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之君子,未必君子;
世之小人,未必小人。
【译文】
世上的君子,本质上未必是君子;
世上的小人,本质上未必是小人。
【汇评】
《淮南子》云:“游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争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体有所痛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者,有所余也。”故世治则小人守正,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奸,而刑不能禁也。故《庄子》曰:“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智行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时势使然。”
【译注】
《淮南子》说:“在水里游泳的人不能拯救溺水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手足抽不出空来救别人;在火灾中被烧伤的人不能救火,因为他自己的烧伤疼得厉害;在树林子中没有卖木柴的,在湖上没有卖鱼的,因为没有人缺少这种东西。”所以太平盛世,道德卑下的小人也会奉公守法,不义之财诱惑不了他;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品格高尚的君子也会干坏事,法律也禁止不住他。所以《庄子》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聪明;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显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愚笨了。这都是时事造成的。”
【原文】
仁者见之谓之仁;
智者见之谓之智。
【译文】
同一件事,仁爱的人见了以为体现了仁爱;
同一件事,智慧的人见了以为体现了智慧。
【汇评】
事有定体,人无定见,见仁见智,存乎一心。见仁见智尚好,见丑见恶何如?当行己所见,而不责人言。
【译注】
事物有一定之体,而人却没有一定的见解,从中看见什么,原因只在人心。看见仁爱和智慧还好,要是只看见丑和恶又当如何呢?所以君子只应当按照自己的见解办事,而不必要求别人说好话。
【原文】
同利相救;
同情相成;
同恶相助;
同好相趋。
【译文】
共同的利益,使人互相救援;
共同的情志,使人互相成全;
共同的疾恶,使人互相协助;
共同的爱好,使人互相亲近。
【原文】
同舟而济,皆同其利;
同舟而败,皆同其害。
【译文】
同船渡河的人,得到共同的便利;
同船沉没的人,遭到共同的灾难。
【原文】
以利合者,利尽而情变;
以权合者,权移而交疏;
以色合者,色衰而爱绝。
【译文】
因利益结交的人,利益穷尽,情意就会变移;
因权力结交的人,权力转移,交谊就会疏远;
因色相结交的人,容貌衰败,恩爱就会断绝。
【原文】
三人行则损一人;
一人行则得其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行路,就会减少一人;
一个人单独行路,就会得到朋友。
【汇评】
人之相与,杂则疑而不专,故有所损也;人之相求,专则亲而无间,故能得其友也。二句所言,致一之道也。
【译注】
人与人的交往,对象多了就多疑而不会专一,所以有所减少;感情专一就亲密无间,所以能得到朋友。这两句话,说的是专心致一的道理。
【原文】
积羽可以沉舟;
群轻可以折轴;
众口可以铄金。
【译文】
羽毛加在一起,可以使船沉没;
轻物加在一起,可以压断车轴;
众言加在一起,可以销熔钢铁。
【原文】
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
【译文】
安置好自身,然后再去行动;
调节好心气,然后再去说话;
确定好交谊,然后再去求人。
【汇评】
此所谓立心有常也。君子修此三者,故动则必兴,言则必应,求则必予,而未尝或失也。不然,动必悖理而拂人之欲,言必无序而不足以感人,求必轻妄而启人之厌,众叛亲离,祸败立至矣。
【译注】
这就是所说的立心有常。君子修养这三个方面,行动必定成功,言论必定有回应,有求于人必定能够应援。不然的话,行动必然悖理而拂逆人心,言谈必然混乱而不能动人,所求必然轻妄而令人生厌,结果导致众叛亲离,灾祸和失败马上就会临头。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计不用筹策;
善行无辙迹;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译文】
善于为士的人,不露勇武;
善于战斗的人,不动怒气;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算具;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
善于建树的人,不会倾颓;
善于保全的人,不会失去。
【原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虎争牛,智者在旁。
【译文】
一鹬一蚌相争,不知将被渔翁一时并获;
螳螂伺机捕蝉,不知将被黄雀一时并获;
二虎争牛而斗,不知将被智者一时并获。
【汇评】
世人因利而忘危,一如鹬蚌、螳螂与虎也。黄雀身后尚有弹丸,不知渔翁、智者身后有弹丸否?
【译注】
世上的人昧于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自身的危险,正如鹬、蚌、螳螂和老虎。黄雀在窥伺螳螂时,身后还有人准备用弹丸打它,不知渔翁、智者身后有人伺机动手没有?
【原文】
事属暖昧,要想回护他,著不得一点攻讦的念头;
人属寒微,要思矜礼他,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气象。
【译文】
对待他人的隐私,要去委曲维护,而不应有半点声张指责之念;
对待贫贱的人物,须要礼遇尊重,而不应有一毫傲慢轻视之意。
【原文】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
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慎勿形言。
【译文】
一件事关系别人终身命运,即使是亲自看到和听到的,也不要开口;
一句话损伤自己长厚风度,即便是茶余酒后的笑谈中,也不可轻言。
【汇评】
结冤仇,招损害,伤阴骘,皆由于此。至谈闺门中丑恶尤触鬼神之怒,切戒!
【译注】
结冤仇,招祸害,损阴德,都是由于信口胡说。至于谈论男女关系的丑事,更能触犯鬼神发怒,惹来灾祸,千万戒止!
【原文】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知一团烈火,遇物即烧;
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知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译文】
严格管束这颗心,以便抵拒外物引诱,要知道欲望像一团烈火一样,遇物即烧;
努力宽下这颗心,以便对人以诚相待,须了解诚挚像一片春阳一样,无人不暖。
【原文】
待己,应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应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译文】
对待自己,应该从看似没有过失中检查出过失,这样不仅精进道德,而且能消弭祸患;
对待别人,应该从看似没有长处中寻找出长处,这样不仅增加宽厚,而且能化解仇怨。
【原文】
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丝毫放宽,试思己当其局,未必能效彼万一;
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未必能安意顺承。
【译文】
事后来议论他人得失,吹毛求疵,搜污索垢,丝毫不肯放宽,试想你自己处于他的位置,可能未必取得他人的成绩;
旁观而妄评他人短长,抉隐摘微,横加指责,不留一点余地,试想你自己居于他的位置,可能未必做到他人的虚心。
【汇评】
先哲云:“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者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译注】
古时的哲人说:“事后评论人,局外评论人,是求学者的大毛病。”事后评论人,常常把聪明人说得极为愚蠢;局外评论人,常常把难事说得极为容易。这两者都是从不忠厚、不宽恕产生的。
【原文】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译文】
遇到事情,只需要镇定从容,即使事情纷乱如麻,最终也能料理就绪;
对待他人,只需要毫不伪诈,纵然对方狡黠如鬼,最终也会献出诚心。
【原文】
公生明;
诚生明;
从容生明。
【译文】
为人公正,看问题就全面中正;
内心诚一,看问题就明澈真切;
态度从容,看问题就深刻中肯。
【汇评】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舍是无明道矣!
