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日遇见卡耐基:和成功学大师学做对事的方法
20635100000014

第14章 找对方法做对事(5)

卡耐基对付摩根的办法,看起来似乎很“软弱”,好像未作任何抵抗便“就范”了。但是,卡耐基的看似让步,而实际上却取得了一次大的飞跃,换来的是“1元对1.5元计算”的新公司债,不能不说最后的真正胜利者,是卡耐基,而不是摩根。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失败,其实不然。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进与退是一种辩证关系,暂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的进攻。“穷忙族”们更需要把握好进与退的尺度。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在“退”上欠了火候,甚至可能就会使一个人一生的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终生!

9.一次只做一件事

成功金言:

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一定的,但是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却常常不同,主要在于人们能否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合理运用事例中的方法,学会“一次只做一件事”,我们就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美国首都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天流客都络绎不绝,许多陌生的旅客不可避免要问一些问题。如何在给提问者回答的时候,做到方寸不乱,对于柜台后面的服务员来说,着实该是件挠头的事。可事实上,有人注意到,有一个服务员的工作状态却好到了极点。

此刻在她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脸上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服务员把头抬高,集中精力,透过她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员对他却置之不理,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特温斯堡。”

“是俄亥俄州的特温斯堡吗?”

“是的。”

“那班车将在10分钟之后发车,上车在15号站台。你快点走还赶得上。”

“我还能赶得上吗?”

“是的,太太。”

妇人转身离去,这位服务员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刚才插话的那位戴着高贵帽子的男子。但这时先前那位妇人又回头来问了一句:“你刚才说是15号站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力在下一位旅客身上,轮到对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妇人置之不理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服务员说:“我一次只专心服务一位旅客,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有条不紊,为更多的人服务。”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总是被那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所占据,那么我们就没有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鲁迅先生当年在上海写作时,他曾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除非有特殊的紧急事件要处理,否则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工作中去。他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为自己营造一个创作与高效率结合的工作环境。他每天一坐到桌子前,就不再想别的事,就算是手中的书稿写到最后结尾时,他也绝不会想着其他的什么。这条原则伴随鲁迅专心致志地忘我工作,让鲁迅没有感觉到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工作。他在上海近10年之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等作品都是他在上海期间所作。当一个人专心致志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好像世界上就只剩下了这一件事。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做好每一件事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的良好品格,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能把工作做好,那么他很难得到老板的器重与提拔。在现在的社会中,想必没有哪个企业会喜欢做事三心二意、马马虎虎的员工,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把事情做好,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好策略。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总是会被一些琐事所干扰。比如有同事过来请求协助,有下属过来汇报问题,上司派下新的任务……这些迫使我们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中的工作,使我们乱了工作的重点。因为这样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后,就可能连一件事情也做不成,甚至还可能因为乱七八糟的琐事而忘了刚刚理清的思路,手头正在做的事也因此不能再继续深入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得选用“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方法来缓解“穷忙族”的忙碌。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解决工作效率低下问题的良药。大富豪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就“一次只做一件事”发表文章非常肯定地指出:“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

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事情多了心就没有空间,能量就被事情的琐碎给耗费殆尽。

10.众人拾柴火焰高

成功金言:

很多人都追求独立自主,但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也不意味着排斥合作,大凡功成名就的人都懂得合作的巨大力量。他们大多善于从同伴那里汲取智慧,从同行者那里获得前进的动力,或者直接利用合作伙伴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靠单打独斗就可以取得成功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组织或个人能拥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这就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事也离不开和其他人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谚云:“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西方谚云:“Two head is bigger than one(两人智慧大于一人)。”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总是有限的,与人合作却可以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成功的路上,大凡明智之人都懂得联合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合作其实就是大家通过共同努力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属于解决问题的协作性行为,在合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否,制约着团队的成功与否。你没有钱,可以找有钱的帮忙;你没有技术,可以请有技术者与你共创事业;如果你不善于经营管理,你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入伙与你一道奋斗,其结果要的就是双赢发展。

一次,比尔·盖茨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一个学生问他:“你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的财富的?”

