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的企业可以与众不同
20898700000007

第7章 五载点滴可为镜,内省借鉴图超越(7)

一曰智及仁守。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大意是说,聪明才智可以得到的,如果不能用仁德保持它,就是得到也定会失去。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举凡企业的成功,必定缺少不了企业家超越同侪、卓越非凡的商业智慧,如远见未来的洞察力、果敢决绝的行动力、知人善任的领导力、敢于胜利的信念力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因素,才成就了一个企业创业的成功。但创业与守业毕竟不同,今天的兴盛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繁荣。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个问题, 则难逃“其兴也勃焉, 衰也忽焉”的命运。唯有“仁守”才能让“智及”的不致失去,“仁守”也正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正道。我们这里所理解的“仁”即“仁兼众德”,不外乎告诫我们要秉承社会公义、倡行社会公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以立世、兼爱众生,等等。唯有此,企业才不至于因一时之利欲而偏离了社会正德正道,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不致因时间的变迁被社会所抛弃。

二曰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说, 君子就是能够包容,能够与别人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小人不是,如果跟自己想法一样,能够符合自己,他就高兴,反之,他就不高兴,很难与人相处。因为路径的选择不同,导致结果的山高水低便自见分晓。放之企业层面,可以引申为两层意思:一是如果企业没有兼容并蓄的合作共赢意识,仅依赖自己的单打独斗、逞强好胜,则难成大气候;二是如果企业不追求差异化的独特竞争能力,而只是附和随大流,结果会因同质化而被时间的洪流所吞没。

大道至简。唯愿先哲精辟入理的谆谆教诲穿越2500多年的时空能给我们现今的企业同道们以启迪!

《卓越管理》2009年5月

今天,你无所遁形!

——浅谈透明化时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时下,有一本名为《赤裸的公司》的书在企业界非常流行。这本由美国着名畅销书作家泰普斯科特和翟科尔合着的着作主要阐述了企业在透明化时代已然到来的今天,如何通过推动内部的企业变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被时代抛弃。

我们所处的时代为什么变得如此透明,以至于让我们的企业无处遁形,赤裸裸地置身于所有利益相关者面前,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通讯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距离消失、屏障消弭。科技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又要求我们的行为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被巨大的时代洪流裹挟向前,作为渺小个体的我们,只能选择顺势而为!

由于被更多关注,被股东、顾客、雇员、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端详,企业又当如何应对?

诚信为先。“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企业必须确立诚信经营的律条,并且应把这一戒律置于所有企业规则之上。这并不是因为企业出于对法律法规的畏惧,也不是仅仅受纯粹道德力量的驱动,只从维护企业自身经济利益这一最底线进行考量,也应该做出这一聪明的选择。因为诚信,你就不怕在阳光底下自信地行走,可能这时企业收获最多的应该是赞许的目光。

主动开放。企业相对而言是一个自闭的系统,外人不得偷窥,但时过境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达,别人想知道的,你躲也躲不开。主动开放,向关心你的人甚至对你怀有敌意的人坦陈企业最真实的情况,不光可以为企业赢得主动,获得理解,同时也是对企业内部员工的一种鞭策,激励他们做得更好,在世人面前为企业也为自己赢得更多骄傲。

但仅有上述两条是不够的,在透明化的时代,企业还应学会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守住核心商业机密。因为透明,就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而企业赖以立世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部分就增加了被偷窥甚至被窃取的可能性,所以你必须防患于未然,建立起一套牢不可破的防范机制,以防因自己的漠然或重视不够而痛失圭臬,追悔莫及。

提升危机公关能力。由于被更多注视,企业出错被放大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而危机公关能力的缺失恰恰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提升危机公关能力,必须成为企业尤其是企业决策者们慎重对待的问题。

因透明而变得阳光起来!与企业一起迎接透明化时代的到来。

《卓越管理》2009年6月

企业再出发,能否跟上经济轮回的节拍?

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

借用一句托尔斯泰的句式,来试图廓清企业之所以拥有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所在。

商业模式和人在企业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基本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商业模式的确立一定是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的,涵盖了企业的战略以及为实现战略目的所设计出来的所有战术动作。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的商业模式没有对错之分。人在企业组织中的行为则导致了对既定商业模式执行结果的不同。企业人行为可以用两对词组来基本概括:主动和被动,创造与保守。企业人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企业激励机制的好坏和对企业认同感的高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们列入企业文化的范畴之中,也可以表述为企业文化的优劣是导致企业到底能走多远的主要原因。

外部环境的突变是拷问企业上述两个因素优劣的最好的试金石。

而从2008年肇始蔓延至今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就是眼下最有说服力的一个鲜活例证。幸运的是,中国是迄今为止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经济体之一,更为可喜的是,由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力,从2009年二季度起,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的良好迹象。毕竟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余波未了,现在还难以对其给中国企业具体带来了怎样的打击和创伤下一个定论,但单从一些现象而言也可以为本文的立论提供一些佐证。

