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20612000000059

第59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1)

【本章重点】

1.掌握汇率政策和国际储备政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2.能够比较深入分析中国在汇率水平和国际储备管理方向的具体实践。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

(一)汇率制度概述

1.汇率制度的内容与历史演进

所谓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它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汇率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②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③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及相关政策;④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

按照汇率变动的方式,传统上将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类。自19世纪80年代金本位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以来,直至1973年2月间,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在金本位制度时期和1944-1973年的不兑现纸币本位制时期,绝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20世纪60年代后,频繁的经济危机以及战乱,导致美国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实力下降,美元地位减弱。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元先后三次贬值,到1973年2月以后,各主要工业国纷纷放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实行了浮动汇率制。

2.当代汇率制度的类型

(1)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由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关系决定,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从理论上说,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的必要。然而,实际上政府绝对不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形是不存在的,由于政府干预的形式和程度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汇率类型。

(2)自由浮动(“清洁浮动”)和管理浮动(“肮脏浮动”)(Free Floating and Managed Floating)

根据政府是否干预外汇市场上外汇汇率的形成,浮动汇率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自由浮动又称为清洁浮动,是指汇率的高低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情况来决定,政府不对外汇市场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这是纯理论上的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情形。

管理浮动又称为肮脏浮动,是指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的变动朝着符合本国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工业国家实行的都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3)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Independent Floating and Joint Floating)

根据汇率浮动的形式,浮动汇率可以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单独浮动又称独立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和政府的干预程度自行浮动。

联合浮动是指某些国家组成货币集团,在集团内部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比价关系,而对非成员国的货币则采取共同浮动。

(4)爬行钉住制、汇率目标区制和货币局制

第一,爬行钉住制是指汇率可以作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实施国负有维持某种平价的义务,这使得它属于固定汇率制这一大类。其次,这一平价可以经常、小幅度地调整,这又使得它与一般的可调整的钉住制相区别,因为后者的平价调整是很偶然的,而且一般幅度很大。

第二,汇率目标区制的含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汇率目标区制泛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的汇率制度;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是特指美国学者威廉姆森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从它与管理浮动汇率制的比较来看,有两点区别:一是在目标区中,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波动制定出比较确定的区间限制;二是在目标区中,当局要更为关注汇率变动,必要时要利用货币政策等措施变动尽可能地限制在目标区内。它与可调整钉住制的主要区别则在于:目标区下汇率允许变动的范围更大。

第三,货币局制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通常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百分之百)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这一制度中的货币当局被称为货币局,而不是中央银行。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不再完全听任货币当局的主观愿望或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而是取决于可用作准备的外币数量的多少。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的主动权。

3.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谁优谁劣的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这一争论涉及的问题较多,我们仅从实现内外均衡的调节效率、政策利益以及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4.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1)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如果一国是小国,那么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如果是大国,则一般以实行浮动性较强的汇率制度为宜。

(2)特定的政策目的

固定汇率有利于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在政府面临高通货膨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若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往往会选择浮动汇率政策。因为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赋予了一国拒通货膨胀于国门之外,同时选择适合本国的通货膨胀率的权利。可见,政策意图在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相互间经济关系的发展。

(4)国际国内经济条件的制约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外汇市场干预的实力因各种条件限制而不是非常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

(二)汇率水平的管理

1.汇率水平变动的经济影响

(1)贬值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

一是弹性分析法所强调的相对价格效应:只要一国进出口弹性条件满足,在一段时滞后,贬值会带来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二是吸收分析法所强调的收入效应:在国内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影响产出和贸易条件,贬值通常会带来一国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三是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所注重的现金余额效应或者财富效应: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贬值通过物价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化,往往会给经常账户收支带来显着的改善。

(2)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①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已经贬值或将要贬值时,在该国的本国、外国短期资本持有者为防止汇率的这种变动所造成的风险损失,会将贬值国货币兑换为外汇,进行资本外逃,形成资本外流,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

②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长期资本的流入。这是因为同汇率变动前相比,长期资本的持有者可以以较少的外币进行较多的贬值国货币的投资。假如一国货币贬值是持续性的,也不会有利于长期资本的流入,因为外资持有者会持观望态度,等待该国货币贬值到最低点,才肯将资本输入该国。

一国货币贬值,亦即外币升值,有利于债权国而不利于债务国,因为如果该国为债务国,本币贬值将增加其还本付息的负担,从而使对外借款踌躇不前。

(3)贬值对产出的影响

贬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收支。如果一国还存在闲置资源,则该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利润水平的提高,并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进口品价格上升,使对进口品的需求转向国内进口替代品,从而促进进口替代品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会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就业水平。如果一国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贬值只会带来物价的上升,而不会有产量的扩大、收入的增加,除非贬值能通过纠正原先的资源配置扭曲来提高生产效率。

(4)贬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贬值后,出口商品因出口量增加而使本币价格上升,进口替代品价格由于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带动而上升,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此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使整个经济体系中贸易品部门所占的比重扩大,从而提高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会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首先,贬值后,一国就可以相应取缔原先因本币升值过高而设置的进口关税、进口配额等限制进口措施,有利于进口替代行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次,贬值后,原先由于本币定值过高而受到歧视性损害的部门(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获得正常发展。再者,在国外相竞争的贸易品部门扩大,往往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5)贬值对物价的影响

本国货币贬值后,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价产生影响:

①本币贬值将会推动出口增加,出口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从而引起需求拉动型的物价上升。

②本币贬值后进口消费品的价格会立即上升,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升。

③本币贬值后,如果无法停止或减少原材料、中间品和机器设备等商品的进口,则会造成使用这些投入品的商品成本提高,推动这类商品价格上升。

④本币贬值后会引起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上升,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非贸易品生产成本,从而推动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

通过这些途径,贬值对物价的影响最终会逐渐扩展到所有商品。

(6)贬值对收入再分配、财政赤字、货币供给等方面的影响

贬值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上涨,由于工资合同签约在先,且不可能作瞬间调整,因此名义工资的增长滞后,实际工资收入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因此,贬值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

贬值最终将引起本国货币工资也随之上升,在一个实施累进所得税制的国家里,纳税人将因名义收入增加而升入较高的纳税等级。此时,若存在财政拖曳现象,即政府的实际支出并不因为其税收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那么贬值就会使财政赤字改善。

贬值后,由于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增加,另外,在外汇市场上,贬值后政府在结汇方面将被迫支出更多的本国货币,也会导致本国货币供应的增加。

2.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1)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

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主要是因为这一市场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即市场自发确定的汇率不能正确反映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要求,不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更具体地说,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包括:①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②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③进行政策搭配的需要;④其他目的。

(2)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类型

①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按干预手段分)

直接干预是政府直接入市买卖外汇,改变原有的外汇供求关系以引起汇率变化的干预。

间接干预是指政府不直接进入外汇市场而进行的干预。

②冲销式干预和非冲销式干预(按是否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分)

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为抵消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采用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冲销措施。

非冲销式干预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这种分类方式是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最重要的分类,它们各自的效力是外汇市场干预讨论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③单边干预和联合干预(按参与者的国家分)

单边干预是指一国对本国货币与某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在没有相关的其他国家的配合下独自进行的干预。

联合干预则是指两国乃至多国联合协调行动对汇率进行干预。

单边干预主要出现在小国对其与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进行调节,各主要大国对外汇市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干预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联合干预。

(3)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力

政府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是通过两个途径发挥效力的:一是通过外汇市场及相关的交易来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及结构,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这可称之为资产调整效应。二是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政府的态度及可能将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这可称之为信号效应。