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149

第149章 为什么很多山是光秃秃的呢?

【原文】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如其乡。’惟心之谓与?”

【译文】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它长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被刀斧砍伐,怎能保持其茂美呢?虽然它日夜生长,有雨露滋润,并非没有新枝嫩芽生长出来,但牛羊又紧接着在山上放牧,所以牛山就变得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到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一些人身上,难道就没有爱心及最佳行为方式吗?他们之所以放弃良心,是由于也象刀斧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怎么能茂美呢?尽管他们日夜息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他们的爱憎也与一般人有相近之处,但是他们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因为有束缚而受遏制而消亡了。束缚的多次反复,就使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便跟禽兽相距不远了。人们看见他那近似禽兽的行为,以为他根本未曾有过善良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质特征吗?因此如果得到一定的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孔子说:‘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亡;进出没有一定,就不知道过去的了。’这就是针对人心而言的吧!”

【说明】孟子再次强调“人性本善”,并以山举例说明,任何一座山都能长草木,但为什么很多山是光秃秃的呢?那是人们砍伐的结果!弗洛伊德的“压抑”论就是阐述这个问题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善心,但为什么很多人变成坏人了呢?那是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的束缚、社会行为规范的束缚所造成的!是父母的管教约束,是宗教对肉体快感的恫吓,是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如果,“苟得其养,无物不长”,那么被损害的人性就会得到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反复糟蹋人的善良本性,“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那么人就会变成丧尽天良的恶魔禽兽。所以,培养人的善心,人们就会有善良的行为方式。人们丧失了善心,也就丧失了善良的行为方式。所以孟子特别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善心,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亡;进出没有一定,也就是没有树立起善恶是非曲直观念,就不知道过去的了。而不知道过去的,就意味着没有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而没有过去的历史经验,也就会失去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