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密大清皇宫
2074600000016

第16章 北京故宫(8)

不久隆裕皇太后大病不起,溥仪便来了个“先斩后奏”,背着隆裕皇太后将那些碍事的门槛全部锯了。可那些被锯下的门槛好好的,扔了很可惜,于是就在大门后设置了一个汉白玉的石座,然后将锯下的门槛放在上面,有的还包上一层铜皮,以防被损坏。但不知什么原因,西一街西侧的大成右门,也就是储秀宫东侧的门槛南端只锯了一半就停下来了,现在锯口还在。

御花园的三大建筑特色

御花园是内廷中最庄重、最讲究的皇家花园,被誉为紫禁城诸园之首,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但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其为“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全园南北纵长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园内的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盂顶式,坐落在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分别铺展出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御花园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三大特色:

首先,御花园的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钦安殿为中心,两边均衡地布有各式建筑20余座,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都玲珑别致,疏密合宜,其中以浮碧亭、澄瑞亭、万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两对亭子东西均对称排列,浮碧亭与澄瑞亭横跨于水池之上,朝南一侧伸出抱厦;万春亭和千秋亭上圆下方,四面出抱厦,从而组成了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两座对亭造型都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其次,园内奇石罗布,树木葱茏,古柏藤萝皆为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有古树160余株,散布在园内各处,加上各色山石盆景,更是千奇百怪。

此外,御花园内的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组成了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简直是妙趣无穷。

御花园内有哪些建筑

御花园南与中宫和东、西六宫大门相通,是帝后们茶余饭后休息娱乐的地方。整个花园古雅幽静,钦安殿坐落在正中,将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四面围墙对称建有十几座建筑物,遮盖住四周的高大宫墙,让人感觉既不失皇宫之庄重,又不失传统花园之幽雅。

御花园内的主要建筑有钦安殿、养性斋、搞藻堂、绛雪轩、延晖阁、万春亭、千秋亭、堆秀山等。钦安殿位于御花园的正中央,殿内供奉着道教真武大帝。传说真武大帝是水神,能够保佑皇宫,不遭火灾。

养性斋位于御花园的西南侧。宣统帝退位后,曾在这里学习英语、数学等。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的东南角。当年绛雪轩前有五株海棠树,每当花开花落的时候,颇似绛色的雪花飘零,因此乾隆帝定名为“绛雪轩”。后来慈禧太后还从河南移来了太平花代替古海棠,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搞藻堂位于御花园的东北角,是供皇帝藏书、读书的地方。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的西北侧,是一个二层小楼。当年乾隆、道光、咸丰等,都经常在这里赋诗。清朝选秀女也在这里进行。

万春亭和千秋亭东西对称,两亭造型精巧,构造、装饰也完全相同。

堆秀山位于御花园的东北角,山上湖石嶙峋,峰峦起伏。山前有门,门内是石洞,石洞两旁各有一个蟠龙翘首,将一股清泉喷向天空。堆秀山的两侧是登山的小路,山顶有御景亭。清朝每年的七月初七,皇帝、后妃们都要在御花园祭祀牛郎、织女星;八月十五中秋夜还会到园中赏月;九九重阳还要上堆秀山登高远眺。

御花园的三宝都是什么

御花园有三件宝物,每一个都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天成之物。这三件宝物就是三块珍贵的奇石。

第一块奇石名叫诸葛拜斗石,要以自然形成的纹理画面而闻名。陈设在天一门前的甬路西侧。它主画面中呈现的是一位恭身下拜的老人,他头戴道巾,身穿褶袍,双手拱起,长袖下垂。而老人的对面有一组呈北斗七星样子排列的白点,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样。整个石头上天然形成的画面就像当年的诸葛亮在拜北斗星,祈求自己的生命能够再延长一点,以扶助阿斗时的情形一样,因此人们将它称为“诸葛亮拜北斗石”。

第二块奇石名日海参石,陈设在拜斗石对面的甬路东侧。它是由上百条海参似的石段组成的奇石盆景,故称海参石。此石外形肉感很强,似圆润柔软,但石质坚硬,可算得一件非常难得的精美的造石艺术品。第三块奇石叫作木化石,它矗立在绛雪轩前面的雕石座上,形状好似久经暴晒的一段朽木,背面还有无数个虫蛀的小孔,证实它确是蛀蚀糟朽的木材。但它确是石质,是大自然造就的一段远古木化石。石头的正面还镌刻着乾隆皇帝专为这段木化石题写的诗句。