【译注】
“公生明”,是因为不为私欲所蒙蔽;“诚生明”,是因为不掺杂虚妄的成分;“从容生明”,是因为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丢弃了这三者,就无法明白地看问题了。
【原文】
事不由我做,成败听之;
物非己所须,得失任之。
【译文】
事情不由我来做,成败听其自然;
物品不属我必须,得失且由它去。
【原文】
得不为荣,失不为辱,天所赋者,因而勿舍;
成不足喜,败不足忧,命之所招,忍心耐守。
【译文】
富贵,得到谈不上光荣,失去谈不上耻辱,只有天赋之性,定要保全不失;
事业,成功不值得欢喜,失败不值得忧虑,只要命中注定,就要忍耐承受。
【原文】
欲求无愧身心,尽吾分内事;
要思明识大体,为吾所当为。
【译文】
若想无愧于心,就要尽到自己本分;
做到明识大体,就要做好当做之事。
【原文】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
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译文】
别人性情刚强,我用柔和去化解他;
别人好用权术,我用诚恳去感化他;
别人意气用事,我用道理去说服他。
【原文】
柔能制刚,遇赤子而贲育失其勇;
讷能屈辩,逢喑者而仪秦拙于词。
【译文】
柔弱能战胜刚强,遇上初生婴儿,连孟贲夏育这样的勇士,都勇武尽丧;
口讷能制服巧辩,碰到聋哑的人,连苏秦张仪这样的辩才,也口拙辞穷。
【原文】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
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译文】
谦虚,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过分谦虚的人,往往心怀诡诈;
缄默,是美好的行为,然而过于缄默的人,常常内藏奸邪。
【汇评】
谦不中礼,所损甚多,若能从“礼”字中求一“中”字,则过与不及皆非也。
鹰立如睡,虎行如病,乃是它攫人噬人的手段,奸恶之辈,多行此态,不可不知。
【译注】
谦虚但不合于礼法,损害很多,如果能从礼法中确定无过不及的“中”作尺度,那么凡不符合的就都是非礼的了。
鹰隼站立不动,好像睡着了,老虎行路好像生了病,但这恰恰是它害人吃人的一种手段,奸恶的人,往往也采取这种诡计,我们不能不察知。
【原文】
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虽有孝子,不奉无恩之亲。
【译文】
父亲虽然慈爱,却不疼爱没有利益的儿子;
儿子虽然孝敬,却不奉养没有恩情的双亲。
【汇评】
上句为墨子语,读之令人心寒,孟子斥其“无父”,宜矣!然亦是人情。滔滔俗世,忠孝不崇,即骨肉亲情,亦以利而移,他人安得不势利也?哀哉!
【译注】
上句是墨子的话,读来令人心寒,孟子斥责他“目中无父”,确实如此!然而也的确是现实的人情。滔滔凡俗世界,忠孝之德不被崇尚,即使骨肉亲情,也因利益而转移了,其他人之间,怎么能不势利呢?可悲呀!
【原文】
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译文】
轻易许诺的人,必然缺少信用;
做事反复的人,必然多遇困难。
【原文】
将叛者其辞惭;
中心疑者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
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将要背叛的人,说话带有愧色;
心中有疑的人,说话多有枝蔓;
吉福的人,说话很少;
浮躁的人,说话很多;
诬蔑善良的人,说话游疑闪烁;
失去节操的人,说话显得理亏。
【汇评】
此以辞观心之法也。
【译注】
这是通过言谈观察内心的方法。
【原文】
用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译文】
能够运用天下智谋的人,看去往往不是智力超群,而是显得愚拙;
能够战胜天下辩才的人,看去往往不是巧舌如簧,而是显得木讷;
能够制服天下勇士的人,看去往往不是勇气逼人,而是显得畏怯。
【原文】
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
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
【译文】
用坚忍耐事来了却天下纷繁缠绕的事务;
用清虚无为来平息尘世追名逐利的争心。
【原文】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译文】
用什么方法平息毁谤?回答是:不去辩白;
用什么方法防止怨恨?回答是:与世无争。
【原文】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译文】
对毁谤中伤自己的人,与其善于争辩,不如善于包容;
对败坏自己名声的人,与其善于防备,不如善于感化。
【原文】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
热闹场里,人向前,我落后。
【译文】
在多是多非的环境里,别人喋喋不休,自己应该听而不言;
在争名逐利的气氛中,别人奔走争先,自己应该甘于落后。
【汇评】
人皆扰扰,我独安安,此是何等襟度!
【译注】
别人都纷纷扰扰,而自己却安逸闲适,这是什么样的胸襟气度啊!
【原文】
观世间极恶事,则一青一慝,尽可优容;
念古来极冤人,则一毁一辱,何须计较。
【译文】
看到世上那些伤天害理的坏事,对别人所犯的过失罪孽,就尽可以宽容了;
念及古来那些极受冤屈的好人,对自己所受的毁谤羞辱,我又何必计较呢!
【原文】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
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译文】
他的道理对,我的道理错,我就退让;
他的道理错,我的道理对,我当宽容。
【汇评】
吕新吾云:“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两个争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陈榕门云:“一时之名利得失,一事之意见取舍,原不必定踞胜着。至于国家大事,伦常大节,又当别论。”
【译注】
吕坤说:“两个君子争不起来,因为互相谦让;一个君子和一个小人也争不起来,因为君子能够宽容;能争起来的,一定是两个小人。两个小人意气相争,一定同样遭到祸患。”
陈宏谋说:“对于一时的名利得失,一件事的意见取舍,本来不一定要自己取胜。对于国家的大事,对于伦常的大节,又当别论。”
【原文】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译文】
欲居人上,说话要谦下;
要占人先,立身要退后。
【原文】
能容小人,是大人;
能培薄德,是厚德。
【译文】
能采取宽容小人的态度,就是有智有德的大人;
能注意培养微末的品德,就是具备深厚的德行。
【原文】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译文】
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那么,只看在每件事上都甘心吃亏的就是;
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小人,那么,只看在每件事上都喜占便宜的就是。
【汇评】
古今教人做好人,只十四字,简妙真切,曰:“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费为小人。”盖富贵贫贱,自有一定命数。做君子不曾少了分内,做小人不曾多了分内。“落得”者,犹言“舍得”,言极其便宜也;“枉费”者,犹言“折本”,言极其吃亏也。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先生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自古英雄只为不肯吃亏,害了多少事!
【译注】
从古到今,教导人做好人,有十四个字,说得既简明、精妙而又真切,就是:“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费为小人。”人的贫富贵贱,自有一定的命运数理。做君子的少不了命中应得的;做小人的,也多不了他注定应得的。“落得”就是“赢得”,是说得来极便宜;“枉费”就是“折本”,是说吃了极大的亏。
林退斋临终时,子孙们围跪在他的床前,请求教诲。林先生说:“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会吃亏。”自古以来,英雄人物只因为不肯吃亏,结果误了多少事业!
【原文】
与人贵能择,益者宜亲;
处世责能和,比者宜戒。
【译文】
与人交往,贵在善于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人,要亲近;
待人接物,贵在和蔼可亲,与他人较量的心,要戒除。
【原文】
律身惟康为宜;
处世以退为尚。
【译文】
要求自己,只以清廉为恰好;
为人处世,该以谦退作信条。
【汇评】
二者乃崇德安身之道也。
【译注】
这两条是修养道德、立世安身的方法。
【原文】
以仁义存心;
以勤俭作家;
以忍让接物。
【译文】
以仁爱道义,作为处世的存心;
以勤劳节俭,作为持家的法宝;
以忍耐礼让,作为应接的本分。
【汇评】
张梦复训子:“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责。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处里闾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遒?揆之天道,有满损虚益之义;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反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大讼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谨小慎微,凡事只从小事了。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平生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毋忽。”
【译注】
张梦复教导子孙说:“古人有一句话,叫作‘一生给别人让路,自己走的路一寸也不会失去。’老子也推崇人的礼让。《左传》说:‘礼让,是道德的根本。’街巷之内,世俗的说法,无非说:‘不可助长别人气焰!’‘总是忍让,以后更无忌惮。’这种说法大谬不然。哪一个人没有天理良心呢?谁不懂是非公道?天道的准则,‘满招损,谦受益’;鬼神的法度,盈满的使它亏损,谦逊的使它得到福佑。自古只听说过忍让可以消除灾祸,没听说忍让反而能酿成灾难。想要实行忍让的美德,必须先从小事做起。我曾在刑部任职五十天,看到天下一些大争讼案件,多是从极小的事情引起的。君子应当谨慎小心,遇到事情要从萌芽状态时就去防止和解决。我一生不曾受小人的侮辱,只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很早就转弯。常想天下的事理,忍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将来受大气;能吃小亏,才不至于将来吃大亏。这是我一生得益之处。凡事最不应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共同向往争夺的,我一人占了,就把众人的怨气集中在身上了;我丢掉了便宜,那么众人对我的怨气就消除了。所以说一辈子失去便宜,才能一辈子得到便宜。这是我几十年生活阅历的心得之言,应当遵守而不要疏忽!”
