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会赏识,孩子最优秀
2061300000010

第10章 为何传统教育失灵了(2)

恨!疼!悔

中国古老的文明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羁绊,“棒槌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

因此,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于是挥舞着拳头,显示出长辈的威严。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剖析家长打孩子的普遍心理,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恨、疼、悔。

第一个字“恨”。爱得越深,恨得越烈,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教育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所以看到孩子不争气,总是心急如焚。一位“老三届”的父亲告诉我,有时看到儿子吊儿郎当的样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算了,一了百了。可见他对儿子恨极了。

第二个字“疼”。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心里。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脸上流泪,他的心里流血。

有的家长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考砸了,不打孩子打自己,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脸抽肿了,心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有形生命,又让孩子接受教训。岂不知,这更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孩子产生了负疚感,觉得成了千古罪人!

第三个字“悔”。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父母愁眉相对,彻夜难眠。

两个人无比心痛地掀开被子,抚摸着孩子的伤口,相互抱怨,指责对方:

你这拳打重了,你那脚踢狠了。讲话声音还不敢高,把孩子吵醒了怎么办?

这样的三部曲每天都在中国无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上演!“打”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它拉开了骨肉距离,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心灵上的堡。

家长的心在流血,那么挨打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上学前,每个孩子都想做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考试考砸了,成绩名落孙山时,面对老师抱怨、同学嘲笑,唯一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宽容,从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父母的羞辱、训斥和暴打,孩子在凄惨的哭声中感到美好世界了。

这时孩子肉体痛,心更痛。随着不断地挨打,孩子露出愤怒的目光,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

三、抱怨使孩子越来越差

“我们从不相信鳄鱼的眼泪”

有一次,河南的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到南京找我咨询。那孩子因学习不好,经常挨打,已经厌学了。

我见到那孩子时吓了一跳,十岁的年龄,倒八字眉,目光飘忽,神情漠然,跟人讲话眼皮都不抬。

我讲了一段话打开了他心头的锁,融化了他脸上的冰。孩子发出了抽泣声,并用手擦眼睛,可抹了半天竟没有眼泪。我感到奇怪。

“孩子,怎么眼泪都流不出?”

“小时候我一挨打就哭,咱爹妈总是严厉地说‘我们从不相信鳄鱼的眼泪’,哪想到现在想哭都哭不出来了。”孩子露出委屈和痛苦的眼神。

我转过身来问孩子的父亲:“你怎么忍心下手打孩子呢?”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

孩子的父亲说:“小时候父亲经常打我,尝尽了苦头,我发誓以后不打我的孩子,和儿子做朋友。没想到当兵后,我当了营长,回头想想,也许是父亲不打不成材的结果。如果小时候我爸对我再严一点,说不定现在我是团长、师长呢!”孩子爸爸长叹了一口气,内疚地说:“于是开始打,有的时候每天打三顿,现在,孩子哭都哭不出来了。”孩子心里没源泉,眼里哪有泪水呢?

“老爸这样打,你恨他吗?”我相信孩子能对我说心里话。

“恨。”孩子瞅了老爸一眼,低声说。

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他的心里已经没有欢乐,只长出扭曲、稀疏的草。

“挨打的时候,不怕疼吗?”每天挨三顿打,需要何等的意志力。

“没办法!求他们也没用,为抵抗疼痛,我想到了革命烈士,江姐、许云峰、陈然……”

孩子后来念的名字我已听不清了……我仿佛看见孩子擦干了眼泪,挺起胸,昂起头,眼里放出仇恨的光芒。他把父母当作法西斯了。时代需要心灵和谐、舒展的接班人,而不是这种“反法西斯战士”或唯唯诺诺的奴。

这样打下去,家长究竟想把孩子推到人生的哪条路上呢?

他的骂,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也深知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得多。为防止他们骄傲得翘尾巴,往往用“笨”字刺激他们。

不仅家长,极少数的老师也这么做。有位小学老师为防止学生骄傲,上课时用几分钟的时间在每个学生的头上敲毛栗子,边敲边骂:傻瓜、笨蛋、猪头脑、窝囊废、一头脑浆糊、一肚子草包等。

其中一对双胞胎还被敲了两下:大呆、二呆。该老师对全班五十几个学生的骂法都不一样,语言之丰富,创了吉尼斯纪录,这是谩骂式播种。

“亲朋好友中,算你最笨了”

第二种是对比式播种,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最普遍。

“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很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不敢相信你是我们生的子!”