除了这三件宝物之外,御花园内的花石子路也遍布全园,蜿蜒交错,都是用各色的小石子镶嵌而成的各种图案,清晰透辟,趣意引人。每幅图案都自成一个内容。除了花鸟走兽等吉祥画外,还有众多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等画面,如“关公过关斩将”、“张生与崔莺莺花园相会”、《聊斋》中的“胭脂”,以及“十美图”、“二老观棋”等人物图案。尤其是十二属相中的各种动物,形态刻画得生动传神,姿态可掬。最有趣的是一幅四个女人逼迫一个男人跪搓板的画面,让人寻味。这些石子镶嵌工艺十分精细,简直就是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珍品。

天一门的来历

在御花园的正中央有一座门,称为天一门,是与天安门处于同一条轴线上的古建筑之一。天安门位于皇城的正南部,而天一门则位于紫禁城的北部。

那么这座门为何要叫作天一门呢?

这是因为门内的大殿上供奉的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在道教传说里,玄天上帝是水神。而御花园位于紫禁城的北面,北面为玄武,属水,所以自然要供奉水神来保佑平安了。《故宫考》中说:“天一门,嘉靖十四年四月额为天一之门,取天一生水之意,可谓防火。清时改为天一门。”“天一”原本是古星名,《汉书》中称:“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锐,若见若不见,日阴德,或日天一。”这就是说,天一门的名字是取“天一生水”的意思。紫禁城内几乎全都是木建筑,因此防火也就成了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这里祭祀水神的原因了。

据说,在清朝的时候,这个玄天上帝曾经显灵一次,当时紫禁城内有一处着了火,火势还很大,一时难以控制。然而突然在着火的地方下起了一场瓢泼大雨,火立即就被浇灭了。人们都觉得非常奇怪,后来在钦安殿的门前发现一双特大的脚印。于是人们就说这是玄天上帝从大殿里走出来,这场火就是他灭的。而在钦安殿四周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的,全都是一些水里的虾兵蟹将,据说它们也帮助玄天上帝一起灭了那场大火,所以雕刻出它们的样子也是用以镇火,希望能够减少火灾。

当然,这些不过只是传说罢了,但却给天一门以及紫禁城,都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钦安殿具有哪些特色

过了天一门便是钦安殿了。钦安殿是紫禁城内的最后一座宫殿,位于御花园的正中,南北中轴线上。

钦安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代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三间,后来又拆除了。大殿的正中央是道教供奉的玄武大帝。钦安殿是一座道教庙宇,每当皇帝到钦安殿去的时候,设置在御路正中的铜鼎都要香烟缭绕。

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朝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并雕有龙凤望柱头,殿后的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别看钦安殿不大,但殿内雕石可以说也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的东南方向设有焚帛炉,西南放置有夹杆石,北侧各有香亭一座。殿前的院墙正中辟门,也就是前边我们提到的“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着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着玄天上帝。在清朝,每年元旦都要在天一门内设置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当遇到年节,钦安殿内还要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

钦安殿前石刻为何刻有海妖、水怪、鱼、虾、蟹类……

在钦安殿的殿前石刻上,刻有许多想象的或真实存在的水族动物,如海妖、水怪、鱼、虾等。这些动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在封建社会,迷信很盛行,凡是人类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都会归于天神作用,于是就要祈求神仙避灾免祸。皇宫也不例外,迷信活动更是花样百出。因此,皇宫内建有多处佛堂庙宇,供奉各路神仙。

清初人所著的《筠廊偶笔》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闻: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僧人叫济舟。某天正在殿上诵经,忽然来了一个士人到殿前祭神。济舟看他不像平常之人,就请他上殿求教,士人不肯。济舟以诚相让,士人只好说:“我是城隍,职位卑下,殿上有戒神呵护,小神不敢擅入。”说完转眼不见了。就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稽的传闻,让宫内的人深信不疑,于是竟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楼下建起了城隍庙,立其神位供奉。

在紫禁城内的神位之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钦安殿的水神真武大帝了。据说在嘉靖年间,钦安殿失火,真武大帝率领众水神前来扑救,灭了大火。传说钦安殿东北角台阶上的两个脚印就是真武大帝指挥救火时留下的,而其实这两个脚印是太监们搞的鬼,故意挖的脚印来欺骗皇帝。但皇帝们对此依然深信不疑,所以对这位神仙自明朝起就格外崇拜,破格让他住在中轴线的钦安殿里。同时为了“表彰”真武大帝的水族诸神,还在钦安殿外的夹杆石上雕满了海妖、水怪、鱼、鳖、虾、蟹等水族动物。这在庄严肃穆的紫禁城内不能不说是一个特殊待遇,体现了祈盼苍天赐水,以保宫殿平安的思想。