【原文】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
【译文】
路径狭窄之处,要留出一步,让他人行走;
美味佳肴面前,应少食三分,让别人品尝。
【原文】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
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译文】
担任难以担任的事业,应全力以赴,但不可意气用事;
和难以相处的人相处,应了解对方,但不可轻率发言。
【原文】
穷寇不可追也;
遁辞不可攻也;
贫民不可威也。
【译文】
对无路可逃的强盗,是不可再追赶的;
对理屈词穷的遁辞,是不可再攻击的;
对贫苦无依的百姓,是不可抖威风的。
【原文】
祸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辞色;
耻莫大于不恩人而作恩人之状态。
【译文】
最大的灾祸,是并不仇视别人,却做出类似仇视的神态语言;
最大的羞辱,是实际并无恩惠,却做出一副对待恩公的丑态。
【原文】
恩怕先益后损;
威怕先松后紧。
【译文】
恩施予人,最怕先帮助,后又损害;
威施予下,最怕先松弛,后又严质。
【汇评】
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
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译注】
先帮助后损害,就会变恩为仇,前功尽弃;
先松弛后严厉,不仅管束不了众人,反而招来怨怼。
【原文】
善用威者不轻怒;
善用恩者不妄施。
【译文】
善于使用威势的领导,不轻易露出怒色;
善于使用恩惠的领导,不随便施予好处。
【汇评】
陈榕门云:“恩威乃治世大权,自上及下,离此二字不得。一不慎重,威不足惩,恩不足劝,悔之何及!”
又云:“人知威胜之弊,而不知恩胜之害。威胜者可救以恩;恩胜者难制以威。”
用恩威者可以鉴矣!
【译注】
陈宏谋说:“威与恩是治理国家的大权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离不开这两个字。稍有不慎,就会威势不足以惩戒,恩德不足以勉励,那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又说:“人们只了解威势过度的害处。却不知道施恩过度的害处,威势过度,可以用恩惠去补救;而恩惠过了头,就是用威势也难以补救。”
掌握恩威的领导者,可以用这番话作为借鉴!
【原文】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译文】
待人宽厚的上司,不使部下有所依仗;
为人精明的上司,不使部下无法容身。
【汇评】
陈榕门云:“宽厚而权常在己,则人无所恃;精明而体贴人情,则人有所容。此中有大学问、大经济。”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译注】
陈宏谋说:“待人宽厚而又能始终掌握主动,别人就没有什么可以仗恃的了;为人精明而又能体贴人情,别人就有容身之处了。这里有大学问、大谋略。”
使人敢怒不敢言的事,就是损伤阴德的事。
【原文】
事有知其当变,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
人有知其当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驭之而已矣。
【译文】
了解到这件事应当改变,但不得不因袭,那么,善于救助它罢了;
了解到这个人应当屏退,但不得不任用,那么,善于驾驭他罢了。
【原文】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
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译文】
轻易相信,轻易发作,这是听别人说话的大忌;
激怒对方,越激越厉,这是劝别人从善的大忌。
【汇评】
吕新吾云:“水激横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译注】
吕坤说:“水受到激发,就会泛滥;火受到激发,就会蔓延;人受到激发,就会作乱。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慎重而不敢过激的原因。如果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愧悔,那么虽是小人,可以变成君子;而在激起火气的情况下,虽是君子,也可能变成小人。”
刺激他,他却毫不生气,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气量宏大,一定深藏着心机。
【原文】
处事须留余地;
责善切戒尽言。
【译文】
处理事情,必须留有回旋余地;
劝勉从善,千万不要把话说尽。
【汇评】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译注】
弯曲的木头厌恶绳墨度量,顽劣的石块厌恶匠人的雕磨,劝勉从善虽是好事,不可不谨慎小心。
吕坤说:“劝勉从善,要看对象怎样,应鼓励他的优点,帮助他改正缺点,不要指摘他的隐私,不要历数他所有的过失,不要针对具体的人,不要严峻生硬,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啰嗦重复。违犯上述的六点,即使是好心忠告,也不是可取的做法。”
又说:“评论别人,应带着三分长厚,这样不仅使自己远离灾祸,而且给人留下了可以掩饰的余路,便于触发别人悔悟之心,保留别人体面,留下改正的余地,这就像天地间那种含蓄包容的气象,藏有深意而不显露。”
【原文】
施在我有余之惠,则可以广德;
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交。
【译文】
把自己有余的恩惠施给别人,可以扩充自己的德义;
保留别人对自己的不尽情意,可以保全朋友的情谊。
【汇评】
陈榕门云:“至理名言,可为涉世通鉴。”
【译注】
陈宏谋说:“这真是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涉世者的共通借鉴。”
【原文】
古人爱人之意多,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
今人恶人之意多,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译文】
古人对别人友爱之情深,所以人们容易改正错误,在感情上与我亲近,我的规劝也更加容易奏效;
令人对别人猜忌之心重,所以人们宁可自暴自弃,在感情上对我敌视,我的引导就很难听得进去。
【汇评】
陈榕门云:“虽烈日严霜,其中原有一段昭苏发育之意,故受者易入。人之为教,何以异此?”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心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才。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若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译注】
陈宏谋说:“如同四季一样,即使是烈日如火,严寒冰霜,其中也有一段使万物滋生发育的意思,这样受教者就容易接受。人们教育规劝别人,道理和这有什么不同呢?”
凡规劝别人,不要猛烈指责他的过错,必须首先称赞他的长处。因为人在高兴时,才容易听进批评的话,一旦生气,就难以听进去了。善于感化人心的人,态度诚恳,和蔼委婉,宽容他的水准较低,谅解他的能力不大,原谅他的无知;体察他并不是有意犯错,然后就事劝说,随时开导。这样,对方喜劝导者态度的诚恳,对很宽容的批评督促有感于心,对自己的短处、过错感到愧悔。人不是草木石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不能进步的。反之,如果我的批评嫉恶如仇,那么他也可能铁了心走绝路,即使心里很想悔过自新,也会因反感而坚持错误,那岂不太可悲了吗!
【原文】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译文】
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不如喜欢听到自己的过错;
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怎如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
【汇评】
陈榕门云:“同一闻过道善之事,就人己间易地出之,便是圣狂之别。”
世人喜闻人过,而恶闻己过;乐称己善,而恶称人善。试思这个念头,是君子乎?是小人乎?
【译注】
陈宏谋说:“同样是听批评道长处的事,只批评和表扬的双方彼此设身处地,就是圣人和狂徒的区分了!”
