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一个数面之交的商业合作者留下如此好的口碑,我想,菲利普·文和他的发乐发应自有其过人之处。
给别人打工——有心人学得满腹生意经
1989年,对于从中国上海来到墨尔本的菲利普·文而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因语言不通,他在国内做工程师的经历在澳大利亚派不上任何用场。为生计,他必须放下尊严,从最简单的体力活干起。
菲利普·文选择了到一家犹太人开的洋快餐店做洗碗工,这家快餐店的名字叫Falafel Kitchen(以下简称FK)。菲利普·文感慨地对记者说:“我做梦也未想到,我有朝一日会成为这个名字的拥有者。”
敬业是菲利普·文一贯的做事准则,他暗暗告诫自己:洗碗也一定要比别人洗得干净。因为他从心底非常看重这个新的开始,并没有觉得这份整日在厨房里与油污打交道、高度重复机械的工作有多么卑微和不可忍受。
一段日子以后,犹太老板渐渐发现了菲利普·文的特点:做事一丝不苟。于是给他调换了工作,让他送外卖。这份工作不仅要求责任心强,而且一定要按客户的要求准时送达。在菲利普·文的印象中自己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自然顾客对他也是好评如潮,为FK赢得了许多回头客。
菲利普·文在看似极其低微的工作中为自己赢得了肯定和尊重,不久他又被调至餐馆前厅负责顾客接待工作。这给了他全面了解顾客需求的机会。他提出的一些诸如食品口味调整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也及时被老板采纳,FK经营得红红火火,这其中也有他的贡献。这让他觉得无限欣慰。
1991年,FK在墨尔本市中心Shopping Centre(购物中心)开了第一家分店。菲利普·文因表现优异,被委任为这家新店的经理。其实在这家新店筹建的过程中,菲利普·文也参与了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诸如商圈、客流量等一些他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名词开始被他熟悉和掌握。他像一名谦逊的学生,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商业领域各方面的新知识。
从一名打工者被擢升为一名经营管理者,与其说是对他以往工作的肯定,毋宁说是对他一次全新的考验。信任恰恰意味着责任,菲利普·文一方面把从总店学到的经营管理知识进行充分施展,另一方面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向其他做得出色的同行业者学习。
FK新店在菲利普·文的用心经营下,生意越来越兴旺,而这时的FK总店却因老板忙于其他生意无暇兼顾而每况愈下。
此时的菲利普·文已尝试过快餐店几乎所有的工种,又正在经历着独自担纲经营管理者的历练,一次绝佳的人生际遇正悄然向他走来。
为自己打工——用意志和血汗铸就事业基座
犹太老板有意将FK生意售出,消息传出后,虽有前来接洽的人,但他均不为所动。其实他心中早已有接管自己生意的合适人选,那便是菲利普·文。两年多的观察,他已充分相信菲利普·文的人品和经营能力,相信自己创下的这块牌子在菲利普·文的手中能做大做强。
菲利普·文了解到老板属意让自己接手FK,先是兴奋但随即又表示自己付不出这份钱。老板告诉他:“这不成问题,钱只当是先借给你,等以后挣够了再还给我。”就这样,1992年,FK新店作价近10万元过户到菲利普·文名下,菲利普·文一开始也仅向老板交了自己仅有的5000元钱,剩下的款项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全部还清。接着到了1994年,FK的总店也以同样的方式作价20余万元转给菲利普·文,协议两年付清全部款项。至1996年底,菲利普·文如约还清了全部欠款,他成了FK名副其实的老板。
在这看似极其平常的商业交易背后,菲利普·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毕竟这20多万元对并无经济基础的他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回首从1994年至1996年两年多的经历,菲利普·文说:“我完全是靠意志和血汗一步步硬挺过来的。”
与先前给别人打工有时间规定不同,当时为自己打工的菲利普·文只能靠超长时间和超负荷的工作去积攒偿债的钱。因为他雇不起太多的帮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历亲为。菲利普·文对记者说,两年多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周工作时间都平均在90个小时以上,有时人累到几乎虚脱,只是靠意志维持着。那种对不久的未来真正拥有自己事业的憧憬激励着他熬过了一次次生理上所能承受的极限。
菲利普·文回忆说,有好几次他在打理完店里的生意深夜回家时,开着车就能睡着,有一回险些酿成车祸,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但有一次因过度疲劳而导致的事故却给他留下了血的记忆。1994年的一天夜里,紧张忙碌了一天的菲利普·文为给第二天的生意做准备,咬紧牙关继续留在厨房帮工,体力的严重透支让他极度疲惫,一分神将右手无名指伸进了绞肉机,当时血流如注。虽经及时救治手指没有落下残疾,但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疤痕。
