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杰出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培养细节
20754800000011

第11章 成功精读法(1)

什么是博精读书法

博精读书法是一种很适合于同博览群书法相结合的读书方法。该法用古人的一句话说是“学资博而能专”。就是说,人们的读书学习,既要面广一些,多学些知识;又要读得精深,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

精读是指对有关自己所攻专业方面的书籍和举世公认的名著等,花大气力、下苦功夫一丝不苟地阅读,彻底消化它,变成自己的知识营养。如同吃东西一样,只有经过细嚼慢咽,才能被身体所吸收。

“博”与“精”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如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以“精”指导“博”,就能发挥出更高的读书能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读书应当将广读博览与专攻精读的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结合巧妙。既不要只浏览不精读,也不要“精读于一而漏万”,更不要把应当浏览的精读、应当精读的浏览、浏览和精读的范围颠倒或互不联系,就会“学不善法”,其结果,就会事倍功半。

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大凡卓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求得某些专门学问上的精深的。

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靠自学成才。他在读书学习时,确信各门科学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哪一门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要想“精”,必须“博”。他曾分门别类地研究过百科全书,广泛地学习过文学、音乐、数学、天文、地理、植物学等和拉丁文、意大利文,知识视野相当开阔。他同时又能在广博中侧重于钻研音乐、哲学、文学,在这三个领域里他都有极高的成就。他特别下功夫啃透了那些入门读物和经典著作。揭密神甫的《科学杂谈》,卢梭反复读过百遍之多!

杰出的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学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科学开始摆脱了神学的桎梏,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壮丽序幕。有趣的是,他的这一伟大发现,除了因为他阅读了大量的天文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书籍外,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得利于“不辞劳苦地重读了我能得之的所有哲学家的著作”,古代哲学家关于地动的猜测,给了他极大的启示。可见,广博的知识对于科学研究是何等的重要!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的王力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和文字改革工作者。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各类著作有四十余种、论文一百多篇。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多种外语,翻译过莫里哀、小仲马等人的作品,介绍过不少国外语言学家的学说。王力年轻时,曾在一户乡绅家中教书,主人被他酷爱读书的行为所感动,把自己父亲从广州带回来的十四籍书送给了他。这十四籍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天文地理,杂然并存。

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逐一阅读,这使他大开眼界,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从此他才知道什么是学问。渊博的知识,精深的研究,为王力成功奠定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事实多如繁星。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一切有见地、学有所获的人,都有很注意运用博览与精读有机结合的,这是古今中外学者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一种很好的方法。

读书求学问,既要广博,又要精深,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古语说:“不通百经不能沾一经,不通一经不能沾百经。”“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外国也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谚语:“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

任何一门学科,固然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但也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普遍规律。因此,惟有博,才能功力于专;惟有专,才能融会于博。精通一门,可以“闻一以知十”,统领博学;广读博览,又可以促进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精通。可见,学科的精通又是博览的结晶。

博览的目的是为了“由博返约”,达到某项专业的精通。并不是让人们去东一本西一本地滥读,去做“样样懂样样松”的“两脚书橱”。“天下之书读不尽,学问茫茫无尽期。”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时间和精力同样有限,即使苦读不已,在那茫茫的书海中,也不过是涉猎“一粟”。要想门门精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的同时,有重点地选读适合自己特点的一至两门专门学问,作为深入钻研的对象,力求精通。这就如同蜜蜂酿蜜,行程千万里,广采百花,而后经过一个“酿制”的过程,将花粉变成芬芳馥郁的甜蜜。博精结合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一点上,有人得益大,有人收获小,其原因恐怕就在于“采”与“酿”上。李昂在《读书方法探寻》一书中精辟地讲道:“那些善于治学的人,都是既广泛博览,又有明确的专精攻读方向的。博离开了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杂’;精离开了博,也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陋’。”可见,只有博精结合,方能治‘杂’治‘陋’。鲁迅学问渊博,但精于文学创作。邓拓的博学博识闻名全国,但专于新闻事业。他们都是博精相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效法。

