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转身向外跑去。
女孩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闻到香喷喷的面条,她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一边直勾勾地盯着面条,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很快,老婆婆端来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女孩满怀感激地端起碗就吃,可刚吃了几口,眼泪忽然掉下来,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您,”女孩忙擦干泪水,对老婆婆说,“我们并不认识,您还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面条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就因为我跟她吵架,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能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面条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的妈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饭,你怎么能不感激她呢?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想了一会儿,女孩匆匆吃完面条,再一次感谢老婆婆后,就开始往家走。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这时她的眼泪又掉了下来。的确,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陌生人的帮助而感激涕零,却忽略了父母给予我们的细小琐碎而又无微不至的关怀。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父母只能提供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其中也无不倾注了父母的舐犊之情。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懂得这些,孩子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才能理解父母。
帮助孩子克服成长的烦恼
孩子的心灵有时是很脆弱的,当他们的美好愿望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就会有烦恼。当孩子遇到烦恼时,父母如果不及时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这些烦恼轻者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所以,及时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各种烦恼,是父母的职责。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多与孩子接触、沟通,在家庭中营造民主氛围,让孩子有机会发表意见,参与家庭讨论。这样,当孩子有烦恼时,他才乐于讲给父母听,寻求父母的帮助。
其次,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每天留出一段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当孩子烦恼时,告诉孩子有了烦恼不要闷在心里,要学会倾诉,因为长时间的烦恼会产生紧张、悔恨、绝望等负面情绪。如果倾诉还是不管用,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放松精神、冲淡烦恼。比如看书、做室外运动、听音乐、洗热水澡等。
带着孩子去旅行
视野决定高度。带着孩子去旅行,是扩大孩子视野、增长孩子见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父母对孩子实施现场教育的最好时机,也是增强亲子关系的绝佳方法。
我先生在泰康工作。有一次他被邀请去温州演讲,那时灿灿正好放暑假,所以他就带着灿灿一起去了。回来之后,先生高兴地跟我说:“通过这次旅行,我发现了孩子的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演讲结束后,我买了一张温州市的旅游路线图,给她指点了一下各个景点。结果游览了这些景点后,灿灿非常全面地总结了每个景点的特色。
“还有,通过这次出行,我发现灿灿很会关心人。那天演讲结束后,为了带灿灿出去玩,我就没有吃晚饭。(灿灿在他爸爸演讲的时候已经吃饱了。)灿灿知道我没有吃饭,路上一个劲地要我先找个饭店吃饭再去玩。当时我真是感到无比幸福,很享受女儿关心我的那种感觉。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此话不假。
“第三件事情是我发现孩子平时在家干事总是磨磨蹭蹭,老让人催促,可是启程当天由于飞机起飞时间特别早,她五点多钟就起床了,而且在头一天就准备好了自己要带的行李,没有让大人帮忙,这一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
“我还发现她从不占小便宜。去海边玩的时候,当地的陪同人员想给她买东西,她一律不要。后来我问她原因,她说:‘我跟这些叔叔阿姨都不认识,所以不能要他们的东西。’”
这次旅行虽然是我先生第一次在工作之余带着女儿去旅行,但我觉得,这次旅行使孩子的心智获得了成长。
外面的世界比任何绘本都生动形象,所以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带着孩子周游世界。如果条件不允许,即使只是去郊区踏青、去动物园玩也是挺好的。只要孩子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就可以开阔视野。孩子的视野越开阔,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多元化,内心也就更包容。
在旅行过程中,多让孩子做事、给孩子授权,孩子的动手能力、责任感会得到很大提升,甚至会给父母带来惊喜-孩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
那次灿灿跟爸爸去温州玩。在回来的头一天晚上,她爸爸特地跟她说“闹钟一响,你就把爸爸喊醒”。其实先生当时是担心孩子不愿意早起,就想了这个法子以激起她的责任感,结果孩子果真一听到闹钟就爬了起来,还立刻喊“爸爸起床了”。
以前出门,孩子的东西都是我和先生拿,可是当我经常在机场看到外国人的孩子都是一个人拉一个行李箱后,我也给两孩子自己拉行李个孩子一人买了一个行李箱。这样每次远行前,孩子们都需要自己准备行李,路上也是自己拉行李。就我的经验来看,父母多让孩子做事,反而能激起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这样他就会更积极地与父母合作,耍小脾气的概率也降低了许多。
为了帮助父母做好亲子旅行,我特意制订了一份亲子旅行攻略。
早做规划,提早预定,不要临时一拍脑袋就出门。
项目选择,全家参与。
行程尽量做到少而精,以便进行深度体验。很多人出门旅游时喜欢选择欧洲N国游。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去那么多国家,只能是疲于奔命,意义并不大。所以我建议父母带孩子一起出行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让孩子能够深度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艺术文化。
交通要细,日程要粗。这两点要提前做好规划,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
体验文化,品味生活。旅行一定要有品质,要让孩子感受到旅行带来了乐趣,让孩子懂得一些好的生活方式。
各司其职,总结分享。我的好朋友成校长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她们一大家子(成校长的父母、两个孩子以及她哥哥的两个孩子)一起出门旅行前会开个沟通会,进行分工。比如,她家老大负责照顾两个老人,她家老二负责带弟弟妹妹,而她就做总管,负责住宿、吃饭、行程安排等事宜。此外,每天的游览结束后,他们都要开个小总结会,交流当天的旅游心得;等整个行程结束时,还要做一个详细的大总结。这样下来,出行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快速获得成长。
慢养,让孩子赢在终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不要因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对孩子拔苗助长,那样只会得不偿失。
卡耐基培训的主讲人、台湾著名培训师黑幼龙曾提出“慢养”理念。他认为,只有慢养,才可以让孩子赢在终点。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
慢养并不是让父母不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孩子时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
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人的一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只要孩子没有跑错方向,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竞争,呈现出最好的自己。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最后带来的不是成长快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或者跑反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拐点,都有成为第一的机会。前文我跟大家提到的几位高考状元,他们也不是最初就很优秀。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定要有慢养的意识,不要太焦虑,拼着命想让孩子上兴趣班,逼着孩子上名校。否则,孩子即使多才多艺,也无法从这些“爱好”中获得快乐。
“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父母反而把孩子的兴趣给扼杀了。”为此,时代小学的高校长讲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我说“不学”,于是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现在一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很有数学天分,就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还拿到了国家级大奖。
与高校长所举的例子相反,浙江的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当他们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省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发表感言,其中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在孩子3岁之前,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启迪。为此游戏和玩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父母要让孩子多看、多问,要多抱孩子、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充满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不管是身体、语言,还是认知能力、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需要时间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等。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所以,父母必须要耐心等待,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