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意见认为,川端死于思想负担过重。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日本举国上下为他欣喜若狂,不仅报端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这件事,而且裕仁天皇通过宫廷的一位高级官员亲自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川端康成本人在接受日本和外国记者采访时,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极度兴奋。他说:“我很幸运。我之所以能拿奖,主要归功于日本文坛,其次归功于我的作品的翻译者。我很高兴地看到,人们在我的书中所找到的日本文学的传统风格,已经被西方世界所了解、所接受了。”但是这以后,川端康成未能再写出传世之作。作为社会名人的川端因而思想负担过重,只能以自杀了事。
另外还有人认为,川端是由于受不了三岛由纪夫自杀的打击,而选择自杀这条路的。1946年,三岛由川端推荐,发表了短篇小说《烟草》,从此正式进入文坛。其作品前期唯美主义色彩较重,大多描写病态心理和色情故事,反映了战后初期颓废腐朽的社会风气;后期则主要有意识地利用小说为复活军国主义服务。这些都和川端的主张极为相近。因此,当1970年11月三岛用切腹自杀来煽动军队搞政变失败身亡后,川端亲自主持葬礼,扬言三岛精神仍“活在许多人心中,并将载入史册”。由于打击太大,致使川端也走上了绝路。
总之,由于川端康成的政治主张和创作活动较为复杂,其作品在日本影响深远,而且死前他又没留下可供分析、研究的片言只语,人们对他的死因动机的探寻也就千差万别了。
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之谜
1983年9月1日零点左右(北京时间),苏联设在堪察加半岛的警戒雷达屏幕上神秘地出现一个亮点:一架身份不明的飞机正穿过堪察加半岛,向萨哈林岛飞去。8架米格-23和苏-15战斗机迅速升空,奉命进行拦截。但在茫茫的夜色之中,它们都没能找到这架飞机,最后只得空手而归。接着,苏军又派出6架战斗机,进行搜寻和拦截。
苏联的紧张心情不难理解。因为这架来历不明的飞机飞越的地区,都是苏联在远东的军事重地。堪察加半岛上建有苏联战略导弹的试验设施,半岛东部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是苏联核潜艇的重要基地,萨哈林岛上也建有多个空军基地和侦察监听设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这一带的鄂霍茨克海又是苏联导弹试验的回收区,它们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两个小时在焦急不安中飞逝而过。这时,一架战斗机报告它已经找到了这架来历不明的飞机,它竟是一架巨大的波音747客机。苏军多次发出警告信号,但都没有回音。在经过地面指挥人员的同意后,2点26分,两枚AA-3型“阿纳布”空对空导弹从苏军战斗机的机翼下闪电般地射出,准确地击中了这架客机。随着苏军飞行员例行公事般的报告“目标已被摧毁”,波音747客机巨大的机身猛地爆裂开来,刺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接着,这架残破不全的波音客机带着240名惊恐万状的乘客和29名机组人员从几万米的高空跌下,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事后,韩国等有关国家纷纷谴责苏联故意击落韩国客机,要求苏联道歉并赔偿损失。但苏联声称这架韩国客机实际上是一架“侦察机”,拒绝道歉和赔偿,双方争执不下。
这架波音747客机为何会出现在苏联军事要地的上空呢?
原来,这是韩国航空公司从纽约飞往汉城的007次航班。8月31日,007次航班从纽约飞抵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进行调整、加油。在这里还要进行例行的换班,以韩国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干炳寅为首的29名新的机组人员登上飞机,代替从纽约飞来的机组人员。
但是干炳寅为了节约燃料,在起飞前修改了预先设置好的飞行路线,选择了最靠北、也是最近的一条航线——20号红色走廊航线(简称R20航线)。在所有穿越北太平洋、连接美洲和亚洲的航线中,这条航线虽然距离最短,但却十分危险,因为飞机在穿出阿留申群岛后,就会沿着堪察加半岛南端和千叶群岛边缘飞行,离苏联领空最近的地方只相距30千米,而那一带又是苏联极为敏感的军事重地。
其实就在起飞后不久,飞机已经偏离了预定航线。向苏联的堪察加半岛飞去。而飞机上的乘客们在享用了身穿朝鲜民族服装的空中小姐送上的丰盛晚餐后,已渐渐进入了梦乡。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逼近。
但令人不解的是,机组人员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飞机已经偏离了航线。有人事后分析,可能是因为飞机是自动驾驶,所以机组人员便无所事事、精神松懈。有人认为这未免太不可思议,“自动驾驶”并非“无人驾驶”,更何况,机长干炳寅是韩国空军的退役上校,他不会不知道这条航线的危险性。
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地面的航路监视雷达早已经发现007次班机偏离了航线,向苏联的堪察加半岛飞去,可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飞机一步步走向死亡深渊,却没有通知机组人员?设在日本北海道的情报站能录下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在跟踪和击落韩国客机过程中与地面指挥所之间的所有对话,却为什么不对机组人员发出警告?