菲利普·文的艰辛创业史也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但他那段拼命三郎式的打拼经历至今听起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菲利普·文极其珍视用血汗拼来的这份基业,虽成了FK名至实归的老板,也偿清了巨额的债务,但他仍不敢有半点懈怠。当然餐饮行业竞争的激烈性也容不得他有丝毫闪失。从1996年起,FK一步步走向了成熟,成了墨尔本餐饮业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在构筑自己事业基础的同时,菲利普·文也并未落下学业。1996年他获得了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又取得斯文本科技大学(Swinbo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BA学位。
1998年,随着上海同乡、多年好友刘亦先生加盟FK,菲利普·文更觉如虎添翼,开始向事业更高的阶段迈进。
请别人为自己打工——让FK遍布全澳乃至华夏
随着时间的推移,FK在菲利普·文手中已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这主要体现在经营食品种类上,将原先以炭烧鸡为代表的肉食类产品转变为以沙拉、甜品、鲜榨果汁为主的果蔬类产品,以迎合顾客对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广泛的需求。
在经营模式上,逐步放弃了自营,转向以加盟连锁为主。这一模式得以成功改变,始自于Kevin Bugeja先生的加盟。Kevin原为澳大利亚最大包装连锁集团Franclvise Developments总经理。2004年,为使FK获得更快发展,菲利普·文与合伙人刘亦先生商量后,决定高薪聘请高水准职业经理人加盟,随后Kevin被聘为FK常务总经理。
2004年,FK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年内新增5家连锁加盟店,使FK在墨尔本市的数量增至10家。他们对加盟者提供近乎保姆式的管理服务,针对店面设计、装修、设备、产品提供、促销推广、员工训练、执行制度的完善、财务报表的审核等各个方面提供规范、统一化的服务。即使加盟者以前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在他们的帮助下也能完成创业的梦想。菲利普·文说,FK虽属于小生意,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却是向一流的国际大型餐饮连锁机构看齐。其运营模式和普通的餐饮小店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集中供货,每家加盟店卖出的产品是一样的,这样质量就得到了完全控制;二是统一做市场推广工作,包括媒体宣传组合均是一个口径面对消费者;三是通过和其他公司的联营,充分分享社会网络带来的促销宣传放大效应。
随着加盟店的激增,FK以前那种小厨房式的供货经营方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2005年初菲利普·文与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他们为FK专门进行前期食品加工制作服务,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工业化供货方式的形成使FK的服务系统一下子可以扩展到全澳。按照公司新的发展规划,2005年内FK计划在全澳新增40家加盟连锁店,其中准备在昆士兰省设立20家,在西澳和南澳各设10家。到年底FK将被打造成为澳大利亚餐饮行业的航母。
不仅如此,FK还着手进军中国市场,他们已与上海某大型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在2006年率先在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建成FK旗舰店,之后,将FK加盟连锁业务推向全中国市场。
菲利普·文深知,要实现这些宏伟的愿景最不能或缺的是人才。虽然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引进了像Kevin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加盟,但作为公司支撑的中层团队仍急待扩充。下一步网罗更多的专业人才加盟FK也便成了他案头的首要之选。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可但凡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从打工者一步一个台阶做起来的菲利普·文与16年前的境况已有了天壤之别,但他克勤克俭、严谨务实的做事风格却一以贯之地保留了下来。正是基于这一点,面对未来,他和他旗下的FK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走得更远!
