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全集
20751200000041

第41章 怀有宽容之心,把别人当作自己怀有一颗宽容之心(1)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顿觉突然开悟。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偷窃的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是一种修养。宽容别人的过失,就意味给别人醒悟的时间和悔悟的机会。宽容能融洽气氛,交流情感,活跃思想,从而获得真话、真知、真情。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写信告诉马克思。过了两天,他收到了马克思的回信。信的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转,就说自己陷于怎样的困境。往后,也没有什么安慰的话。“太不像话了!这么冷冰冰的态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气。过了几天,他给马克思去了一封信,发了一通火,最后干脆写上:“那就请便吧!”

20年的友谊发生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马克思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沉重。他感到自己写那封信是个大错,而现在又不是马上能解释得清楚的时候。过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静”一些了,就写信认了错,解释了情况,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坦率和真诚使友谊的裂痕弥合了,疙瘩解开了。恩格斯在接到马克思来信之后,宽容了马克思的过失,并以欢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他在信中说:“你最近的这封信已经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兴的是,我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宽容能够容纳万物,宽容能够包涵太虚。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活得轻松、潇洒、磊落;心胸狭隘,一事不顺便心存憎恨,一句话不顺就耿耿于怀。心灵上栽满荆棘,思想上遮满云雾,整日抑郁,常年忧虑,就无异于自戕自害。

宽容,表明你有大海般的胸怀,蓝天般的肚量。一切的偏见、仇恨,所有的怀疑、猜忌,皆是造就自己的涓涓细流;一切的困难挫折,所有的雷电风雨,皆是蓄积自己搏击长空的动力。

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懂得宽容的人,堪称一个智慧的人。他总是使一些猜忌和误会消失于无形,由此避免许多无谓的冲突和不良的后果。他能使自己心性平静、神采安逸。因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心潮起伏,也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更不会为了鸡毛蒜皮之事而争得你死我活、脸红脖子粗。因为他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善明事理,勇于开拓,他追求的是永恒的春天,快乐的人生。

生活中,如果没有宽容,会使人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没有宽容,会使人像过街老鼠,处处挨打。因为一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要和许多人打交道。因此不可能一切都随心遂意,境随心转,不可能让整个世界都随着你,顺着你。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要用宽阔的心胸去包容一切违逆和挫折,更要以宽阔的心胸去理解他人的误会和偏见。如果你宽容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胸襟豁达,适度的宽恕别人,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事实证明,不会宽恕容人,亦必然殃及自身。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情绪紧张、心理不平衡的精神状态之中,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脱,会有害身心健康。可以说,宽容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胆小怕事与无原则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能从大处着眼,或暂时抛弃个人的利益,这恰恰是“心胸天地阔”、思想境界较高的表现,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人的一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别人有些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就可以适当的方法、善意的宽容,使之避免过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同样也应宽恕与容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最高尚的精神援助。宽以相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颇有必要的。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会遭受内心的痛苦。

宽容是不生病的妙方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和别人相处,由于各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生活、性格爱好不同,相处久了,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甚至会发生矛盾冲突,如父子反目、婆媳不和等。其实,只要有一方豁达一些,大度一些,该宽容的宽容,该忍让的忍让,该忘记的忘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干戈会化为玉帛。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或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假如整天对人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处事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容不得半点吃亏,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为一事的得失、一时的纷争就闹个不休,水火不容;或寸权必争,寸利必夺,互相攻讦,彼此挤轧,甚至积怨成仇,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在这样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工作、生活,不但很累很苦,而且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内心冲突得不到解脱,会导致神经高度亢奋,血压不稳,头疼失眠,心绪烦躁;跟谁说话都没好气,找不到发泄物件,就跟自己怄气。长此下去,疾病随时可能光顾,更不要说快乐的生活了。

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功能日渐衰老,心态的改变往往会使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如以往。此时,老年人应学会自我调节,改变固有的生活态度,少一点抱怨、固执,多一点宽容、忍让,必然能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学会宽容,就要注意从以下“五个不要”开始做起:

(1)不要过多抱怨

从心理来讲,晚年是老年人对自己一生反省的时期,但有的老年人常常感到别人对自己理解、关心得不够,生活上很多事情与自己的意愿不相符合。这种抱怨情绪如直接宣泄到家人或朋友身上,常常会导致别人反感,进而影响到相互关系。

(2)不要过分固执

固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老年人的通病。老年人社会经历丰富、见识广,但往往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考方式和办事方式。社会在快速发展,青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原则,不易接受老年人的意见。如果老年人还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可能会失去被尊重的地位。

(3)不要要求过高

懂得“淡泊明志”的老年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美满的家庭生活。

老年人应该面对现实,学会随遇而安,对社会、单位、家人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4)不要一味否定

