝玩乐时的重要内容。
奢侈的时代,也有独断专行的高士。
这一位高士,竟然是一名最高的统治者--室町时代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6-1417)。
在他38周岁的那一年,他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在京都的北边修建了金阁寺。
北山文化就这样兴起,武士的斗茶也开始了向书院茶过渡了。
九十多年之后的1489年,王朝已经进入了第八代的将军义政(1436-1490)手中,他也仿效起他的先人来,隐居到了京都的东山,修建了银阁寺。
于是,区别于北山文化的东山文化,就此展开了。
我在这里,要向读者专门提及一位日本杰出的艺术家能阿弥(1397-1471)。
作为义政的文化侍从,他通晓书、画、茶,还负责掌握将军收集的文物。
也正是这位能阿弥,发明了日本式的点茶法。
在这种茶事活动中,茶人要穿上武士的礼服狩衣,布置好茶台、点茶用具,茶具位置、拿法、顺序,进出动作,都有了严密的规范。
可以那么说,今日日本茶道的一些基本的程序,已经在这位文化侍从的手中,基本完成了。
让我们来想象那一年的深秋吧。
将军义政眺望秋空,耳听秋虫悲鸣,不觉伤感,遂对能阿弥说:唉,世上的故事,我都听说过了,自古以来的雅事,我也都试过了。
如今我这衰老的身体,也不可能再去雪山打猎,能阿弥啊,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能阿弥就这样回答他的主人:从茶炉发出的声响中去想象松涛的轰鸣,再摆弄茶具点茶,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听说最近奈良称名寺的珠光很有名望。
他致力于茶道三十几年,对大唐传来的孔子儒学,也是颇为精通,将军不妨把他请来吧。
一位茶道史上的重要人物,就在这一席谈话之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村田珠光(1423-1502)由此成为将军义政的茶道老师。
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交融在了一起,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就此诞生了。
村田珠光所出生的那个时代,恰恰在室町时代的末期,从朝代上来说,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吧。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日本出现了一种由老百姓自己来主办的茶会,人们把这种茶会称之为“云脚会”。
在这样的一种茶会上,各种身份的人们都可以聚集在一起,河边,大厨房,小客厅,喝酒,下棋,品茶,十分地热闹。
按我们中国人的形容,应该被称之为是下里巴人的饮茶了。
这种下里巴人的聚会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是最引人注目的。
所谓淋汗,也就是在夏天洗澡的意思。
奈良有一个姓古市的家族,经常进行着这样的活动。
他们专门为这样的茶会烧了洗澡水,然后请了浩浩荡荡的洗澡大军来入浴,洗完了澡,便喝茶,同时还可以享受瓜果,大家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笑的,十分地开心。
这古市家族中有两兄弟,一个叫澄荣,一个叫澄胤,都是奈良的着名茶人,他们的师长,便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村田珠光。
珠光也是僧人出身,11岁时便入寺做了和尚,想来也是有过年少气盛的时光,竟被赶出了寺门。
19岁时,他才有了一个好机会,进了京都的一休庵,跟着一休参禅,并得到了一休颁发的印可证书--宋代禅僧圆悟的墨迹。
这件墨宝,便成为茶禅结合的最初标志,茶道界最高的宝物。
从此以后,珠光把它挂在了茶室的壁龛里,进来的人全都要向它顶礼膜拜,以示茶禅一味的道路。
然后,珠光在京都,建立了着名的珠光庵,以禅宗里那种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
他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以后,在义政将军的关照下,成为了一名大茶人。
晚年他又回到了奈良,收了许多的门徒,临终时,他说,日后举行我的法事,请挂起圆悟的墨迹,再拿出小茶罐,点一碗茶吧。
村田珠光曾经留下过许多的至理名言。
比如他就曾经说过:没有一点云彩遮住的月亮,是没有趣味的。
他还说过:草屋前系名马,陋室中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
正是这个叫珠光的人,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上升为了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在这个时代,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了东山为代表的贵族文化了。
珠光逝去的那一年,又一位大茶人武野绍鸥出生了,按照我们中国人对佛的世俗的理解,想必是有神秘的天意在这其中吧。
绍鸥是市人。
这个地方靠海,城市便很繁华。
而他的父亲,又是一个富有的皮革商,他便有着比较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他的艺术活动了。
24岁那一年,绍鸥先到了京都,跟着一个名叫三条西实隆的艺术家学习和歌,同时,又跟着珠光的几位弟子学习茶道。
直到33岁那年,他还是以一位连歌者的身份生活在京都的。
那时的绍鸥,称得上是一位潇洒中人了。
36岁的那一年,绍鸥回到了故乡,又过了一年,他收下了小他20岁的千利休为徒。
就这样,浪漫自在的连歌生涯结束了,一名严谨的茶人和商人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48岁那一年,他获得了“一闲”居士号,他的茶道生涯,便也由此进入了黄金时代。
