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
20751200000043

第43章 怀有宽容之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怀有一颗宽容之心(3)

将自己放在对方的地位上

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某一事情,如果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其结果当然不一。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然不以为然。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对方为何会这样,其中一定自有他的道理。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个性,这才是解答他的钥匙。

因此,当我们面对某一问题时,如果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不顾他人,往往就会失之偏颇,甚至做错事情,伤害别人。凡事设身处地,换一角度想想,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可能就变得豁然开朗了。当一个人面对严重的难题时,如果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那么就可以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伊丽莎白·洛亚科是澳大利亚人,她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部车子。

由于种种原因,她已有六周没有按合同交款了。一个星期五的上午,负责洛亚科买车付款账户的一名男子在电话中愤怒地告诉她,如果下周一上午不把钱交上的话,他们将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刚好是周末,洛亚科没有筹到钱。于是这名男子星期一又给洛亚科打电话,还说了更多难听的话。

当时洛亚科没有发火,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件事情。洛亚科先真诚地道歉,说真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且因为自己已六周未付款,一定是他客户中最让他头疼的。这名男子听了洛亚科这一番话后,改变了态度,说洛亚科并不是最让他烦心,并且还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他说有的客户经常撒谎,有心躲着不见,还有的非常不讲理。洛亚科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听,让他把心中的不快都说出来。最后,还没等洛亚科提什么要求,这名男子就主动说如果洛亚科不能马上交还拖欠的钱也可以,只要洛亚科在本月底先付给他20美元,然后在她方便的时候再把其余的钱交给他就可以了。

古拉特·利伊普在《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深有意味的话:“把别人的感觉和观念与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置于相同的位置,并把它表现出来,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融洽起来。当你在听别人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意思来准备自己将要说的话,那样,由于你已理解和认同了他的观点,他也就会理解和认同你的观点。”

而《怎样把人们变成黄金》一书的作者肯尼迪·贝迪则说得更加明白直了:“停下来,用数秒的时间比较一下,你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和关心他人事情的,如此你就会理解别人也和你一样。而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诀窍,你就会像罗斯福和林肯一样,拥有了做任何事的坚实基础。总之,和别人相处的关系怎样,完全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别人着想了。”

看看罗克遇到的事情,就明白这两段话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好处了!

多年来,罗克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和骑马,以此作为消遣。罗克非常喜欢橡树,所以每当看到公园里一些树被烧掉时,他就十分痛心。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造成的。有时火势很凶,必须叫来消防队才能扑灭。

公园边上有一块布告牌,上面写着“凡引火者应该罚款及拘禁”。但这布告竖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儿童看见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在照看这一公园,但他对自己的职务不大认真,火仍然是经常蔓延。

有一次,罗克又看到公园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诉警察快叫消防队,可没想到他却说那不是他的事。罗克非常失望,于是以后罗克再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担负起了保护公园的义务。

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们,用威严的辞令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不听,就会恐吓要把他们交给警察。就这样,罗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全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觉。

结果呢,那些儿童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暂时遵从了,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又生起了火堆,并恨不得把整个公园烧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克逐渐懂得了人与人相处的道理。知道了怎样使用技巧,并更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他不再发布命令甚至恐吓,而是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生火是很危险的吗?我知道你们几个会很小心,但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来了也会学着你们生火,回家的时候却又不把火扑灭,这样就会烧掉公园里的所有树木。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里的树木了。而且在这里生火,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起来。我不干涉你们的兴致,我很愿意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但我想请你们在离开时,把火用土埋起来,并把火堆旁边的干枯树叶拨开,好吗?你们下次来公园玩时,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边,就在那沙坑里取火,那样就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两种说法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区别!后一种说法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同你合作的欲望,没有怨恨,没有反感。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他们保全了面子,他们觉得好。“我也感觉很好,因为我处理这件事情时,考虑了他们的观点。”罗克说。

如果要让别人都敬重你,你就应该记住要真诚地尽力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以全部的感官知觉去爱别人

试问,最近你曾为生命付出什么?你曾以笑容对别人吗?你曾和他人分享欢笑吗?还是曾和人拥抱过?你最近曾赞美过别人吗?你告诉过朋友他对你是如此特别吗?你曾以眼睛用心观察、以耳朵用心聆听吗?当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时,你会伸出援手吗?你曾辛苦工作,只为了对人示好吗?你愿意和他人分享你的时间及生命吗?

这一生里,我们都在接受别人的施予:婴儿时期双亲对我们的喂哺,青春时期同胞手足、同学朋友对我们的帮助,都是他们对我们的施予。他们是因为“爱”,才愿意付出,而不是希冀你的回报。然而,我们对他们付出了多少?

真情相待,是我们期望与亲近的人相处之道;而唯有不计回报的互惠,才算是真情相待。如果尽是对方付出,而你老在接受别人的施予,这种单向的施予绝不能长久。

生命中有些人应该要被珍惜,当你错失了表达的机会,你就是错失了生命。长期为你付出的人,就是你该珍惜的人,没有了他们,还有谁可以与你互相扶持一生?没有了他们,你将丧失依存于世的脐带;没有了他们,你生命的意义也将无从展现。

而“珍惜”又该如何表现呢?“施予”就是最好的展现方式。施予并不仅指有形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感情表露。许多人不吝于有形物质的施予,却吝于感情的付出。殊不知,对这些不求回报的人而言,简单的感情投注,才是最珍贵的礼物呢!