有人喜欢听别人的过失,而不愿意听到自己的过错;喜欢称赞自己的长处,却不愿意说好话赞扬别人,请考虑这种心思,究竟是君子呢,还是小人呢?
【原文】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
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法。
【译文】
不仅听他怎样说,还要观察他怎样做,这是选用人才的方法;
只按他说的去做,不去问他行为如何,这是择善而从的方法。
【汇评】
师其言者,为其言之有益于我耳。苟益于我,人之贤否奚问焉?衣敝臬者市文绣,食糟糠者市粱肉,将以人弃之乎?
【译注】
按照别人的说法去做,因为这话对我有益。只要对我有益,说话的人是否贤德,我又何必去问呢?衣着褴褛的人可能会卖锦绣衣缎,吃糠咽菜的人可能卖精关的美食,难道我们会因为人的贫贱,就鄙弃这精衣美食吗?
【原文】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译文】
评论一个人的过错,应该推原他的本心,或者是有意的,或者是无意的,而不要抓住他的事实不放;
学习一个人的长处,应该学习他的事迹,不管是有所图,不管是无所图,实不必深究他的动机不止。
【汇评】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译注】
吕坤说:“谈论人情,只是用苛刻的尺度去衡量;分析别人的动机,只是向坏处想。这是自私而刻薄的想法,不是老实厚道的美德。”
【原文】
小人亦有好处,不可恶其人,并没其是;
君子亦有过差,不可好其人,并饰其非。
【译文】
小人也有优点,不可因为厌恶他的为人,就一同埋没他的长处;
君子也有缺点,不能因为喜欢他的为人,就一并掩盖他的过失。
【原文】
小人固当远,然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凸为附和。
【译文】
小人固然应该疏远,然而决然不能明显表露,以至结成怨仇;
君子固然应该亲近,但是终究不能不问是非,甚或曲意附和。
【汇评】
先哲云:“不得已而与小人居,须要外和吾色,内平吾心,决无苟且之理。”
又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译注】
古代哲人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和小人共处,应该把自己的面容放温和一些,保持内心平和,但决不应随便顺从他。”
又说:“发觉了别人的奸诈,不必在语言中表现出厌恶鄙视;受到别人侮辱,不要表现出不平的神色。”这里面有许多人生意味,也有许多可以受益之处。
【原文】
待小人宜宽;
防小人宜严。
【译文】
对待小人,要宽容;
防备小人,应严密。
【汇评】
待君子易,待小人难;待有才之小人则更难;待有功之小人则益难。
小人有功,可优之以赏,不可假之以权。
【译注】
和君子相处容易,和小人相处很难;和有才能的小人相处就更难;和有功劳的小人相处,就越发难了。
对于有功劳的小人,可以给他优厚的赏赐,但不可授给他权柄。
【原文】
闻恶不可遽怒,恐为谗夫泄忿;
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文】
听到对自己的毁谤,不可暴怒发作,恐怕这样会替进谗言者泄私愤;
对于赞扬自己的人,不应轻易亲近,恐怕这样会引谄媚之徒向上爬。
【原文】
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
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
【译文】
摒弃私心杂念,然后才能搞好公务;
消除一己之见,然后才能听取人言。
【原文】
修己,以清心为要;
涉世,以慎言为先。
【译文】
自修其身,以清心寡欲为首要;
涉历世事,以言语谨慎为第一。
【原文】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
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译文】
罪孽,没有比放纵自己的欲望更大的了;
灾祸,没有比议论别人的过失更大的了。
【汇评】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译注】
如果议论的是君子的过错,那就失掉了我的美德;如果议论的是小人的过错,那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原文】
人生惟酒色机关,须百炼此身成铁汉;
世上有是非门户,要三缄其口学金人。
【译文】
人生只有美酒和美色这两个关口最难度过,应该锤炼意志,做一个不受迷惑的铁汉;
世上只有正义与邪恶这两个门户不易通行,应该常缄其口,学一番一声不响的铜人。
【原文】
语而当,其智犹小;
默而当,其智乃大。
【译文】
进言得当,只算小智慧;
沉默得当,才是大智慧。
【汇评】
智非但在言,更在默,必两相宜方得。
孔子云:“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未信,则以为谤己。”
【译注】
智慧不仅体现在说话的时候,更表现在沉默的时候,一定要两者都得当才行。
孔子说:“没有看到对方的脸色就发议论,叫作瞎子。”“对方还没有信任的时候就诚恳地批评,对方会以为是在毁谤他。”
【原文】
工于论列者,察己常阔疏;
狃于讦直者,发言多弊病。
【译文】
善于在宏观上议论推排的人,他的自省常常空洞粗疏;
习惯于直率地批评别人的人,他的发言常常毛病很多。
【原文】
人情每见一人,始以为可亲,久而厌生,又以为可恶,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未有不割席者;
人情每处一境,始以为甚乐,久而厌生,又以为甚苦,非平其心而复济之以养,未有不思迁者。
【译文】
人之常情,常常是结识了一个人,开始时觉得可亲,时间一长,就逐渐感到厌烦,乃至认为可恶了;如果不是深谙事理,而又用真情去体谅对方,那么就没有不中途绝交的;
人之常情,常常是处于一个境遇,开始时以为惬意,时间一长,就逐渐感到厌倦,乃至以为太苦了,如果不能涤除杂念,而又用修养去约束自己,那么就没有不见异思迁的。
【原文】
观富贵人,当观其气慨,如温厚和平者,则其荣必久,而其后必昌;
观贫贱人,当观其度量,如宽宏坦荡者,则其福必臻,而其家必裕。
【译文】
观察富贵的人,应该看他的风度,如果温厚平和,那么他的富贵就一定会长久,而他的后代一定会昌盛;
观察贫贱的人,应该看他的度量,如果宽宏坦荡,那么他的荣福就一定会降临,而他的家业一定会振兴。
【原文】
宽厚之人,吾师以养量;
缜密之人,吾师以炼识;
慈惠之人,吾师以御下;
俭约之人,吾师以居家;
明通之人,吾师以生慧;
质朴之人,吾师以藏拙;
才智之人,吾师以应变;
缄默之人,吾师以存神;
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
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
【译文】
性情宽厚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培养度量;
思维缜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锻炼识见;
慈爱善良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领导下属;
俭朴节约的人,我向他学习,以管理家务;
明智通达的人,我向他学习,以提高智力;
质朴纯真的人,我向他学习,以避免短处;
明智圆通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应付变化;
缄默内向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存养精神;
谦恭谨慎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尊师爱友;
博学强识的人,我向他学习,以增广见闻。
【原文】
居视其所亲;
富视其所与;
达视其所举;
穷视其所不为;
贫视其所不取。
【译文】
在平时,要看他亲近的是什么人;
富有时,要看他交游的是什么人;
显贵时,要看他推举任用什么人;
困厄时,要看他是否有所不为;
贫穷时,要看他怎样对待钱财。
【汇评】
推此言也,可以取友,可以延师,可以联姻,可以荐士,可以听言,并自己立心制行之道,均由此五者得之矣!