“左邻右舍的孩子一个个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早知这样,不如养条狗。”

有个母亲和她的女儿一起吃小笼包,心想教育的时机到了,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妈妈和你讲一句心里话好吗?”

女儿聆听着,“妈妈越想越觉得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中,算你最笨了。”

女儿嘴里的小笼包差点吐出来。

“这个题目我肯定不会,我笨啊”

还有一种启发式播种,它的杀伤力更强,能很快进入孩子的潜意识。

这往往是自以为有文化、有成就感的家长所为。

有一次,一个儿子求助于父亲:“爸爸,我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爸爸一看,这么简单的题目不会做,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转念一想,教育孩子要有耐心。

“好吧,爸爸做一遍给你看。”

孩子一看到爸爸紧皱的眉头,多少痛苦往事涌上心头,心里有点发憷。

爸爸做完之后,说:“儿子,你看。”

孩子的手心出了汗,怔了一会儿,说:“爸爸,我还不懂。”这时父亲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好,我再给你做一遍。如果再不会的话,咱们走着瞧。”孩子心想,完了,想逃都没处逃了。早知如此,何必问他!

“儿子,你再看。”孩子已六神无主,眼睛发花,连数字都看倒了。

“我还是不会。”

孩子的爸爸愤怒地把草稿纸撕成碎片,砸向孩子。这撕碎的仅仅是普通的草稿纸吗?撕碎的是孩子的自尊啊!

这时孩子的爸爸意犹未尽:“儿子,讲心里话,这道题难不难?”

“不。”

“说爸有有心?”

“有,都做两遍了。”

“儿子啊,这么简单的题目老爸做了两遍你都不会,还让老爸说什么好呢?”

然后这位糊涂的父亲用无比失望的目光久久凝视着儿子,儿子在羞辱的目光中低下了头,想了半天,终于开窍了:“爸爸,我是不是真的很笨阿?”

在家长刚开始说孩子笨的时候,孩子用幼小的自尊捍卫着:“我才不笨呢!”因为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烈但又十分脆弱的自信。

随着家长这些播种的不断“深入”,孩子渐渐开始相信自己笨了。有的家长数落起自己孩子的缺点就像介绍系列产品似的,逢人就讲,不厌其。

直到有一天,家长说他笨,老师说他笨,左邻右舍也说他笨的时候,他就坚信自己笨了。家长终于因为自己的抱怨得到了和预期完全相反的报。

孩子从相信自己笨的一瞬间起,眼神便陡然暗淡无光了,言行举止也随之“笨”起来,老师只要出一个题目,说:“同学们,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好好想想。”这时孩子的情感闸门马上关起来,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我肯定不会,我笨啊”。

“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

还有一种家长喜欢空洞的说教。如,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笨鸟先飞早入林;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要好好学习;等等。这样的语言如果没有让孩子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很难打开孩子的情感闸门。因为孩子觉得学习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令人望而生畏,不敢。

学习一定要经历苦难吗?

我绝不否认学习也有需要吃苦的一面,但从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不应过于强调学习辛苦的一面,而忽视了学习快乐的一面。

请听听爱因斯坦的心里话:“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所做的事都是由强烈的兴趣驱使,博得如此多的尊敬和爱意,实在令我感到难堪和不安。”

天才能把工作当作游戏,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是如此。

孩子喜欢的事、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女儿在面临困难时,我时常想到的是动画片《希瑞里的一幕情景—希瑞从腰间拔剑长啸:“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我这时就把婷婷当成希瑞,鼓励她树立强大的信念,激发她的潜能。

如果这时我打击她,只能让她自卑;如果我包办代替,只会剥夺她成的。

四、赏识让孩子越来越好

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有一句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它的本意是讽刺官场的丑恶现象,但这句话用在教育上还是蛮有道理的。

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

持之以恒地相信孩子“行”,是我教育女儿的心得,也是让孩子心灵舒展、生命快乐成长的秘诀。

因此,当健全孩子的家长还在怀疑孩子行不行,能否成才时,我的回答总是一句话:哑女也能成神童,天才就在你身边。

家长一定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相信你的孩子就是天才,永远不要放弃对他的信任。

是松树超常,还是盆松普通

有个寓言,一批盆景松树仰慕山上拔地而起的参天松树,惊呼道:“多棒啊,我们要是也能长这么高大该多好啊!”

