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
苦为乐、乐为苦,苦与乐的感受全在于一心。达摩面壁,凡人皆称其为苦修。有谁知道达摩祖师在静修中心归空灵、慧及宇宙,体肤之苦尽皆化为心灵的极乐,并无半点苦楚可言。
佛说:离苦得乐,苦与乐乃是生命的盛宴。佛还说:涅槃寂静。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要离苦才能得乐。因此.佛学是离苦得乐的哲学。只有深刻体验苦。才能透彻体会乐!经典故事
有这样一个关于“苦”的古老的故事: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们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做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听了,好几位立刻开悟了。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但是世间许多有非凡成就的人并不害怕困苦,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化苦为乐,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从容、更成功。世界文豪巴尔扎克就是一个善于以苦为乐的人。
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部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巴尔扎克是举世公认的观察和剖析人性的高手,但在现实生活里,他却不太精明。在年轻时,他曾经商失败,欠下了六万法郎的债务。等他成名后,尽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奢侈浪费,最后弄得入不敷出。在他入不敷出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桩趣事。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虽然他只活了五十岁,却留下许多伟大的作品,为全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生智慧
在平常人的眼中,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苦,但对于真正的出家人而言,他们并不会认为苦,而是把苦当成乐,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其实,获得快乐的真正方法并不是去逃避痛苦,而是化苦为乐。
苦与乐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正如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乐在心上,而苦巴豆比难吃的中药还要苦。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来。
对于人生来说,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懂得幽默的智慧,享受苦中作乐的那份智者之坦然,以及化苦为乐的那份佛家的超然。放下就是一种解脱
点石成金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这些重担和压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艰难。
《金刚经》中谈道“无所往而生其心”,“无所往”就是空,就是要忘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低落的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才能“生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清心,就是宽容,就是解脱。因此,在佛教中,放下世间的一切俗念,人便能得以解脱,得以享受到心灵的自由和愉悦。人生智慧
有一寡妇,丈夫早亡,她以教书赚钱抚养小儿,不但抚养儿子长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国外留学。儿子完成学业后,留在国外上班、赚钱、买房子,也在国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满家庭和辉煌的事业。
寡妇得知儿子的成就与志愿,心中暗自窃喜,盘算着退休后,带着退休金前往美国与儿子一家人团圆。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园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就在距离退休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她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告诉他过些时候她就要飞往美国和他们一家团聚。
一想到养儿防老,想到亲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国养老,不觉心中喜悦阵阵。于是,她一面等待儿子的回音,一面把在台湾的产业、事务逐一处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一封回信。信一打开,有一张支票掉落下来。她捡起来一看,是一张三万美元的支票。她觉得很奇怪,儿子从来不寄钱给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国去了,怎么还寄支票来?莫非是要给她买机票用的?她心中一阵喜悦,赶紧去读信。只见信上写道:“妈妈!我们经过讨论决定不欢迎你来美国同住。如果你认为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为两万元美金,现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张三万元美金的支票给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写信来。”
母亲读完信,老泪纵横,只觉得一生守寡,从此老年凄凉,如风中残烛,情何以堪!
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后,想到无事一身轻,于是拿着这张支票兑换成台币,为自己规划一趟环游世界之旅。在旅行中,她见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国不同的民情,于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给她的儿子。信上写道:“你要我别再写信给你,那么这封信就当做是以前所写的信的补充文字好了。”
“我收到了你寄来的支票,用这张支票上的钱规划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我忽然觉悟。我非常感谢你,感谢你让我懂得放宽自己的胸襟,让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人生智慧
人要能看破人与人之间聚散的因缘,才能让自己在缘散时保持一份潇洒。寡妇若执于儿子不孝,不能看开此段即将消逝的母子因缘,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气难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后来死了,也只在当时留下一段人间不平事。几年后烟消云散,谁还会去凭吊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变下消失记忆。如此,这段往事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心灵的自主和快乐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结晶,它源于佛家的“无所往而生其心”。人生中本来就有许多的忧愁烦恼,如果自己一直惴惴于心,就会将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强加于身的负担放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从而真正地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苦痛不入心生命得升华
点石成金
佛家有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炼?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中外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莅临人类。如失去亲人、爱情重创、事业受挫等。要想抚平心灵的创伤,稳步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学会承受痛苦。经典故事
对于痛苦,《涅槃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而无钱可供,于是,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才痊愈。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痛苦,是拥有其自身的价值的。
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丽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是痛苦的价值。
溪流中有一块小石,在向山岩诉说着自己的痛苦,痛有多痛?是被水流的冲刷,琢磨着那尖尖的棱角。它低沉着,因为它在承受痛苦。
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在经历过痛苦之后获得成功,得到甘甜。
霍金,一个举世闻名的人,命运的不幸使他丧失了双腿,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都不如,然而他有斗志,不甘于落魄,以他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世界。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过着一个不完整的生活;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你的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你的人生才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人生智慧
人活着并不是为了痛苦,但要活着却不能不承受痛苦。离开痛苦,人就会变得简单而肤浅,但如果不想方设法摆脱痛苦,那么活着也只是肤浅而简单。
痛苦可以锤炼出哲学思想,但你必须是一块钢铁;痛苦可以磨砺出卓越人才,但你必须是一把宝剑。
与其说痛苦是人的劲敌,不如说它是人的忠实侍从。它伴你走向成熟,走向坚强;而且,说一个人是否成熟,是否坚强,关键就是看他能否在痛苦的簇拥下依然保持主人翁的身份。
其实,要想使自己永远超脱于痛苦之上,还得学会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人生就是爬大山的道理,要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摆脱困境的能力,要在心理上强硬起来,一切向前看。因为有许多不幸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因为自己的失误,撒下了悔恨,也不必无休止地自责,使自己的灵魂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重要的是一切从头做起。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
点石成金
生活有时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由此看来。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后汉书?杨彪传》中谈道:“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言外之意就是,在贫富与仁义不可兼得时,他是宁可受苦不放弃仁义的。
仰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也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在佛家看来,能够安贫乐道,独守一份内心的清净,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做人也能够如此的话,也必将有所收获。经典故事
下面一个渔夫与银行家的对话,隐含着佛学的深刻哲理。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
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的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