【译注】
把这五句话推广开来,可以选择朋友,可以聘请老师,可以联结姻亲,可以推荐人才,可以听取意见,可以规范行为,各方面都能从这五句话得益。
【原文】
取人之直,恕其憨;
取人之朴,恕其愚;
取人之介,恕其隘;
取人之敬,恕其疏;
取人之辩,恕其肆;
取人之信,恕其拘。
【译文】
学习别人的公正,而宽容他的刚直;
学习别人的质朴,而宽容他的愚滞;
学习别人的耿介,而宽容他的狭隘;
学习别人的恭敬,而宽容他的疏远;
学习别人的善辩,而宽容他的狂肆;
学习别人的诚实,而宽容他的拘谨。
【汇评】
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宜略短以取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译注】
所谓“人有长处,一定也有短处”,应该忽略短处,学习长处,不能忌讳长处,指责短处。
【原文】
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
遇骏逸人,须耐他妄气;
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
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
【译文】
遇到刚强耿直的人,应该忍耐他激烈乖戾的缺点;
遇到才华卓异的人,应该忍耐他狂傲自负的气势;
遇到质朴忠厚的人,应该忍耐他固执呆板的气质;
遇到活泼好动的人,应该忍耐他轻佻虚浮的习气。
【汇评】
刘直垒云:“凡与人交,不可求全责备,只该略短取长。譬如沙中拣金,所重在金,则一星之金,亦在所取,而忘其沙之多寡;苟所恶在沙,虽有金亦不见耳。”
【译注】
刘直垒说:“凡与人交往,不能求全责备,应当看轻他的短处,而取他的长处。如同从沙子里淘金,所注重的是金子,那么即便是一星半点,也应淘取,而把沙子的多少丢在一边;如果一味厌恶沙子,即使沙中藏有金子,也不会发现了。”
【原文】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平之以坦荡。
【译文】
别人器量狭小而性情急躁,我用宽宏大度来容纳他;
别人胸襟狭窄而心地阴险,我用坦荡无私来化解他。
【汇评】
此炎热中投清凉散也。
【译注】
这是在炎热天,下给别人的一副清凉药物。
【原文】
奸人诈而好名,他行事有确似君子处;
迂人执而不化,其决裂有甚于小人时。
【译文】
奸邪之徒如果狡诈而追求名声,他做事就有时确实像个正人君子;
迂阔之人若是固执而一意孤行,他做事就有时比小人还不通情理。
【汇评】
我先别其为何许人,思所以处之之道,则得矣!
【译注】
首先我要区别他是什么样的人,然后考虑用什么方法与他相处,这样才会得当。
【原文】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译文】
立身不可过分清纯洁净,对于世上一切恶浊污秽,都要容忍得了;
处世不可过于爱憎分明,对于世上一切贤愚优劣,都要包容得下。
【汇评】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吴遣二士至蜀,二士甚辩,武侯讳之。后二士皆被杀,武侯曰:“二人只是黑白太分明。”
【译注】
人的精明应该藏在朴拙里面来发挥作用。古人遭受灾祸的,十个有九个是精明人,从来没有因为朴实厚道而遭到祸殃的人。
三国时东吴曾派两个人到蜀汉去,这两个人都非常善辩,使得诸葛亮很忌讳这二人。后来这两个人都被杀死,诸葛亮说:“这两个人的死,只是黑白太分明,才引发了横祸。”
【原文】
宇宙之大。何物不有?使择物而取之,安得别立宇宙,置此所舍之物?
人心之广,何人不容?使择人而好之,安有别个人心,复容所恶之人?
【译文】
以宇宙的广袤无垠,什么样的品物不能存在?如果一定要有所取舍,那么,怎能另建一个宇宙,去安置我所舍弃之物?
以人心的宽广无涯,什么样的人物不能包容?假使一定要有所弃取,那么,怎能另找一个人心,去包容我所厌弃之人?
【汇评】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宽阔快活世界。
处世不可太严拣择,麒麟凤凰,虎豹蛇蝎,蕃然并生。只于一身清浊并蕴,若洗肠涤胃,尽去浊秽,只留清虚,反非生理。
【译注】
剪除心里的荆棘,以便和别人交往,这样才会生活在天下第一广阔快活的世界。
对世人世事,不能太挑拣,麒麟凤凰和虎豹蛇蝎同时产生和存在,无法挑拣,人体也是清浊一同蕴含的,如果为追求纯洁,洗涤胃肠中的浊秽,只留下干净的五脏,那么,反倒与生理规律相悖了。
【原文】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目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性情平和仁厚,所以总以为别人都有可取之处,眼里有许多值得赞许的人;
品德低下的人,心理阴暗尖刻,所以总认为别人都是可憎可恶,眼里有许多必须鄙弃的人。
【汇评】
圣人见人,皆圣人也;贤人见人,或贤或不肖;不肖人见人,则皆不肖矣。袁中郎言:“譬如人,脾气强盛者,蔬粝亦皆甘美;否则,美者甘,恶者苦,至于败坏之极,虽珍滑之物,亦不复能可口。”真善喻也!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泛爱亲仁,圣人忠恕体用,端的如此。”
【译注】
圣人看人,以为都是圣人;贤人看人,有的贤明,有的不贤明;品德低下的人看人,就是一律没有好人。袁宏道说:“譬如人,肠胃健康的,吃粗米劣菜也都觉得香甜可口;否则,甘美的食物说香甜,粗劣的食物说难吃,身体肠胃坏到了极点的,即使是珍馐佳肴,也没办法使他觉得可口了。”这话真是善于比喻啊!
吕坤说:“世上人喜欢说‘天下没有一个好人’,这是鲁莽轻率的话!推究说出这种话的原因,都是从不忠恕上导致的。自己就是个不好的人,不去自省躬行,又怎么会有闲工夫信口责备他人呢?博爱众生,才接近仁,圣人忠与恕的包容与运用,就是这样。”
【原文】
善处身者,必善处世;不善处世,贼身者也;
善处世者,必严修身;不严修身,媚世者也。
【译文】
能恰当对待自己的人,一定善于和别人相处;反过来看,不善于和别人相处的人,也就是伤害自己的人;
能恰当与人相处的人,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反过来看,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过是求悦当世的人。
【原文】
人若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
