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迅速获得知识的法宝,它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深刻地了解整个世界,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对我们人生的完善。而身心皆健应是人生的最佳状态,西汉文学家枚乘的名赋《七发》中那个楚太子,“久耽安乐”,致使“百病咸生”。假使他对物质享受有所节制,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疑惑,常把书看看,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哪里还会有“大命乃倾”的厄运。
要阅读各种成功人士的传记和自传。当我们阅读亨利?福特、林肯、爱迪生、卡耐基、华盛顿等人的故事时,要想不受感动是很困难的。我们以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这样我们就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提升。当我们见到他们的成功,也会告诉自己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英国着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是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法国杰出的文学家司汤达说:“读书使我在普遍的野蛮中有了恢复文明的感觉。”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我们权且将其所言之的“精神”,狭隘地理解为生理意义上的“精神”。那么,通过读书,我们总会辩证地汲取对养怡有益的教诲,常使胸中无块垒,性情豁达,神态怡然,再辅之以其他的手段,我们的身体自然会棒棒的。除书之外,报章杂志,对联碑帖,大凡有益于开阔胸襟,远离俗物,引人求宁静、生雅趣之读物,尽可捧来一饱眼福,一清神志。做个坦荡君子,愉愉快快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工作。书,既是我们的益友,也是我们的良医。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晚上回到家后,先不要忙着打开电视机,你可以在家里为自己辟出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上一段美妙的乐曲,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好好享受一下安静和温馨的感觉,听一听自己心灵的感觉。这时候,你的思想就放松了,心情就平静了。你的心灵不再受到欲望的困扰,你不再会担忧或有其他的烦恼。
有一种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正在泛滥,它在影响和削弱着我们的思考力,它的名字叫信息。每天每时每刻,这些随时由各处涌来的各种信息,把我们头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把我们的知识和理解力都挤了出去,使我们不能专心考虑当前的问题。
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要想逐一过目、处理所有信息,就得消耗你大部分的能量,无暇顾及工作、家务、爱好等。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导致行为反常。这种信息过剩难以处理的环境被称为“超负荷环境”。
人类善忘,书籍也许是科技方面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把荷马、柏拉图、狄更斯、马尔克斯等人的文字送到我们的书房和床边。自从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以来,死人也可以说话了,可以向千万人说话。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905年曾说:“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迪和发明,书籍是人类大部分知识的记录、催化剂和刺激品。”
那么书籍和信息的区别在那里呢?
“书有长久的价值”。当天的报纸可能会进垃圾桶,而当天买到的书籍却安然地立在我们的书架上。诗人庞德说:“文学是历久弥新的新闻。”书是载运知识的工具,越长久存在就越有价值,而信息传播则靠随时作废而愈益发达。
“书是积累的”。一位作家的新作问世使我们想去读他早期的作品,爱因斯坦的着作诱使我们去读牛顿、伽俐略、哥白尼的书。新知识补充旧知识,新信息代替旧信息,就好像是今天的报纸提醒我们昨天的报纸是如何的荒谬或不完善。
“书有焦点”。书报告我们关于某些事物的具体内容。图书馆是按照书的类型编目的,它有系统性,但报纸和广播则大部分只注意何时,而不注意何事,它们报道昨天以来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书建立传统”。书是建立文明的砖和瓦。我们在发掘古代名着之际充实了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写出更好的书,传给更多的人,更为深刻,更为长久。
当然,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需要信息。作为公民、消费者,我们需要信息。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更需要它,以求赶上时代而不落伍。
因此,问题不在于信息无用,而是在于信息发展太快了,使我们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信息使人上瘾,我们每天都渴望得到它,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
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便出现了一种追赶潮流的人叫“赶上时代的人”。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愚昧,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种人也许知道许多国家元首的私人怪僻,明星的行踪,产油国涨价的威胁,但如果涉及到知识的领域,谈及外交政策、经济、政治,他们却茫然无知。
10.“充电”就是给自己投资
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脑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将知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你的远大目标就会近在咫尺,你离成功就会只有一步之遥。
要想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基础不是一天就可以打好的,它需要一个艰辛的积累过程。“不积跬部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等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时,也就是你学有所成之时。
瓦尔特?司各脱爵士有一句名言:“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布隆迪先生时常愉快地回忆起这句话来。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这一名言同样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着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勤奋学习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自己掌握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
在信息社会,知识是要经常更新的,这十分重要。有的人掌握的知识的确很丰富,但也未免在自鸣得意的同时遇到不可救药的麻烦。我们必须知道,追求知识永远没有止境,只有我们不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和跟上社会的发展。
根据个人的发展方向。适时地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与检验中,完善自我,走向出色。学习,应当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你是一个精明的人,你就应当学会用时间为自己“投资”,为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上学是幸福的,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用担心生存的艰难,不用考虑下-步如何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总而言之,求学时期是最轻松的时光,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机,但是又想早一点离开学校,获得自由,而且自己还能挣钱花,因而上学时对“充电”的认识还是把握不住的。
在离开校园生活好多年之后,你或许有时还在惦念那段“充电”的日子,但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最现实的做法是不妨研究研究自己脚下的路该如何走。当然,要走好“路”,先要思考思考离开学校以后,如何进一步给自己“充电”。
“自主学习”是从学校里出来后,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而随着时代的步伐掌握原来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学习,是每天的任务,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旦一松懈,别人很快就会超过你,而你要“撵”不仅很辛苦,而且因为人家也在不断进步,以致你想赶超也几乎不可能。一个善于坚持不懈学习的人,即使底子较差,前途也一定是光明的。对于国家来说也如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国家,当然,国家的希望也在于国民能不断通过学习提高素质。
常听人抱怨:“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其实,这只是懒人的借口。不论你有多忙,一天中抽出点时间来学习,有百利而无一害。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究竟学什么呢?自主学习,就是自己给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本”。这里的“课本”并不是指现成的书籍,而是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来设计学习计划。一方面要把你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和目标作为选择“课程”的依据,从而确定“专业课程”。如果你将来想做企业老板,就要把经营管理和财务作为主要课程;如果你将来想成为专业技术主管,不仅要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锻炼自己做人的品质,以及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当作学习的目标,因为,这是“公共课”,而且是最关键的。
而我们的课堂在哪里?“课堂”就是社会,具体而言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你接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同事、下级还是领导,都是你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包括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图书馆铃声响了好几遍,管理员催促大家离馆。可是杨振宁专注于自己研究的资料,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就这样,他在图书馆里过了一夜。杨振宁非常珍惜时间,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的安排。长期的磨练,使他可以抓紧分分秒秒进行思考和演算。
中国古时候就有“头悬梁”、“锥刺骨”的传说,那是古代人激发大脑潜能的办法。现代人很少有人能下如此大的决心来激励自己。但是科学的使用大脑就可以使你的大脑发挥出超常的潜能。
第一,要确立远大的目标,有目标才会产生动力。
第二,要与你的惰性作斗争,不能让智慧总是沉睡。
第三,发扬吃苦精神,刺激潜能发挥。
第四,要与更高更强的目标比较,常言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吓就会刺激你的潜能爆发出来。
你要知道,人脑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一般人只使用了人脑的极少的能量,还有极大的一部分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合理地利用。
如果我们能利用人脑的百分之十,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彻底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所有梦想。
知道你的大脑还有很大的开发天地,你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你就还有机会去实现你的梦想,只要你努力,你就会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