堆秀山下的龙口喷出的是泉水吗

从神武门进入故宫,有两座越红墙而出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两座建筑中,西侧的是两层楼式的延晖阁,东侧的则是坐落在堆秀山上的御景亭。

在明朝中期以前,堆秀山处建有观花殿,但在万历年间此殿被拆除了,重新建起了堆秀山。这座山用奇形怪状的石头人工堆砌而成,因堆砌成假山被匠师们称为“堆秀式”,故称堆秀山。在堆秀山的前面,设有两个狮子石座,在其石座上各雕有一条卧龙,龙首昂对蓝天。最引人注目的,是从龙口中喷涌而出的一股股水柱,清莹透澈,让人感到清新爽快,疲意顿消。

有人说龙口中喷涌出来的是泉水,那么真的如此吗?

这还要从北京的地理位置说起。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40~50米之间,地下水位较低,城中更没有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所以堆秀山龙口中根本就喷不出泉水。那么堆秀山前的“喷泉”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这是一种人工喷泉。在堆秀山上的两侧,各安置了一口大缸,缸底部有一个孔,孔的下方有个水道直通山下的龙口,缸中的水则要靠工人不停地担水上山倒入缸中。由于水位差的作用,水自然就会通过水道从龙口中喷涌而出了。

神武门的特色与功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朝时称玄武门。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圣讳”,才改为今天的神武门。

神武门是贯穿北京古城长约8公里中轴线上的一座具有独特作用的宫门。门总高31米,呈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三券,上方建有城楼。城楼建在汉白玉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周有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有双扇板门,通往城墙和左、右的马道,四面门前还各出踏跺。

城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梁枋间饰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有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的“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是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神武门旧设钟、鼓,与地安门北的钟、鼓楼一样,都由銮仪卫掌管,并由负责天象和历法的钦天监每天委派漏刻科博士一员,轮值神武门,指示更点。每到黄昏时分,神武门的钟楼会先鸣响一百零八声,然后再“起更”。当时一夜分五更,也称五夜或五鼓。一更约两小时。每到一个“更次”,就会有旗鼓手鸣鼓,直至第二天早上五更已尽,再鸣晨钟,也是一百零八声。不过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禁门。明清两代的皇后行亲蚕礼时,就由神武门出入。此外,清代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仪式,备选者也要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

“秀女”们必经的皇城大门

清代皇帝的后妃来源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它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选秀女”制度,而神武门则是八旗秀女们被领人和带出宫廷所必经的皇城大门。

清朝的这种选秀女活动由户部主管,每三年举行一次。选看秀女的前一天,各旗的参领、领催等都要事先排定车次,然后按顺序鱼贯衔尾地进入。每辆车上都要挑挂双灯,而且各有标志。傍晚时分发车,入夜经地安门至神武门外等候启门,然后再依次下车入宫。这些参领们所乘车辆即由神武门夹道出东华门,再由崇文门大街一直向北走,绕道仍进地安门回到神武门,这时时间基本已是次日的中午左右。选看完毕的秀女,再按次序退出神武门,登车各归其家。虽然选秀女时有千百辆车,但次序却井然不乱,所以人们也称其为“排车”。

据说,在乾隆年间选秀女时,车马非常杂沓,顺序凌乱,应选者都各自争路,互不退让,不仅时有堕珥遗簪的旗女,还经常出现交通事故。嘉庆年间,额驸丹巴多尔济提出上述车辆由神武门向东而西绕行的方法后,选秀女的车辆就不再因抢道而拥挤不堪了。而且鉴于选看秀女时这种车马辐辏、人员汇集的情形,嘉庆六年(1801年)的谕旨还规定:应选当日,进宫的大臣官员不准走神武门,全部都由东华门、西华门入内,就是皇子也不能由神武门进入。此后一直沿用这个规定,这就使得选秀女的仪式不至于那么混乱不堪了。

嘉庆皇帝神武门遇刺事件

清代入关后的200余年,自顺治至宣统共1O位皇帝,其中有两位皇帝曾遇到过刺客袭击,这两位皇帝就是雍正和嘉庆。但雍正帝遇刺之说已无从查考,嘉庆皇帝遇刺之事却有档案为证,确有其案,而且遇刺之地就在神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