博精结合,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然而有些读者却不知怎样去做,他们对自己专门钻研的学科和与这门专业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的书籍或没有进行有效的博览,或是只有博览而没有深钻精读,缺乏提炼、加工,因而常常是事倍功半。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根据专业方向、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取努力攻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博览的范围和精读的对象,力争使两方面内在地结合起来并有所侧重。这样,才能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如同下围棋那样,通盘有个战略布局,立其一点,作为根据地,而后向四处发展,并有所割舍,确保重点,其势就会大,处处皆能成活。如果胸无成竹,东摆一个子,西摆一个子,毫无点面结合,往往会劳师无功。有的书只需浏览,知道就行了;有的书则要精读、常读、反复读。李燕杰说:“博览群书虽为博览,但也应该有个大致的范围与目的。这样才会学以致用。纯粹消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例如,我的基本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但我的阅读范围却较为广泛,可以说,古今中外,政治历史,文学艺术,趣闻杂感,无所不看,无所不记。有人称我为‘杂家’,细想起来,这个‘杂’字倒很必要,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色彩的万花筒,你不染,便不能体会社会本来的色彩与本质,很容易成为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书呆子。当然,‘杂’是为了‘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知,我们如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依据自己从事的专业和志趣,选择必须深钻与博闻泛览的书籍,博精结合,发愤苦读,是会“厚积薄发”,学有硕果的。什么是提炼读书法

1995年云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周某在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着重谈了她的“提炼读书法”。她说,“提炼,实指提炼中心词,以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句、段、文。”

先看下面这个例子:

1840年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引起的。积极主张禁烟的两广总督林则徐率领军队进行了抵抗,广州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英军,使英国侵略者受到很大的打击。但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妥协投降,竟于1842年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段话是在解释“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有四个句子,分别说明四层意思:战争性质;战争原因;我国军民抗英斗争;清政府投降。我们可以提炼出四个中心词:

1.侵略战争———联系侵略与被侵略、战争时间。

2.推销鸦片———联系英国强行推销。

3.抵抗———联系军民抗英及成绩。

4.妥协———联系清政府腐败、妥协的结果是签订条约,条约时间。

当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加以提炼。比如利用形象来提炼中心词:“洋人”———代表侵略;“鸦片烟”———代表战争起因;“林则徐”———代表抵抗力量;“清朝庸官”———代表投降。由此例不难看出,提炼中心词对学习大有裨益。

再比如,中学政治课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名词解释量很大,有人曾按教学大纲要求统计出中学政治名词解释共四百五十八条。这些词条内容大都是抽象的,宜多采用逻辑记忆———中心词法来记忆。例如下列词条:〔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下定义)。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从定义的“商品生产”方面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定义的“商品交换”方面说明)。

提炼中心词:

(1)生产与交换

(2)价值量(劳动时间决定)(3)等价(价值量为基础)记住这几个中心词,价值规律这个概念就不难记住。

什么是标记读书法

常听到有家长这样教训孩子:“瞧瞧某某某,多么会读书、多么爱惜书本,一个学期下来教科书还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哪像你,里面乱七八糟画满‘鬼画符’。”当真是看完一本书以后,里面无半点勾画标记,整洁如新书方是好的吗?其实不然。

读书的实质是要掌握书中要义。在阅读过程中勾画重点、勾画佳句、标记疑问,就是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是在分析思考中读书的一种表现。这样标记精读反复阅读,书烂一点、破一点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孔子晚年喜读《易经》,反复研读,以致把捆竹书的牛皮绳子都磨断了三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佳话。这恰恰是把书“吃透”状态下的破。相反地,读过一本很好的书,而它依然干净如新,那么虽是读过却如同未读,因为书中的内容未必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曾被称为“书疯子”的恽代英对好书迷恋得如醉如痴。他看到有的青年买了书,包得整整齐齐,保存得一尘不染,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真爱书。他告诉青年们,要把书读破。读书时,“认为好的地方,为它打几个记号”。他认为这比把书保存得干干净净要有益得多。当然,恽代英所说的把书读破,并不是简单地指把书看破碎了。这个“破”字,包含着钻破、识破的意思。恽代英正是这样读书的他广泛涉猎各方面的著作,对同一类的书,也要同时读几种,以互相印证,判断正误,直到把书读破变成自己的血肉。