两百多条性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给葬送了,谁应该对此负责呢?
“雷米特杯”之谜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第一大运动。当球员们在绿茵场上以精湛的脚法和娴熟的配合展现力与美的完美组合的时候,当球迷们在看台上山呼海啸般地欢呼的时候,你不得不为足球的魅力所深深折服。有人说,足球比赛就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而关于足球的故事,也数不胜数。
当今世界足球比赛中的盛事,应数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它代表世界职业足球比赛的最高水平,杯赛冠军将捧回令人垂涎的奖杯。这项赛事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有关它的“雷米特杯”,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奥运会足球比赛的历史较长,但为了强调“参与性”,它把职业运动员拒之门外。这无疑减少了对抗的激烈性和比赛的可看性,使不少人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不少国家为了赢得好成绩,就偷偷地用职业球员冒充业余运动员参加比赛;而像西班牙、奥地利、捷克这样一些国家,则干脆拒绝参加奥运会足球赛。有鉴于此,在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不久,国际足球联合会(简称为国际足联)就紧急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最后他们一致同意:举办由职业球员加入的“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冠军奖杯为“雷米特杯”。
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隆重开幕。共有13个国家参加了雷米特杯的角逐,最终阿根廷队和东道主乌拉圭队连克劲敌,杀入决赛。这是两国球队在1928年奥运会足球赛后的再次相遇,格外引人注目。数以万计的阿根廷球迷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一路高歌着《不战胜则死亡》,横渡巴拉那河,浩浩荡荡地前往蒙得维的亚为阿根廷队助阵。乌拉圭警方闻讯,如临大敌,为防止出现球迷骚乱,派出荷枪实弹的警察,严阵以待。他们还在入口处对球迷强行搜身,结果从7万多名球迷身上竟然搜出1600多支左轮手枪。最后,乌拉圭队在主场万名球迷的加油声中,以四比二的比分击败阿根廷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高举“雷米特杯”的球队。
不过,世界杯历史上最辉煌的球队并不是乌拉圭队,而是它的邻居巴西队。巴西是当之无愧的“足球王国”,无论你是在车如流水的街巷,还是在偏远的山村,甚至是在几十层高的楼房阳台上,都可以看见巴西人踢球的身影。据说在巴西的一些工厂中,招收工人的先决条件并不是你有什么技术特长,而是看你球踢得怎么样。
195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足球赛上,巴西人首次获得了冠军,捧回雷米特杯。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为了永远铭记这一光荣时刻,巴西议会特地决定全国放假三天,共同庆贺。人们纷纷涌向首都机场,迎接胜利凯旋的英雄。结果,飞机因为欢迎的人群阻塞机场跑道而无法降落,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在其后的1962年和1970年两届世界杯比赛中,巴西队又两次荣膺冠军。由于巴西队史无前例地三次夺冠,在世界杯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们获准永远地把雷米特杯留在身边。
雷米特杯以其捐赠者、世界杯足球赛的发起人、1921年至1954年的国际足联主席雷米特的名字命名。它高30厘米,重约1.81公斤,由黄金铸造而成,金光闪耀。杯身雕刻着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尼凯。她身穿古罗马式的束腰紧身衣,头顶一座金杯,面带微笑地站在一个半圆形的球上,背后的双翅微微展开,双臂向上伸直,轻轻地扶着金杯。仅仅从1930年铸造时的黄金价值来看,雷米特杯就值47000美元。
但从诞生之日起,这件无价之宝就命运坎坷。在1938年的第三届世界杯足球赛上,意大利队夺得冠军,把雷米特杯带回了罗马。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赛事一度中断。意大利参战后,人们更为奖杯的命运捏着一把汗。据说意大利足协主席巴拉西急中生智,把雷米特杯藏在床下的一个旧皮箱中,才使它安然度过了战乱。直到战争结束后,奖杯才又重见天日。到了1966年,雷米特杯又来到这届世界杯的主办地——英国。人们还安排名在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中公开展览,为的是能让普通百姓也一睹其风采。