其中一盆年过半百的老龄盆松垂头叹息道:“孩子啊,别异想天开了!

那可是棵超常的松树,而咱们只是普通松树,没那个命啊!”到底是山上的松树超常,还是盆松由于人类的束缚变得普通了呢?

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人的潜力角度看,普通人是否等于正常人?”在许多人看来,普通人是天经地义的正常人,这难道还会有错吗?

可专家研究的结果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普通人并非正常人,而所谓超常的人才是正常人。因为普通人的才能被压抑了,没有开发出来,而所谓超常的人只不过是得到了正常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是温室里的庄稼超常,而是盐碱地里的庄稼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树苗只有在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肥沃土壤中,才能长成挺拔的大树。

美国专家挑神童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

被点中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飞奔回家。“爸爸妈妈,好消息,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啊!”母亲听完孩子的话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天才。

从此,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回到了“行”的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

接着老师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老师露出一脸惊讶的表情。

这个小故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信任!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

当人们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行”。

她赢了婷婷,我震惊了

记得女儿小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到朋友家玩,正好电视里在讲述一个四岁孩子就能背100首唐诗的故事。

朋友的孩子跟婷婷同岁,她当时能背很多首唐诗,朋友以此为荣,逢人就讲:“说不定我的女儿也是神童呢!”当这些父母在做神童梦的时候,我只梦想女儿能喊我一声“爸爸”。

十年之后,我女儿从哑女变成了神童,而朋友的孩子在抱怨教育中长大,表现日趋平庸。

是我的女儿超常呢,还是朋友的孩子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朋友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呢?孩子因作文写不好,妈妈就把作文本撕得粉碎,弄得孩子又哭又闹。她撕碎的不仅仅是孩子的作文本,而是孩子那颗幼小的心啊!在一次次打击下,孩子的自尊一点点地沉沦下去,开始厌了。

我提议把孩子送到我家,让我来试一试。孩子在我那儿每天都学得不肯回家。我还是用当年教婷婷的方法教她,不断地欣赏她、鼓励她。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厌学的孩子后来对学习如痴如醉。比如有一件事,婷婷有个“绝招”一快速记忆,即看一遍毫不相干的几十个词组,然后就把它们默背下来,其关键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我把方法告诉朋友的女儿之后,简单地训练了几遍就让她和婷婷比赛。按说婷婷“久经沙场”,比她强是必然的,可结果出乎意料,她赢了婷婷。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朋友女儿的潜力是巨大的,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不是所谓超常的孩子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是所谓正常的子有有的。

天赋差异有限,生命潜能无限

很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的天赋,我强调的是,天赋的差异有限,生命的潜能无限。

面对已经降临的生命,仅谈天资,意义似乎不大,因为天资是先天决定的,怨天尤人只能带来悲观情绪,因此应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潜能开发上,让孩子心灵舒展,尽展潜能。

大脑潜力究竟有多大?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大脑潜力只开发了3%左右,据说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人也只开发了5%,说明大脑潜能之巨大。

还有一些家长在为孩子的生理残障忧虑。事实上,孩子的生理残障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偏见。周围的亲人不是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无限潜能上,而是紧紧地盯着他们的生理缺陷,最终使他们难以逃脱心理残疾的阴影,在双重残障下苦熬人生。

比如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上学后也是“呆头呆脑”的,教导主任曾断言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然而,身为机电工程师的父亲,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孩子、怀疑孩子笨的时候,不但没有指责和抱怨,而是想方设他。

父亲为爱因斯坦买了一盒积木,然后让全家人围坐在他的身边,每搭一层大家就给他一阵热烈而真诚的掌声。他的自信一点点地复苏了,最终造就了一个科学巨匠。

婷婷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许多人都说她是天才,我也曾相信她的智商应该比同龄人高得多。可是,几次智商测量的结果都在100~110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这下,婷婷觉得自己天资平平,有点灰心丧气。

这时我开导婷婷,说:“女儿啊,老爸认为目前的智商测试是低水平的,它只能测出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无法测出人的创造力、悟性、想象力等高级智商。看来你的大脑太灵了,聪明到智商测都测不出。”

婷婷顿时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所以说,人的精神能量一旦爆发,天赋的火花一旦点燃,孩子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教育孩子的奥秘到底是一个字一“打”,还是另一个字一“行”?

相信家长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请记住这个字一“行”!这曾是你拥有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