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孟子原解
2079200000147

第147章 行为方式是由内在的心理活动所决定的

【原文】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译文】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行为方式是内在的呢?”

公都子说:“对人表达内心的敬意,所以说是内在的。”

孟季子问:“有一个乡里的人比你兄长大一岁,该尊敬谁呢?”

公都子说:“尊敬兄长。”

孟季子问:“倒酒时先给谁斟呢?”

公都子说:“先给乡里人。”

孟季子说:“你内心尊敬的是兄长,所表现出的却是恭敬对待他人,可见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不能应答,便把这事告诉孟子。

孟子说:“应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呢?他会说:‘尊敬叔父。’你说:‘弟弟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那该尊敬谁呢?’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就说:‘为什么又说要尊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因为地位的缘故。’你就说:‘是因为地位的缘故,需要尊敬兄长,但在不同的场合就该恭敬地对待他人。’”

孟季子听了这些话后,说:“在这种情况下尊敬叔父,在那种情况下尊敬弟弟,这毕竟是外在情况决定的,并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说:“冬天则喝热汤,夏天则喝凉水,那么饮食是由外在的天气所决定的吗?”

【说明】孟季子和告子一样,始终认为行为方式是外在的,因为虽然尊敬兄长,但在宴席上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先给乡人斟酒,这种行为方式怎么能说是内在的呢?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恭敬的行为方式必须先要有内在的恭敬的情感,如果没有恭敬的情感,怎么会有恭敬的行为方式呢?试想一个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人,心中只有憎恨,恨一切人,恨一切事,他怎么会有恭敬待人的行为方式呢?一个人在外在的行为上表现出恭敬的行为方式,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里有恭敬待人的意识;就象天气变冷了,内心里有需要热汤的意识一样,如果没有需要热汤的意识,那他只有喝凉水了。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从而产生各种行为方式。所以说,行为方式是由内在的心理活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