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贯鱼鳖,因臭而得臭。
【译文】
人如果接近贤良之人,就如一张白纸,用白纸包裹芝兰麝香,就会因香而得香;
人如果交游邪恶之友,就像一枝柳条,用柳条贯穿臭鱼腐鳖,就会因臭而得臭。
【汇评】
陆清献公《与蒿庵翁书》云:“一身远出,幼子无知,所恃者师保得入耳。舟中细思‘一齐众咻’之义,觉得‘咻’字情状万千,愈思愈觉可畏。非必有意引诱,然后为咻,凡亲友来者,或语言粗鄙,或举止轻率,一入初学耳目,便是终身毒药。故有心之咻,犹有限;无心之咻,最无穷。此孟子所以必欲置之庄岳。然庄岳势不易得,惟恃一齐人之辞严义正,能使众咻避易,望风而靡,则潇湘云梦,尽成庄岳。至于户外之事,惟有一静,幸太翁时提撕此意。”
【译注】
陆清献《与蒿庵翁书》说:“我一个人出远门,儿子年幼无知,所依靠的就是为他请的一位好教师。我在船中细致考虑了‘一位齐国教师在楚国教齐国方言,楚国人无故喧哗打扰’这个历史故事的含义,我感觉这个‘咻’字,就说尽了吵嚷、喧闹的各种情态,越想越感到可怕。不一定有意诱惑,然后会形成吵嚷喧闹的习惯。如亲戚朋友来访,有的语言粗俗,有的举动轻浮,一旦被无知的孩子看到听到,就成为影响一生的毒素。所以有意的吵嚷,还是很有限的;是无意之间的高声大气才没有穷尽。这就是孟子说要让楚国小孩学齐国的语言。就要把他送到齐国的庄街岳里去的原因,然而送到齐国庄街岳里是很不容易的,只有依靠一位齐国教师的义正辞严,让喧闹干扰的楚国众人,望风而逃,那么楚国的潇湘云梦,就变成了齐都的庄街岳里。要让小孩子不至于养成高声大气,吵吵嚷嚷的毛病,外来影响一定要杜绝,达到清静,幸亏祖父时常强调这一点。”
【原文】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
人未己合,不可急与之合。
【译文】
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人,不能急于让他了解;
对于还没有交情的人,不能急于和他结交。
【汇评】
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毋鱼鸟亲人。
刘直斋云:“好合不好散,此言极在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即得正而毙,尤宜然也。”
士莫重于伦理,观其于家庭骨肉间,有一番至性缠绵处,其人便可相与。古来未有家门凉德而外得交者,于此处取友最当。
或谓世有不爱其亲,而待他人则亲厚;不敬其兄,而遇他人则谦逊者。不知其亲厚也,特世故中周旋;其谦逊也,乃势利之卑谄耳!倘一旦机隙萌生,则握手者即变而攘臂,拥帚者即起而操戈矣!若孝悌人,纵有不平,必不横决如此。
【译注】
君子处世,宁可一个人经受风霜,也决不能像鱼鸟那样取悦依傍别人。
刘原渌说:“好的结交,不如好的分手,这话说得极有道理。因为结交是开端,分手是终结;能做到好的分手,就是好的终结啊!凡是处理一件事,结交一个人,都应该有好的终结,为道义而冒死的人和事,尤其应该这样。”
对士人,最重要的是伦理,看他家庭骨肉之间,有一种极其纯真的情意,这人就可以互相交往。从古至今,没有在家情意淡漠而在外却有深交挚友的,把这一点作为交友的标准是很恰当的。
有人说,世上有的人不爱他的父母,却对待别人很亲热厚待;不敬重他的兄长,却对待别人很谦逊。却不知此人对人亲热厚待,不过是世故的周旋应酬;其待人谦虚,乃是追逐名利的一种虚伪的手段。他一旦与人发生利害争夺,那么原来的言欢握手,就立即变成挥拳猛击;原来的持帚欢迎,就立即变成操戈而斗了!如果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即使有了愤然不平的事,也不会横霸妄为到这种地步。
【原文】
落落者难合,一合便不可离;
欣欣者易亲,乍亲忽然成怨。
【译文】
孤僻的人难于和别人相处,但一旦结交,就情谊笃厚,永不分离;
轻佻的人容易和别人相合,但好上三天,就忽然结怨,义断情绝。
【汇评】
王世贞云:“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子车氏之豭,色粹而黑,一产三豚,其一驳而白,恶其弗类也,啮而杀之。若敖氏之狗,群聚而戏,俯仰跳踯,甚相得也。有骨投地,其一得之,则群啮而争夺,口鼻流血矣!见别于爱憎,虽骨肉而戕啮;竟于势利,即胶漆而戈矛,何异乎子车氏之豭,若敖氏之狗?
【译注】
王世贞说:“下棋的交情,超不过一天;洒肉的交情,超不过一个月;权势与财利的交情,超不过一年;只有道义上的交情,才可以终身保持。”
古时候,子车氏家养了一只豭,皮毛纯黑,有一次产下三只幼豭,其中一只皮毛色杂而发白,母豭看它长得不像自己的后代,就咬死了它。若敖氏养了一群狗,这些狗聚在一起嬉戏,滚来跳去,很是融洽。忽然一块骨头丢到地上,其中一只狗叼住骨头,一群狗就扑咬争夺,咬得口鼻流血。人有情感上的对立,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扑咬格杀;人追逐权势财利,即使是好友,也会刀兵相见。这种寡义薄情的行为,和子车氏的豭、若敖氏的狗有什么不同?
【原文】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
肯规予者,必能助予,宜倾心听之。
【译文】
能谄媚奉承我的人,一定也能害我,这样的人必须留心防备;
肯规劝教诲我的人,一定也肯帮我,他的话必须倾心听取。
【汇评】
张梦复云:“此辈毒人,如鸩之入口,蛇之螫肤,断断不易,决无解救之法。芸圃诗有云:‘于今道上揶揄鬼,原是尊前妩媚人。’盖痛乎其言之矣!”
先哲云:“平时强项好直言者,即患难时不肯负我之人;圆软一辈,掉臂去之,或且下石焉。”
又云:“人有过失,非其知己,孰肯指陈?泛然相识,不过背后窃议之耳。乃不能见德,而反以之为仇,于彼何与?适所以自成其不可救药之病而已。”
【译注】
张复说:“狠毒的人,一旦害人,就好像毒酒入口,蛇咬肌肤,没有解救的方法,对此绝对不要轻视!芸圃有一首诗说:‘如今在道上指手画脚嘲笑我的鬼样人物,原来都是在酒宴上胁肩谄笑、奉承我的那些人。’这话,真含有椎心之痛啊!”
古代圣哲说:“平时不肯低首下人而直言不讳的人,正是我到了患难失势时不肯负我的人;而油滑软弱之辈,见我患难失势,就甩手不顾而去,甚者还会对我落井下石。”
又说:“人有了过失,不是知己好友,谁肯指责批评呢?泛泛之交,不过背后偷偷议论罢了。规劝不能接受,反而因此结下仇怨的人,对他又能怎么办呢?谁都不来教诲帮助,只能是最后导致不可救药的后果!”