为了保证雷米特杯的安全,赛会向保险公司投保了3万英镑,并请了6名便衣警察日夜监视。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密的保护下,雷米特杯还是在3月20日的中午不翼而飞。英国警方全力以赴寻找,却毫无收获。眼看赛期渐渐逼近,英国足协尴尬之余甚至打算要不惜血本重新铸造一座。沸沸扬扬一个星期后,失窃的金杯终于在伦敦郊外的一个垃圾堆中“亮相”。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使雷米特杯失而复得的“英雄”,竟然是一只流浪街头的小狗。
1970年,拥有“球王”贝利的巴西队成功地第三次卫冕,将雷米特杯永久地捧回了巴西。国际足联另造了一尊由两个大力士高举着地球的“大力神杯”,作为新的奖杯。可是就在1983年12月20日,被珍藏在巴西足联办公室的国宝——雷米特杯又一次神秘地失踪了。盗案震惊了巴西,也震惊了世界广大球迷。一些报纸纷纷在头版头等报道这条消息,并称这是“本世纪最大的盗窃案”,而里约热内卢广播电台的一位播音员更是愤怒地把雷米特杯被盗案称为“世纪抢劫案”。保险公司和巴西足协分别悬赏寻找线索,但雷米特杯始终毫无音讯。直到第二年,巴西警方终于逮捕了两名犯罪嫌疑人,一名是前巴西足协的职员阿弗斯,另一名是离职警探里维拉。据交代,他们在得手当天就已经把雷米特杯送到一家铸造厂熔成黄金,随后又将1.8公斤的黄金卖给一个黄金商人。
但许多人不相信雷米特杯真的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人认为,雷米特杯其实并没有被熔毁,盗窃者不可能如此愚蠢;而巴西当地的一些报纸则认为,被盗的只是雷米特杯的复制品。有一些人甚至认为,雷米特杯在从巴拉西床下找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掉包”了。
不管雷米特杯是否还在世上,足球的魅力及其影响已经由此说明,不是吗?
“刺杀拉宾案”
1995年11月4日晚,以色列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上灯火通明。这里正在举行一个约有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以色列总理拉宾在集会上慷慨陈词,号召民众支持他的和平政策。演讲结束后,这位阿以和平的使者信步走向他的汽车,准备离开。但正在这时,突然传来几声枪响,拉宾总理中弹倒在血泊之中。
大约一小时后,拉宾总理在伊希洛夫医院不治身亡。噩耗传来,举世震惊。各国政要纷纷发来唁电,缅怀拉宾总理业绩,谴责恐怖刺杀行为。
拉宾当选以色列总理之后,坚持“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致力实现同阿拉伯人的和解。他先后与巴勒斯坦、约旦签署了一系列和平协定或协议,极大促进了中东和平进程。1995年10月,他又签署了一项把部分约旦河西岸领土归还给巴勒斯坦人的协议,获得世界舆论一致好评。但是,这些协议也激怒了以色列国内一些极端右翼分子。一些持强硬立场的犹太组织甚至认为,拉宾是一个“把国家拱手让给阿拉伯人”的叛徒。
后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刺杀拉宾的凶手已被当场抓获。他是赫兹利亚市巴尔伊兰宗教大学法律系的一名学生,名字叫伊加尔?阿米尔,现年27岁。伊加尔一直是拉宾政府的批评者,他经常参加抗议拉宾政策的活动。
在警方审问下,他对自己刺杀拉宾总理的罪行供认不讳,并声称这是“个人行为”。
不久,以色列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早在案发前四个月,也就是1995年7月,阿米尔的一个朋友进了国家安全部。他曾经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阿米尔要刺杀拉宾,但没人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则消息引起了巴里?哈密什和纳坦?赫芬的强烈关注,他们从此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追踪调查。这两人一个是记者,另一个是电脑专家,他们原先互不相识。在各自对拉宾之死做了缜密的调查后,他们竟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拉宾遇刺,另有内情。
据伊加尔交代,他曾五次企图刺杀拉宾,但因条件不具备每次都落了空。这次他站在拉宾身后两米开外,向其背部连开了三枪。但是,根据伊希洛夫医院的说法,子弹是从拉宾前方射入。拉宾的主治医生向新闻界透露说:拉宾“胸部严重受伤,子弹穿透了心脏的大动脉,并击破了几节椎骨。”
拉宾遇刺身亡当天医院出具的尸检报告上也说:子弹从胸口射入,穿透了心脏,又从第五与第六节脊椎骨间射出。此外。警方也断定:根据拉宾体内残留的大量火药粉末和他衣服上的破口可以看出,刺客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杀手,而且他是用枪抵住拉宾的胸口开枪射击的。
这样看来,拉宾实际上是两次遇刺!凶手除了伊加尔?阿米尔之外,一定还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