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汉族及中国其他民族等民众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它们一直指导着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的理念变化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秦朝时期,统治阶级以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并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魏晋时期,儒学又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化为以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为主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没有完全去除。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东亚、欧洲等地方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历来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韩国政府仍然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总之,儒家思想是一朵瑰丽的思想奇葩,值得我们抱着一颗真诚之心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