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022

第22章 牺牲人民的利益来做大做强也是权宜之计

【原文】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後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译文】滕文公问:“齐国人正准备加强薛地的城池修筑,我甚是恐慌,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国的太王居住在邠地,狄族人来侵犯,他就率族人迁离邠地到岐山下居住。当时他并不是要选择适宜的地方来居住,他是不得已的。如果一个人多做善事,他的后世子孙必然能够成为君王。君子开创基业于前,而垂留统绪于后,正是为了能世代相传。至于成就功业与否,则是天意了。现在您对齐国怎么办呢?只好自己努力多做善事吧!”

【说明】面对齐、楚两大强国,除了凿池筑城外,滕文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孟子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是古公太王迁岐之事。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因古公亶父为善,从者不计其数。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父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后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后季历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这都是几代人为善,所以能成就王者的缘故。《易大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孔子也对为善作过评论,“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颜渊》上还有一段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说,你敬人民,人民就敬你,你孝慈,人民就忠诚,找一些善良的人来教育不能够善良的人,则就是劝化教导的办法了。这就是“风气”!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气”,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用很形象的语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现在的老百姓一提到贪官污吏,就咬牙切齿地说:“杀,希望全都枪毙掉!”当然,靠杀戳来灭除贪官污吏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贪官污吏首先是私有制畸形发展的结果,其次,贪官污吏有他们的土壤、途径和环境。如果首先靠学习来灭除他们心中的贪婪的欲望,提倡好的道德风气,再加以监督检察机制,灭除所生产他们的土壤、途径和环境,“举皋陶,举伊尹”则“不仁者远矣。”这才是最佳行为方式!

孟子没有鼓励滕文公做大做强,是因为即使现在能牺牲人民的利益来做大做强,那也是权宜之计,止可侥幸避过一时;而积善以贻子孙,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