【原文】
出一个大伤元气进士,不如出一个能积阴德平民;
交一个读破万卷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端人。
【译文】
培养一个正气大伤的缺德进士,不如造就一个肯积阴德的凡夫;
结交一个读破万卷的奸邪学士,不如结交一个为人端直的文盲。
【原文】
无事时,埋藏着许多小人;
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译文】
无事之时,掩藏了多少真小人,
多事之秋,识别出多少伪君子。
【原文】
一种人,难悦亦难事,只是度量褊狭,不失为君子;
一种人,易事而易悦,只是贪污软弱,不免为小人。
【译文】
有一种人,难以取悦,也难以侍奉,虽然度量褊狭,仍然可称君子;有一种人,容易取悦,容易侍奉,只是贪鄙软弱,仍然归于小人。
【汇评】
陈榕门云:“君子小人中,确乎有此二种,可以发言所未发。”
【译注】
陈宏谋说:“在君子小人之中,确实有这两种人,这是说了别人没有说出的话。”
【原文】
大恶多从柔处伏,须防绵里之针;
深仇常自爱中来,宜防刀头之蜜。
【译文】
极大罪恶,多隐伏在柔情里,如同丝绵里里藏的毒针,应当严密防范;
极大仇恨,常来自于亲爱中,恰似钢刀上涂抹的蜜糖,必须倍加小心。
【原文】
毋受小人私恩,受则恩不可酬;
毋犯士夫公怒,犯则怒不可救。
【译文】
不要接受小人的恩惠,一旦接受,就报答不完;
不要冒犯官员的威怒,一旦冒犯,就难以平息。
【原文】
喜时说尽知心,到失欢须防发泄;
恼时说尽伤心,恐再好自觉羞惭。
【译文】
高兴时把知心话说过了头,到恩断义绝时,就要提防对方借以发泄怨愤了;
恼怒时把伤心话说过了分,到重归于好时,恐怕自己就会因羞愧而难当了。
【原文】
盛喜中,勿许人物;
盛怒中,勿答人言。
喜时之言,多失信;
怒时之言,多失体。
【译文】
大喜之中,不要允诺别人的请求;
暴怒之下,不要回答别人的问题。
高兴时的许诺,往往因不能落实而失信;
愤怒时的话语,往往因意气用事而失体。
【原文】
顽石之中,良玉隐焉;
寒灰之中,星火寓焉。
【译文】
顽石,精良的美玉隐含其中;
寒灰,欲燃的星火隐含其中。
【汇评】
是以君子不轻弃人,不轻量人。
【译注】
因此君子不轻易抛弃一个人,也不随便地评价一个人。
【原文】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译文】
无事静坐时,应时常省察自己的过失;
与人闲谈中,应避免议论别人的过失。
【原文】
对痴人,莫说梦话,防所误也;
见短人,莫说矮话,避所忌也。
【译文】
对愚蠢的人,不要说荒唐的话,须防他信以为真;
对身矮的人,不要说高矮的话,须避他疑忌在心。
【原文】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
背后之议,受撼者常至刻骨。
【译文】
当面阿谀奉承的话,有见识的人听后,不一定喜悦在心;
背后攻讦评论之言,被议论的人得知,常常是刻骨铭心。
【原文】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
【译文】
指责他人缺点错误,不要过于严苛,要考虑他能够接受;
教诲别人修身为善,不可标准过高,应考虑他可以实行。
【原文】
顽者宜化不宜惩,则从己者众;
弱者宜扶不宜悯,则感己者深。
【译文】
对愚昧顽劣的人,不应一味惩罚,重在感化他们,拥戴自己的人才多;
对贫弱无依的人,不应只是怜悯,重在扶持他们,感念自己的心才重。
【原文】
不可无不可一世之识;
不可有不可一人之心。
【译文】
对己,不可以有无所不可的想法,这关系一生的见识;
对人,不可以有有所不可的念头,这涉及一己的心胸。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译文】
事有纷乱而不易明了的,而缓待时日,也许自然就会明白,不要急于处理,以至加重事情的乖张;
人有管教而不肯服从的,而宽松管理,也许本人就会觉悟,不要急于管束,以至加重此人的固执。
【原文】
遇矜才者,毋以才相矜,但以愚敌其才,便可压倒;
遇炫奇者,毋以奇相炫,但以常敌其奇,便可破除。
【译文】
遇到自夸才能的人,不能也以才能自夸,只须用愚拙去抵拒他的才华,就可以压倒他;
遇到炫耀神奇的人,不能也以奇事相炫,只须用寻常去对付他的神奇,就可以破除它。
【原文】
直道事人;
虚裒御物。
【译文】
要用正直无私的原则,去对待别人;
要用虚明无执的心怀,来统御事物。
【汇评】
周石藩云:“人有好歹,事有虚实,断不可据先入之言,遂挟成心以待之。盖胸中一有成见,则窒塞而不公,不公则不明,以致是非颠倒,皂白不分,其不屈人而债事者鲜矣!或居家,或做事,就人用人,就事论事,心中不着些子尘垢,方能虚中悉理,不致误于人言”。
【译注】
周石藩说:“人有好坏之分,事有虚实之别,绝不可以因为先听到的话,而带着先入为主的见解去对待。心里一有成见,就会思想僵滞而失去了公正,失去公正就会头脑昏昧,以致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这样做,不使人冤屈,不使事情失败的太少了!在家闲居,或从政做事,按事情的实际情况来谈论处理,心里不存半点尘埃,才能内心虚明,洞悉事理,才不致因听信别人的谗言而犯错误。”
【原文】
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
【译文】
怎能做到让所有人充分满意?
只能要求自己心中无愧无悔。
【汇评】
人情有公亦有私,必事事求如人意,是徇也。惟准之于理,乃至公而无私矣。
【译注】
人情有出于公义的,也有出于私心的,一定要求得人人满意。这就要屈从私情了,只要以客观的道理为标准,就是公而无私了。
【原文】
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
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译文】
不接近世人的常情,前后左右,到处都有落人危险的可能;
不体会事物的特点,整个一生,无非都是黄粱难熟的美梦。
【原文】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译文】
对自身的性情不可放任,应用相逆的方法遏制它,这方法关键在于“忍”字;
对世人的性情不可拂逆,当用顺应的方法调和它,这方法关键在于“恕”字。
【原文】
仇莫深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
祸莫大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
【译文】
最大的仇恨,超不过不体谅别人的隐私,而又使人难堪;
最大的祸患,超不过不避忌别人的短处,而又对它攻讦。
【原文】
辱人以不堪,必反辱;
伤人以已甚,必反伤。
【译文】
羞辱别人到不堪忍受的地步,必定使自身反受其辱;
伤害他人到超过极限的程度,必定使自己反遭其害。
【原文】
处富贵之时,要知贫贱的痛痒;
值少壮之日,须念衰老的辛酸;
入安乐之场,当体患难人景况;
居旁观之地,务悉局内人苦心。
【译文】
处在富贵的时候,应了解贫贱者的生活痛瘁;
值于年轻的光景,应考虑老弱者的悲苦辛酸;
入于安乐的场景,应体味患难者的惨痛景况;
居于旁观的位置,应洞悉局内者的苦心经营。
【汇评】
一富人饮酒温室,语人曰:“今冬和暖如是,时令甚不正。”贫人门外闻之,顿足曰:“外边时令却甚正!”
【译注】
一位富翁在温暖的屋子里饮酒作乐,对别人说:“今年冬天竟是暖和到这种地步,时令太不正常了。”有一穷人在门外听到这话,反感得踩着脚说:“可是外边的时令是很正常的啊!”
【原文】
临事,须替别人想;
论人,先将自己想。
【译文】
遇到一件事,须首先替别人想一想;
评论一个人,须首先将自己想一想。
【原文】
欲胜人者,先自胜;
欲论人者,先自论;
欲知人者,先自知。
【译文】
想要胜过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想要评价别人,首先要评价自己;
想要了解别人,首先要了解自己。
【原文】
待人三自反;
处世两如何。
【译文】
对待别人,应做到曾子三省,毫不放过;
立身处世,应考虑对人如何,对己如何。
【原文】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
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
对待富贵的人,不难做到彬彬有礼,难的是恰如其分;
对待贫贱的人,不难做到施予恩惠,难的是以礼相待。
【原文】
对愁人勿乐;
对哭人勿笑;
对失意人勿矜。
【译文】
面对满面愁容的人,不可兀自娱乐;
面对悲伤痛哭的人,不可兀自欢笑;
面对坎坷失意的人,不可兀自炫耀。
【原文】
见人背语,勿倾耳窃听;
入人私室,勿侧目旁观;
到人案头,勿信手乱翻。
【译文】
听到别人私语,应回避,不可侧耳偷听;
进入别人内室,应庄重,不可东瞧西看;
来到别人案头,应恭谨,不可随手乱翻。
【原文】
不蹈无人之室;
不入有事之门;
不处藏物之所。
【译文】
不要进入无人的房间;
不要闯入有事人家的大门;
不要停留在贮藏财物的地方。
【汇评】
非但远嫌,亦宜避祸。至于阉庙寺观,尤宜谨慎,断不可走入深入及僻静之所。吾见蹈此而遭杀身之祸者屡矣,切须戒之!
【译注】
这样做不仅可以免除嫌疑,而且可避免灾祸。来到各种寺庙,更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走入庙内深入僻静的地方。我曾屡次看到有人走进这种地方而遭杀身的惨祸,一定要戒止啊!
