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20679200000002

第2章 礼仪的基本问题(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光辉灿烂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礼仪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华夏子孙最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礼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石,中国古代文化实际上就是礼仪文化。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故称华”之说,中华民族正是以这种丰富独特的礼仪文化获得“礼仪之邦”的美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礼仪在现代交往中显得更加重要。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圣地,更是不能缺少礼仪教育。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思想、修养和情操,而且是人们走向社会的“名片”,塑造形象的手段,广交朋友的法宝和事业成功的桥梁。因此,学礼、知礼、用礼,不仅是每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主观意愿,也是现代整个人类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

(第一节)什么是礼仪

孔子说:“礼者何?即中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管子也说:“礼者,因人之情,象义之理,而为之节乐者也。”所以礼仪是治事待人的准则,亦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更浅显的讲法就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索居,必须进行团体生活,所以不论是家庭生活或是社交场合,其进退都应有适当的节度,彼此的行为言谈,维系社会纪纲及群众秩序。比如:窥人隐私,议人长短,行为乖张,举止怪异,乃至开车不守规则,夜半扰人清梦,公共场所高谈阔论,大街闹市袒胸裸体,都属失礼。轻则令人侧目,重则扰乱社会秩序,甚至破坏国家法令,所以孔夫子强调礼的重要:“非礼勿观,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西方国家也同样讲究礼。在英文词典里可以找出几个相同的词义:一为courtesy,即礼貌,泛指一般客气的仪态;二为etiquette,为交际应对的酬酢礼节;三为protocol,意为礼规、礼仪等。etiquette一词是由法语演变而来的。其原意是指法庭上用的一种“通行证”,它上面记载着进入法庭时应遵守的事项。后来,其他各种公众场合也都制订了相应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由繁而简,构成系统,逐渐形成了大家公认的、也是大家都愿意自觉遵守的国际礼节。英文词典对protocol的定义是“外交的或军事的礼节和秩序的规则”。比如开会时关于悬挂国旗、奏国歌的规则,举行正式宴会时的座位安排,介绍客人的顺序,感谢出席宴会宾客的顺序等。所以,礼仪是一种广泛的概念,可将任何活动中有利于处理相互关系的言行举止内容包括在内。礼节则指交际活动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具体行为规范。比如出席晚宴衣饰必须整洁属礼仪的范畴,但衣饰整洁这一行为还称不上是一种礼节。握手礼是会面时的一种礼节。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孔子提倡六艺,以“礼”为六艺之冠,五经中有“礼记”,古时官制,中央政府设六部,“礼部”居其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由此可见一斑。礼仪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首先非常重视“礼”的教育。

古代不仅重视“礼”的教育,也十分重视“礼”的实施,即思想灌输与行为实践结为一体。如西周时,对“礼”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懂得“君臣主义”与“长幼之序”,还要让学生“演礼”,使他们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中国的文明曾在几千年间影响着东方世界,中国曾被外国人称为君子之国、文明典范而备受敬仰。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旧存在。大凡到过日本或跟日本人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随处可见日本人频频鞠躬的礼节,听到“欢迎光临”、“请多关照”等礼貌用语。日本人称这种礼节为“唐风”,而这个礼节是依照1200年前唐朝的礼制沿袭下来的。

综上所述,可以给礼仪作如下定义:礼是礼貌、礼节,是一种要求;仪是仪表、仪态,是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秩序。合二为一,礼仪是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总而言之,礼仪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致意、问候、祝愿等惯用形式。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仪容、服饰、姿态等。

仪式是指特定场合举行的专门化、规范化的活动。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一定形式,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形成一定的习惯便是礼仪。

礼仪礼节就其本身来说,其形式是物质的,体现在人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界域语言、服饰语言等诸多方面,作用于人们的感官。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的。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礼仪的含义是精神的,意识的,反映不同的意识形态,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礼仪规范已被列入正式的国际公约,成为各国正式交往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

(第二节)礼仪的分类和特征

一、礼仪的分类

“礼仪之邦”的中国,礼仪的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自伏羲以来,五礼咸备”,根据后人的研究,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礼制是在西周的时候。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促成了“吉、凶、军、宾、嘉”五种类型的礼仪制度的产生。

对礼仪的研究,目的在于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礼仪进行分类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礼仪,发展礼仪。从目前礼仪发展的状况,以及礼仪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现代社交礼仪分成几种类型:从内外区分:把礼仪分成国内礼仪和涉外礼仪两大种。这种分类着重于礼仪服务对象的内外区别。国内礼仪指在本国范围内通告的一些礼仪规范和区域特征。国内礼仪除了一些通行的法规外,有一些礼仪内容是属于某个民族或区域所特有的,因此具有极强的个体性,比如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礼仪行为。

涉外礼仪指参与外事活动应遵循的礼仪规范。涉外礼仪的内容和范围极广,除了一些国际通告惯用的礼仪规范外,还有很多不同国家的风俗礼制均是涉外礼仪研究的内容。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均有自己特定的礼仪风俗,涉外工作人员就有必要了解掌握不同的礼仪内容。比如同样是送鲜花,在法国人家里做客,就不应送菊花,尤其是黄色的菊花,因为黄色表示不忠诚,更何况菊花又更多的被用在葬礼之中。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菊花被看成一种“妖花”。在西德人家里做客,千万不要给女主人送红玫瑰,那是赠送情人的礼品。在日本,人们忌讳荷花,而荷花在我国却是一种圣洁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

从主体应酬的工作对象可分为:内务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个人社交礼仪四种。

内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家庭中,亲朋好友之间应酬交往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家人间的问候、祝贺、庆贺、赠礼、宴请等等。

公务礼仪指人们在公务活动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公务行政礼仪、公务迎来送往的礼仪、公务会见会谈的礼仪、公务宴请招待的礼仪。

商务礼仪指人们在商务部门工作应酬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如商务接待、商务谈判、商务庆典等等礼仪。

个人社交礼仪指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时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包括一些基本的礼节,如握手、介绍、交谈、馈赠等等。

二、礼仪的特征

礼仪是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交往规范,但它和其他社会规则相比,礼仪又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等五个方面。

(一)规范性

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总之,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接受、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