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儒家智慧一点通
20672500000014

第14章 修大德而后谋大事(2)

双方交战,蜀军首战告捷,生擒了南蛮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嘴里嘟囔着“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一笑,将他放了回去。他同时找来孟获的副将说,孟获将这次叛乱的罪责都推卸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连声喊冤,扬言要找孟获报仇。孔明于是将这位副将也放了回去。

副将回到营中,一直闷闷不乐。终于有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的屋内,捆绑后送至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不服,于是孔明又放了他。

蜀军远道而来,两次抓获敌方首领又放虎归山,对此,汉营大将们颇不理解。孔明却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让南蛮真心归顺,以力服人则会后患无穷。”

孟获再次回到营中,与弟弟孟优商量对策,孟优献上一计。半夜,孟优带兵到汉营诈降,被孔明一眼识破便将计就计,于是赏赐了数壶美酒给蛮兵,孟优及属下喝得酩酊大醉。到孟获前来劫寨时,却发现蛮兵烂醉如泥,孟获只能自投罗网,再次被擒。孔明问孟获服不服,孟获仍不甘心,说如果不是自己的弟弟饮酒误事,自己早拿下孔明了。孔明又大度地放走孟获。

孟获回去后,借了10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军。那些牌丁军赤身裸体、披头散发,像野人一样冲向蜀寨。孔明却闭门不战,以待时机。等到孟获军队精疲力尽了,孔明才出奇兵,再次将孟获捉拿。面对依然不服的孟获,孔明第四次宽容了他。

之后,孟获又想尽种种计策,想战胜蜀军,都被孔明识破了。在第五次、第六次被擒拿后,他仍然不服,孔明依然将他放走。直到第七次成功捉拿孟获时,孔明还想再放,可孟获却说什么也不想走了,而是流着泪,心悦诚服地对孔明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佩服。从今以后,绝不再反了。”回去后,孟获又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蜀军,南中地区重新归属蜀汉。

这样,诸葛亮运用攻心术,让孟获心服口服,成功平定了南中。

清人赵藩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

能荐贤,首先要有“伯乐”之才,如不知贤则不能荐贤,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荐之贤超过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别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贤妒能,这种人不仅不能荐贤,且往往害贤。故能荐贤者也是贤者。

魏文侯对李克说:“我听你说过这样的话,‘家贫时想起贤良的妻子,国家动乱时想起贤能的宰相’,你觉得魏成和翟璜哪个当宰相好呢?”

李克说:“对于臣下,平时要看他和哪些人亲近,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有权势时看他举荐任用什么人,穷困时看他想不想飞黄腾达,贫寒时看他要不要财物。从这五点就能看出谁适合,何必问我呢?”

魏文侯说:“好了,我知道让谁当宰相合适了。”

李克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翟璜。翟璜问:“国君叫你问宰相的事,你怎么回答的?”

李克说:“找选择的是魏成。”

翟璜很不服气,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举荐的,他五战五捷,把强大的秦国赶出了中原;邺地很难治理,是我举荐了西门豹;占领了中山后没有人去守护,我推荐了您;他的儿子没有老师,我请来了屈候鲋。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呢?”

李克回答说:“你建议主君用我,难道不是想拉帮结派当大官吗?魏成把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用于自家,十分之九用于国家;他结识了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很有贤能的人,主君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而你举荐的人,只能当主君的大臣。你怎么能跟魏成比呢?”

翟璜听了很惭愧,对李克说:“看起来我还有私心,以后要当您的学生,好好跟先生学习才对呀!”

