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特意请教他怎么看待我创建的父母教育平台。他说:“你提出的这个理念真的很好,现在社会很需要啊,特别是我们这个群体有很大的需求。”我当时对他说,我创建这个平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5年前看到了一个报道。记者在采访世界500强企业老板时问:“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你觉得什么对你最重要?”其中一位企业家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希望能陪伴我的孩子一起成长。”这个回答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深受启发-事业成功,弥补不了子女教育的失败。所以从那时起,我决定创建一个高质量的父母交流学习平台,也促使自己能不断地学习、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该创始人听了我的这番话后说:“你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以后会经常带着孩子参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亲子欢乐行加你们聚乐部的活动。”不久,他果然带着孩子参加了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组织的植树节亲子活动,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身教重于言教
很多父母对教育孩子非常上心,可他们即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孩子的行为习惯依然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只注意言教,没有注意身教的作用。
我国近代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孩子。
有一次,我在整理会员写的案例时,看到一位妈妈说她比较“狠”,会让自己的儿子做很多家务。于是我就对女儿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还是男孩子呢,都能做很多家务。你可是女生哦,女生一定要做家务。”谁知女儿说:“妈妈,你不是也是女生吗?你怎么不做家务呢?”瞧瞧,现在的孩子说话多么犀利,立马就这么回应我了。于是我向她解释:“妈妈因为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所以是奶奶和阿姨做家务,但是你还小,一定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从此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让女儿做家务,比如收拾一下碗筷、整理一下房间等。当然我也会尽可能地多做些家务,给孩子做好榜样。
“正人先正己”,在对孩子提要求前,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父母就不能满嘴脏字;教育孩子学习要专心,父母做事也应专心;教育孩子做事要认真仔细,家长就不能马马虎虎;教育孩子不打骂别人,父母就不能打骂孩子;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父母就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父母只给孩子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没有获得处理财富的能力,即使口袋再满,早晚有一天也会空空如也。为此,我提出了“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的理念,并开发了一系列课程。
5~12岁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定型,但已经对钱有了初步认识,希望获得属于自己的钱。
有一次灿灿去参加夏令营,带队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只能带200元钱。从夏令营回来后,灿灿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惊喜-她用100元钱给她的奶奶、爸爸、我、弟弟、小姨、小姨父、妹妹,还有她自己买了礼物。而剩下的100元钱她郑重地向我表示由她自己保管,我不能收回去。我听了她的话,不禁哑然失笑,但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财商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越早掌握如何使用金钱,就能越快地适应成年后的生活。所以当孩子对钱有了初步认识时,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财商。
培养孩子的财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用途;
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其学会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积蓄;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协助孩子拟订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认识货币,合理使用储蓄
财商教育应当生活化。也就是说,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实际的体验中学会理财技巧的奥妙,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金钱观念。
为了让灿灿和顶顶认识货币的价值及使用方法,我曾带着他们参加过一次某银行举办的“小小理财家”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领到一沓练钞币,用于“购买”物品。此外,主办方还为每个孩子开设了一个账户。我告诉他们:妈妈会把每年的压岁钱存在他俩各自的账户里。虽然账户里的钱由他们自己负责支配,但支配前必须要跟爸爸妈妈商量。通过这一活动,孩子对钱有了直观感受,对钱的价值大小有了形象的认识,并初步建立了储蓄意识。
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中国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就算再吃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以前我也是这么“爱”孩子的,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买更多的玩具、最好的衣服……总之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结果,孩子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撒泼打滚也要得到。
在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约束他们的占有欲。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之前,我与他们约定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能超过三件,并定下总金额的上限。在结账前,我还会让灿灿计算一下总金额是否超出了预算(那个时候灿灿已经在幼儿园学会了加减法),如果超出预算,他们要么放弃一样自己挑选的东西,要么换一个价格便宜一些的。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孩子开始在意金钱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乱花钱了。
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