《大洋时报》2005年2月
医学与艺术齐飞 仁智共博爱一色
——记亚太地区着名心脏介入学专家林延龄教授
空灵,唯美。
残荷、暮鸦、流云、雨人……这些纯粹简约且意味隽永的意象纷至沓来,直至你的视觉与灵魂。
《东西看》(Eastern Eye Western Light)—— 一本美轮美奂的艺术摄影集,让记者陶醉其中,不忍释手。它的作者是蜚声亚太地区的着名心脏介入学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西区医院心血管治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林延龄教授。他同时也是声名赫赫的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院士。
这本摄影集里的每一帧作品均配有传神的题记,或录自中国古诗,或源自《圣经》。中文题记一律是飘逸、娟美的小楷,皆是林先生的手书,足见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里的功底与造诣。
作品如其人,无意间传递出了林延龄教授兼容东西方文化的思想传承。
艺术是林先生的第二生命,他在摄影、绘画、书法、音乐等诸多领域均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为其毕生从事的医学领域,他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为推动亚太地区心脏介入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艺术与医学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完美地呈现,足令人叹服。不仅如此,他在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中所秉承的东方医学中的仁智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博爱精神更是贯穿始终,更凸显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南艺13岁的毕业生
林延龄1948年1月出生于新加坡,他在家中6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父母均是福建人。
林延龄自幼聪慧过人,却不幸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学琴、练习书法与绘画,他都表现出了比同龄孩子更高的悟性。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在艺术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心灵的无限自由完全替代了他因身体缺憾带来的行动上的不自由。
林延龄6岁时参加一次在印度举办的国际儿童绘画比赛并获奖,于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大画家成为他儿时的梦想。父母发现他在绘画方面独特的天分,便为他报读南洋艺术学院的前身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林延龄只有11岁,正在公立小学读书。因他年纪太小,校方一开始只收他做学徒,6个月后他被破格录取。于是林延龄上午学习正课,下午专修美术。两年后,13岁的林延龄获得了南艺的美术专业文凭,成为这所学校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毕业生。
弃艺学医——因为父亲的缘故
天有不测风云。1965年,在银行工作的林延龄的父亲林琨耀突然发病住院。当时他正在新加坡公教中学就读,恰逢高中毕业前夕。由于当时林延龄的两个哥哥均在国外读书,他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整整三个月,他每天陪着母亲去医院照顾父亲。他目睹着无助的父亲被病痛无情地折磨。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医生的医术和医德水准也不敢让人恭维。
三个月后,43岁的父亲撒手人寰。悲痛之余,林延龄暗下决心,要当一名比医治父亲的医生们更好的医生,去解除那些像父亲一样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们的痛苦。他把未来当一名艺术家的梦想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
林延龄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为了纪念英年早逝的丈夫,给孩子们一个对父亲永远的怀念,她把亲友们吊唁送来的礼金加上从本来就拮据的家中拿出来的一部分钱凑足3000元,在林延龄就读的公教中学设立了“林琨耀奖学金”,以奖励每年学习最优异的毕业生。1967年,也即第二届“林琨耀奖学金”的得主是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母亲为李显龙颁发奖章的照片,林延龄一直珍藏在身边。父辈间那种真挚纯朴的爱和母亲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的心灵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蒙纳士到哈佛
1966年,林延龄因成绩优异获得哥伦坡奖学金,负笈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着名学府蒙纳士大学学习医学专业。1969年和1972年他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分别获得外科和内科学士学位,之后他又在蒙纳士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81年,林延龄飞赴美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核子心脏学,其研究成果“定量铊”方法受到全世界心脏学专家的公认和广泛使用。
1982年,林延龄自哈佛学成回澳,开始组建墨尔本博士山医院(BoxHill Hospital)心血管部。其间,他率先将世界上治疗冠心病的经皮冠脉成形术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成为澳大利亚心脏介入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声誉鹊起。
1997年,基于他对心脏病医学和教育的卓越贡献,林延龄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澳大利亚国家勋章,成为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的华人之一。
反哺新加坡
虽身在澳大利亚,但林延龄对自己出生地——新加坡的医疗事业的发展也非常关注。1998年,新加坡政府力邀他回国组建心脏中心时,他毅然辞去了在博士山医院的职务,欣然接受了邀请。
林延龄将核子心脏学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带回新加坡,并出任由他筹建的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总监。看着许多心脏病患者经他的治疗走向了新生,林延龄觉得无限宽慰,若是九泉之下的父亲有知,一定也会对他的选择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