确实,占有一本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钱把它买来而拥有占有权,另一种是把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一部分而拥有的绝对使用权。对于我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言,需要的便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要想寻得书的精髓,就要善于“标记精读”。

读书动笔标记,是一代学人重要的常用读书方法。可以说,在书上“勾勾画画”是当代学人在读书中总结出的经验,但每个人所使用的记号又不尽相同。

钱钟书少时,有边读书边加圈点的习惯。他早年在清华园求学时,曾遍读清华图书馆的书籍。在看书过程中,他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妙句。后来据他的同学讲,清华图书馆里有标记痕迹的书俱出至此君之笔下。

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早年他读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延安时期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斯大林选集》等书,许多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和勾画。50年代初开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线装《二十四史》,共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画的标记。有名的学者读书如此,我们读书更需要如此。

如果说,能够将所学存在脑海里且挥洒自如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知识的话,那么无疑这种知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标记精读”的读书方法。读一本重要的书要仔细地去读、要边思考边读。这样精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些地方会有疑问想标记、一些个妙句想勾画、有些重点和难点想圈划,实际上这样做就是“标记精读”。

每一次的标记读书都会带来收获,对下一次的复读带来便利与良好的启发。

一般常用标记有:

重要的内容。

====很重要的内容。

≡≡≡最重要的内容。

∽∽∽∽较重要的内容。

■■重要而关键的字或词。

■重要批注记号。

▲▲▲要注意的地方

??????表示不同程度的疑问。

还有()■,‖,,!!!!,等符号。

以上这些记号及其相应的意义只提供一种参考,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规定一套自己的标注记号体系。列宁在读《哲学笔记》中就使用一套自己的固定记号达40多种,这就给他以后的复读提供了很多方便。

但是,并非所有的书都需要标记精读,如果当真这样就有些浪费生命之嫌,有些书只要明其大意就可以了。所以,此中就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要明确目的,认真挑好要精读的书,有些不好确定的书可以先略读再做决定。

熟读是精思的基础,精思又是熟读的条件。只有熟读,才能记得牢,“一唤便在眼前”,只有记得牢,才能思得精,领会所学的东西。善于“标记精读”就可达到上述的领会,就会寻得书中的精髓。

对知识挥洒自如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标记精读”来实现的。相信,经常使用人们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标记读书法,会使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什么是笔记读书法

“为什么读书抓不住重点?”“为什么读书后重点很快就忘了?”“为什么读了好些书,知道了许多材料,但临到用时又找不到了?”许多读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先人们是怎样读书的。古人有一条著名的治学经验,即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就是作笔记。善读书者,总是书不离笔。

东汉哲学家王充酷爱读书,但那时,还没有便于随身携带的钢笔或铅笔,他为了做笔记,便在房屋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了笔砚简牍,遇到有价值的东西或自己一些体会就随时随地写下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借助笔记整理了大量资料,写成了一部八十五篇约二十余万言的《论衡》。法国杰出的科幻小说家肖伯纳一生做笔记二万五千多本。列夫?托尔斯泰身边常带着笔记本,他自称“遇到读书和谈话时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教育家徐特立读书生活长达八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其中一条经验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是“每读必记”,把书本的重点、难点、疑点、新鲜之点,都用笔写下来。他还常常告诫青年人,读书宁慢勿快。动笔做笔记,作眉批,比只读不记,当然慢了些,但准其慢,才吃透了书中精神,触到了真谛。徐老说:“我读书的办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行。”慢读,深钻,做笔记,这是徐老的妙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