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金钱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为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有一次,我带灿灿去必胜客吃饭,当时必胜客正在举办“多加一元钱献爱心”活动。我就跟灿灿说:“你看图片上的孩子多可怜,连饭都吃不饱,我们是不是可以捐一元钱给他们?”灿灿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了同情的表情,随后用力地点了点头。于是我给了她一元钱,让她给收银员。
当收银员接到灿灿递给他的钱时,不住地夸赞灿灿,还在她的衣服上贴了一张“爱心捐赠大使”的贴纸,我也配合着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当时她的心情美极了。
孩子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将真切地意识到很多同龄人无法像他们那样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呵护当中,即使只捐出很少的钱,也会对被捐赠者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意识到帮助他人获得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财商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速商”,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美国斯坦福大学对于成功的决定因素提出了一个公式:成功=20%IQ(智商)+40%EQ(情商)+40%SQ(速商)据统计,在所有儿童中,真正的高智商儿童仅占5%,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孩子都是智商平平的普通人。所以,父母要想使孩子脱颖而出,与其在提高孩子智商上费功夫,不如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速商上。
所谓“速商”(Speed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和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的指数,代表一个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对外界信息的摄取量和对外界事物变化的应变能力。“速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索戴克(E.L.Thorndike)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于1998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速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大脑运作效率,让人快速适应变化,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因素。加德纳教授甚至认为,在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情感因素也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速商”因素。也就是说,高速商的人比高智商或高情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我的经历是这一结论成立的有力证明。
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和妹妹去亲戚家做客,无意中拿起放在桌上的一份报纸,看到报纸上登出的一则房产交易会广告,于是当天就去了房产交易会现场。在那里我看上了一套非常不错的房子,回来后便对亲戚说:“这个房子不错,我想让我爸爸买。”亲戚却说:“以我对你爸爸的了解,他非常固执,肯定不会同意。”
我一回到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父亲说:“我参加了一场房产交易会,看上了××小区的一套房子。这套房子的面积有120平方米,总价才16万多元,而且首付只需20%。再加上建筑质量、地理位置都非常好(该小区属黄山第一代富人区),升值空间很大,非常值得买。爸爸,你能不能去看一看呀?”结果爸爸被我说动了,真的跟我去看了房子。去了一看,他也觉得房子很不错,于是就买了。很多人对我们家买那套房子很不以为然,觉得我们买贵了(当时黄山的房子均价只有800多元一平方米,而那套房子却要1000多元一平方米)。尽管当时我们家并不属于有钱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务员,我的工作虽然不错,也只是刚刚起步,但我认准了这套房子买了不会亏,就果断做出决定。果然不出我所料,等我们全家几年后离开黄山时,这套房子的出手价格是70万元,获利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反应的速度真的很重要。
在机会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能否抓住机会,还要看人的反应速度,所以培养孩子的速商真的很重要。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父母需要从小对其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此,父母应该适当放手,给孩子经历事情的机会和权利。
我从2011年开始做这方面的改变。但头两年因为没有有效的方法,我往往强势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却极其抵触,搞得双方都疲累不堪。通过学习和摸索,我渐渐意识到:家庭沟通不能仅用语言,还需要非语言的交流工具。
齐大辉教授是我的老师。他传授给我一个秘诀,就是与孩子制定“家庭公约”。他说:“家庭公约,就是跟孩子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制定家庭公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约定中要写明父母与孩子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
为了防止孩子对“家庭公约”产生误解,在制定“公约”之前,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全家人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平等的氛围,意识到“家庭公约”不是父母管自己的工具,而是全家人都要履行的规则。
使用积极的语言,也就是“要怎么样”而非“不要怎么样”,否则孩子会抵触。
“家庭公约”的条数不要过多,用孩子的年龄减去1(或2)即可,比如孩子4岁,“公约”就设定为3条或2条。否则孩子很难遵守。
让孩子明白,如果他遵守“家庭公约”,就可以获得某些权利;如果违反“家庭公约”,他就会失去某些权利。
“家庭公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条“公约”已经形成习惯,便可以更换。
写上执行人、监督人。为了配合“家庭公约”的实施,父母还可以制作一张“家庭荣誉榜”,以星期为阶段,将家庭成员遵守“公约”的情况每天罗列下来,并按照执行情况及时给予奖惩。
“家庭公约”要想有效,首先贵在坚持;只有这样,父母和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要循序渐进,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对孩子提特别多的要求。我在一开始做的时候,希望孩子把所列条目一下子都做到,后来发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策略,最初只定一两条,完成一条打一个“√”,再给朵小红花,让孩子每天都能获得成就感,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再次,注重过程评价,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做到有效点评,而不是只是夸他“你真棒”“你真不错”“你有进步”。
最后,和孩子一起将每天要做的事制成日程表,约定哪段时间该做哪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