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馈赠的时机而言,及时适宜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很讲究“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即十分注重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只有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才是最难忘的。因此,要注意把握好馈赠的时机,包括时间的选择和机会的择定。一般说来,时间贵在及时,超前滞后都达不到馈赠的目的;机会贵在事由和情感及其他需要的程度,“门可罗雀”时和“门庭若市”时,人们对馈赠的感受会有天壤之别。所以,对于处境困难者的馈赠,其所表达的情感就更显真挚和高尚。有一篇《影星与狗》的文章,记载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国际著名影星黛丽·赫本十分爱狗。多年来一直豢养着一只叫杰西的长耳罗塞尔种的小猎犬。白天,杰西那无忧无虑和温柔的品性,令赫本感到平和亲情,夜晚杰西暖融融地依偎在赫本的脚旁,伴她入睡。然而,有一天,杰西误吃了毒药,很快就死了,赫本爱犬心切,竟无法控制自己,一连数日,终因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这时,她的朋友克里斯多夫·格里文森托人给她送来了又一只长耳罗塞尔狗,它叫彭妮,小巧玲珑,毛色白亮,十分可爱。彭妮给了赫本无限的慰藉,赫本说:“彭妮不仅使我恢复了健康,也赐给我无限的幸福,它真是来自天堂的宝贝。”
(三)效用性原则
同一切物品一样,当礼以物的形式出现时,礼物本身也就具有了价值和实用价值。就礼品本身的实用价值而言,人们经济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追求不同,对于礼品的实用性要求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不同,在物质生活较为贫寒时,人们多倾向选择实用性的礼品,如食品、水果、衣料、现金等;在生活水平较高时,人们则倾向于选择艺术欣赏价值较高、趣味性较强和具有思想性纪念性的物品为礼品。因此,应视受礼者的物质生活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礼品。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其著名的小说《麦琪的礼物》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妻子十分想在圣诞节来临时送给丈夫一份礼物,她盼望能买得起一条表链,以匹配丈夫祖上留下的一只表。因为没有钱,于是她把自己秀丽的长发剪下来卖了。圣诞之夜,妻子对丈夫献上了自己的礼物——一条精美的表链。丈夫也在惊愕之中拿出了他献给妻子的礼物,竟是一枚精致的发卡。原来,丈夫为给妻子买礼物把自己的表卖了。这时,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的爱成为这圣诞之夜唯一的却是最珍贵的礼物。这对夫妻献给对方的礼物,在此时似乎已毫无效用,然而并非如此,它们不仅升华了他们之间的爱,使他们得到了最大的精神满足;而且更激发了他们战胜生活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意志。有这样的情和爱,世上还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生活难关吗?
(四)投好避忌的原则
就礼品本身所引发的直接后果而言,由于民族、生活习惯、生活经历、宗教信仰以及性格、爱好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礼品的态度是不同的,或喜爱或忌讳或厌恶等等,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投其所好、避其禁忌的原则。在这里尤其强调要避其禁忌。禁忌是一种不系统的、非理性的、作用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倾向,对人的活动影响强烈。当自己的禁忌被冒犯时,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心中的不快不满,甚至愤恨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冒犯了别人时,就会引起纠纷,甚至冲突。所以,馈赠前一定要了解受礼者的喜好,尤其是禁忌。例如,中国人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如,白色虽有纯洁无理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悲哀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这类禁忌,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遵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馈赠的具体礼仪
(一)赠礼礼仪
要使交往对象愉快地接受馈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便是你在馈赠原则指导之下选择了礼品,如果不讲究赠礼的艺术和礼仪,也很难使馈赠成为社会交往的手段,甚至会适得其反。那么,馈赠时应注意哪些艺术和礼仪呢?
1.注意礼品的包装。精美的包装不仅使礼品的外观更具艺术性和高雅的情调,并显现出赠礼人的文化和艺术品位,而且还可以使礼品产生和保持一种神秘感,既有利于交往,又能引起受礼人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及好奇心理,从而令双方愉快。好的礼品若没有讲究包装,不仅会使礼品逊色,使其内在价值大打折扣,使人产生“人参变萝卜”的缺憾感,而且还易使受礼人轻视礼品的内在价值,而无谓地折损了由礼品所寄托的情谊。
2.注意赠礼的场合。赠礼场合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那些出于酬谢、应酬或有特殊目的的馈赠,更应注意赠礼场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那会使受礼人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只有礼轻情重的特殊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既然是关系密切,送礼的场合就应避开公众而在私下进行,以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那些能表达特殊情感的特殊礼品,方才在公众面前赠予。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如一本特别的书,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等。最好当着受礼人的面赠礼。赠礼是为巩固和维持双方的关系,赠礼也必须是有针对对象的。因此赠礼时应当着受礼人的面,以更于观察受礼人对礼品的感受,并适时解答和说明礼品的功能、特性等,还可有意识地向受礼人传递你选择礼品时独具匠心的考虑,从而激发受礼人对你一片真情的感激和喜悦之情。
3.注意赠礼时的态度、动作和言语表达。只有那种平和友善的态度,和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令赠受礼双方所能共同接受的。那种做贼式的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中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4.注意赠礼的具体时间。一般说来,应在相见或道别时赠礼。
(二)受礼礼仪
1.受礼者应在赞美和夸奖声中收下礼品,并表示感谢。一般应赞美礼品的精致、优雅或实用,夸奖赠礼者的周到和细致,并伴有感谢之辞(按中国传统习惯,是伴有谦恭态度的感谢之辞)。
2.双手接过礼品。视具体情况或拆看或只看外包装,还可伴有请赠礼人介绍礼品功能、特性、使用方法等的邀请,以示对礼品的喜爱。
3.只要不是贿赂性礼品,一般最好不要拒收,那会很驳赠礼人面子的。可以找机会回礼就是了。
(三)礼品的选择
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a.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
b.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
c.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
d.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
e.对老人,以实用为佳。
f.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
g.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四、国际交往中的馈赠常识
世界各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的影响,在馈赠问题上的观念、喜好和禁忌有所不同。只有把握好这些特色,在交往馈赠活动中才能达到目的。
(一)亚洲国家的馈赠
亚洲国家虽然因社会的、民族的、宗教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但却在馈赠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1.形式重于内容。对亚洲国家人士的馈赠,名牌商品或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是上好的礼品。至于礼品的实用性,则屈居知识性和艺术性之后,尤其是日本人和阿拉伯人,非常重视礼品的牌子和外在形式。对日本人而言,越是形式美观而又无实际用途的礼品,越受欢迎,因为日本人有送礼的癖好,送他这样的礼品,他好再转送他人。
2.崇尚礼尚往来,而且更愿意以自己的慷慨大方表示对他人的恭敬。在亚洲,无论何地,人们都认为来而不往是有失尊严的,这涉及到自身形象。因此,一般人都倾向于先送礼品予他人。而且,收到礼品,在回礼时则常在礼品的内在价值、外在包装上更下工夫,以呈现自己的慷慨和对他人的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