正如大潮退去,我们才发现究竟是谁在裸泳一样,金融危机截至目前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已经使相当数量的企业告别了历史舞台,让人不胜唏嘘。但本文立意关注的重点是那些冲而不垮却又饱受打击的企业群体。环境的突变让经济呈现出了其原本的周期性运行规律,企业能否跟上经济轮回的节拍?踩准鼓点,给企业再出发找到一个最合理的支撑,是上述历经劫难的企业群体必须审慎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是要回到本文开始就提到的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两个命题。商业模式虽没有对错之分,但绝对有高明与平庸之别,高明就表现在不能抱残守缺、一成不变,而应顺势而为、适时改变。外部环境的无情改变真正暴露出了企业的短板甚至命门所在,企业虽侥幸逃过一劫,但若不正视问题并做出调整,下一次可能就很难被幸运光顾。人在企业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在危机过后也必须做出检视。那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远低于社会交易成本;反之,一个僵化的、毫无生气的企业则一定呈现出内部交易成本远高于社会交易成本。孰优孰劣,一览无余。如何促使企业人行为方式的真正改变,是考量企业决策层智慧的关键所在。

经济的阴霾已过,和风又起,经艰险而不折一定会赋予我们企业更多的财富。调试好,再出发,跟上经济再次勃兴的节律,再次拥抱更加美好的经济春天,一定是企业人共同的期待!

《卓越管理》2009年7月

像乔布斯一样思考

“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是苹果电脑一句很有名的广告词,也是苹果掌门人乔布斯传奇人生的真实写照。《福布斯》甚至认为他比比尔·盖茨更杰出,“因为他最先实现了电脑个人化,改变了我们对音乐和电影、电话以及电脑的认识,他的崇拜者之多甚至可以和托马斯·爱迪生相提并论”。另类思考造就了乔布斯英雄般的人生和苹果帝国的辉煌。让我们沿着他思考的轨迹去领悟品牌缔造与一飞冲天之道吧。

把用户变成信徒。乔布斯在他20岁那年创造了苹果品牌——那个被咬掉一口的苹果——颠覆、开始、智慧、抛弃……但诱人。自此,他创立了一个宗教,一个关于流行的宗教,这个流行的元素背后隐藏着个性、酷、时尚。拥有苹果产品,便意味着你就是见多识广、出类拔萃的精英中的一员。这种高度识别感的“身份文化”让原本是“上帝”的用户变成了苹果的“信徒”,而乔布斯则是众所拥趸的教主。乔布斯维系教徒们狂热追捧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让苹果产品小众且金贵,拥有它你将获得超乎寻常的完美体验。

把标准视为草芥。乔布斯傲慢、孤僻、暴躁、一意孤行、唯我独尊——一切陈规旧习在他的眼里都被视作无物。他受不了各种各样的约束,包括标准。乔布斯永远坚持在为自己的苹果立法,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制造自己的标准。在他酝酿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永远没有B计划。在他看来,一旦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了备选方案,就意味着留下了退路,就不可能将最好的创意、技术、设计倾注到一款产品上。而事实上,iPod、iPhone等产品无不是如此产生的。恰恰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让苹果家族的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巨大成功。

敢于放弃才能活得更好。有人曾经问乔布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只有一款手机,而不像其他手机厂商一样提供众多型号?”乔布斯这样回答:“据我所知,Babe Ruth(美国职业棒球传奇球星贝比·鲁斯)只会打一种全垒打,他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打而已。”无独有偶,最早设计出来的iPod在硬件上有支持收听广播和录音的功能,但最终没有被采用,因为乔布斯害怕iPod的功能会因此而复杂。敢于放弃当然源于乔布斯足够的自信,这种自信又来自于他对产品简约、纯粹信念的一贯追求,而繁复恰恰是其他厂商永远也走不出来的迷局。这无疑就给了苹果鹤立鸡群的机会。

最后,让我们倾听一下乔布斯的心声:“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独立思考,相信直觉——这大概就是乔布斯想要告诉我们的全部,但愿这句话能直抵你们的心灵——立志于塑造卓越品牌的本土企业家们!

《卓越管理》2009年8月

革故鼎新迎来盛世华年

六十年,一甲子。

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举国同庆,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自信、从容、幸福感充溢心间,同样也谦逊、崇尚和谐、与人为善,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少煎熬与苦难,任人宰割、积贫积弱的历史随着六十年前新中国的成立才真正变得一去不复返。

六十年一路走来,我们也曾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所幸我们能及时纠错,以史为鉴,终于走进了扬眉吐气、前途坦荡的广阔新天。抚今追昔,回顾六十年来我们的经济体制曾有过哪些变迁,对我们每个人的经济生活产生过哪些深刻的影响,在反思中接受启迪,在教益中更好发展,以此勉励企业同道珍惜现在,不断创新进取,在祖国腾飞、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贡献出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建国伊始,不仅物质上高度匮乏、一穷二白,在对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的理解上也是一片空白,照搬苏联模式成了唯一选择。在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后,通过“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农业、改造手工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100%计划经济体制。此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先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经济陷入彻底的混乱与倒退之中。但从本质上说,这个阶段仍是一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轫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让执政党开始重新认识究竟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更能适合中国国情:1979年,邓小平和陈云首次提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的概念;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相适应,分配制度也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特别是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报告提出,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进而强调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以改革开放30年之力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与此同时,我们每个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变革让国家和民族获得了新生,面向未来我们也更有了充分的信心和底气。在此,祝福伟大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卓越管理》2009年9月

突破边界 别有洞天

刚刚出炉的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两个美国人: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利弗·威廉森。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两个人都是制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者。而实际上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和经济发展的互相影响促进,到最后已经跨越经济学边界。

奥斯特罗姆教授的学术主要贡献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多中心治理、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民主制行政理论以及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理论等领域,她的理论在国际政治学界、行政学界以及经济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威廉森教授则被称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他使得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也使得企业理论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