【原文】
俗语近于市;
纤语近于娼;
诨语近于优。
【译文】
俚言俗语,接近市井的庸俗;
轻声柔调,接近娼妓的柔媚;
谐词谑话,接近优伶的轻浮。
【汇评】
士君子一涉于此,不独损威,亦难迓福。
【译注】
求学的人,语言一失于上述三点,不仅使威信降低,而且很难迎来福祥。
【原文】
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盈颊;
闻小人谄笑,如嚼糖霜,爽美之后,寒霜凝胸。
【译文】
听君子议论,如饮苦茶,苦涩之后,会感到甘甜幽香充盈颊齿;
听小人谄笑,像吃糖蔗,甘美之后,会感到霜雪寒冰凝塞心头。
【原文】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
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译文】
凡是被外力所战胜的人,都是因为内力不够充足;
凡是被邪恶所迷惑的人,都是因为正气不够充足。
【汇评】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得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二者如持衡然,这边低一分,那边即昂一分,未有毫发相下者也。
【译注】
如今的人们发现别人对自己恭敬或轻慢,便欢喜或愠怒,这就是太重外表的缘故。这种情形迷惑于胸中而不打破,便一生都会忽而冰冷,忽而火热,无法协调。
邪正二者像一杆秤一样,这边低一分,那边就高一分,没有哪一方相差丝毫。
【原文】
存乎天者,于我无与也,穷通得丧,吾听之而已;
存乎我者,于人无与也,毁誉是非,吾置之而已。
【译文】
决定于天命的事情,与我的努力无关,穷困或通达,取得或丧失,我听之任之而已;
决定于自身的事情,与别人议论无关,毁谤或赞誉,肯定或否定,我置之不理就是。
【汇评】
先哲云:“无恶而毁,于我何疚?无善而誉,于我何有?一庸人誉之,则加喜;一庸人毁之,则加怒;是亦庸人而已矣!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何干!”
又云:“处毁誉要有识、有量,识量大,则毁誉欣恶不足以动其中。”
又云:“余刻古书,校之又校,然鲁鱼帝虎,百仍二三。夫眼眼相对尚然,况以耳传耳!其是非毁誉,安有真乎?”
又云:“从来圣贤,未有不遭毁谤者,故曰:‘不善者恶之,不为小人所恶,安得成个君子?’闻毁者须察这毁言从何处来,更察这毁人者是君子是小人,即可以得毁人者,又可以得被毁者。此两得之道也。闻誉者亦用此法,最妙!大凡操进退之柄者,是非毁誉,无日不至于前。置之,则非公听并观之道;听之,则开游扬排挤之端。惟先就毁誉者之人品以为权衡,则致毁致誉之由不辨自明,为所毁为所誉者邪正立见。此为用众而不为众用也。”
【译注】
古代圣哲说:“自己若无过错,别人即使毁谤我,我有什么可惭愧?自己若无美德,别人即使称誉我,我有什么可得意?一个庸人称赞两句,自己就很高兴;一个庸人批评两句,自己就很生气,那自己也就是一个庸人了。真正的美德或劣迹都在我身上而不是外界,这样,毁谤和赞誉又和我有什么实质的相干呢?”
又说:“对待毁誉要有见识、有肚量,有了足够的见识和肚量,那么一切毁誉都不能使他发生动摇。”
又说:“我印制古籍,校对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文字的谬误,仍然有百分之二三。亲眼核对,尚且是这样,何况是口耳相传的事呢?难道外界的是非毁誉,就一定确实无误吗?”
又说:“自古,圣人贤士没有不受到毁谤指责的,所以说:‘坏人总是厌恶好人,不被小人所厌恶,怎能叫作君子?’听到毁谤的话,要考察毁谤的话从哪里来,更要考察这毁谤的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这样既可以判断出毁谤者的为人,又可以了解被毁谤的人到底怎样。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听到赞誉的话,也可以应用这种方法,而且最好不过了!大概掌握官员升降大权的人,没有一天不听到许多是非毁誉。把它丢在一边,不是广泛听取各方反映的正道;完全听信这些传言,又会开了利用传扬谗言排挤他人的风气。只有首先对毁誉者的人品进行权衡,造成毁誉的原因才能不辨自明,被毁誉者的邪正善恶才可以看清。这是能使用众人言论而不被这些言论所左右的方法。”
【原文】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
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译文】
小人喜欢听到君子有过失;
君子厌恶听到小人有劣迹。
【汇评】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译注】
这就是人心忠厚与浅薄的区别,人品也因此而判然有别。
【原文】
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
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
【译文】
仰慕别人施德行善,不必询问他施予的动机,恐怕分析的念头一产生,学习仿效的念头就微薄了;
救济境遇窘困的人,不要打听他窘困的原因,恐怕憎恶的心理一产生,恻隐哀怜的本心就淡漠了。
【原文】
时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实心;
功成名立之士,当观其末路。
【译文】
对艰危困厄之人,应热情地推原他当初的壮志;
对功成名就的人,应冷静地观察他最后的命运。
【原文】
踪多历乱,定有必不得已之私;
言到支离,才是无可奈何之处。
【译文】
历经许多离乱,一定有不得已的隐衷;
话语支吾破碎,已陷入无奈何的困境。
【汇评】
吾辈须于此放宽一步。
【译注】
我们须对处在这种情况的人放宽一步。
【原文】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
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译文】
恩惠不一定很大,可贵的是落难时因之得助;
仇怨不一定很多,可怕的是回想时伤痛在心。
【原文】
毋以小嫌疏至戚;
毋以新怨忘旧恩。
【译文】
不要因为微小的嫌隙疏远了至亲好友;
不要因为新结的怨愤忘记了往日恩情。
【原文】
两惠,无不释之怨;
两求,无不合之交;
两怨,无不成之祸。
【译文】
只要双方都诚恳宽厚,没有不能冰释的愤怨;
只要双方都互求友谊,没有不能成功的相交;
只要双方都恼怒怨愤,没有不能形成的灾祸。
【汇评】
吃紧全在“两”字。事之成败,人之祸福,莫不有两者,其机也。
【译注】
重要的是“两”字。事业的成败,人的祸福,没有不由双方造成的,这就是它的玄机所在。
【原文】
古之名望,相近则相得;
今之名望,相近则相妒。
【译文】
古代有名望的人,相近就投合相得;
现代有名望的人,相近就嫉妒相伤。
【汇评】
陈榕门云:“无论古今,公则没有不相得;私则没有不相妒者。所谓私,非独势利得失,即如嫌疑未化,偶有偏主,皆私也。噫!难言之矣!”
【译注】
陈宏谋说:“无论古今,出以公心就没有不互相投合的;出以私心,就没有不互相嫉妒的。所谓‘私’,不仅仅是权威财利的得与失,譬如双方嫌隙猜疑未能解除,偶然产生了不公正的想法,都是‘私’的体现。唉!这种事是很难说尽的!”
【原文】
利令智昏;
势令智昏;
位令智昏;
色令智昏;
怒令智昏。
【译文】
利欲使人神智昏迷;
势力使人神智昏迷;
地位使人神智昏迷;
美色使人神智昏迷;
怒气使人神智昏迷。
【原文】
梦里莫呼人醒醒;
愁来休作假惺惺。
【译文】
自身在梦里,不要呼唤别人醒醒;
愁苦来临时,不要装得虚假惺惺。
【原文】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先,同其尘。
【译文】
磨去自己的锐气,解除世俗的纷扰;
柔和自己的光辉,混同尘世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