有些老年人喜欢为一点点小事和别人争吵不休。经常在别人高兴的时候,提出相反的意见或话题,和大家相处不好。

(5)不要太苛刻

如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按自我标准,就容易产生矛盾。因此要尽可能宽容一些,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

容纳、承认才能获得“好人缘”

好人缘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某些成功人士总能够与别人相处得特别好,这到底有什么秘诀?在我们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人会特别吸引朋友与顾客。对于这样的人,你不禁感叹地说:“他把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了!”这真是一句妙词,一语而言中。人并非是强迫他喜欢谁,他就会喜欢谁。

下面列举的,是一般正常人所共同需要的两大基本渴望。利用这两种方法,就能与人很好地相处。

1.容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轻松松地与人相处。

在一般情况下和人相处时,很少有人敢于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一个人若是能让你感到轻松自在、毫无拘束,我们是极愿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和能够接受我们的人在一起。专门找人家错处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个好交往的人。

请不要设定标准叫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准则,请给对方一个自我的权利。鲁斯·哈比博士指出,如果每对夫妻都能牢记结婚仪式上的誓言“我不计较这个男人(或女人)的一切,我接受对方所有的行为”,就会挽回很多家庭的不和睦。

某一企业的老板说:“做妻子要接受丈夫的一切。要让丈夫生活愉快,拥有满足感。当丈夫回到家里时,要替他装上自信的弹丸。这样做了丈夫就会想:‘她这样喜欢我,可见我在她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并非一文不值。’做妻子的若能爱丈夫,信任他,他就会拥有‘我一定能做好一切的’的自信。所以第二天出门时,他不怕任何困难的考验,会充满自信地接受挑战。”相反,作为丈夫回到家里以后,妻子只会唠叨、抱怨不停,那他的斗志就会完全消失。

人们愿意和能够容纳自己的人和睦相处。一个能容纳自己丈夫的人,她必会得到丈夫的更加怜爱。假如是因为妻子的缘故,让丈夫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讨厌自己,那么,丈夫会随着自己自信心、自尊心的低落而对妻子不耐烦,彼此会因为吹毛求疵而感情低落,这样的结局就大煞风景了。

2.承认

每个人的第二渴望就是承认。

承认比容纳更深一层。容纳,实际上是消极的做法。我们容纳对方的缺点与短处,伸出友谊的双手接受他们,这只是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就是找出对方的长处,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对方的缺点上。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医生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着说:

“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他的长处。他家里的家具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

“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得频繁起来,在接触中,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项来承认他。有一天,这位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觉去打扫房间。这个事情,使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人们都渴望着他人的承认,要满足这项欲望并不难。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能够容纳别人,能够承认别人,他的周围就一定会聚集起许多的朋友,这也正是好人缘之道。

给予是一种快乐

马戏团的售票口处,约翰和他的父亲在焦急地等待着。来买票的人很多,他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终于在父子俩和售票口之间只剩下一家人了。这家人很特殊:父母亲和8个不到12岁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排队时,孩子们两个两个站成一排,手牵手地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唧唧喳喳谈论着小丑、大象、狮子,今晚可能是这些孩子们盼望已久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他们的父母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位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你真像个佩戴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售票员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和2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售票员报出了价格。这位母亲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格。这人的钱显然不够。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八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约翰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掏出来,让它掉在地上。这本是买他们两人戏票的钱!他蹲下身,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直视着约翰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这个陌生人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颤抖着,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于是约翰和父亲开车回家,虽然他们未能进去看马戏,但却满载而归。

20元是微不足道的,能够用它买到的不过是一本书、一盒巧克力或者两张马戏团表演的门票。可是当约翰的父亲把这20元给予另一个家庭时,它却为那个家庭买到了快乐和一家人共享欢乐时光的幸福。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样多呢?短浅的目光只看得到物质的多寡,却看不到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们不是因为拥有无数的金钱而富有,而是因为把有限的钱分给了许多更需要它们的人,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成为了富人。

国王对两个乞丐说:“我要给你们机会重新做人,但是只有两种选择:

一个人要整天给予,另一个要整天得到。你们要做哪种人呢?”

口齿伶俐的乞丐抢着说:“我当然要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于是,国王让那个想得到的继续做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天天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另一个则得到了国王的馈赠,成为富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天天将自己拥有的给予他人。

获得是一种幸福,给予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是持久的幸福。因为,为“获得”而快乐,只是一个人独享的快乐;为“给予”而快乐,则至少是给予者和接受者双倍的快乐。只知道获得的人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只希图不劳而获、只知道索取,或者只知道等待别人放弃某些东西;懂得给予的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知道任何财富都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财富和物质就是要与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