我们要多多施予他人,要比自己预期的多做一些,要比我们力所能及的多施予一些,要比他人所求于己的多做一些。

有一个精彩的演说,演讲人称多多施予叫做“爱的施予”,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因为非得这么做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及努力,应该是因为你在乎、你有爱才这么做的。这是多棒的生活方式啊!

有人是真喜欢这样,他们总是为了别人而特地有所作为,他们常说:

“要是有需要就打电话给我。”这句话是真心的,要是真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会第一个来到你眼前,他们也似乎知道该怎么处理。他们不是坐等别人来请求,他们是自愿的,这些人就是爱的代名词。他们除了做那些该做的事以外,还会主动多做一些。

要是我们的世界里有这样的人,那我们实在算得上幸运。而且,他们是无所不在的,要是你瞧瞧四周,你一定会看到他们的。不过,你用不着瞧了,他们不是那么喜欢招摇醒目的。

那么,这些人究竟都做些什么呢?请看:婚丧喜庆的场合里,餐后洗碗盘的人就是他们;当家人同心协力刈草时,他们会主动带来餐点和镰刀;当他们知道你为照料生病的亲人而守候整夜时,他们会主动分摊你的工作;

当你需要找个人谈谈时,即使再怎么忙,他们也会抽出时间倾听。

谁是这些施予者?就是那些施予再施予后还愿意多给一些的人。我们也应该以全部的感官知觉去爱别人:

以你的眼睛深情地看着他们,让眼中散发的“爱的光芒”闪耀在你所爱的人身上。“眼神”是最能表达感情的,温柔的眼光会换来温和的对待,关爱的眼神会得到虔敬的回报。爱,就在眼波流转之间。

以你的耳朵依附在他们嘴边,真正倾听别人说些什么。你毋需多言,只需聆听,因为你的言语只会阻碍他的表现机会,唯有聆听,才能知道他心里在说些什么。只有“倾听”,才会告诉你:“他们是你世界里最重要的人。”

以你的触觉去感受他们,我们都是因为别人的抚触才能茁壮,不要错过了任何一个拥抱的机会。别忘了,唯有肢体的接触,才能体会实际的温柔,透过体温的传达,我们才不会感受到这世界的冰冷,才能感受到温暖的爱意。

以你的气味去迷醉他们,洒上最钟爱的香水,让这香气代表你,在他们的脑海里制造点回忆。当你远去,这专属于你的味道还会在这地方缭绕不去,他们可凭借这气味追溯到你曾驻足的日子,他们也不会觉得你遗弃了这地方。

以你的味觉品尝一下眼前的时刻,就如同品尝你钟爱的食物那样,让他们真实地留存在你的记忆之中。不论你身处何处,那情意的美味还仿佛留在齿间;闭起眼来,香味依稀还在……

五感之外的第六感,就是“直觉”。你要能敏锐感受到别人的需求,在他们未开口前就先去做;在他们未曾希冀前就说出来;在他们期盼你出现前就现身在他们面前。“直觉”,是你和他们沟通的最佳利器,也是最有效的工具。

试着相信他人

每个人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辛苦经营着,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渴求着社会对我们给予相应的回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这样的回报越可观,我们的成就感越强烈。这种种成就感往往会成为我们在社会上继续打拼的动力,那么,谁又能无端端地放弃获得它们的机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别人放弃呢?

大多数人会将自己追求利益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尺度之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固有能力以及正当的途径去获得。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毕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人们通常只是想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使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并不是要对别人不利。

对于与自己发生利益冲突的人,我们首先要确定他是否想以正当手段跟我们竞争,如果是,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值得我们信任和与之交往的。双方把自己的立场讲明了,竞争就是竞争,以能力取胜,将来不管谁胜谁负,凭相互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印象,维持友好的关系是绝不成问题的。一番较量之后,彼此之间更加了解,说不定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默契,感情也更为深厚了,在人生大舞台上,你无形当中又多了一个支持者。所谓“不打不相识”,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看来信任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真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正确地对待和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提升对他人的信任度,克服主观上不正当的猜疑心理,不妨采取如下方法克服它:

1.坚持宽以待人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因为有了宽容,才能真诚,才有信任。一般来说,猜疑心重的人,私心是很重的,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自己的言行举止随随便便,却总是怀疑别人的言行另有意图;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放过别人一点点的差错。所以,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别人的真诚,也就会拥有真诚与信任。

2.打破封闭性思维

一旦出现了猜疑,一定不要盲目冲动地质问别人、指责别人,要冷静地分析那些“可疑点”为什么可疑,它对你究竟有没有危害或威胁。这时应避免设定假想目标,而要多想想几种可能和目标,跳出封闭式思维的循环怪圈,只要一种方案或可能性突破了怪圈的束缚,你的理智就会清醒。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猜疑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在弄清楚之前,猜疑往往因为猜疑者的封闭性思维而被看做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