绍鸥的特殊贡献,在于他能够把歌中的道理用之于茶道,由此开创了新的天地。
把和歌裱褙起来,代替了茶室的挂轴,使日本的茶道呈现民族化,便是从绍鸥开始的。
必须告诉大家,第一幅被挂出来的和歌,便是唐代留学中国的安倍仲麻吕之思乡诗: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在这里,绍鸥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素雅的风格被引进了茶道,高雅的文化生活开始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我们或许能从绍鸥对茶花的态度中领略到一些什么吧。
有一次,茶会正赶上大雪天。
绍鸥便打破了常规,壁龛上空空如也,只在客人们的面前,用他心爱的青瓷石钵,盛上了一钵清水。
绍鸥没有完全进入日本历史上的那个动荡的年代。
16世纪的中叶,在日本,恰恰是一个激烈的战国时代。
那时,群雄争战,以下犯上,风潮四起,对那些生死无常的武士而言,宁静的茶室,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灵魂的避难所了。
同时,他们也把争战的因素,带进了茶之世界。
茶具在商人的手中,可以有倾城之价,争夺一只茶碗,也可以成为一场战争的起因。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武野绍鸥去世,千利休则继之而起。
同样是市人的千利休(1522-1592),也同样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自拜绍鸥为师之后,也继承了珠光以来的茶人参禅的传统。
24岁之时,他已经获得了“宗易”道号,后来,做了将军织田信长的茶头。
织田信长死后,他转到了丰臣秀吉的名下,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头。
秀吉与千利休,是我们后世茶人可以探究的命题。
他们在永恒中对视,永恒中相互依存,永恒中相互对立。
出身平民的秀吉,渴望天皇的承认,而身为傀儡的天皇,也不可能不承认用武力统一了天下的武士。
为了庆贺这样的承认,秀吉举行了宫内茶会,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再由千利休为天皇点茶。
在1587年的此次千利休主持的茶席上,秀吉在壁龛上挂出了中国元代山水画《远寺晚钟》。
大朵的白菊,插在古铜的花瓶之中,而茶盒,则是天下扬名的“新田”和“初花”,茶罐取名为“松花”,价值4000万石大米。
63岁的千利休在这一生中最高级别的茶会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两年之后,权力与茶道再一次结合。
那一年,秀吉平定了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各路诸侯,便决定在京都的北野,举行举世无双的大茶会。
千利休责无旁贷地担任了此次茶会的负责工作,而丰臣秀吉则发表了一个既专横又豁达,既炫耀自己又体恤民众,既向往风雅高洁、骨子里又是赳赳武夫的布告。
1589年10月1日,北野神社的正殿里,中间放置了秀吉用黄金做成的组合式的茶室。
一壁的金子,金房顶金墙壁金茶具,窗户上挡了红纱。
这套黄金茶室,可说是秀吉的独一无二的创举--在天皇面前炫耀过;搬到九洲炫耀过;在中国明朝的使节面前炫耀过;也许,这次的北野大茶会,正是为了在老百姓面前再炫耀一次吧。
陪着炫耀的是中国画家玉涧的《青枫》和《潇潇八景》,看来,秀吉是特别地青睐玉涧了。
盛况空前的北野茶会,有800多个茶席,不问地位高低,不问有无茶具,强调热爱风雅之心,推动了日本茶道的普及。
是千利休,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举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清算了拜物主义风气。
他说: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
正是千利休,将茶道还原到本来面目之上。
他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煮茶。
当弟子们问到千利休什么是茶道的秘诀时,他说: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这位主张人性的大茶人,把他的茶庵布置得极小,二三主客只能促膝而坐,以此却要达到以心传心的作用。
千利休的茶具也充满了他的个性,渗透着他的人生理想。
从前从中国传来的天目茶盏青瓷碗,过于的华丽,表现不了他的茶境,他便开始另辟蹊径,使用朝鲜半岛上传来的庶民们用来吃饭的饭碗--高丽茶碗,且以手工制成、形状不匀称、呈黑色、无花纹的为最上等。
从本质上来说,秀吉是无法理解千利休的,这种不理解,逐渐地便恶化为不能容忍。
用鱼篓子做成花瓶,用高丽碗做成茶具,怎么能被喜欢黄金茶室的秀吉接受?从60岁到70岁,千利休整整侍奉了秀吉10年。
这样的整整10年间,千利休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弟子接踵而来,天下无人不晓,君王手中的剑,僧人杯中的茶,他们之间的潜在的内心冲突,究竟是在怎么样地厮杀着的呢?残酷的事件看来已经无法避免,古稀之年的千利休,终于被秀吉命令剖腹自杀。
1592年2月28日,千利休在300名武士的守护之下杀身成仁。
那一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临终前的千利休留下遗言说:人世七十,力因唏咄,吾之宝剑,祖佛共杀。
千利休,可以说是世界茶道史上第一个为信仰献身的人了,从那以后,日本茶道从未中断过它们的历史,在千利休的后代中,逐渐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和小路千家。
发展至今,日本茶道流派林立,形成了东方文化中特有的风采。
在世界茶文化史的长河中,绽放了自己最独特的精神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