讲究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早有提倡,而遵守道德的实例也是比比皆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喜好读书,在礼仪道德方面颇有见地,经常帮助太宗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她如有发现不妥之处,能够直言不讳地讲出来,这实在难能可贵。

一次,太宗罢朝回宫,对屡屡犯颜直谏的丞相魏征非常恼怒,愤恨地说,魏徵竟敢当着群臣的面驳斥我,着实可恶,找机会非除掉他不可。长孙皇后问明原委,马上更换朝服,神态恭敬地站于皇帝面前躬身施礼。太宗大惑不解,惊问是何缘故?长孙皇后说,君主圣明,方有骨鲠之臣,这是我朝之大幸,岂敢不施礼恭贺?太宗恍然大悟,遂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地位显赫,但从不假公济私,多次阻止太宗任用其亲属担任要职。她不仅自己生活俭朴,并常以此来教育晚辈。她曾教育浮躁的太子,说太子应当忧虑自己有无德操功名,能否承担大业,不能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除此之外,长孙皇后对普通宫人也关怀备至。有时,太宗气有不顺,常无理训斥他们,皇后便站出来为宫人伸张正义,使皇宫之中没有滥施处罚之事。长孙皇后优美高尚的品德,赢得满朝人员的赞誉。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曾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也是开国元勋之一,李世民执掌朝政后,任命他为宰相,这是朝内最重要的职务,可以自由出入皇宫。长孙皇后听说后,坚决不同意。太宗问她这是为何,她说,我已成为皇后,尊贵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家中亲属也来占据朝廷职位。汉代吕氏、霍氏乱政的历史,应当引为深刻的教训,希望圣明的唐朝不要把我哥哥用作宰相。太宗听后,虽然同意,但并未采纳她的意见,最终任用长孙无忌做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于是,长孙皇后又私下让兄长无忌请求辞官,太宗没办法只好应允,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皇后见皇帝终于同意了自己的意见,非常高兴。后来,皇后终因为国事操劳过度身染重病,但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家大业,叮嘱太宗去奢任贤,勿宠外戚,简办丧事。待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经常长叹说,从此“失一良佐矣”!

尉迟恭是唐朝的大将,他辅助李世民打下江山,战功卓着。有一天,唐太宗对尉迟恭说:“我把女儿嫁给你,你愿意吗?”尉迟恭则说:“我的妻子虽然才不着,貌不美,但我们是夫妻,有夫妻之情。我曾记得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富贵而不弃妻,这才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很羡慕这样做的人,所以希望您收回成命,不要这样考虑了。唐太宗听后,认为他说得对,便停止了要收尉迟恭为婿的想法。

为官者,应秉持仁德,做到内心真正的仁,就会有很多人向你靠拢,被你所感染,周围的人会在你仁德力量的感召下,相处得更加和谐,更加信任你,听从你的号召,服从你的指挥。

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为人清正廉洁,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

他一生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却没有剩余的财物,而且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也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打仗遇到缺水断食之时,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甘愿为他而效力。

孔子从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角度,称颂先古盛德名君尧舜,给大众指出了修心养德的楷模。“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盛德如尧舜者,品行高洁,巍巍乎受万民之敬仰。恭敬礼让,以天下为重,其仁德不假掩饰地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纷繁的世事中,君子应时刻严于律己,以法纪和自制力约束自我,且不可“视小德而不修,见善小而不为”。修养自我心性,不沽名钓誉,不自我吹嘘,默默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尊重他人,不谋他人之政,安分守己,各负其责。若身事其职,就要兢兢业业,戒骄戒躁,不要对自己做过的举手之劳的小事处心积虑地大肆宣扬,唯恐别人不知。虚荣心强的人是无法修养仁德的,缺失了为人最根本的仁德,也将得不到别人的敬重。

古今成大事者,必具备宽宏的气度。朱子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容天下之大,必先有容人之量。欲行千里,必先积跬步。不主观揣测别人的动机,也不轻信他人的闲言碎语,平静而宽和地面对他人和生活,用宽广的胸怀和坚毅的品德去追求成功。君子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就在于:“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神情端庄,内心平和,态度谦恭,言语中肯。在举手投足间,就能流露出个人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从他身上能透出强烈的仁义感召力,这样的人很快就能与人建立信任和友谊,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