“不,不是‘你’,而应是‘你们’,”盖茨纠正后继续说,“微软有今天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所有微软人的共同努力。比如艾伦,我13岁时就开始和他合作了,还有史蒂夫·鲍默尔等等。”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了大家的帮助,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庄吉集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其领导人陈敏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加快了其成功的脚步。

“‘庄吉’这两个字,是与‘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渐进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它代表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说这番话的是温州服装商会会长、庄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敏。

作为一位着名的民营服装企业家,1982年,陈敏曾在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创业的冲动,使陈敏不安于平淡的工作。一天,他突发奇想:“温州服装生意这么好,何不试着做做。”在国内商品稀缺的年代,温州前店后厂的服装生意很是火暴。陈敏便和自己的同学一起到百货公司去买面料,请人加工制作了5件风衣拿到市场上去试销,结果一周后全部销出,每件获利20元。这第一个100元给陈敏很大的鼓舞,改变了陈敏的命运,使他从此与服装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敏在27岁时正式下海,创办了温州华联服装厂,生产、经营西服。20世纪80年代末,正是温州服装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款式新、价格低、变化快、销售渠道畅通等诸多优势,使温州服装企业饱尝了甜头。赶上这一创业的繁盛期,“华联”的产值也成倍增长,第二年就赚了100多万元。经营实践使陈敏认识到,温州服装不打自己的品牌很难有长足的发展,为此他请人设计了三个商标,从中选了一个“金顶针”。“金顶针”很快在温州脱颖而出,‘1995年时产值超过2000万元;利润居温州市同行业之首,而且创造了产品无积压的奇迹。在理性思考和实践灵感的碰撞中,陈敏领悟到:办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营造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素质、’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这使陈敏在品尝创造的快乐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进入了企业经营的新境界。

当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人的精神需求也会随之升华。1995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评比,有上万家成员的温州服装企业竟然无一上榜。进而陈敏还看到,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服装工业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作为服装行业的一员,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促生了陈敏的一种强烈愿望:“为民族服装工业争品牌。”这一理念一旦形成,便成为他的一个不解,“情结”,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发展道路。

有了这一触动,陈敏想,如果把温州几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影响力较强的服装企业组织起来,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组建温州服装工业集团,不就可以形成温州服装联合舰队吗?而有了这只“联合舰队”,不就可以做大做强温州的服装工业吗?进一步,利用这种合力还可以创造出中国一流的服饰名牌产品。遗憾的是,当陈敏把欲组建温州服装联合舰队的想法提交“金顶针”董事会时,却当即遭到了其他股东的坚决抵制,他们担心“金顶针”会被其他企业拖垮。此时组建温州服装联合舰队已经成为陈敏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同时这一设想也成为其他同行企业嘲笑的把柄。

或许是命运之神的有意安排,此时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元忠也在苦苦寻求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在不断充实自己和创立品牌的过程中,有两件事使郑元忠对品牌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一件是买衣服的事。有一次他到商场买了一套国外某着名品牌的西服,标价是4000多元,而他看到国内某品牌的西服,面料、款式相近,标价却只有1000多元,这使他在感叹巨大差价的同时也在心中树起了创立品牌与洋人一争高下的信念。另一件是卖衣服的事。郑元忠到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庄吉服装有限公司之后,在杭州某大商场,庄吉专柜和国内某品牌的专柜紧紧相邻,因为另一品牌创立时间较早,知名度较高,西服的售价差距很大,庄吉的西服只能卖900多元,另一品牌同款同料工艺还不如庄吉的西服,却能卖到1900多元,而且卖得很火。这一残酷的现实让郑元忠真正地感到切肤之痛。

正缘于同一种共识和同一种目标,1995年,在温州服装商会的一次活动中,陈敏见到了郑元忠。通过交谈,在创立服装名牌、探索联合发展、为民族服装工业争品牌等问题上,两人发现彼此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或相同的看法,因而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志同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陈敏和郑元忠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认识到,民营企业只有走联合发展之路,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

有道是人生知音难觅。正缘于此,陈敏在与金顶针公司其他股东意见难以统一的情况下,1996年初,从“金顶针”撤出了自己的所有股份,将资金全部投向了郑元忠的庄吉公司。同年3月,庄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在联合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后,陈敏和郑元忠又邀请时任浙江精益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吴邦东加盟。这使得“庄吉”的联合,一开始就摆脱了亲缘和家族的局限,建立了一整套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率先在温州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当时情况下的温州,此举可以说是对“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经济的超越。此时陈敏对温州服装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走集团化发展之路,以现代企业文化推进产品升级,全力开创温州服装名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中国民营企业界学者型老板冯仑曾说:民营企业跟梁山的组织机构很像,大家目标一致后,事业一开始就是“排座次,分经营,论荣辱”三关,不少企业为这三关斗得矛盾四起甚至不欢而散,温州也不乏其例。有趣的是庄吉虽未能免俗,却很顺利地过了这三关。正缘于此,很多熟悉的人谈到庄吉时,无不称道郑元忠、吴邦东和陈敏的三人组合是“黄金三角”,堪称样板。

合作精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不管是在经商中,还是在其它事业的建设上,凡事若以“合作”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你将会越来越成功。美国国务活动家韦伯斯特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有合作就有回馈,合作得愈多,回馈也就愈多。其实,这是一个与人合作的人生,当我们与别人合作的同时,我们也受到别人的赠与,也因为共同合作的结果,使人愈来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